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分析——以北大、北师大和对外经贸三校为个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 问卷数据分析、 典型案例 分析 的方 法, 设计 了一个较具有普遍 意义的通识教 育课程开展成效的评 价模 型, 最后针对北京地 区高校 的通 识 教 育课 程 的进 一 步 开 展提 出 了相 应 的建 议 。 【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成效 评价模 型
一
、
研 究 背 景
2 . 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将通识教育的质量优劣 进行量 化评价 , 一方面 , 我们对 大量有 关
中文“ 通识教育” 一词是在 2 O世纪 8 O年代 由台湾学者根据 g e n e r a l e d —
u c a t i o n , 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的思想翻译 转换 而来的。此前 , 有人把 g e n e r a l e d u . 教育评价指标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 另一方面 , 对样本学校 ( 北 大、 北师大 、 贸 c a t i o n译 为“ ~般 教育 ” “ 普通 教育 ” “ 通 才教育 ” , 将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译作 大) 进行 了实地的问卷调研。通过 两方面的分析 。 我们从纷 繁复杂 的数据 “自由教 育” “ 博雅教育” 等。 中理 清逻辑 , 归纳总结 , 得出了通识教育指标评价体系。 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定 义至今仍 未有一个 统一 的表述 , 为便于研 究 , 体 系一共分为三层指标 , 一级 指标 为学校层 面和学 生层面 ; 二级指 标 我们采用 目前国内较 为流行 的汪永铨教授和李 曼丽教授的阐释 , 将通识 教 在学校层面分 为软硬件实力 、 学科 竞争力 等 四个指 标 , 在 学生层 面则分 为 育定义为“ 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 育” 。 客观指标和 主观指标 ; 三级指标在上述 二级指标之下再作细分。 当今中国, 通识教育成为 高等教 育的研究 热点 , 部分 高校对 通识教 育 通 过将 我 们 实 地 问卷 调 查 所 得 数据 代 入 我 们 的评 价 模 型 。 最 终 我 们 得 进行 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 建立了包括北 京大学 元培学 院、 北京 师范大学 励 到的对外经 贸大学 的评分是 0 . 3 8 8 , 北京 大学的评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 4 1 8 , 北京 师范 大 耘实验班 、 复旦大学复旦 学院、 中山大 学博雅学 院在 内的一大批 通识教 育 学 的 评 分是 0 . 3 0 5 。因此 , 三校 综 合 通 识 教 育 能 力 最 强 的 是 北 京 大 学 , 对 外 的优秀基地 , 对通识教 育进行着积 极的探 索和研 究。然而 , 即使 在这种 情 经贸大学次之, 北 京师范大学有待改进。 况下 , 通识教育依然是国内高等教育领 域 的软 肋 , 教 育部所 属新世纪教 育 所在 2 0 0 7年对高等教育教学 的调查结果反映 , 当下大学生的表现 中最为社 会所诟病的 , 除了普遍 反映实践能 力不足之 外, 最主 要的是价值 观念 和学
为重要。 二、 文 献 综 述 四、 结 论
1 . 通识 教 育课 程 设 置 存 在 的 问 题
首先 , 是概念 的简单化处理 ; 目前学 界对于 通识教 育的 内涵 外延 尚未 通识教育定 义为“ 非专业教育” 。
风、 作风 问题 ,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推进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 育显 得尤 达成统一意见 , 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 , 我们采用 了李 曼丽教授的观 点 , 把 其次 , 是老 师和学校层面 的第一手资 料较少 ; 与针对 学生群体 的 问卷 针对老 师和校方的访谈样本较少。 在《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 状调 查分析—— 以北大 、 清华 、 人 大、 北 师大 研究相比 , 四所院校为例》 ( 李曼丽 、 杨莉 、 孙海涛 ) 一 文中 ,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所 李曼 再次 , 是评价体 系的数学处理较为粗略 ; 通过 阅读相 关著述 , 我们设 计 丽等教授 以北京四所高校 为例 , 通过 对 以上 四校学生 培养 目标、 通识 教育 了评价体系的一系列指标 , 由于知识和经验 的局 限, 指 标的相关性 、 合 理性 学分 比例 、 课程 内部组成、 涉及学科领域 、 学科 间联系、 学校特色 、 修 习制度 可 能 存 在 局 限 。 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提 出了通识 教育的 目标在于培 养具有合理
