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

一、选题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与相关实践活动中。

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中要求学生初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熟悉抽样检测法,尝试建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够熟练,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综合性理解不全面。

二、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与试剂:安琪干酵母,5%葡萄糖注射液,马铃薯,0.2%亚甲基蓝染液。

实验仪器与设备:数码显微镜,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酒精检测仪,电子天平,酒精灯,锥形瓶,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移液管,烧杯,封口膜,皮筋。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创新一: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

运用数码显微镜成像,学生观察更直观。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酒精检测仪、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仪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搭建了微观生物学与教学的平台。

(二)创新二: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

由课本中连续7天的实验观察、数据整理,缩短到10小时实验观察、数据整理,使实验更便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创新三:多角度,深入科学探究

改造课本传统实验的单一因素,进一步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建构数学模型,形成整体性思维。

四、实验设计思路

基于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围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实验创新。

五、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初步科学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并动手实践完成实验。 科学思维: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建构数学模型,阐释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整体性思维。 生命观念: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观。 社会责任:通过科学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食品发酵问题,认同工业发酵的重要性。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通过综合性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搭建了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的实验平台,为学生综合性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供了事实和证据,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建构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七、实验教学过程

教材实验 发现问题 深度探究 实践建模 关注生活 (一)教材实验

开放实验室,各小组进行教材实验,用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连续7天,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在实验中学生利用两个酒精灯火焰间形成的无菌区域进行无菌接种;彻底清洁血球计数板,吹风机烘干;用0.2%亚甲基蓝染色,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数码显微镜观察,五点取样求平均值,使结果更准确。

通过实验改进、关注细节、规范操作、重复实验,尽可能减小误差。 (二)发现问题

问题1:从曲线(图1)中看到,酵母菌1天时达到峰值,后面6天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典型“S ”型增长。

问题2:各组之间的数据(图2)有明显差异。

图1 酵母菌7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图2 实验记录单

0.6

7.8

6.8

6.7

7.1

6.5

5.8

4.9

1234567890天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

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囿于定论,提出质疑,敢于批判,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三)深入探究

问题1:从曲线中看到,酵母菌1天时达到峰值,后面6天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典型“S”型增长。

针对问题1,学生网上查阅资料:适宜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大约2小时增殖一代,10小时左右达到稳定期。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中也有相关实验。基于此学生设计实验,以5%的葡萄糖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两小时观察计数一次,观察12小时,实验10小时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和峰值。问题1的解决为问题2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问题2:各组之间的数据有差异。

针对问题2学生做出假设:营养条件、温度、氧气、代谢产物等因素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每组选择一个变量设计实验,如何控制变量是关键。

营养条件组:增加底物种类,增设无菌水组、马铃薯培养液组及5%葡萄糖和马铃薯培养液混合组。(图3)

图3 不同营养条件的培养液

温度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恒温培养箱,一台恒温培养箱只能设置一个温度,实验周期长。学校有多台数显恒温水浴锅(图4)可以设置多组实验,但只能设置高于室温的温度,对于低于室温的温度,加入瓶装冰水(图5)调节,上、下温度误差不超过0.5摄氏度。

图4 数显恒温水浴锅图5 加入瓶装冰水的数显恒温水浴锅氧气:用过氧化氢分解制造氧气,用注射器向培养瓶中注入不同体积的氧气,得到高氧组、低氧组和无氧组。但这一装置,不能持续供氧,且对酵母菌种群计数时,不易控制氧气量。予以否定。

溶解氧:通过改变摇床的转速,改变溶液中溶解氧的浓度。为了避免计数时对装置中溶解氧产生影响,同时设置6个组进行实验(图6),每2小时取1个进行测量计数。

图6 多轨道摇床

如何测定溶解氧呢?利用溶解氧传感器。学生首先进行调零校正(图7),再进行数据测量(图8)。对未接种的5%葡萄糖溶液在不同转速下进行溶解氧测定(图9),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图7 溶解氧传感器的调零校正图8 溶解氧传感器的数据测量

图9 不同转速下溶解氧的测量数据

代谢产物: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酒精传感器测量二氧化碳(图10)和酒精(图11),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只是将其作为因变量进行检测没有作为自变量。通过检测发现,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二氧化碳和酒精逐渐积累。

