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

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
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

中医美容科临床操作规范

目录

第1章美容中医科一般性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中医美容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二节四诊资料采集与诊断

第三节审美评价

第四节美容心理诊断(辨神与心理辅导(调神第五节治疗方案

第六节治疗目的与疗效评价

第七节知情同意

第八节病案要求

第2章中药外治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一般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节中医美容外用药常用剂型和使用方法

第1章美容中医科一般性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中医美容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所有损容性疾病,包括损容性皮肤疾病、五官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内科疾

2.损容性生理缺陷,包括皮肤老化,皱纹、晦暗、粗糙、五官不正、不协调,头发稀

疏,发白,体形偏肥或偏瘦等

3.通过中医美容术能获进一步美化的各种常态表象。

4.因自觉表象不美导致的情志疾病。

【禁忌证】

1.各种非损容性疾病,尤其是急、危、重病。

2.严重的情志障碍。

3.对美容有急于求成的心态者。

4.对自身美追求期望值过高,客观难以达到者。

5.对中医美容术或医者持怀疑态度,在他人劝说下勉强就医者。

6.各种中医美容术的相对禁忌证。参看本篇相关章节。

第二节四诊资料采集与诊断

一、中医美容四诊要点

【望诊】

按中医望诊的常规要求进行,要特别注意望神、望形体、望面色、望批复、望五官、望毛发、望四肢。注意观察损容性生理缺陷在体外的表现。

1.望神根据就医者的目光、表情、语言、动态判断其得神、失神、神气不足或神志异

常。

2.望形体观察就医者的体质强弱、胖瘦、体形、姿态。

3.望面色观察就医者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异常颜色的部位。

4.望皮肤观察就医者全身皮肤的色泽、润枯、粗细、厚薄、弹性;有无水肿,水肿部

位及程度;有无皮损,皮损的属性、颜色、大小、多少;有无皱纹、皱襞、皱纹、皱襞的不稳、多少、深浅。皮肤类型(中性、干性、油性、缺水性油性、混合性。

5.望五官观察美容就医者的眼、口唇、齿龈、鼻、耳各自的形态及搭配是否协调。①

眼睛是否黑白分明、神光充沛,眼形,单睑重睑,眼睑肿否,有无眼袋、上睑松垂、睑餍、针眼、睑黄瘤及其他眼部疾病或缺陷;睫毛长短、疏密、形态,有无倒睫,

有无文眼线;眉毛有无脱落,眉形,有无文眉。②唇形,口唇颜色、润枯,有无干裂、脱屑、肿胀及其他唇部疾病或缺陷;有无文唇。③牙齿颜色、润枯、光泽,有无楔形缺损或缺齿,排列整齐否,有无齿龈疾病。④鼻形,鼻梁高低,鼻头有无红赤、粉刺、鼻赘。⑤耳的大小、颜色、软硬,有无旋耳疮(耳部湿疹等耳外部疾病;是否穿耳孔,耳孔有无感染、瘢痕、皮炎、湿疹等并发症;耳穴部位有无异常。

⑥五官排列是否符合“三停五眼”或其他人体美学比例参数。

6.望毛发头发的疏密、颜色、光泽;体毛是否明显;有无毛发疾病。

7.望四肢四肢长短及与身高的比例是否符合人体美学比例参数;四肢有无畸形,关节

有无肿胀、变形;手形,甲形,甲色,甲质;有无手、足、甲部疾病。

【闻诊】

按中医闻诊的常规要求进行,重点是耳闻语音正常与否,有无太息、叹息,有无嘶哑和语颤,辩音量、银色、音调、音频,语言是否清晰、流利并能正确表达思想;鼻闻有无口臭、体气。

【问诊】

按中医问诊的常规要求进行,要特别注意询问以下内容。

1.问美容诉求,了解就医者的美容烦恼和美容目的。

2.问人品起居、酗欲苦乐、性情喜恶、寤寐梦境、情绪波动、人事变化、环境更易,

了解就医者的情志状态、人格气质、社会状况、分析其美容心理

3.围绕主诉、主病问家族史、既往史和起病、病程。既往史注意问药物或化妆品过敏

史、美容史;起病和病程注意问情志因素、化妆品使用情况以及是否在非医疗美容院进行过处理。

4.根据主诉、舌象、脉象、局部症状、年龄、性别问现在症状。与美容密切相关的饮

食、二便、睡眠、女性经带必问。

【切诊】

1.脉诊按中医脉诊的常规要求进行。

2.按诊按中医按诊的常规要求进行,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①按肌肤以辨别肌表的润

燥、滑涩、粗细、软硬、厚薄、松紧、肿胀、弹性。②按皮损局部,以辨别皮损的肿、硬、热、压痛、波动的情况。③按手足按温寒,以辨别身体阳气之盛衰。

④按腧穴探异常,以辨别内脏的病变。⑤在按诊异性的敏感部位时应有陪护人在场,或事先向就医者说明,取得对方的理解和配合。拒绝者不强行施术。

二、中医美容诊断要点

1.四诊合参要综合四诊资料进行诊断

2.辩证与辨病结合对损容性疾病均须辩证、辨病结合。辩证写中医症候名,辨病写中医病名或西医病名。凡国家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收入的损容性疾病,其病名和症候名均要采用《标准》所载的名称。对损容性生理缺陷只须辩证,写症候名。

