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7月第7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72019
中医治疗痛风的研光
袁殳荣I付滨2梁丙楠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OOOOO;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渐增多,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也随之增多。

作者通过梳理中医治疗痛风的历史发现,临床上中医治疗痛风多以二妙散系列类方为主,其中以四妙散应用最多。

常加味应用土茯苓、革解等药物,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关键词痛风;中医;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7-0142-03
Analysis on the regularity of treating arthrolithia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AN Li-Rong1FU Bin2LING Bing-nan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000;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gou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gou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also increased.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CM treatment of gout,the author found that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gout,most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Ermiao San series prescription,among which Simiao San was the most used.The application of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 and other drugs can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quickly,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Arthrolithia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Law analysis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发病率有明显增加。

众多研究显示中医在治疗痛风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作者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医治疗痛风的历程,现报道如下。

1二妙系列方
上世纪中叶,痛风在我国仍比较少见,国内文献报道不多。

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中药处方多以二妙散(丸)系列类方、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等方药为主。

至今,二妙散(丸)系列类方仍应用较多,当归拈痛汤、白虎加桂枝汤则应用较少。

1979年王英第一次报道了中医治疗痛风叫介绍“武医宗师”郑怀贤以二妙散(丸)系列方治疗痛风的三例病案。

郑氏认为该病“多由风寒湿三邪痹于脉络,系患者多食脂肪,体内湿气下注,久则化热,阻于经脉,湿郁成痰,痰郁成热,致热痹”。

予三妙丸内服,配合二妙散外敷。

以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牛膝活血祛瘀,治湿热膝红肿,二三日疼痛、红肿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一周左右症状基本消失。

1981年郑怀贤本人卩1又报道了一例痛风,症状表现为双足蹲趾关节皮肤红肿、烧灼。

他认为该病是由于患者“素体脾虚,加之嗜食甘肥,导致内湿停聚、湿郁成痰、痰郁酿热、下注于足所致”。

予二妙散加味牛膝、茯苓、厚朴等药物治疗,以清热燥湿、行气通络,三剂后红肿、烧痛等痛风症状明显减轻。

郑怀贤身为“武医宗师”,接触的患者可能多为习武之人,形体壮实,喜酒善啖,从而引发痛风。

2000年以后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大量出现,与痛风发病率明显增加有关。

处方用药多以经验方为主,但分析用药规律发现,大部分经验方中仍包含黄柏、苍术、意攻仁、牛膝等二妙散系列类方中的药物。

孙辉a研究了1985~2015年中医治疗作者简介:袁立荣(1992-),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肾病。

痛风的证治规律,发现中医治疗痛风的前十味药物分别为慧攻仁、牛膝、黄柏、苍术、甘草、土茯苓、革薜、赤芍、泽泻、当归。

其中前四味药使用频率均在50%以上,为四妙散的药物组成。

在研究报道中,包括了较多的临床随机试验(RCT)研究。

比如张振朋等z将64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加味四妙散汤剂(四妙散加土茯苓、革薜、丹皮等)配合金黄膏外敷,对照组予别瞟醇与塞来昔布,经治疗,观察组在改善痛风红肿热痛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总有效率也优于对照组。

加味四妙散联合金黄膏治疗痛风具有良好的疗效。

杨中华等旳将12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四妙散加味,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治疗。

经治疗,两组肿痛程度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有良好的效果.在缓解痛风肿痛方面的疗效与秋水仙碱相似。

上述均说明二妙系列方改善症状可靠。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二妙散系列类方还可降低血尿酸水平,这可能与降低黄瞟吟氧化酶的活性™W关。

袁彪等冏将痛风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加味三妙散治疗(三妙散加减土茯苓、革薜、丹参、防己等),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治疗。

经治疗,两组肿痛缓解程度、血尿酸水平、血沉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

唐诗韵等巾做了二妙散系列方治疗痛风的Meta分析,搜集了2014年之前国内已发表的所有关于二妙散系列方治疗痛风的随机对照实验(RCT),共纳入19篇研究,包括1418例患者,比较了症候改善有效率以及血尿酸、血沉。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相比,单独使用二妙散系列方或联合西药应用,在提高有效率、降低血尿酸、血沉水平方面更有优势。

但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仅少数研究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情况,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7月第7期I n 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72019143
证据等级不高,有待开展更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

综上,自七十年代二妙系列方开始用于痛风,后逐渐增多,至2000年以后二妙系列方治疗痛风的报道大量岀现。

复习古文,二妙散(丸)是治疗湿热的基础方,首载于《丹溪心法》,治疗“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妙散(丸)、四妙散(丸)也以主治“湿热下注”为主。

