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
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人/km2).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人口密度差异的基本思路: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
(3)人口分布状况
强调:世界上人口强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亚洲);俄罗斯(欧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亚(非洲);墨西哥(北美洲)。
(4)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分布密集
区
东南亚、南亚
古老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
越
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贸活动频繁,重
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北工业、金融、贸易最发达
稀疏
区
高山寒冷区、干旱沙漠区、湿热
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或开发较晚
中国人口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密集;西部高原稀少;平原
多,山区多。
以
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
通便利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
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
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
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
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起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
除科技、旅游等因素,还有如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因素之一,那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将得到治理,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随着改革。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区位因素也在发展变化,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增强。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城市区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2.城市化变化趋势图的判读
(1)运用甲图(下左图)来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乙图(上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 1到t 4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幅图表明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城市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群(带)。
(3)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复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城市的合理规划时,要明确地租理论是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最有效的工具。
地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对解释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至关重要。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土地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二是从事某项经济活动企业(如商业、工业、住宅等)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的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简称为付租能力。
这种付租能力是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
地租低、土地广
地租较低,通达
度较低 地租、通达度高
工业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最低
功能分区
地理位置 交通通达程度
地价和地租水平
付租能力
商业最高
住宅次之
有支付地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着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工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明显;住宅则位于两者之间(如下表)。
另外,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市中心通达度最好,道路两旁、两条或多条道路交会处通达度较好,离交通干线越远,通达度越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住宅区。
4.城市的合理规划
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
区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仓库
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奶牛场、蛋鸡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5.地域文化对中西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的影响
封建社会阶段,由于中西方的统治权力不同。
表现在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上也有明显不同。
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并且以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
而在中国,则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城市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
例如,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以概括为:
[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1: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分布
样题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⑴~⑵题。
图8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09 78659903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人口比例(%) 苏北
43.17
37.82
年
份
项 目
⑴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人的人口数量
⑵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研析⑴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是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⑵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答案⑴B ⑵B
方法技巧影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力水平是主要因素。
抓住这一线索,就容易理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特点以及地区分布特点。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型,“二战”后,整个世界生产力大发展,特别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人口也迅猛增长。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三低”型。
同样的道理,在同时期,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人口增长模式地域分化也非常明显。
⑴关于该生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⑵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题型2: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样题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 .迁入率持续上升
B .迁出率持续降低
C .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 .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上海
B .安徽
C .湖南
D .河南
常住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人口普查) 图1
2000年
2010年
8235万
8042万
0.51%
27%
0.23%
40%
研析⑴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答案⑴D ⑵A
方法技巧:人口迁移的定义中给出了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即空间移位、时间限度和居住地的变更。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和对优越生存环境的追求而发生的地域空间上的重新排列组合。
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有其自然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则是被迫的。
美国历史的几次大规
C.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样题3 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手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4)图中D表示,目前对地球上D的估计,有三种学说,即说、说和说,你赞成哪种学说?说出赞成的原因。
(5)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研析应当采取辩证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
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
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注意:人口多少与人才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环境人口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之间原因略 (5)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但人口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易错点击 (1)环境承载量不等于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而不相同。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
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标准。
(2)环境人口容量不等于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如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亿,最大人口数量为16亿。
强化预测
3 (2011·天津模拟)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⑵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B.②
C.③D.④
题型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样题4 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图中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
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
通线路的选择。
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
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研析河流在城市的区位中,决定着城市
的位置,它的功能有供水、运输和防卫;长江
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条件适宜,供水充
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是城市的共同因素。
图中A、E处于不同的河流位置,A在中间位置,干支流交汇地点;E在河流末端的入海口处。
A、B、C、D、E五个城市全部位于长江沿线,除了这里河流、铁路、公路等运输条件外,气候、地形、劳动力、农业基础等方面也具有对城市发展的相同影响和作用。
答案(1)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江或河流)供水。
(3)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方法技巧: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及自然条件共同制约。
在影响城市分布的众多因素中,河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河流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水源,另一方面具有运输功能。
城市沿河分布有不同的区位,如河运的起止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过河点位置、河口位置等。
同时,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交通等都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同区位因素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军事,宗教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影响。
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影响时要因时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化●预测
4 (2011级四川省成都市第二次诊断考试)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
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⑵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交通B.土壤、矿产C.地形、矿产D.地形、交通
题型4: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样题5.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⑴—⑵题。
国家甲乙丙丁
城市化水平(%)90 83 66 32
⑴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⑵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研析⑴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分布以及人口出生率等相关知识。
根据表格中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可以到断最高达90%为英国,最低为32%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泰国,沙
特阿拉伯和日本两国城市化水平都较高,沙特阿拉伯因位于西亚,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⑵沙特阿拉伯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人口出生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处。
答案:⑴C ⑵D
相关链接: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也会起来越来严重。
此外,随着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往往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强化●预测
5 下图是甲-戊5个国家三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
据图回答(1)-(3)题:
(1)几个国家中,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2)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是:
A.丁B.乙C.丙D.戊
(3)经济发展阶段处于成熟期的国家是:
A.甲 B.乙C.丙D.戊
题型5:城市地域结构
样题6.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⑴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⑵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研析 (1) 根据图中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位置,可知公共住房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沿线地区,而不是以中心城向外呈环状分布,从图中指日花到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
(2) 结合上题得到结论,该国公共住房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答案:⑴D ⑵A
技巧归纳总结:城市住宅用地发展状况城市占地面积最大、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房屋面积大,多为高楼、独立庭院或别墅,生活和服务设施齐全,环境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多为低矮破旧的平房,设施差,环境差。
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或郊区,接近文化区,如本题图中E 处;低级住宅区多接近商业区、市中心、工业区,如本题图中C 处。
这是因为城市人口众多,职业构成复杂,贫富悬殊。
由于位于郊区,高级住宅区的房价及各种公共设施的管理费用、维修费用较高,低收入者无力承担(包括交通费用),使低级住宅区接近城市中心(内城)和工业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