3.辩证与审美评价结合根据就医者的美容诉求对其进行审美评价后,要对疾病或生理性的损容性缺陷进行美学描述,在此基础上辩证,写症候名

4.辩证须遵循“治病美化兼顾”或“先治病,后美化”的原则在损容性疾病和损容性生理缺陷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尽量治病美化兼顾,若不能兼顾,则以疾病的辩证治疗为先。

5.主要辩证方法中医美容临床以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和病因辩证为主,可根据具体病症和临床实际选用其中一种或二三种结合。

6.诊断与美容心理(情志分析结合情志障碍往往与损容性疾病或缺陷互为因果,审美心理又影响就医者对疗效的认同,要根据四诊资料对就医者当前的美容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节审美评价

中医美容临床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体健美,而不仅仅是矫正机体的病理性改变,故要通过四诊对就医者的人体形式美做出审美评价。

一、审美评价的基本要求

1.审美评价要贯穿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全过程。

2.审美评价要以健康为基础,不能迎合就医者或流行时尚的病态美要求。

3.审美评价要以美学基本法则为前提,适当考虑个性美。

4.审美评价要考虑年龄、性别、自身原有条件等个体差异因素。

5.审美评价要适当考虑当前流行的时尚。

二、审美评价的内容

1.损容性疾病对人体型、体态、体味、皮肤、五官、声音之美的损害状况和程度。

2.生理状态下的损容性缺陷对人体型、体态、体味、皮肤、五官、声音之美的损害状

况和程度。

三、临床审美评价操作要点

1.临床审美评价的方法

(1采用传统的望诊、闻诊、切诊方法进行定型化评价,具体内容参照本章第二节“中

医美容四诊要点”。重要望诊内容可采用照相、录像法留存影像档案。

(2采用现代的活体或影像测量法与活体仪器测定法进行定量化评价。

2.临床审美的步骤

(1先整体后局部:按全身—局部(如头、颈、肩等部位—局部细节(如头部的眼、

鼻、口等的顺序进行审美。

(2先上后下:按头—颈—肩—胸背—腹腰—臀—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审美。

(3先轮廓后形质:轮廓指全身或局部线条形成的三维轮廓;形质指皮肤、肌肉、脂

肪等组织的状况。按全身轮廓—局部轮廓—皮肤—肌肉—脂肪—骨骼—毛发的顺序审美。

(4先静态后动态:静态指站、坐、卧静止不动时的形态;动态指全身或局部活动时

的状态,包括躯体、四肢、五官的动态美。

(5先视觉后听觉、嗅觉、触觉;按中医望诊、闻诊、切诊的顺序进行审美。

以上审美步骤应在尊重美容就医者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在未征得美容就医者同意或美容就医者没有整体审美的意愿和要求时,一般仅在其美容主诉的部位进行审美评价。

3.对损容性缺陷的认定

(1医者通过审美评价指出美容就医者主诉的局部或全身各处的损容性缺陷,在取

得就医者的认同后方可确诊并记录在病案中。

(2对损容性缺陷的认定须表明部位、性状、程度、并予以辨证。

4.审美评价等级

(1根据人体美基本原则,采用定性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各不稳进行

美学评价,应与疗效评价结合,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

(2根据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美感,对以上5个等级自定标准,并在诊断、治疗和

疗效评价中遵循同一标准。

第四节美容心理诊断(辨神与心理辅导(调神

一、辨神与调神的必要性和目的

1.实现中医美容对人体形神之美的追求。

2.诊断和治疗情志异常导致的损容性疾病或缺陷。

3.诊断和治疗损容性疾病或缺陷导致的情志障碍。

4.排除有严重情志障碍的美容就医者,避免不必要的美容医患纠纷。

5.利于医患双方美容心理的沟通,以达到最佳美容效果。

二、辨神的步骤和要点

1.根据本章第二节“一、中医美容四诊要点”收集美容就医者的情志资料。

2.根据本章第二节“二、中医美容诊断要点”进行辨证。临床常见损容性情志症候为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心肾不交、心血亏虚。

3.注意美容情志障碍与损容性缺陷的因果关系,分辨谁先谁后,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医者须专志全神、满怀爱心地与美容就医者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就医者的美容烦恼、

美容欲求、美容动机、美容背景。

三、调神的步骤和要点

1.医者与就医者术前沟通审美评价,认同损容性缺陷

2.在辨神的基础上确定调神方法。常用情志调理方法有移情易性法、顺情从欲法、畅情解惑法、以情胜情法。或用针、药调理法。

3.术前不夸大美容预期效果;术中舒缓就医者紧张、焦虑情绪和打消其急于求成的念头,鼓励其坚持治疗;术后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五节治疗方案

