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12年6月第18卷第18期总第281期 Contemporary Medicine, Jun. 2012,Vol.18 No.18 Issue No.281

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袁中草 王定清 袁爱珍 吴柳玲 刘映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健康知识知晓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2.5%,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的82.5%,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路径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能显著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路径;子宫肌瘤;围手术期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of the clinical pathway in uterine leiomyoma patients in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nursing application. Methods 80 cases of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myom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treatment group using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ompared 2 groups of clinical ef? cacy. Results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the averag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signi? 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9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82.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satisfaction of 97.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82.5%, more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 cant (P<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myoma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can signi? cantly reduce th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path; Uterine ? broids; Peri operation period

临床路径是由医护人员共同合作,对某一特定疾病进行程序

化、流水线式的最适宜、有顺序性的医疗照顾计划,以达到诊治过

程规范化、优选化的一种护理方法[1]。子宫肌瘤作为女性最常见

的生殖器官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做好子宫

肌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当前妇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

为了保证子宫肌瘤患者用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恢复健康和享受

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我院尝试对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行

临床路径管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l1年12月,我院拟行子宫

肌瘤切除术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无糖尿病、高

血压,心脏病,肌瘤恶变,住院期间无需行其他手术。患者年龄

38~68岁,平均(45.2±4.1)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40例给

予传统护理模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检查等方面不作统一规

定;治疗组40例实施临床路径,首先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

包括主诊医师和责任护师等,以监督和协调临床路径的实施、流

程规划、管理及服务等。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为子宫肌瘤患者设

计并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路径,并在实施中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分

析、评估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术前指导、检

查、用药、治疗、护理、术后护理指导、出院计划等为纵轴,明确规

定了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的时间安排,患者由住院至出院

都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接受护理服务[3]。

1.3 评价指标 记录每个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

疗组健康知识知晓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2.5%,治疗组患者的

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的82.5%,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住院天数住院费用

健康知识知晓率

(%)

满意率(%)

治疗组407.1±1.2a3942.65±133.54a38(95.0)a39(97.5)a

对照组409.4±1.84531.32±126.3333(82.5)33(82.5)

注:与对照组相比,a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病人对医疗质量要求的不

断增加,引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模式为病人服务,是医学发展

的必然趋势[4]。临床路径是由路径小组成员根据病种制订的—种

治疗护理模式,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流程来接受治疗、护

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种深入模式和方法,临床路径集中体现了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但能规范护理程序和护理行为,

并且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5]。

本文对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临床路径,以患者的住院

时间为序,把临床护理内容细化到患者住院的每一天,对患者的

护理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人。规范了术前安排检查、术前准备

时间和术后处理,工作流程清晰,避免了医疗行为随意性,因此提

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住院日;同时规范了诊疗项目,避

免了大包围的检查,降低了平均住院费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

外,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士作为促进康复者和教育者,在疾病的作者单位:518081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 (袁中草 王定清

袁爱珍 吴柳玲 刘映文)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2.18.093

妇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管理

妇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管理

————————————————————————————————作者:————————————————————————————————日期:

子宫肌瘤临床路径管理 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管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ICD10:D25) 经腹行子宫全/次全切除术(ICD9CM-3:68.39/68.4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病史:月经紊乱、尿频、排便困难等; 2.体征:子宫增大、质硬; 3.辅助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CT或盆腔核磁检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1.子宫肌瘤诊断明确,有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 2.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 3.术前化验齐全。 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时间:≦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5子宫平滑肌瘤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ABO+RH) 2.尿常规 3.便常规 4.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5.凝血功能 6.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7.心电图 8.胸部X光片 9.盆腔超声检查,必要时腹部超声检查 10.TCT 11.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阴道清洁度检查) 12.其他:据需要选择,如肿瘤系列(CA125、HCG 等) (七)抗生素用药选择:第一、第二代头孢及甲硝唑或替硝唑预防性用药时间5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请麻醉科医师会诊,腰硬联合麻醉或连 续硬膜外麻醉,必要时全麻。 2.术中用药:止血药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必要时。 4.病理:石蜡切片、术中冰冻(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抗生素(见前);维生素C、B6(3天); 黄芪等补气扶正注射液(3天);健脾理气中药(2~6 天);对症治疗用药(必要时)。 (十)出院标准: 1.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 2.体温正常,伤口愈合良好。 3.相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最新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内容简介 丁炎明、王兰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每个“一病一品”护理均包括护理框架、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三部分。针对常见的46种疾病,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这一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链”为疾病护理实践过程的主线,突出患者角度对护理服务的愿望与体验,同时依据循证护理的步骤,通过**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制定疾病*佳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本书可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巩固并*新疾病护理知识的参考,新护士专科疾病护理的培训资料,以及护理管理者管理的依据。 作者简介 丁炎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其专业领域为普外科、手术室、泌尿外科和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管理。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短期在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德国柏林T业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及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医院管理。2014—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学习并毕业。组织并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承担并负责院级课题数十项。负责组织本院护理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并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生物类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名;主编40余部护理书籍。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04T15:54:03.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石金玉樊晓君[导读]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咸安区中医医院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中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价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结论: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临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措施作为纵轴而制定出来的护理日程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应用的国家是美国,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医院开始陆续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肯定的应用效果。 1. 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5.01±2.03)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5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1例、小儿腹泻患者60例。 对照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5.15±2.16)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6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小儿腹泻患者59例。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资料指标差异,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向患者家长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张贴治疗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于医院醒目位置[1]。 研究组:(1)组间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均由科室中的骨干成员担任,对小儿内科常见的病症类型进行护理路径设计,确保护理流程可以得到落实。(2)对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意义等相关内容。(3)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设计,对护理流程进行评估,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科室病症特点制定出最适宜的护理路径,将治疗、护理目标详细列在护理路径告知单中,以此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配合。(4)按照护理计划争取患者家属同意,与主治医生共同确定,以此落实护理路径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护理过程。(5)选定责任护理人员评估护理路径表中的内容,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记录和及时反馈,向患者家属进行口头形式的疾病宣教。(6)在实施过中分析患者家属对护理路径中项目的满意度,并分析产生该种结果的原因,不断给予改进意见[2-3]。 1.3观察项目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版本用SPSS21.0系统分析,文中观察项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涉及计量、计数资料, P<0.05有差异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症瘕病-症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优质材料]

