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讨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汉仕)内容提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决于外部影响的优劣、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科学与否。要想保证学校心理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客观上必须注意以下七个方面。即:明确心育的目标,两种方式并举,注意三个原则、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采用五条途径,从六个方面评估,创造七个条件。也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我国现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呈增加趋势,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方面,其一是现代社会中对心理的劣性刺激增加,二是长期以来,学校心理教育的缺乏,致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机制。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自由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膨胀化、知识更新频繁化、生活节奏快速化、传播多源化、竞争剧烈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差距扩大化、宏观生态环境恶劣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的新特点或新趋势。而这些新的特点及趋势中,既有有利于人们心理健康与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人的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舞台,也有的可能成为劣性刺激,给人们带来心理困惑和压力,给心理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客观上需要人们拥有更高的、更全面的心理素质才能兴利除弊,在这一社会中顺利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心理素质的优化需要科学的心理素质培育与长期的心理训练。我国教育却长期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滞后,以至难以适应社会对其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和挑战。要想维护心理健康,还需要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机制,而我国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专业人员不足、条件不够、水平不高的现实,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被置之度外;有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准确判断,更无力解决;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奢侈品或装饰品,尚未作为学校与学生的必需品。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由心理因素而引发的行为问题大量存在,有的甚至引发出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是否全面、科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了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对学生负责,是否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富有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与实效性要求很高的教育实践,需要根据其内在规律科学进行。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之尽快走上科学化的轨道。笔者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与实践,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并结合自身二十多年来的研究与实验,在此就心理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需明确心理教育的多层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辅导,在这里简称心理教育或心育。心理教育应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出发,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心理的各有关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与干预,以优化其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适应这三个层次,心理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护心、育心、促适应。即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促进社会适应,

从而顺利实现其社会化。

其中最基本的目标是防治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基础。它的中级目标是通过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个性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心理健康的维护,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社会适应状况既是社会化水平的标志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并且保持对社会的积极、主动的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

为此,需要以护心、育心、促适应作为其目标,以育性、启智、健心、强能、激力、导行作为其直接任务。

二、坚持心理素质培训与心理问题辅导两种方式并举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是心理服务的手段。但严格地说,各自的服务对象、功能、内容、重点、方法又有所不同。具体实施的人员不完全一样,其中心理教育需要全体教育者参与,心理辅导主要由受过一定培训的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需要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工作者承担,心理治疗主要应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负责。

根据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教育发展与预防矫治并举的综合模式。即,以教育发展为主,咨询矫治配合。以面向全体师生的、全面的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其心理,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实现自我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依靠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它素质的主动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可一蹴而就,同时,客观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在所难免,因此,必需通过心理测评、辅导、咨询,以便及时发现、解决常见的、力所能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必要时要及时转介给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而不应厚此薄彼,也不宜照搬医院的临床治疗模式,或者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

三、注意三个基本

1、面向全体与重点帮助结合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实社会与个体的共同需要,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是每个学校应该享有的权利,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育心意识,掌握育心方法,激发育心动力,学会自我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天职,心态正常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发展,需要锦上添花。因此,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阶段接受到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从而为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心理素质基础。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一样,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差别,遭遇的现实刺激也不一致,因此,特别是心理素质水平暂时落后,所处环境恶劣或遭遇生活事件打击的学生,其引发心理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会加大,获取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帮助的需要会更加迫切、强烈,更需要心理关怀与帮助,学校应给予重点关注。

2、帮助与自助结合

学生心理发展、心理适应与心理保健需要的满足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有机配合。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心理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