一、立法适当

1.立法包括确立治则、确定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外科手术等技术的一种或数种结合和制定治疗计划。

2.立法须针对辩论结论而设,不能与辩证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或有所遗漏。

3.立法须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避免医源性损容缺陷的发生。

4.立法须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不能强行按医者意愿行术。

5.立法须考虑情志治疗对策

二、处方准确

1.根据立法所确定的治疗手段,处方内容可以是方剂、针灸、推拿、情志或其他疗法

2.方剂要写明药物剂量、用法、特殊煎煮法、剂数;中成药只写方名,不必写药物组成。

3.针灸、推拿处方要写明经脉、腧穴名、施术方法和手法、施术时间。

4.其他方法如物理疗法、手术疗法,均要按本规程其他学科相关章节的要求写明。

三、医嘱详尽

1.针对美容就医者的医嘱主要内容有饮食宜忌、起居宜忌、化妆品宜忌、日常养护方法、情志调摄法等。

2.针对医嘱的内容列出护理与治疗的处理意见等。

第六节治疗目的与疗效评价

一、治疗目的

1.损容性疾病达到康复。

2.损容性缺陷得到矫正。

3.外表美更接近医学人体美标准

4.取得积极的心理效应;美容心理障碍得到改善。

5.社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二、疗效评价

1.损容性疾病疗效评价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分为痊愈、有效、

无效3级。该《标准》未收入的疾病,可参考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以能表明疾病的康复程度为基本原则

2.损容性生理缺陷的疗效评价标准可自定,以能表明人体美改善的程度为基本原则,

一般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

3.疗效评价须与审美评价相结合。

4.疗效评价在必要时须结合情志状况分析。

5.审美评价有争议者,以专家评议为准。

第七节知情同意

1.中医美容临床必需遵守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就医者,文明行医,不允许有欺骗行为。

2.知情同意范围和要求

(1诊断方法:带有痛苦性或可能引起就医者反感的诊断手段须先向就医者说明并

征得其同意方可执行。

(2诊断结果:诊断结果原则上须如实告诉就医者,并作必要的解释

(3治疗方案:须将治疗方案向就医者说明,并征得就医者同意;所开处方字迹应

清楚,使就医者对所有药物和所选腧穴等知情。

(4预后:须将疾病的发展、转归或可能达到的美化程度及治疗中和治疗后可能出

现的问题向就医者交代清楚。对疗效和疗程的预估要切合实际,不可无根据地,不负责任地向就医者做某种承诺。

(5美容外科手术须请就医者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6未经就医者同意,不得将其个人资料和诊疗情况向第三者泄露。

第八节病案要求

一、病案主要内容

1.一般情况主要为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身份证

号、就诊时间。

2.四诊资料参考本章第二节“一、中医美容四诊要点”所要求内容。

3.辩证阐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发展转归等。

4.诊断写出中医症候、病症名称和西医病名,简要写明审美评价和心理分析

5.治则应使用中医术语写明治则

6.治疗方法写明治疗方法及治疗计划,按本章第五节“二、处方准确”的要求附处方。

7.知情同意根据本章第七节的内容,简要写明医者的交代与就医者的意见。若签署有

知情同意书,附于病案后。

8.医嘱参考本章第五节“三、医嘱详尽”部分简明扼要书写

二、病案书写要求

1.病案完成及时,住院病案在入院后24h内完成,门诊病案当时完成。

2.症状描写详细,一般要求用中医名词术语,体现中医理论。损容性缺陷和审美评价

的描写要体现人体美学理论。

3.字迹工整清洁,页面干净,不能涂改、剪贴、挖补。

4.病案结尾要签署医师全名

5.可附必要的西医检查及诊断资料,并按日期顺序附于病案后。

第2章中药外治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外治技术是指通过对从体表给药或添加中药的化妆品以治疗损容性疾病和修复损容性生理缺陷的方法。它具有局部美容治疗或美容保健作用,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亦可发挥全身性美容治疗或美容保健作用。

第一节一般技术操作规范

一、中药外治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各种损容性疾病和皮肤缺陷

(2为预防损容性皮肤病和皮肤缺陷以及欲进一步美化皮肤者

2.禁忌证对所用中药皮肤过敏者。

二、中药外治的基本原则

1.外治以内治理论为依据。除较轻浅的皮损和皮肤保健外,一般须内外治相结合。

2.各种中药外治法可单独运用,也可联合运用。

3.须根据病情用药

(1热性、急性病皮损用药宜缓,选择性质温和的和低浓度的药物;顽固性、慢性、

肥厚性皮损可选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皮肤美容保健不能用药,只

能用添加有中药的化妆品。

(2皮损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有皮损用药。

(3剂型选择: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选用洗剂、粉剂、霜剂;糜

烂而渗液多、红肿时,选用溶液湿敷及糊剂;鳞屑和结痂可选用油剂、软膏;