图10 二氧化碳传感器测量图11 酒精传感器测量

其他各组按照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展示交流。(图12)、(图13)、(图14)

图12 营养条件组的展示交流 图13 温度组的展示交流

图14 溶解氧组的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践行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综合,建构数学模型,提升了实验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实践建模

学生对不同营养条件(图15)、温度(图16)、溶解氧条件(图17)下的数学模型进行汇总,发现在一定空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不是单一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

是综合性的,受多种环境因素的的共同作用。深刻理解了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形成概念模型。

图15不同营养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图16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图17 不同溶解氧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归纳与综合,建构概念模型,实现模型的转化,发展认知水平,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形成整体性思维。

本实验中,学生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改造课本上传统实验的单一因素,多视角进行科学探究,结合科学事实与证据,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理解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五)关注生活

将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的食品发酵。学生进行面粉发酵,通过队医未发酵面团和发酵一小时面团的大小,发现,29摄氏度比26摄氏十度更适宜,加白糖组比加牛奶组面团发酵的更大。我们还走访了石家庄市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图18),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图20),参观了河北正定子龙醉酒厂(图19),看到了拌粮与装甑(图21)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种子。

图18 石家庄市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图19 河北正定子龙醉酒厂

图20 研发方向图21 拌粮、装甑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学生反思

(1)易阳:严谨的生物实验,需要无菌操作,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利用图像分析数据,直观判断数据变化。

(2)周皓宇:小小细节也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寻找原因的发散性思维,探究时的专注,实验时的严谨,使我感受到了生物实验的科学性。

(3)梁冬玉:生物实验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实验也不是一个人的实验,需要团结协作、分工配合。

学生通过践行实验深刻的感受到了严谨、建模、重复、发散、专注、团结、耐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师感悟

(1)溶解氧传感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数码显微镜便于微观世界的生物准确计数,多种数字化设备综合运用,使定性实验转化为定量实验。

(2)由课本中连续7天的实验观察缩短到10小时实验, 优化实验进程,缩短了实验周期,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3)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多因素的探究,学生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了综合性的认识,把数字化的数学模型及时转化为生物学概念模型,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性思维。

走进化学实验室_说课稿教学内容

走进化学实验室_说课 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难点是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

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名师精品说课稿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嘚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嘚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嘚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嘚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嘚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嘚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嘚化学有一定嘚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嘚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嘚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嘚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嘚地位。通过这节课嘚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嘚真正价值,产生强烈嘚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嘚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嘚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嘚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嘚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嘚好奇心和探究嘚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嘚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嘚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嘚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嘚价值。 重点嘚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嘚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嘚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嘚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嘚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嘚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嘚认识 难点嘚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嘚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嘚情境中感受化学嘚价值,再在学生已知嘚基础上引出化学新嘚作用。选择丰富嘚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嘚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嘚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嘚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嘚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嘚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嘚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嘚价值和学习化学嘚乐趣。 四、学习方法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省编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题3。根据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以及该课题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实验室,初步学习实验的技能,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我定下了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②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③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④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③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 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 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 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 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 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 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 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 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参观实验室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 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水沸腾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水沸腾实验 答案解析 1.(2018?玉林)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96℃,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中,如果增大液体表面的气压,则液体的沸点将升高(选填“升高”或“降低”),液体的内能将增加(选填“增加”或“减少”)。 【分析】(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内能的大小和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解答】解:(1)温度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由图乙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96℃;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2)实验中,如果增大液体表面的气压,则液体的沸点将升高;温度升高,液体的内能增加。 故答案为:(1)96;吸热;(2)升高;增加。 【点评】本题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沸点、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以及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等基础知识,是一道热学综合题目,比较简单。 2.(2018?娄底)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指测量结果睡出相关图象,如图a所示: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钟表和温度计。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c所示,该示数是EF段所对应的温度值(选填“BC“和“EF“)。(3)如图a所示,BC段该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4)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分析】(1)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需要不断吸热,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还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 (2)晶体熔化时温度要达到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晶体熔化后温度还要上升。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 (3)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4)升温快慢与物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有关。 【解答】解:(1)由于晶体熔化和水沸腾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对冰和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测量仪器计时器来记录时间外,还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2)水沸腾时,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9℃,对比a、b两图可知,a图是冰的熔化图象,BC 段所对应的温度是冰的熔点,b图是水的沸腾图象,EF段所对应的温度是水的沸点。 (3)如图甲(a)所示,BC段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 (4)由图象可以看出,升高相同的温度,冰比水用的时间短,所以冰比水吸热升温快,原因是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故答案为:(1)温度计;(2)EF;(3)固液共存态;(4)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点评】此题考查了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作用,沸点与熔点的判断以及冰和水比热容大小的判断,同学们要学会观察图象,分析实验,总结规律。 3.(2018?宜昌)小红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达到91℃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报告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知道水的沸点。 2、经历用图像方法探究物理量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3、学会观察,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温度计、酒精灯、小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秒表、火柴 实验步骤: 1、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温水,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并记录实验中声音和气泡的情况。 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4、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5、数据分析。 看一看: 气泡: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 温度: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 _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摄氏度,说明水沸腾后温度保持_______。 听一听: 声音: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 做一做: 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水___________,说明水沸腾时要__________热; 实验时水到达_____℃,才开始沸腾; 水沸腾的条件:1、___________,2、___________(两个条件必须 满足才能沸腾)。 画一画: 温度/℃ 水的沸腾图象 1、试以横坐标表示加热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右图中标出各个时刻水的温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试观察水沸腾的图像,说说沸腾的特点 90 95 100 105 0 1 2 3 4 5 6 时间/min

