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改革的举措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育改革的举措分析
[摘要] 本文从印度古代的教育制度开始,直至当代教育制度进行了较为笼统的分析,通过初等教育制度、中等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印度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印度古代教育制度;印度教育改革。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
而且由于印度拥有大量青年人口,因此被认为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印度青年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古代印度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人性化的。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它的社会阶级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教育控制权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此教赞成种姓制度,并把人分成四个等级。
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
公元前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等。
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从19世纪50年代到独立前夕的一百多年间,印度考试制度产生于英殖民地时期,并随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和近代大学的创办,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试制度。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后,考试制度乃至整个教育制度都面临着重建的任务,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已不能适应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亟待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此期间根据人口普查得知,印度的识字率仅为18.33%。
尼赫鲁总理在1948年明确指出:“教育的整个基础必须来一次革命,现在的教育或许曾适应以往的形势,但在现在的情况下继续这种制度只会对国家有妨碍了。
”
2O世纪8O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
印度总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
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同年,印度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根据《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质量。
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我认为这个对于初等教育的改革举措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的。
因为早期的印度两级分化非常严重,广大人民生活贫困。
虽然在2000年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严格的按此执行。
如今一名印度妇女平均育有3到9个子女——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一般有2至3个孩子,而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家
庭一般则有7至8个孩子。
由于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校,并且这些家庭也负担不起上学的费用,致使文盲的数量一直处于加速上升的状态。
这个改革就是针对这个社会现象,给予了贫困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可以保证教学的硬件条件。
但是我觉得这个举措可能不会得到很好的成效,因为印度的地域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一些偏僻的山区还是无法享受这个改革措施。
如果可以把这个改革举措落实到印度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角落,我想印度的文盲人数一定会大大的降低。
然而人口剧增和贫富差距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初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初等教育的普及问题将会是印度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代印度对于基础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改革政策,此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儿童为中心”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
如此具有时代性的改革,是值得中国去借鉴学习的。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
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
“标兵学校”实行寄宿和免费制度。
我认为,对于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但是不得不说,毕竟天才儿童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孩
子都是普普通通的,此改革针对的人群范围太狭小,还是不能有效的解决那些普通儿童的教育问题。
并且印度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历史不同,加之宪法规定教育由邦负责,因此学校制度各邦和各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但一般通行五、三、三制,即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合起来八年的“共同科目制”和从九年级开始的高中三年的“选择科目制”。
这种选择科目制(简称“选科制”),以一般学科、社会、手工、体育课为核心,从人文、理科、农业、商业、家政、美术、技术科目中选两科或更多科目。
实行这种选科制的高中称“多种目的的高中”。
但近些年来,这种多种目的的高中并不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多种能力,学生大多数选择升大学的文、理课程,而选职业课程的则寥寥无几,致使这种多种目的的高中名存实亡。
我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虽然开设人文、理科、农业、商业等这些技术针对性较强的科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学生们为了升大学,不得不忽视这些课程,而去学习比较死板的应试课程,这些课程偏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
依我看来,不如取消选科制,把农业、商业、家政、技术等专业技能较高的科目当做学生在接受中等教育时的必修课程,就像法国的中等教育制度一样。
这样不仅节约教育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包括大力发展自治学院,成立学术人员学院。
成立鉴定委员会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
此外,印度还努力发展开放高等教育,以确保人们接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帮助发展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等。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一直是个巨大的问题。
以前的印度高等教育急剧扩大,盲目发展,超出国家经济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人才外流等,然而我认为此改革举措实际上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
尽管如此,此改革举措强调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这是非常正确的。
记得我看《三个白痴》这部电影之后,对印度大学里呆板枯燥、一成不变的教育制度印象颇深,电影里有一个很有潜力、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就是迫于学校教育太过死板,不允许学生有创新的压力下自杀了。
而如今的印度已经较为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了。
因为印度公私立高等教育并驾齐驱发展,为印度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特别是私立高等教育偏重于职业技术,弥补了高等教育多偏重于文理,缺乏应用学科培养的不足。
但是近十年来,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呈爆炸式地增长,出现私有化趋势。
为了规范私立高等教育机构,2003年12月,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建立和维护私立高校标准)规范》,此举措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有力保障。
总之,印度教育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时期重视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教育重视科学、实用的价值理念,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
我相信印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会日益完善,终将会有效的解决印度现在存在的种种问题。
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国
情与中国极其相似的国家借鉴到一些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