皲裂、苔藓样可选用软膏或硬膏。

4.须根据机体耐受力用药

(1颜面、颈部、外生殖器和四肢屈侧皮肤,选用性质温和的和低浓度的药物。

(2妇女宜选用性质温和的和低浓度的药物

(3用药宜先缓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温和的和低浓度的药物,视机体反应和耐受力

再逐渐增高药物浓度和刺激性。

5.须根据药性和药物剂型确定治疗用药物浓度

(1有毒的药物,浓度须低。

(2用于浸渍、熏洗的溶液浓度可大可小;软膏浓度一般控制在1%~25%;糊剂浓度

一般控制在25%~35%;油剂一般在40%以上。

6.用药方法须正确。根据各剂型的具体要求用药,参见本章第二节“中医美容外用药

常用剂型和使用方法”。

7.须注意药物刺激和变态反应。

(1做面部皮肤治疗或美容保健的就医者,在施行超声波药物导入、直流电药物离

子导入或面膜术前,须先进行皮肤安全度测定,确保所用药物或化妆品对就医

者勿刺激性或致敏性。

(2治疗中一旦出现药物、化妆品刺激或变态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或化妆品,并

给以及时处理。

三、中医美容药物外治常用方法

1.止痒法用具有祛风、潮湿、杀虫、养血作用的药物以及皮肤瘙痒。痒是多种损容性

皮肤病的一个重要自觉症状,多由于风、湿、热、虫等邪客于肌肤,引起皮肤气血不和所致,也有因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

常用药物:防风、荆芥、苍耳子、蝉蜕、薄荷、樟脑、冰片、威灵仙、地肤子、白鲜皮、苦参、蛇床子、羊蹄根、川椒、艾叶、当归、何首乌等。

2.清热解毒法用寒凉的药物施于体表患处或局部,以清解体内和局部蕴结热毒。临床

常用于毒热证,如疮痈红肿。

常用药物:黄连、黄岑、黄柏、大黄、马齿笕、青黛、芙蓉花叶、野菊花、生地榆、紫花地丁、板蓝根、寒水石、牛黄、儿茶等。

3.养血润肤法用具养血或滋润作用的药物制成软膏、面膜等外用剂型,施于体表患

处或局部以达到滋阴补血、濡养皮肤的目的。临床常用于各种慢性瘙痒性、肥厚性皮肤病及皮肤干燥、老化等。

常用药物:核桃、地黄、当归、蜂蜜、蜂蜡、松脂、杏仁、猪脂、羊脂、麻油、蓖麻油等。

4.收湿法用具化湿、淡渗、收敛作用的药物制成粉剂、洗剂,施于体表患处,以达到

除湿祛邪的目的。临床常用于无渗液之水疱、脓疱。

常用药物:熟石膏、炉甘石、滑石、赤石脂、煅龙膏、煅牡蛎、蛤粉、五倍子、儿茶、海螵蛸、苍术等。

5.褪黑祛斑法用具有增白祛斑作用的药物制成软膏、面膜等剂型,用于皮肤局部以消

除色素沉着或增白皮肤。临床常用于色素沉着性病症或面部皮肤晦暗。

常用药物:当归、川弓、桃仁、红花、珍珠、防风、柴胡、白茯苓、白芍等。

6.腐肌蚀肤法用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制成软膏剂或糊剂,涂覆于体表患处,腐蚀疣痣

或剥蚀表皮以祛斑。临床常用于疣目、黑痣、蟹足肿、雀斑、熏黑斑等病症,过敏者禁用,涂敷使用要准确得法,免伤周围健康皮肤。

常用药物:鸦胆子、乌梅、石灰、木鳖子等。

四、调和外用药的常用基质

1.动物类猪脂、羊脂、鸡蛋清、鸡蛋黄油、蜂蜜、蜂蜡、猪胆等

2.植物油类麻油、菜油、茶油、蓖麻油、糠馏油、松脂、橄榄油等。

3.植物类马齿笕、芦荟、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用鲜者压榨取汁。

4.药露类金银花露、菊花露、薄荷露、玫瑰露等。

5.其他醋、酒、茶水等。

6.

五、化妆品中禁用的中药

添加中药的化妆品具有辅助治疗损容性疾病或美容保健的功效。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以下中药被禁止用于化妆品:白附子、白花丹、白屈菜、白薯莨、半夏、北五加皮、槟榔、博落回、卜芥、蟾酥、长春花、臭常山、打破碗花花、大风子、地胆、东绵马、葛上亭长、钩吻、海芋、含羞草、红娘子、黄花夹竹桃、夹竹桃、芥子、苦参实、昆明