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社会公民。
2 . 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的建议 第一 。 建立诸如“ 学院路共同体” 之类 的通 识 选 修 课 跨 校 选 课 平 台 。 因
在《 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 甘雪 ) 一文 中, 作者采 用实证 的方法 , 以工 为较 多非综合性大学在有些专业方面缺乏相应 的师资和教学经验 , 如果能 作 1~9年的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 象 , 以公 共基础课 的重要 性和满意 度 为 建立相应的通识选修课跨校选课平 台, 可 以改善这种现 象。 主要调研 内容 , 以实证数据和 中外 本科教 育的 比较 研究 为基本依 据 , 在 华 第二 , 扩大通识选修课 的自由度 , 如增加通识 选修 课的 自有学 分 , 给学 北 和华中高校发放 问卷 6 0 0份 , 根据对相关数 据的数学处理分析 了学生对 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更大的自由度 。 公 共 基础 课 和专 业 课 的 态 度 差 异 及 其 原 因 。 第三 , 建立完善的通识教 育课程 反馈机 制 , 让学 生可 以及时反馈 参 与 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 , 学校层面可 以针对 学生的需求及时 调整通识教 1 . 北京三校 ( 北京大学 、 北京 师范大学和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 ) 问卷研究 育 课 程 设 置 。 在 前 期 文献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我们 又 进行 了实 地 的 北 京 三 校 ( 北京大学 、 第 四。 在高校内推广设立独立 的通识教 育学 院, 专职从 事该校通 识教 配 备 专职 的通 识 教 育 课 老 师 。 北 京 师范 大 学 和 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 问卷 调查 , 我 们 从 问 卷 中 抽 取 了 三 个 育课 程 设 置 的研 究 ,
◆ ◆ ◆ ◆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分析
以北大、 北 师 大 和 对 外 经 贸三校 为 个案
◆ 冯岑岑 陈雯雯 刘 昕 曹亚慧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摘要】针对北京三所高校 ( 北京大学、 北京师 范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通识教 育课程设置和 开展 成效展开 了对比研究 , 结合 实地访
一
、
研 究 背 景
2 . 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将通识教育的质量优劣 进行量 化评价 , 一方面 , 我们对 大量有 关
中文“ 通识教育” 一词是在 2 O世纪 8 O年代 由台湾学者根据 g e n e r a l e d —
u c a t i o n , 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的思想翻译 转换 而来的。此前 , 有人把 g e n e r a l e d u . 教育评价指标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 另一方面 , 对样本学校 ( 北 大、 北师大 、 贸 c a t i o n译 为“ ~般 教育 ” “ 普通 教育 ” “ 通 才教育 ” , 将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译作 大) 进行 了实地的问卷调研。通过 两方面的分析 。 我们从纷 繁复杂 的数据 “自由教 育” “ 博雅教育” 等。 中理 清逻辑 , 归纳总结 , 得出了通识教育指标评价体系。 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定 义至今仍 未有一个 统一 的表述 , 为便于研 究 , 体 系一共分为三层指标 , 一级 指标 为学校层 面和学 生层面 ; 二级指 标 我们采用 目前国内较 为流行 的汪永铨教授和李 曼丽教授的阐释 , 将通识 教 在学校层面分 为软硬件实力 、 学科 竞争力 等 四个指 标 , 在 学生层 面则分 为 育定义为“ 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 育” 。 客观指标和 主观指标 ; 三级指标在上述 二级指标之下再作细分。 当今中国, 通识教育成为 高等教 育的研究 热点 , 部分 高校对 通识教 育 通 过将 我 们 实 地 问卷 调 查 所 得 数据 代 入 我 们 的评 价 模 型 。 最 终 我 们 得 进行 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 建立了包括北 京大学 元培学 院、 北京 师范大学 励 到的对外经 贸大学 的评分是 0 . 3 8 8 , 北京 大学的评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 4 1 8 , 北京 师范 大 耘实验班 、 复旦大学复旦 学院、 中山大 学博雅学 院在 内的一大批 通识教 育 学 的 评 分是 0 . 3 0 5 。因此 , 三校 综 合 通 识 教 育 能 力 最 强 的 是 北 京 大 学 , 对 外 的优秀基地 , 对通识教 育进行着积 极的探 索和研 究。然而 , 即使 在这种 情 经贸大学次之, 北 京师范大学有待改进。 况下 , 通识教育依然是国内高等教育领 域 的软 肋 , 教 育部所 属新世纪教 育 所在 2 0 0 7年对高等教育教学 的调查结果反映 , 当下大学生的表现 中最为社 会所诟病的 , 除了普遍 反映实践能 力不足之 外, 最主 要的是价值 观念 和学