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的住院患者。 一、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癥瘕病(TCD编码:BFZ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ICD编码:N80.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2001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瘀证诊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妇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8年制及7年制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2010年第二版)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郁结证、痰瘀互结证、肾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中医癥瘕病和西医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肌瘤。 2、患者年龄:25岁-45岁。 3、超声诊断: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直径、子宫肌瘤≤5cm。 4、肿瘤标志物:CA125≤200U/ml。 5、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直径、子宫肌瘤术后复发。 6、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使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临床路径

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 一、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ICD10:D25) 行经腹子宫全/次全切除术(ICD9CM-3:68.39/68.4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月经紊乱等; 2. 体征:子宫增大、质硬; 3.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要行盆腔核磁和/或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子宫肌瘤诊断明确,经中医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及家属拒绝保守治疗要求手术,有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子宫增大,肌瘤≥妊娠10周子宫;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有压迫症状;可疑恶变。 2. 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 3. 术前检查齐全; 4. 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5子宫平滑肌瘤疾病编码;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4.凝血功能; 5.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心电图; 7.胸部X光片; 8.超声检查; 9.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CA125、hCG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抗菌药物;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2-4天。 麻醉方式:请麻醉科医师会诊,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麻醉,必要时全麻;术中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输血:必要时;病理:石蜡切片(必要时行冰冻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3.预防性用药: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静脉性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腹部无阳性体征; 2.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2.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3.术后出现发热及出血等并发症需要治疗和住院观察,导致住院。

80例脑出血病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

作者单位:050800石家庄市正定县人民医院(邢贵平),香河县人民医院(窦建虹)邢贵平: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80例脑出血病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 邢贵平 窦建虹 摘 要 目的:建立完善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随机 将脑出血病人16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脑出血病人中,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效果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22.015 临床护理路径(CNP )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 [1] ,该模式针对确诊的病例,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入 院到出院诊治流程, 缩短康复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使病人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我科于2010年引进临床路径表这一管理工具,病人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下降,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5月 2011年12月,我科收治脑出 血病人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按临床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病人均经CT 或MRI 证实, 经临床医师及病史确认为初发者且神志清楚。排除以下条件:既往脑出血病史;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肺并发症者。1.2方法 1.2.1 临床路径的制定 科室成立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 师、 责任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整合一套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内容包括入院检查、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2 临床路径的实施 责任护士从入院安排床位开始即 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观察组病人给予临床路径护理,采用CNP 制定的表格式病例, 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对已打勾的内容进行签名, 而未打勾的内容下一阶段要引起重视。责任护士每次交接班时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沟通、 交流,取得配合。每天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同时进行查房,检查病人情况和护理措施的落实。针对发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如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异,值班护士要详细记录,全科交班,依据具体情况修订护理计划,记录护理偏差,出院前要评价护理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护士长要监督执行情况。而对照组病人按照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传统的医疗方法进行护理。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 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满意度。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两独立样本的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2结 果 2.1 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 较(表1) 表1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组别观察组 对照组统计量P 值 例数平均住院费用(元,x ?s )平均住院天数(d ,x ?s )并发症发生(例) 80 2967?13610.5?1.0780 4641?24113.85?3.01654.10671)9.47521)4.11302)<0.05 <0.05 0.0426 注:1)为t'值, 2)为χ2值2.2两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比较(例)组别 观察组对照组u 值P 值 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80781180 60 173 4.0697<0.00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病人何时做何种检查;何时给予何种治疗, 病程到达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说明和记录。护理人员要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并提醒病人和家属怎么做 [2] 。这样,护理就有计划 性、 预见性、效果性、针对性,减少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了病人需求,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人身边,鼓励病人主动参与医疗护理过程,改善护患关系,满足病人的知情权,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本次研究证明,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 · 92·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2期(下半月版)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Word 文档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开展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以来,收治子宫肌瘤临床路径通过3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妇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子宫肌瘤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白志玲主任担任组长,其他成员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制定了《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妇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近3个月来,收治子宫肌瘤病例中,除两例因严重合并症和诊断不明确未进入路径,其余病例均进入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共33例。进入路径管理病例中1例因家中出现意外情况中途退出路径,其余32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妇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妇科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科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组织妇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点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