山海棠、狼毒、雷公藤、丽江山慈姑、了哥王、铃兰、萝芙木、马桑、莽草、茅膏菜、囊丝黄精、闹羊花、牛心茄子、牵牛子、青娘子、商陆、石蒜、藤黄、天仙子、芫花(根、全草、万年青、威灵仙、文殊兰、乌桕、鸦胆子、羊角拗子、野百合、一叶秋、茵芋、鱼藤、紫堇、紫雪花等,作为重要的百合科藜芦属植物、作为中药的大戟科巴豆属植物、作为中药的大戟科大戟属植物、作为中药的桔梗科半边莲属植物、作为中药的菊科千里光属植物、作为中药的麻黄科麻黄属植物、作为中药的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作为中药的马前科马前属植物、作为中药的毛莨科侧金盏花属植物、作为中药的毛莨科毛莨属植物、作为中药的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作为中药的茄科曼陀罗属植物、作为中药的茄科山莨炻属植物、作为中药的玄参科洋地黄属植物。

第二节中医美容外用药常用剂型和使用方法

一、溶液

【制法】

将单味中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然后去渣取汁。

【作用】

清洁。根据药物的不同还分别具有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活血、营养作用。

【适应证】

1.急性皮肤病,红肿或渗出较多的皮损。

2.浅表溃疡。

3.化脓创面结有厚痂

4.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5.用于皮肤美容保健

【用法】

1.浸渍(湿敷法将消毒纱布叠至5或6层,浸透药液,贴敷在皮损上,15~30min

换一次,3~5d

2.熏蒸法热溶液对准患处,周围以干毛巾为主,以热气熏之,待温后再浸洗,每天1

或2次,每次10~15min。或用中草药离子喷雾机熏蒸面部,每次5~10min,没7d 一次。

3.药浴法头以下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浸入药液中,药浴液温度在25~45℃之间。每

次10~30min,全身浸浴每1~2d一次,局部浸浴1/d;美容保健每7~14d一次。

4.超声药物导入法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参见18章“物理美容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之“超声波美容技术”,“直流电离子导入技术”。

【注意事项】

1.浸渍时纱布一定要紧贴皮损。

2.水温要适当,春夏秋三季宜凉,东极略温;热证宜凉,寒症宜温。

3.药浴时间依药浴液温度而定,水温越高,时间越短。严重心理衰竭、冠心病、主动

脉瘤、动脉硬化、重症高血压、有出血倾向就医者禁用39℃以上的热水全身浸浴。

4.皮肤有伤口者、对药液过敏者、正处于月经期的妇女禁用浸渍法或药浴法。

5.饭前、饭后30min以内不宜全身药浴。

6.用中草药离子喷雾机熏蒸者,参见第21章“皮肤美容养护技术操作规范”之“离子

美容喷雾机”的注意事项。

7.用超声药物导入法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者参见相关章节之注意事项。

【常见药剂】

苦参、马齿笕、生地榆、野菊花、蒲公英等煎液;10%黄柏溶液。

二、粉剂(散剂

【制法】

将单味中药或复方研碎成100目以上干燥粉末,均匀混合。【作用】

保护、吸收、蒸发、干燥、爽身、香身、止痒。

【适应证】

1.无渗液的急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水疱、脓疱。

2.皮肤与粘膜糜烂。

3.皮肤瘙痒。

4.眼、咽喉炎症。

5.用于美容保健。

【用法】

1.直接外扑、掺撒。

2.掺布于膏药上用。

3.用基质调成糊剂做面膜用。

4.与溶液混合做洗剂用。

5.电眼、吹喉。

【注意事项】

1.凡毛发丛生的部位,不宜外扑粉剂。

2.掺撒于糜烂皮损和点眼的粉剂要细研至200目以上。

3.做面膜和洗剂用者,分别参见“膜剂”和“洗剂”条注意事项。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 超过药面 3-5 厘米——浸泡( 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 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 单煎、烊化、 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 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 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 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 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 2 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 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 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 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 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 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 6 号或 5 号筛。②干燥温度一 般不能超过 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 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 衣及包装 ( 2)注意事项: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医院放射科全套管理制度汇编

XXXXXX医院 放射科全套管理制度汇编 放射科 二〇二〇年十月八日

目录 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二、放射科接诊登记制度 三、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四、医疗仪器管理制度 五、仪器维修保养制度

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1、各项X线检查,须持有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的申请单方可进行,急诊患者随到随检,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2、重危或特殊造影的患者,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之患者应到床旁检查。 3、X线诊断要密切配合临床,报告书应符合有关规定,字迹清楚,描写准切,结论明确。进修生或实习生所写诊断报告须经带班医师签名。 4、X线照片都应由放射科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办理借片手续,院内借片由经治医生签名负责,院外借片应交纳一定押金,以保证归还。 5、积极与临床医生配合,征求临床科室的意见,遇有疑难病例应邀请经治医生共同阅片,不断提高诊断质量。 6、诊断造影检查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放射防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妥善安排休假。 7、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X线机应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二、放射科接诊登记制度 1、由专人负责登记。 2、放射科各种检查一律分类登记编号,登记时应做到核对X线号、病案号、患者姓名等项目。 3、对受检查者要正确划价、记帐,住院患者要核对X 线号、记帐,杜绝漏帐。 4、负责造影等特殊检查的预约工作,指示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5、引导患者在何处机房等候检查,负责胶片及报告单核对、发放。 6、负责办理院内外借片,借片押金、催还借片等事宜。 7、对急诊,接申请单后即刻登记,通知有关技术员或医师及时进行检查。 8、做好工作量的统计,每日上报。

