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钱晓英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必然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生正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迈进,由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大学阶段是人格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幸福感这一话题也颇为重视。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出发,针对现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其主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对于分析、预测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认知评价。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的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认知评价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综合判断,通常用生活满意度来表示。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各种因素对构成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国外学者针对主观幸福感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特定大学生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指它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标准,即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2)稳定性,是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是长期而非短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反应,不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3)整体性,是指它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父母的关爱,他们都应该是很幸福的。然而,大学生的幸福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国内许多研究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例如,谢敏芳、李黎以绍兴地区大学生为被试,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郑雪、严标宾以广州地区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但也只是略高于中等水平[2];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很强烈、很明显。陈静、杨宏飞以杭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部分大学生处于中间状态。张雯、郑日昌使用Campbell幸福量表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平均分为(10.46±1.79)分,处于中等水平。

总之,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虽然有略微的地区差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他们虽然能够体验到幸福感,但是体验并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明显。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情感维度,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当大学生被人误解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当众丢面子及被家庭施加压力时,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增加。尤其在积极情感中,人际关系对积极情感的影响比其它因素都要重要。这与外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Ryff[3]认为,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Konu等[4]对芬兰学生的调查也表明,校园内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社会活动的增加,对于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人际交往中的不顺而感到心理受挫,产生不正确的认知,错误地高估了挫折所造成的后果,从而降低了积极情感,增加了消极情感。

(二)人格因素

人格是成人独特的性格反应倾向,既表现生物的特质,又有后天习得的成分。情绪内外向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产生影响,大学生性格外向,喜好交际,向往富于变化或有挑战的生活,他们更易体验幸福的感觉,产生积极情感。与之相反,内向的大学生不喜欢刺激,向往平静、有秩序的生活,富于内省,他们对幸福的体验较少,产生的积极情感也比较少。

学者们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已做了很多深入研究。Diener[1]认为人格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内外向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也在研究中得到反复证实。Watson和Clark(1984,1997)认为外倾性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具有较高的气质易感性,即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气质性作用,具有先天的遗传特性。Lucas等(1998)认为外向性是来自积极情感的个体差异。Costa等[5]研究了1100名成人被试发现,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主观幸福感依赖于人格特质,人格甚至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6]。国内关于大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7]。

(三)应对方式

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并不多。在徐淑莲等[8]对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老人在对退休应对不良时,可以引起消极情感的增高。应对方式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当大学生的生活中出现了生活事件,或者称为应激源,才会有采取应对方式的必要。应对方式又涉及到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估。积极的、乐观的评估可以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大学生的幸福体验。消极的、悲观的认知评估,可能导致大学生高估了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或低估了自己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降低了幸福感。因而,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四)家庭所在地

研究表明,虽然在情感和认知维度上,不同的家庭所在地对他们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总的幸福感,本籍学生要明显高于非本籍学生。非本籍大学生人际关系因子明显高于本籍学生,表明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比本籍学生明显要多,在处理与同学、好友或亲人的关系时遇到更多的问题,这也许是他们虽然能体会到社会支持,却不能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的原因。

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涉及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一些学者曾对外国青少年移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民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当地同龄青少年[9-10]。在跨文化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11]。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城乡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12]。各地在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也必然受到他们成长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五)年龄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大学生在积极情感上有差异,年龄小于20岁的大学生积极情感要高于年龄大于等于20岁的大学生。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进行单因素分析时,不同年龄组的大学生,在积极情感上不存在差异。但进入多因素分析时,不同因素间交互作用导致年龄进入了Ordinal回归结果。所以在考虑诸多因素对积极情感的综合影响时,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Okma等人对18-19年龄段的个体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3]。Diener等也发现个体的积极情感从20多岁到80多岁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即个体在20岁前后是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比较高的时期。大学生虽然年龄跨度比较小,但所得的结论也能较好地反映年龄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六)经济因素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贫富差距的拉大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缩影,也必然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同处一室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存在极大差异,这也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将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所在地家庭、大学同学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比较,在于明确大学生认为金钱和财富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不是家庭经济情况最好的同学感觉最幸福,而是经济情况一般或较好的同学,幸福感要高于其他同学。这也表明金钱和幸福间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大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满怀希望,他们即将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目前的家境并不影响他们对幸福的主观体验。

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