妇产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

一、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ICD10:D25) 行经腹子宫全/次全切除术或经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9/68.4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月经紊乱等; 2.体征:子宫增大、质硬;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要行盆腔核磁和/或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子宫肌瘤诊断明确,有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 (1)子宫增大,肌瘤≥妊娠10周子宫; (2)月经过多、继发贫血; (3)有压迫症状; (4)可疑恶变。 2.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 3.术前检查齐全; 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5子宫平滑肌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4.凝血功能; 5.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心电图; 7.胸部X光片; 8.超声检查; 9.宫颈刮片(有条件可选择TCT或CCT); 10.阴道清洁度检查; 11.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CA125、hCG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抗菌药物; 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2-4天。 1.麻醉方式:请麻醉科医师会诊,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麻醉,必要时全麻; 2.术中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必要时; 4.病理:石蜡切片(必要时行冰冻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 3.预防性用药: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静脉性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腹部无阳性体征; 2.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1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封丘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科室实施路径疾病病种:

封丘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个案管理员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登记,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子宫肌瘤临床路径

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ICD10:D2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病史:月经紊乱; 2.体征:子宫增大、质硬; 3.辅助检查:B超检查协助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子宫肌瘤诊断明确,有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 1)子宫增大,≥10周妊娠子宫 2)月经过多 3)继发贫血 2.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 3.术前化验齐全,化验结果正常; 4.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5子宫平滑肌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生化C6; 4.血APTT+PT; 5.血HIV; 6.血HCV; 7.血RPR; 8.血乙肝五项; 9.心电图; 10.胸片; 11.B超; 12.TCT或CCT; 13.其它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为第一、二代头孢类;

3.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术后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腰、硬外、联合麻醉; 2.手术内置物:无; 3.术中用药:止血药物和其它必需用药; 4.输血:必要时; 5.病理:冰冻加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6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3.预防性抗菌药物:第一、二代头孢,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 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 2. 体温正常,伤口拆线愈合良好; 3. 能独立完成生活起居活动。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2.住院后突发意外情况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3.术后出现发热及出血等并发症需要治疗和住院观察,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1)管理委员会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③组织人员培训。④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2)护士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

(完整word版)临床路径总结,推荐文档

霸州市第三医院 2013年临床路径小结 我院于2012年5月1日来对临床路径进行试运行,通过对部分病种的具体统计,对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确定病种: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左心衰竭、结核性胸膜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干骨折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下面就近3月来我院路径情况进行分析: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

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2 2012年第一季度,全院共入径病例130例,其中腹股沟疝24例、急性阑尾炎52例、下肢静脉曲张4例、卵巢囊肿2例、股骨干骨折6例、子宫平滑肌瘤2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变异8例。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我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病历内涵质量,医护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双丰收。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

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

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 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①风寒痹阻证 ②血瘀气滞证 ③痰湿阻络证 ④肝肾不足证 ⑤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妇科子宫肌瘤临床路径管理

子宫肌瘤临床路径管理 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路径管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ICD10:D25) 经腹行子宫全/次全切除术(ICD9CM-3:68.39/68.4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1月第一版) 1.病史:月经紊乱、尿频、排便困难等; 2.体征:子宫增大、质硬; 3.辅助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CT或盆腔核磁检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1.子宫肌瘤诊断明确,有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 2.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 3.术前化验齐全。 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时间:≦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5子宫平滑肌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ABO+RH) 2.尿常规 3.便常规 4.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5.凝血功能 6.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7.心电图 8.胸部X光片 9.盆腔超声检查,必要时腹部超声检查 10.TCT 11.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阴道清洁度检查) 12.其他:据需要选择,如肿瘤系列(CA125、HCG等)(七)抗生素用药选择:第一、第二代头孢及甲硝唑或替硝唑预防性用药时间5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请麻醉科医师会诊,腰硬联合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必要时全麻。 2.术中用药:止血药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必要时。 4.病理:石蜡切片、术中冰冻(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抗生素(见前);维生素C、B6(3天); 黄芪等补气扶正注射液(3天);健脾理气中药(2~6 天);对症治疗用药(必要时)。 (十)出院标准: 1.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 2.体温正常,伤口愈合良好。 3.相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