2020年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 规范(课件)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 2)刮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

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感谢聆听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口腔门诊全套制度.doc

口腔门诊规章制度 目录 一、口腔门诊工作制度 二、科室员工沟通协调工作制度 三、口腔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四、口腔全程优质服务制度 五、门诊健康教育 六、口腔科绿色通道就诊制度 七、口腔医患沟通工作制度 八、口腔感染控制业务学习制度 九、医院感染在职教育与培训制度 十、医院职工培训制度 十一、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十二、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 1、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标准预防防护制度 3、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4、已知传染病患者防护制度 5、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6、口腔专科消耗性材料的感染控制制度 7、重复使用器械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8、口腔诊疗器械维护和保养制度 9、口腔模型室规章管理制度 10、化学消毒液监测制度 11、口腔卫生保洁制度 12、诊疗室环境日清洁、消毒常规 13、牙科手机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指引 14、超声波洁牙手机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的操作指引 15、口腔科小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指引 16、口腔科可重复使用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指引 17、模型消毒操作指引 18、义齿修整抛光消毒操作指引 19、印模托盘消毒操作流程 20、独立水源式牙椅供水管道的清洁、消毒养护操作指引 21、牙椅排水管道的清洁、消毒操作指引 22、防止手套交叉污染的方法 23、医疗废物内部分类、收集、处置、转运制度 24、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指引 25.口腔消毒管理责任制 26、口腔诊疗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27、口腔门诊院感管理质量评估细则 一、口腔门诊工作制度 1.口腔诊疗工作有一名分管院长分工负责领导门诊工作,门诊部主任全面负责管理口腔门诊诊疗工作。各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 2.严格遵守《医院员工守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坚守服务承诺信条。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 册》¥25.00 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68.00 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27.00 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38.00 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55.00 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整形外科分册》¥33.00 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烧伤分册》¥15.00 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45.00 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60.00 1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 册》¥48.00 1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45.00 1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 分》¥20.00 1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22.00 1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 复学分册》¥60.00 1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泌尿外科分册》¥32.00 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 分》¥40.00 1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手外科分册》¥68.00 1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 分册》¥36.00 1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76.00 2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 册》¥75.00 2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 册》¥36.00 2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 册》¥39.00 2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42.00 2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33.00 2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 册》¥65.00 2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病学分 册》¥35.00 2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分册》¥69.00 2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45.00 2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39.00 3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肠外肠内营养 学分册》¥50.00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针法 毫针 一、进针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 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 1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 ( 1 )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 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普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普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二章乳腺癌 第三章腹外疝 第四章急性阑尾炎 第五章肠梗阻 第六章胃十二直肠疾病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二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第三节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第七章胆囊结石 第八章肝外胆管结石 第九章肝脏损伤 第十章脾破裂 第十一章结肠癌 第十二章直肠癌 第十三章海绵状血管瘤 第十四章痔 第十五章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六章技术操作规范—腹膜腔穿刺术 第一章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 1.碘的缺乏。 2.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青春发育期、妊娠期、绝经期。 3.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碍。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无全身症状 2.甲状腺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在腺体的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增长速度慢,并发囊内出血时短期增大较快,伴有疼痛。

