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疑为五十六章错简重出。因上句“渊兮,似万 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对文。所以, 我们在五十六章,再对这四句作分析。 • 4、湛:沉、深,形容道的隐而未形。 • 5、象帝之先:象:似。帝:天帝。
今译
• 道体是空虚的,而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渊 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隐微啊,似 亡而又实存。
《老子》第四章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 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字词释义
• 1、道冲:“冲”,古字为“盅”,训虚。说文: 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 2、不盈:不满,不穷。 •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
常的含义
• 常,普遍的、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恒”的意义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一个在逻 辑上互为条件的语句的省略形式,它的完整 形式应该是“道,常,不可道;可道,非常 道”。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普遍、 绝对、永恒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可以言 说的,都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的含义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名。
注意四个概念:道、常、无、有。
• 道,道家哲学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 畴。其基本含义在不同哲学流派那里有所 不同。在儒家哲学那里,“道”作为天道, 主要指人伦秩序;在佛家哲学中,道指佛 法的真理;而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 个包罗宇宙万物(自然、人类社会、人的 精神世界)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依据, 因而,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一切存在及 其价值都本原于“道”,离开了“道”万 事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也失去了存 在的价值。
字词释义
• 1、尚:崇尚、标榜。不争:不争名逐利。 • 2、虚:空净。弱:犹“损”。无知:没有
伪诈的心智。无欲:没有争名逐利的欲望。 • Biblioteka Baidu、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
的欲念。 • 4、智者:机智巧诈之人。不敢为:不敢恃
智妄为。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
今译
•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 贵难得的货材,使人民不为盗贼;不显耀 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 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 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强健人 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 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 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 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 1、作为名词,是指与对象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或概念。
• 2、作为动词,指对认识、真理或概念的语 言表达,即:名状。是一个包含命名和描 述在内的过程。
“无”的含义
• 1、有或存在的反面,即没有或不存在; • 2、相对特殊的肯定的反面即相对特殊的否
定; • 3、绝对普遍的否定,它同时也是绝对普遍
的肯定,意即绝对普遍的无,就是绝对普 遍的有; • 4、无极、无限,世界的统一体。
今译
•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 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 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 以常从无中去观照万物的奥妙;常从“有” 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 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 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 总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 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 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字词释义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接上
•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 事,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 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 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 没。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天下:指天下之人。 • 斯:此乃是、于是。 • “已”的意思是已经完成或结束,它所表达的是
某一事态、某一过程、某一行为的完成与结束状 态,它与前一句话中的动词“知”相联系,真正 的意思就是“已知”,也就是说,“已”字在这 里表达的是“知”这一认识活动的完成或结束。
今译
• 世界上的人们一旦知道了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的原因,那么他们同时也就知道了丑 的事物之所以为丑的原因了;一旦都知道 了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原因,也就同时 知道了恶的事物之所以为恶的原因了。所 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 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 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随顺。“道”是 永远如此的。
《老子》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字词释义
• 1、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意即天地只 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他没有如人类 般的情感。万物在天地间只是遵循着自然 的法则运行着,并不象有神论所设想的, 天地的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 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 作用罢了。王弼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 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 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 3、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意即圣人取 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 4、橐籥:风箱。 • 5、不屈:不竭。 • 6、多言数穷:政令繁苛,加速败亡。“数”
续上
• 2、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 • 苏辙说: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
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 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吴澄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 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 物,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息。故 以刍狗为喻。
续上
今译
• 道体是空虚的,而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渊 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隐微啊,似 亡而又实存。
《老子》第四章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 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字词释义
• 1、道冲:“冲”,古字为“盅”,训虚。说文: 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 2、不盈:不满,不穷。 •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
常的含义
• 常,普遍的、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恒”的意义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一个在逻 辑上互为条件的语句的省略形式,它的完整 形式应该是“道,常,不可道;可道,非常 道”。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普遍、 绝对、永恒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可以言 说的,都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的含义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名。
注意四个概念:道、常、无、有。
• 道,道家哲学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 畴。其基本含义在不同哲学流派那里有所 不同。在儒家哲学那里,“道”作为天道, 主要指人伦秩序;在佛家哲学中,道指佛 法的真理;而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 个包罗宇宙万物(自然、人类社会、人的 精神世界)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依据, 因而,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一切存在及 其价值都本原于“道”,离开了“道”万 事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也失去了存 在的价值。
字词释义
• 1、尚:崇尚、标榜。不争:不争名逐利。 • 2、虚:空净。弱:犹“损”。无知:没有
伪诈的心智。无欲:没有争名逐利的欲望。 • Biblioteka Baidu、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
的欲念。 • 4、智者:机智巧诈之人。不敢为:不敢恃
智妄为。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
今译
•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 贵难得的货材,使人民不为盗贼;不显耀 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 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 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强健人 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 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 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 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 1、作为名词,是指与对象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或概念。
• 2、作为动词,指对认识、真理或概念的语 言表达,即:名状。是一个包含命名和描 述在内的过程。
“无”的含义
• 1、有或存在的反面,即没有或不存在; • 2、相对特殊的肯定的反面即相对特殊的否
定; • 3、绝对普遍的否定,它同时也是绝对普遍
的肯定,意即绝对普遍的无,就是绝对普 遍的有; • 4、无极、无限,世界的统一体。
今译
•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 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 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 以常从无中去观照万物的奥妙;常从“有” 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 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 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 总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 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 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字词释义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接上
•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 事,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 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 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 没。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天下:指天下之人。 • 斯:此乃是、于是。 • “已”的意思是已经完成或结束,它所表达的是
某一事态、某一过程、某一行为的完成与结束状 态,它与前一句话中的动词“知”相联系,真正 的意思就是“已知”,也就是说,“已”字在这 里表达的是“知”这一认识活动的完成或结束。
今译
• 世界上的人们一旦知道了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的原因,那么他们同时也就知道了丑 的事物之所以为丑的原因了;一旦都知道 了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原因,也就同时 知道了恶的事物之所以为恶的原因了。所 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 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 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随顺。“道”是 永远如此的。
《老子》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字词释义
• 1、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意即天地只 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他没有如人类 般的情感。万物在天地间只是遵循着自然 的法则运行着,并不象有神论所设想的, 天地的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 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 作用罢了。王弼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 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 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 3、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意即圣人取 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 4、橐籥:风箱。 • 5、不屈:不竭。 • 6、多言数穷:政令繁苛,加速败亡。“数”
续上
• 2、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 • 苏辙说: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
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 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吴澄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 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 物,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息。故 以刍狗为喻。
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