查一查: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查看沸点表可知,(1)液体的沸点与有关。(2)不同物质的沸点__ __,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3)水银的沸点是_______,酒精的沸点是_______,故测量沸水应用_______温度计。(4)在表中液态氮和液态的氧的沸点_______,由此可用于分离和提纯气体。 想一想: www: 1、烧杯中的水从开始加热直到沸腾,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大小是如何变化的?想一 想,气泡的大小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改用小火炖。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3、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中的物理道理。 4、在一次实验中小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用纸做的锅烧水,结果发现锅中的水沸腾了,纸锅却完好无损。联系“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查阅资料,说说其中的道理。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化学创新实验说课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得改进 任教科目:初中化学 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 作者:陈恺平 尊敬得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得课题就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得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得演示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得成分。在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得思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得实验。 教材中选用得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与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 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得空气将进入集气瓶,导致液面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得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 说,没有通过准确得定量展示,对于严谨得科学学习来 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得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得大气压强还未 学习,学生最难理解得就是,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

夹,冷却所需要得时间较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与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得改进. 改进如下: 仪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250ml量筒. 实验操作: 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得气密性, 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得在 于证明这就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得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 同时题问:集气瓶内得空气体积就是多少 ml?(用于测定空气得体积) 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导 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得橡胶塞塞住集气瓶。 5.观察实验现象.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瞧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得空气,就是导管内得气体,不就是集气瓶内得空气,也恰恰就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得气体.之后水将沿着导管进入坐集气瓶,量筒内液面逐渐下降。 6.红磷完全反应后,将集气瓶倒过来,振荡,让集气瓶,充分冷却.(大约20秒钟时间即可冷却),正立集气瓶,捏住橡胶管,将导管内存留得水倒流至量筒,把长导管拿出量筒,读出量筒内水得体积,为200ml.由此可知,减少得气体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说课稿

【说课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经历了固体→液体→气体→固体四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在上一届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由于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年,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或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范文精选三篇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范文精选三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范文一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准备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三、课堂程序 1、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检查灯芯是否平齐,是否烧焦。 二看:看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为什么?) 2、做(实验1-4) 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焰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焰。 3、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姓名合作者班级日期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⑵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加热。 ⑶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 ⑷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⑸讨论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b、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c、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d、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⑹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范文二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走进化学实验室_说课稿讲课讲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难点是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水的沸腾实验(答案)

