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变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〇 〇 〇 *
* 〇 〇 〇
掌子面喷混凝土 短掌子面锚杆 长掌子面锚杆 补强锚杆
补强锚管 脚部注浆 水平喷射注浆 临时仰拱 基脚混凝土 水平锚管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四、主要控制变形对策




根据表3-1,主要说明下述控制对策的特征 及其应用 1)控制先行位移的技术--超前支护; 2)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技术--掌子面 补强; 3)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脚部补强;


因此,在一般围岩条件下,先行位移可以 任其发生,不加控制。但在软弱围岩条件 下,其最大值,例如超过全位移的30%以 上,甚至达到50%或更大时,如不加控制, 则会成为掌子面拱顶部分坍塌以及发生大 变形的主因。这也就是我们采用各种超前 预支护的主要原因。
2.2掌子面挤出位移



在实际开挖过程中, 我们虽然发现了掌子 面的挤出现象,但没 有予以很大的关注。 掌子面挤出位移是评 价掌子面稳定性的重 要指标。图3说明了掌 子面挤出位移的基本 概 念。当掌子面挤出位 移超过一定量值时, 掌子面将崩塌,这不 言而喻的。掌子面挤 出位移,可以用其最 大值评价.因此,当预 计掌子面挤出位移过 大的场合就必须采取 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 的技术对策。这也是 我们采用留核心土方 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10.21
29.99 90.69 66.64 196.2
16.57
43.08 116.1 83.84 255.5
19.46
46.53 118.3 84.57 265.2
19.68
46.58 119.4 85.13 268.4
19.74
46.62 119.7 85.21 269.3
51.7%
64.3% 75.7% 78.2% 72.9%

全位移值的概念

一般说,围岩的全位移量,包括掌子面到达前 的围岩(先行位移)和掌子面通过到量测开始 间的位移(初始位移)以及掌子面通过后的位 移(量测位移),如图5所示。全位移值,也 就是坑道开挖后在无支护条件下的最大可能的 变形值。



也就是说,支护设置后必须把全位移值控制在容许变形值范围之内。 因此,必须建立全位移值与量测位移值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根据量测 位移来控制全位移值。 从图5 可以看出,目前我们量测到的位移仅仅是全位移值的一部分, 如何从量测位移转换为全位移值是目前量测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 是理论上、应用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图可知 全位移值=先行位移值+初始位移值+量测位移值 容许位移值=全位移值/k(K:安全系数) 由此可知,要决定容许值,首先必须知道先行位移值和初始位移值是 多少。 一般说这两个位移值,我们目前的量测方法,是无法量测到的。因此, 只能通过大量的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加以确定,但离散性也是很大的。 这是日本采取的主要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理论解析方法予以 确定。虽然可以预计出全位移值,但其可信性,比用统计方法更离散。 最后就是用经验的方法,也许比较现实。但经验方法也要有统计数据 和理论解析的支持,这是一些规范、指南中采用的方法。比较可靠的 方法是实地量测,这也是目前量测
3-1 超前支护
表3-2
工法名称 示意图
超前支护的种类和特征
短超前支护
充填式 注浆式
长钢管
水平旋喷注浆
预衬砌
管棚
工法概况
用钻孔台车或专 用专用机械钻 用 专 用 机 械 在 用机械打设直径 孔后,从前端 开 挖 前 于 掌 子 约 的 钢 管 并 注 浆 。喷 射 搅 拌 地 层 。面 前 方 构 筑 拱 间隔45~60cm 间 隔 、 改 良 直 状衬砌 径约 特征 钢管和注浆材能 高压喷射能够 预 衬 砌 能 够 稳 够改良围岩,同 确实地改良掌 定 拱 部 , 同 时 时 , 因 超 前 长 度 子 面 周 边 围 岩 ,也 能 够 抑 制 围 长 , 能 够 控 制 掌 同 时 , 因 超 前 岩的位移 子面前方的先行 长度长,能够 位移 控制掌子面前 方的先行位移 适用地质 粘 性 土 、 砂 质 粘 性 土 、 砂 质 粘 性 土 、 砂 质 土 、粘 性 土 、 砂 质 粘 性 土 、 砂 质 土 土 、 砂 砾 、 裂 土 、 砂 砾 、 裂 砂 砾 、 裂 隙 岩 体 、土 隙岩体、卵石 隙岩体、卵石 卵石 施工性 通常设备 需要注浆设备 需要注浆设备 需 要 高 压 喷 射 需要专用设备 设备 小于5m 12m左右 12m左右 2~3m 一 次 打 设 长 小于5m 度
三 、控制变形的对策