其中《医学正传》中加牛膝组成三妙丸,以牛膝引热下行,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成方便读》中再加慧改仁组成四妙散,以慧攻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

古文将二妙系列方用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筋骨疼痛、灼热,今人将之用于痛风,症不同而证相似,所谓异病同治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特色。

以黄柏、苍术清利湿热,慧及仁祛湿热而利筋络,牛膝引热下行并能活血,共同起到缓解痛风患者红肿热痛的效果,疗效肯定。

但降低尿酸疗效尚不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2土茯苓与尊髀
中医治疗痛风多以二妙散(丸)系列类方为主,常常加味应用土茯苓、草薜等药物。

南通朱良春最早加用土茯苓,朱氏m认为痛风缘于浊毒瘀滞,用土茯苓、革髀可降泄浊毒、通利关节,不但降低血尿酸水平,亦可解除骨节疼痛。

在用量上有其独到经验,一般土茯苓每日用30~120g,草薜15~45g,屡收佳效。

后人治疗痛风,纷纷借鉴其经验,如邢振龙冏的草薜祛风饮(组成:土茯苓、草廨、慧攻仁、忍冬藤、车前草、牛膝等),黄传兵阿论治痛风经验用药等,均重视土茯苓、草解的应用。

《本草纲目》中载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神农本草经》载革廨“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

古代革髀常与土茯苓相混使用网。

今人常于二妙散(丸)系列方中加味应用土茯苓、草薜,更好地缓解痛风的肿痛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革髀m-m可能参与抑制了URAT1的表达,减少尿酸的重吸收网,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土茯苓中含土茯苓总黄酮,能够降低滑膜组织中的IL-1B.IL-6等炎性因子,降低痛风关节的肿胀程度何。

幫薜主要成分均为笛体皂昔类,在降尿酸、镇痛等方面作用显著购。

研究显示草髀总皂昔与秋水仙碱类似,可降低痛风关节肿胀程度I叫但对其作用靶点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3经典成方
白虎加桂枝汤及当归拈痛汤均自八十年代开始用于痛风治疗,但现在已很少使用,多与二妙散(丸)系列方配合应用。

白虎加桂枝汤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石膏、知母、桂枝、甘草、粳米,主治“温疟者……但热,骨节疼痛……”。

近世主要用于“热痹”。

最早用于痛风治疗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心仁治疗痛风验案何,其结合痛风的红肿热痛的临床特征,将痛风归入“热痹”范围。

认为痛风因湿热下注引起,当热重于湿时,以白虎桂枝汤加减黄柏、牛膝、草麟、螟蚣等药物治疗,以清热通络佐以祛湿,三剂后症状缓解。

但复习近三十年的文献发现,白虎加桂枝汤以清热为主,更多用以治疗“风湿热”,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

对痛风的治疗,仍然多与四妙散配合应用吟2气很少单独使用。

当归拈痛汤首见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记载: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组方包括羌活、茵陈、苦参、防风、当归、黄苓、炙甘草、猪苓、泽泻、知母、升麻、葛根、苍术、白术、党参。

其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用于痛风。

也许受日本汉方医学影响,这一点曾在何绪屏㈣翻译的日本学者伊藤良的译文中提及。

国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使用,如葛师言㈣整理的宋鹭冰医案医话选—
—治历节痛风案。