水沸腾实验 中考题欣赏: 1.(2012年28题)如图甲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 。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oC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第2min记录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 oC,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低于100 oC,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2.(2013年28题)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16min (1)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__oC。 (3)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 oC,此时的气压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②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2014年28题)如图为“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温度是 _________ ℃, 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___ (选填“升高”、“降 低”或“不变”),此时,当地的气压 _________ (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本实验是通过 _________ 的方式增大了水的内能, 下列改变内能的方法中,与这种方式相同的是 . A 、摩擦生热 B 、热水袋取暖 C 、钻木取火. 4.(2016年28题)如图所示,小文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小文发现烧杯中有大半杯热水,就倒掉一部分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她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水的质量从而 。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小文绘制 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 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大气压强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 于”)1标准大气压。 (4)如图丙所示,水沸腾时气泡上升体积变大,是因为气泡受到水的 减小。 5.(2017年28题)小希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 (选填“A 处向上”或“B 处向 下”)适当调整。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烧杯内水的温度为 ℃。 (3)小希完成实验后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说明水上方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4)小希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甲 乙丙

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 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自 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 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理解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 操作。在知识体现然后引导学生实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 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 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 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实行基本 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但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因为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 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实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实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 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使 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

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 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 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 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水平。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参观实 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 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 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 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 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 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理解遵守 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 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 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 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相关危险药品的放置、实验室 配置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 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相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 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 验的恐惧感。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 作技能。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分析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概况 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第一个单元。如果说绪言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第一单元就是提供走进化学世界的金钥匙,遨游化学世界的指南针,研究化学世界的金点子。所以第一单元主要是从化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开始: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呈现了怎样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怎样观察化学实验,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怎样撰写实验报告?怎样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化、熟练化? 达成目标 1.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知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形式。知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3.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4.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5.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放置的规范化,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关键 重点: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步学会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正确观察和描述现象。 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等实验操作。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 热点: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几点建议 课题1要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填写实验现象记录。要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 课题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应告诉学生:观察化学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来说,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颜色、状态的变化;反应中发生的现象。还要训练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实做好记录,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课题3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和重要性教育,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技能和习惯。进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课时安排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科学1课时(建议2课时)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25个实验考学练实验01探究水的沸腾含解析31

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水沸腾前水沸腾后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实验补充】 (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考点方向】 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 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 6、水沸点98度,原因: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 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创新母题】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其中石棉网的作用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 教材简析重点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难点问题的发现、提出及结论的得出。关键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意义。 2、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学会常见探究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观察、猜想、类比的能力。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整合的能力。情感目标1、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教学设备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器药品集气瓶、玻璃片、试管、饮料

瓶、胶头滴管、玻璃管、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熟鸡蛋等课前准备做PPT、查找网上资料、准备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过程设计 教 学过程设计 教 学过程设计 教 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问题的引入: 从学习方法、中考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出课题。[引言]化学实验探究是学

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们的课本里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涉及到化学实验探究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题进行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解决此类问题能有所帮助。总结归纳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讲解]一、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一)假设验证类型探究题;(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探究题;(三)新情景型探究题;(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投影例1 [启发]启发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和题目中有关信息提出假设。[讲解]二、题型分析、解法指导: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教案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实验教学设计 本实验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腾现象,逐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进而会运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构思 本实验的探究活动,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模式,使学生在“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对沸腾现象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2、会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经历试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运用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意识。 重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难点 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器材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 课型 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水开了吗?”这是在每个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

句话。如何判断水是否开了呢?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创设猜想情境,激发求知欲。 猜想假设 、判断、猜想 2、归纳猜想情况 猜想1:在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 猜想2:在烧水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猜想3:在烧水过程中,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是 。 猜想4:在烧水过程中,还存在的其他变化规律有 。 创设探究目标,使探究活动有的放矢。 设计实验 、点拨: 迁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探究发现其特征和规律。 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对其变化做好观察记录,还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设计: 各组根据猜想的内容设计实验,选择器材,通过探究,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说课稿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次课由于向老师的施压,有压力就有动力。我再次认真钻研了教材。有了两个 大的收获:教材为什么安排探究蜡烛燃烧有CO 2、H 2 O这些产物生成?苏老师可能 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才以介绍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讲课。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 察和描述。CO 2、H 2 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 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古人这些哲理性诗句,想 到了刘老师在暑假培训时讲到的如何给学生构建“表现场”。我们何不给CO 2 、 H 2 O也构建一个“表现场”让它们也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手烟,先是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我开始认为还有利于对蜡烛的熔点、沸点的感知和观察。后来一位物理老师提醒我,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又纠正了我的一个知识性错误。 2、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