控制变形的对策主要包括:维护掌子面稳定的对策 和保护周边环境的对策两个方面。
控制掌子面稳定对策―― 拱顶稳定 掌子面挤出位移 脚部下沉 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 掌子面后方位移 保护周边环境对策 ―― 地下水 地表面下沉 近接结构物影响
工法
采用目的和效果 确保施工安全 掌子面稳定 保护周边环境 地下水 地表面下沉 位 降 低 对策 对策 近接结构物 枯 水 对 对策 抑 制 抑制开 策 抑 制 抑 制 先 行 挖后位 先 行 开 挖 位移 移 位移 后 位 移


科学技术是企业持续发展 的生命力

软弱围岩变形及其控制技术
关宝树
一、 基本要求
从理论上说,在软弱软岩中,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 要求是: 把开挖后的围岩变形(松弛)控制在容许值范围之内。 因此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坑道开挖后的围岩变形的实态,或者说,坑道开 挖围岩是如何变形的?变形的量值有多大? 2)不同的围岩条件,坑道开挖后的各种变形的容许 值是多少? 3)用什么技术方法和对策来控制这些变形的发展?
围岩 级别
埋深 m
距掌子面距离(m)
-10
拱 顶 下 沉 mm
-5
0(a)
5
10
15
20(b)
a/b ×100
掌 面 大 出 移
子 最 挤 位

25 50 100 150
1.1 3.78 9.83 18.29
2.2 5.41 15.4 30.28
4.2 11.89 34.15 63.53
8.1 20.81 52.06 89.77
11.3 25.17 58.29 97.23
12.1 26.1 59.47 98.47
12.8 26.4 59.47 98.51
32.8% 45% 57.4% 64.5%
13.9 37.6 106.2 202.7

25
50 100
3.66
8.36 26.17 18.48 60.66
5.03
13.63 48.91 33.44 109.1


确定容许位移值的基本原则

容许围岩变形,但变形必须控制在不造成围 岩松弛的范围内。
众所周知隧道开挖后必然会引起各种变形的发 生,但如果仅仅是弹性变形,是容许的,即使 发生塑性变形,只要不造成围岩松弛,也是容 许的,容许这些变形的发生,也就是利用了围 岩自身的支护效应。但如果变形超过这个范围, 围岩会发生松弛,松弛的后果就可能出现各种 预料得到的和预料不到的问题。
2.1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

众所周知,掌子面前方围岩先行位移的概念,可以两个量值表示,即 掌子面处的先行位移值和掌子面前方发生先行位移达的范围(图2)。 实际上先行位移是随掌子面的推进而发生的。先行位移的最大值是在 掌子面处。在一般的围岩条件下,其值约占总位移的20~30%左右, 围岩条件越差,其值也越大。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涉及的范围与 围岩条件有关,一般在隧道跨经的1.0~1.5倍左右。




确定容许位移值的基本原则是:
容许围岩变形,但变形必须控制在不造成围岩 松弛的范围内。 众所周知隧道开挖后必然会引起各种变形的发生, 但如果仅仅是弹性变形,是容许的,即使发生塑性 变形,只要不造成围岩松弛,也是容许的,容许这 些变形的发生,也就是利用了围岩自身的支护效应。 但如果变形超过这个范围,围岩会发生松弛,松弛 的后果就可能出现各种预料得到的和预料不到的问 题。
三、如何确定隧道开挖后的容许变形值?

坑道开挖后的容许变形值,是指采用各种支护手段后的容许变 形值。根据上述的变形实态,容许值应该包括: 1)掌子面先行位移最大值 2)挤出位移最大值 3)开挖后的初始位移速度及拱顶下沉量、净空收敛值及脚部下 沉量的收敛值 4)位移收敛距离 这里要说明2个问题。 · 确定容许位移值的基本原则 · 容许变形值是针对全位移而言的,因此要了解全位移的概念。
2.3 掌子面后方的位移

目前我们采取的初期支护,主要是控制掌子面后方位移的技术对策。 掌子面后方位移的动态特点是初始阶段的位移速度比较大,而且量值也 比较大。因此,控制初期位移速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判定围 岩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了初期位移速度的发展,也就控制了最终 位移值。因此,在实地量测中,取得初期位移速度这个重要参数是非常 重要的。其次是控制位移的收敛时间(距离)。在一般地质条件下,位 移在距掌子面1~2D处,基本上就收敛了。但在软弱围岩中,这个距离 会长一些,甚至在很长时间(距离)不收敛。
2.4 示例说明