3.较大肿块可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影响呼吸,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等,胸骨后甲状腺可引起纵隔内压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甲功全套 2.甲状腺扫描 3.B超 有压迫症状者拍颈部正侧位片,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诊断依据 1.是否甲状腺肿流行地区。 2.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 3.甲功正常。 4.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 5.甲状腺穿刺或术中冰冻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治疗】 一、手术治疗 行甲状腺结节或腺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确诊。 二、术前准备: 1.除术前常规准备外,对有压迫症状者拍吞钡部正侧位片,了解气管、食道受累及有无胸骨后甲状腺肿。 2.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呼吸、声音、伤口渗血等情况。 2.伤口压砂袋24小时。 3.引流条或引流管根据引流量多少在24—72小时拔除。 4.必要时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5.抗炎止血对症治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口腔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医疗护理操作规程 一、洁治术的护理 1.术前准备 1)常规用物:检查盘三用枪手套口罩围兜; 2)洁治用物:洁治手机、洁治头、慢速弯手机、龈上下洁治器大小吸唾器、抛光杯,必要时备 喷砂枪、喷砂粉; 3)其它用物:碘棉球或1‰洗必泰漱口液 3%H2O2冲洗液一次性注射器毛巾牙线。 2.护理配合 1)引导病人坐上椅位,必要时询问病史。打开检查盘,装上三用枪; 2)把无菌手套和口罩递给医生,帮病人系好围兜,同时装好吸唾管,放好口杯; 3)打开内窥镜,供医生检查及留病史记录用; 4)洁治前根据医生需要准备碘棉球,供术前消毒口腔或嘱病人用1‰洗必泰含漱液含漱1min; 5)装好洁治装置(注意检查好各装置的完好,如洁治头是否拧紧,各手机与牙椅连接是否到位); 6)告知注意事项:同牙体预备注意事项; 7)洁治过程中注意吸唾,保持术野清晰。小吸唾可挂在病人左边口角,护士左手持大吸唾协助 医生牵拉口角并吸去多余的唾液及冷却液,防止外溅。(注意掌握大小吸唾的使用方法); 8)术中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病人有不适,则停止操作让病人稍作休息,必要时作相应的处 理。如病人需要漱口,则把牙椅调整到漱口位,协助病人起身漱口,完毕后及时递上纸巾,并及时处理病人用后的纸巾; 9)超声波完成后,遵医嘱递送手工洁治器、牙线(清洁牙间隙)、抛光膏,注意协助清洁洁治器 及病人口角周围,并保持术野清晰; 10)根据病人的炎症情况,遵医嘱准备3%双氧水冲洗液,在给病人冲洗时,注意吸去冲洗液, 尽量避免病人不适; 11)如需要喷砂,则装好喷砂装置,给病人戴好防护镜,过程中注意吸唾。(大小吸唾的使用); 12)结束操作,递上内窥镜,供医生使用,作洗牙前后对比; 13)若炎症严重者,嘱病人几天内注意避免进食过刺激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抗生素; 14)引导病人交费。 3.注意事项: 1)术中切忌用力过大或用力不当。先用手腕的力来轻轻地接触牙石的表面,然后利用超声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精编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 目录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 ¥25.00? 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68.00? 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 ¥27.00? 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38.00 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55.00? 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整形外科分册》¥33.00? 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烧伤分册》¥15.00? 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 ¥45.00? 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60.00? 1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48.00? 1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45.00? 1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 ¥20.00? 1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22.00? 1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 分册》¥60.00? 1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泌尿外科分册》¥32.00 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 ¥40.00? 1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手外科分册》¥68.00? 1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 册》¥36.00? 1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76.00?

2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 ¥75.00? 2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 ¥36.00? 2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 ¥39.00? 2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42.00? 2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33.00 2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 ¥65.00? 2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病学分册》 ¥35.00? 2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分册》¥69.00? 2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45.00 2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39.00 3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肠外肠内营养学分 册》¥50.003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 ¥129.00 3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 册》¥75.00 3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 册》¥88.00 3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辅助生殖技术与精 子库分册》¥56.00 3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学分册》¥92.00 3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外科学分册》¥68.00 3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59.00 3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62.00 3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分册》¥69.00 4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60.00 4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95.00 4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分册》¥150.00 4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营养学分册》¥45.00 全套43分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美容科临床操作规范

目录 第1章美容中医科一般性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中医美容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二节四诊资料采集与诊断 第三节审美评价 第四节美容心理诊断(辨神)与心理辅导(调神)第五节治疗方案 第六节治疗目的与疗效评价 第七节知情同意 第八节病案要求 第2章中药外治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一般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节中医美容外用药常用剂型和使用方法

第1章美容中医科一般性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中医美容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所有损容性疾病,包括损容性皮肤疾病、五官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内科疾病 2.损容性生理缺陷,包括皮肤老化,皱纹、晦暗、粗糙、五官不正、不协调,头发稀疏,发白,体形偏肥或偏瘦等 3.通过中医美容术能获进一步美化的各种常态表象。 4.因自觉表象不美导致的情志疾病。 【禁忌证】 1.各种非损容性疾病,尤其是急、危、重病。 2.严重的情志障碍。 3.对美容有急于求成的心态者。 4.对自身美追求期望值过高,客观难以达到者。 5.对中医美容术或医者持怀疑态度,在他人劝说下勉强就医者。 6.各种中医美容术的相对禁忌证。参看本篇相关章节。 第二节四诊资料采集与诊断 一、中医美容四诊要点 【望诊】 按中医望诊的常规要求进行,要特别注意望神、望形体、望面色、望批复、望五官、望毛发、望四肢。注意观察损容性生理缺陷在体外的表现。 1.望神根据就医者的目光、表情、语言、动态判断其得神、失神、神气不足或神志异常。 2.望形体观察就医者的体质强弱、胖瘦、体形、姿态。 3.望面色观察就医者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异常颜色的部位。 4.望皮肤观察就医者全身皮肤的色泽、润枯、粗细、厚薄、弹性;有无水肿,水肿部位及程度;有无皮损,皮损的属性、颜色、大小、多少;有无皱纹、皱襞、皱纹、皱襞的不稳、多少、深浅。皮肤类型(中性、干性、油性、缺水性油性、混合性)。 5.望五官观察美容就医者的眼、口唇、齿龈、鼻、耳各自的形态及搭配是否协调。①眼睛是否黑白分明、神光充沛,眼形,单睑重睑,眼睑肿否,有无眼袋、上睑松垂、睑餍、针眼、睑黄瘤及其他眼部疾病或缺陷;睫毛长短、疏密、形态,有无倒睫,