宋氏认为,痛风“乃湿热蕴毒,深入血分,浸淫筋骨”,以当归拈痛汤合千金犀角散治疗,可“深入营血筋骨之分,直捣邪气蕴伏之所”,四剂后病情明显好转。

现临床上很少沿用,多用于湿热所致的湿疹、聯疮等皮肤病及风湿热痹等。

综上,近年痛风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常以二妙散(丸)系列类方加减治疗。

其中以四妙散应用最多,并常加味土茯苓、草薜等药物,有效缓解痛风红肿热痛等症状。

现代研究也表明二妙系列类方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证据尚不充分。

应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的RCT研究,对二妙系列方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英.郑怀贤教授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附三例典型病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9(2):80-83,69.
[2]郑怀贤,刘伟俊,王英.二妙散加味治疗痛风一例[J],四川医
学,1981(2):97.
⑶孙辉.基于近3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痛风证治规律研究[D].济
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4]张振朋,帅权高,何承建.加味四妙散联合金黄膏治疗急性痛
风性关节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133-136.
[5]杨中华,崔青,魏华,等.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
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1):746-74&
⑹袁彪,陈洪波.加味三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山西中医,2014,30(5):16-1&
⑺唐诗韵,万雪梅,贾琴,等.二妙散系列方治疗痛风的系统评价
[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6):198-202.
[8]樊克涛,闫海峰,代向东,等.二妙丸不同配伍比例对大鼠高尿
酸血症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1):43-4& [9]邢振龙,丘青中,李剑.革薜祛风饮联合肿痛消膏治疗急性痛风
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69-71. [10]毛古燧,黄传兵,汪元,等.黄传兵论治痛风经验[J].中医药临
床杂志,2017,29(2):194-196.
[11]姚祖培,陈建新.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9
(3):16-17.
[12]陈光亮,朱立然,那莎,等.革解总皂昔对大鼠慢性高尿酸血
症和肾小管尿酸转运体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348-2353.
[13]孙红,王少明,庄捷,等.土茯苓等中药抑制URAT1表达及降
尿酸作用筛选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
(4):403-407.
[14]郭淑云,张薇,张琰.土茯苓对高尿酸症小鼠血清尿酸的影响
[J].中国药业,2012,21(13):3-4.
144内蒙古中医药第 38 卷2019 年 7 月第 7 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7 2019
[15] 金晓敏,张晓熙,郭璐,等.基于NLRP3炎性体轴土茯苓总黄
酮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24(4):90-95.[16] 王璐,那莎,陈光亮.革解总皂昔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NALP3炎性体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33(3):354-360.[17] 陈冲,曾臣红,张斯琪,等.革薜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
志,2017,42(18):3488-3496.[18] 徐心仁.痛风验案[J].云南中医杂志,1985(5):49.
[19] 陈强,周开锋.白虎桂枝汤合四妙丸加味治疗痛风116例临
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4-5.[20] 王挺挺,朱红,张茂华.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丸治疗急性痛风 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新中医,2016,48( 1):63-64.[21] 苏利生,林学明,陈贤涛.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辨治急性痛
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4): 769-771.
[22] 葛师言.宋鹫冰医案医话选(八)•治历节痛风案[J].成都中医
学院学报,1981(2):24-25.[23] 伊藤良,何绪屏.运用升阳泻火法治疗痛风经验谈[J].新中
医,1989(2):52-53,55.[24] 白宇明,郝近大.土茯苓、菽葵及革薜的本草考证及其鉴别 [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 2733-2737.
近10年高血压病中医证素-证候分布特征
郭瑞王恒和*
*作者筒介:郭瑞.女.天津市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骨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王恒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皖心血骨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 要 目的:对国内近10年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时间、地域变化对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证 素的影响。

方法:对2007-2017年CNKI 和VIP 中收录的有关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证型、证素、病例收集 时间、地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高血压病常见证型为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肝阳上亢、血瘀、肾 虚。

结论:近10年我国高血压病中医痰瘀互结证明显增多,肝火亢盛证和阴阳两虚证有所减少。

其中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 区以痰湿壅盛证最多见;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以阴虚阳亢证最多见;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肝火亢盛证最多见。

关键词 高血压;证型;证素;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79( 2019 )07-0144-04
TCM syndrome elements-syndrome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on in recent 10 years
GUO Rui WANG Heng-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iterature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ime and regional changes on TCM syndrome types and syndrome elements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the syndromes of hypertension in CNKI and VIP from 2007 to 2017 were comprehensively retrieved ,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yndrome types , syndrome elements , collection time and regions of the patient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common syndrome types of hypertension were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excess , exuberance of phlegm and dampness , the liver fire overdose ,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phlegm and stasis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blood stasis , kidney deficiency.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hlegm and stasis , and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e in the liver fire overdose and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Exuberance of phlegm and dampness was most in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excess was mostin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 the highest number of cases ofthe liver fire overdose was seen.
[Key words] Hypertension ; syndrome types ; syndrome elements ; literature research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
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其中
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5%以上叫高血压是一种进展性的 临床综合征,极易导致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
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高血压的早期有效防控意义重大。


国医学中无高血压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医的“眩 晕”“胸痹”“心悸”“头痛”“虚劳”“不寐”等病。

对高血压的辨证 分型大多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 主编)中标准,但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医学模式、气候等自然 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疾病谱亦随之而变,高血压等相关疾 病的中医证候(证素)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就近10年国内发表 的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时间、地
域变化对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证素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主库,检索年限
为2007-2017年,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辅库,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