为重要。 二、 文 献 综 述 四、 结 论
1 . 通识 教 育课 程 设 置 存 在 的 问 题
首先 , 是概念 的简单化处理 ; 目前学 界对于 通识教 育的 内涵 外延 尚未 通识教育定 义为“ 非专业教育” 。
风、 作风 问题 ,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推进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 育显 得尤 达成统一意见 , 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 , 我们采用 了李 曼丽教授的观 点 , 把 其次 , 是老 师和学校层面 的第一手资 料较少 ; 与针对 学生群体 的 问卷 针对老 师和校方的访谈样本较少。 在《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 状调 查分析—— 以北大 、 清华 、 人 大、 北 师大 研究相比 , 四所院校为例》 ( 李曼丽 、 杨莉 、 孙海涛 ) 一 文中 ,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所 李曼 再次 , 是评价体 系的数学处理较为粗略 ; 通过 阅读相 关著述 , 我们设 计 丽等教授 以北京四所高校 为例 , 通过 对 以上 四校学生 培养 目标、 通识 教育 了评价体系的一系列指标 , 由于知识和经验 的局 限, 指 标的相关性 、 合 理性 学分 比例 、 课程 内部组成、 涉及学科领域 、 学科 间联系、 学校特色 、 修 习制度 可 能 存 在 局 限 。 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提 出了通识 教育的 目标在于培 养具有合理
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社会公民。
2 . 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的建议 第一 。 建立诸如“ 学院路共同体” 之类 的通 识 选 修 课 跨 校 选 课 平 台 。 因
在《 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 甘雪 ) 一文 中, 作者采 用实证 的方法 , 以工 为较 多非综合性大学在有些专业方面缺乏相应 的师资和教学经验 , 如果能 作 1~9年的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 象 , 以公 共基础课 的重要 性和满意 度 为 建立相应的通识选修课跨校选课平 台, 可 以改善这种现 象。 主要调研 内容 , 以实证数据和 中外 本科教 育的 比较 研究 为基本依 据 , 在 华 第二 , 扩大通识选修课 的自由度 , 如增加通识 选修 课的 自有学 分 , 给学 北 和华中高校发放 问卷 6 0 0份 , 根据对相关数 据的数学处理分析 了学生对 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更大的自由度 。 公 共 基础 课 和专 业 课 的 态 度 差 异 及 其 原 因 。 第三 , 建立完善的通识教 育课程 反馈机 制 , 让学 生可 以及时反馈 参 与 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 , 学校层面可 以针对 学生的需求及时 调整通识教 1 . 北京三校 ( 北京大学 、 北京 师范大学和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 ) 问卷研究 育 课 程 设 置 。 在 前 期 文献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我们 又 进行 了实 地 的 北 京 三 校 ( 北京大学 、 第 四。 在高校内推广设立独立 的通识教 育学 院, 专职从 事该校通 识教 配 备 专职 的通 识 教 育 课 老 师 。 北 京 师范 大 学 和 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 问卷 调查 , 我 们 从 问 卷 中 抽 取 了 三 个 育课 程 设 置 的研 究 ,
◆ ◆ ◆ ◆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分析
以北大、 北 师 大 和 对 外 经 贸三校 为 个案
◆ 冯岑岑 陈雯雯 刘 昕 曹亚慧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摘要】针对北京三所高校 ( 北京大学、 北京师 范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通识教 育课程设置和 开展 成效展开 了对比研究 , 结合 实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