下面我们引用浏 阳河隧道的一个 计算结果,说明 上述位移的特征。 该计算结果采用 FLAC3D有限差分 数值模拟软件进 行了Ⅳ、Ⅴ、Ⅵ 级围岩的大断面 隧道的模拟计算。 计算条件:隧道 断面:开挖宽度 约15m,开挖高度 约13.5m。开挖面 积达170m2。初期 支护参数:厚 20cm的钢纤维喷 混凝土、开挖进 尺1.0m。 计算结果汇总列 于表1及图4。




开挖前对需要采取拱顶稳定对策及 抑制地表面下沉、净空位移对策的 围岩,采取的防护和强化掌子面前 方围岩的对策,称为超前支护。 此工法适用于开挖土砂围岩和岩堆 地段、断层破碎带等场合和隧道接 近铁道、道路、其它结构物等施工 的场合。 超前支护大体上可以按构造分类, 分为利用隧道纵向刚性的梁构造和 利用横向刚性的拱形构造两大类 (图3-1)。梁构造可分为采用钢管、 钢棒系材料的工法和高压喷射改良 围岩的工法2种。同时,过去在岩堆 地段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围岩中, 多把开挖断面分割为小断面进行开 挖,但最近由于机械大型化和新材 料及新工法的实用化,亦可采用超 前支护与一般区间采用同样的施工 机械、支护材料及断面的施工事例 逐渐增多。 超前支护的分类列于表3-2。由于 超前支护材料、使用机械、设备、 地质条件及一次打设长度等,各具 特色。为此选定超前支护时,要选 定适合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 而且经济的工法。
二、坑道开挖后围岩是如何变形的?


坑道开挖后在无支护 条件下,仅仅依靠围 岩自身的支护效应, 其变形实态可以通过 理论分析、 实地量 测予以确认。特别是 要确认在无支护条件 下坑道各种变形的量 值。当量值超过容许 值时,就必须采取各 种有效的技术对策予 以控制,而且必须控 制在容许值范围之内。 根据三维计算结果, 坑道开挖后的变形, 基本上可以用图1的 三维形态表示。

即:隧道开挖后隧道的变形可分为以下三种实 态: 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 掌子面挤出位移 掌子面后方的位移 这三种位移是同时发生的。在软弱围岩条件下, 支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抑制这些位移的发展, 也就是抑制由这些位移引起的围岩松弛。因此, 对设计、施工来说就是要搞清楚这三种位移 (变形)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规律,并通过什么 手段来控制其发展。
34.9
96.8 312.8 217.9 710.9

25 50





例如,从这个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1、在开挖断面积达170m2的隧道,Ⅳ级围岩,埋深50m的场合,掌子 面先行位移(拱顶下沉)已经达到最终位移值的45%,其范围约在1D 左右。因此必须控制采用超前支护控制掌子面的先行位移。 从掌子面挤出位移看,其值约为37.6mm,是在容许值之内,可以不采 用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对策。 2、对Ⅴ级围岩而言,在埋深50m的条件下,因掌子面挤出位移已达到 96.8mm,除采取超前支护控制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外,还必须采取 对策控制掌子面的挤出位移。但其力度比Ⅵ级围岩要小些。(掌子面 挤出位移,日本的经验控制值是80mm) 3、掌子面先行位移的影响范围大致是隧道的开挖宽度或高度的1~1.5 倍,因此超前支护的长度,原则上应超过开挖宽度,即采用10~15m 左右,在台阶法开挖中,可以适当缩短,但也不宜过短。 4、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对策,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留核心土 的方法,当预计挤出位移超过150mm(无依据)以上时,就应该采取 掌子面锚杆的对策。 因此。在软弱围岩隧道设计时,最好通过解析方法求出可能发生的各 种位移的量值。而后根据容许值来选择相应的变形控制技术。
拱顶 稳定
掌子 抑 制 地 面稳 脚 部 下 定 下沉 水 对 策
超 前 支 护
充填式、非充填式小导管 〇 注浆小导管 压入式短钢管 钢管钢背板 小导管 管棚 水平喷射注浆 预衬砌 弧形开挖、留核心土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掌 子 面 补 强 脚 部 补 强
* * *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