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农村空心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1世纪,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其中以传统农村的农耕文化最为显著。农村人口不断地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或城镇流动迁移,导致农村剩余人口以大龄劳动力和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以及老人等非劳动力为主,这一过程促发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动。城市内各类资源相对较多,能够吸引多数的人口,也会有更多发展的机会。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由于各类资源较少,劳动力外流,发展机会也少很多。两者的巨大差异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其中包括体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以及通过升学参军等方式留在城市的农民。这些人不仅是农村的劳动力,而且是建设农村的主体。这一现象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农村的发展陷入困境。

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这一现象叫做农村空心化。

在这样一个全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大环境下,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有他不同的地方。首先,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下降只能推断出农村人口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空心化。如果农村中未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能够无障碍地维持农村生产和生活,那么农村就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空心。所以有必要说明未流入城市的人口已经无法维持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一点,这就包含了青年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两大群体人口。农村空心化不能单从流入城市劳动力与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这个指标来定义。因为也可能存在农村中的居民,不分年龄地举家迁移的情况,所以农村人口从总体上减少也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一种途径。综上所述,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形成了以儿童、大龄劳动力和老人为主体,年轻劳动力断层的农村人口结构,并且剩余人口在维持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产生诸多困难,这种变化的过程即农村人口空心化。

据了解,北京常住人口在逐年增加,但是

于2011年增速下降趋势已出现。2011年末,

北京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6.7万人,增长2.9%,增速比2001至2010年

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根据市统

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根据2014年

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本市三环至六环间,

聚集了1228.4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

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的常住

人口,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有1098万人

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1.1%。北京常住外来

人口与常住本地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上基本一

致,城区内人口密度密集,郊区人口也呈现出

轻度农村空心化。

北京市人口的分布和产业功能区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为了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在住房、就业、考学等压力,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富裕起到了重要作用。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滞后的首要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水平不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有待进一步衔接,农民的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口向农村迁移,首先是增大就业市

场。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建设都

市型现代农业。其次农业还需要向第二三产

业延伸,例如: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观光

农业等。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

地区的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发掘自身潜

力,区域功能准确定位,协调好农村及其周

围地区的协同发展关系。同时还应遵循人与

自然和谐的宗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

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科技支

撑,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

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

展。

(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新农村示范项目实景图)

其次是提高农村住宅环境,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污水治理、垃圾分类、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等服务类行业的水平,提高乡村风貌和民主管理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化和社会信息化。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