(完整版)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

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 1.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职责 (52) 2.主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职责 (53) 3.主管安全生产部门负责人职责 (74) 4.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85) 5.公司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96) 6.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107) 7.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责 (118) 8.领导班子其他负责人安全职责 (129) 9.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员职责 (131) 10.班组安全生产职责 (131) 11.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41) 12.综合办公室安全生产职责 (151) 13.各事业部加工制造部安全职责 (151) 14.财务室安全职责 (1715) 第二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 18 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22) 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23) 4.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24) 5.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25)

6.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管理制度 (26) 7.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29) 8.安全设备管理和检修、维修制度 (30) 9.设备、设施变更报废和拆除管理制度 (30) 1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31) 11.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32) 12.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32) 13.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5) 14.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36) 1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37) 16.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管理制度 (38) 17.安全逐级监察及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39) 18.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制度 (40) 19.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41) 20.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43) 21.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44) 22.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45) 23.安全生产责任保证金制度 (45) 24.安全生产主管副职持证上岗制度 (45) 25.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46) 26.相关方管理制度 (46)

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二、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 (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 (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 (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 (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 (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 (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 (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 (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 (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三、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 (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操作总则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操作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

(完整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证】 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2.气胸经胸膜腔穿刺术抽气肺不能复张者。 3.血胸(中等量以上)、乳糜胸。 4.急性脓胸或慢性脓胸胸腔内仍有脓液、支气管胸膜瘘 5.乳糜胸。 6.开胸术后。 【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 2.恶性胸腔积液,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认真了解病史,根据X线胸片、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超声检查协助定位,尤其是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的引流。 (2)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引流管,单纯气胸可选用口径较细的引流管;引流液体一般选用外径约0.8cm透明塑料管或硅胶管。也可选用商用的穿刺套管。外接闭式引流袋或水封瓶。 (3)张力性气胸应先穿刺抽气减压。 (4)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取得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 2.麻醉与体位 (1)麻醉: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稍进针并行试验性穿刺,待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诊。 (2)体位:半卧位。气胸引流穿刺点选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积液引流穿刺点选在第7~8肋间腋中线附近;局限性积液须依据B超和影像学资料定位。 3.手术步骤 (1)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用2把弯血管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于肋骨上缘穿破壁胸膜进入胸腔。此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2)用止血钳撑开、扩大创口,用另一把血管钳沿长轴夹住引流管前端,顺着撑开的血管钳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其侧孔应进入胸内3-5cm左右。引流管远端接水封瓶或闭式引流袋,观察水柱波动是否良好,必要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同时检查各接口是否牢固,避免漏气。 (4)也可选择套管针穿刺置管。套管针有两种,一种为针芯直接插在特制的引流管内,用针芯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后,拔出针芯,引流管就留在了胸腔内;另一种为三通金属套管,穿入胸腔后边拔针芯边从套管内送入引流管。 (5)如须经肋床置管引流,切口应定在脓腔底部。沿肋骨做切口长5~7cm,切开胸壁肌肉显露肋骨,切开骨膜,剪除一段2~3cm长的肋骨。经肋床切开脓腔,吸出脓液,分开粘连,安放一根较粗的闭式引流管。2~3周如脓腔仍未闭合,可将引流管剪断改为开放引流。 【注意事项】 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1.引流不畅或皮下气肿多由于插管的深度不够或固定不牢致使引流管或其侧孔位于胸壁软组织中。引流管连接不牢大量漏气也可造成皮下气肿。 2.出血多由于引流的位置靠近肋骨下缘损伤肋间血管所致。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 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 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 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 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分子病毒及生物制药实验室一整套操作规程汇编

分子病毒及生物制药实验室操作规程

目录 血凝抑制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1) (1) 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2) (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3) (10) 引物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4) (14) 质粒提取及纯化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5) (17) 质粒线性化及纯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6) (20)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7) (21) T载体克隆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8) (23) 蓝白斑筛选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9) (2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0) (26)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1) (28) 核酸连接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2) (29) 琼脂糖凝胶回收纯化DNA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3) (30) 病毒TCID50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4) (31) 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干扰素效价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5) (34) 反向遗传技术拯救流感病毒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6) (37) 膜结合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7) (38) 拓扑结构分析荧光蛋白酶保护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8) (39) 转染细胞的稳定筛选实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9) (40) 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0) (42) FCM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1) (44) FITC标记抗体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2) (45) HBV假病毒包装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3) (47) 哺乳动物细胞HepG2电转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4) (49) 肝组织总蛋白提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5) (50) 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6) (52) 人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7) (54) 提取纯化细胞和组织膜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8) (56) 细胞计数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9)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