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p型掺杂
n+
浅沟槽 隔离
p+
n型掺杂
p+
p阱 p型衬底 (i)
n阱
浅沟 槽隔 离
n+多晶硅 浅沟 槽隔 离
p+多晶硅
硅 化 物
硅 化 物
n+
p型掺杂
n+
浅沟槽 隔离
p+
n型掺杂
p+
p阱 p型衬底
n阱
浅沟 槽隔 离
浅沟 槽隔 离
n+
p型掺杂
n+
p阱
浅沟槽 隔离
p+
n型掺杂
p+
n阱
浅沟 槽隔 离
p型衬底 (j)
① ② ③
6.1.1 基本工艺步骤
(3) 光刻和刻蚀 把未被曝光的胶去掉,显影后 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 采用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去除 没有光刻胶保护的SiO2; 去除残留在硅片上的所有光刻 胶,完成版图图形到硅片图形的 转移。
④
⑤
⑥
6.1.1 基本工艺步骤
(3) 光刻和刻蚀 光刻胶 某种溶液而曝光后变 为不可溶;
415 0.01
NMOS JG(A/cm2)
PMOS Ion(uA/um) PMOS Ioff(nA/um)
69
2
280 10 215 1 250 0.4
0.005
170 0.01
PMOS JG(A/cm2)
1
0.002
68
(h)
90nm CMOS技术平台的主要 指标
参数
一般器件
低阈值 常规阈值
低功耗器件
低阈值 常规阈值
电源电压VDD(V) LG
Tox(nm) NMOS Ion(uA/um) NMOS Ioff(nA/um)
1.0 ≤70
1.6 640 10
1.0
1.2 ≤90
2.1
1.2
520 1
540 0.4
1、形成薄膜(二氧化硅、多晶硅、
金属等薄层) 2、形成图形(器件和互连线) 3、掺 杂(调整器件特性)
8
1、形成图形
半导体加工过程:将设计者提供的集成电路版图图形 复制到硅片上 光刻与刻蚀:半导体加工水平决定于光刻和刻蚀所形 成的线条宽度
9
光刻(photolithography)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6.1.4 先进的CMOS工艺
深亚微米CMOS结构和工艺
49
深亚微米CMOS工艺的主要改进
浅沟槽隔离 双阱工艺 非均匀沟道掺杂 n+/p+两种硅栅 极浅的源漏延伸区 硅化物自对准栅-源漏结构 多层铜互连
⑦ 形成金属互连
淀积金属层→光刻和刻蚀形成金属互连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⑧ 形成钝化层
淀积Si3N4或磷硅玻璃→光刻和刻蚀,形成钝化图形
铝栅工艺:
源(或漏)区与 栅之间形成缺 口,无法形成 连续的沟道。
硅栅工艺:
“自对准”
6.1 CMOS工艺
6.1.1 基本工艺步骤
负胶:曝光前可溶于
正胶:曝光前不溶于
某种溶液而曝光后变 为可溶;
通常正胶的分辨率高
于负胶。
6.1.1 基本工艺步骤
(4) 扩散和离子注入 在硅衬底中掺入杂质原子,以改变半导体电学性质, 形成pn结、电阻、欧姆接触等结构。 扩散:杂质原子在高温下克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缓 慢运动。
替位式扩散、间隙式扩散
62
6、硅化物自对准结构
在栅极两侧形成一定厚 度的氧化硅或氮化硅侧 墙,然后淀积难熔金属 并和硅反应形成硅化物 作用:减小多晶硅线和 源、漏区的寄生电阻; 减小金属连线与源、漏 区引线孔的接触电阻
硅化物 多晶硅 硅化物
RC
RSE Rsilicide
硅化物同时淀积在栅电极上和暴露的源、漏区上, 因此是自对准结构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④ 形成多晶硅栅
热氧化生长栅氧化层→CVD淀积多晶硅并离子注入→光刻 和刻蚀
⑤ 源漏区n+/p+注入
利用同一n+掩膜版,采用负胶和正胶进行两次光刻和刻蚀, 分别进行n+注入和p+注入。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⑥ 形成接触孔
CVD淀积绝缘层→光刻和刻蚀形成接触孔
做MOS晶体管的栅绝缘介质; 做杂质扩散和离子注入的掩蔽层和阻挡层; 做MOS晶体管之间的隔离介质; 做多晶硅、金属等互连层之间的绝缘介质; 做芯片表面的钝化层。
热氧化法:干氧、湿氧、干氧-湿氧-干氧交替氧化
Si+O2 SiO2 Si+2H2O SiO2 +2H 2
6.1.1 基本工艺步骤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6.1.4 先进的CMOS工艺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寄生晶体管Q1、Q2,寄生电阻Rnw、Rsub构成等效电路
Q1和Q2交叉耦合形成正反馈回路 电流在Q1和Q2之间循环放大 VDD和GND之间形成极大的电流,电源和地之间锁定在一 个很低的电压(维持电压Vh)
(b)
CVD二氧化硅 氮化硅
(e)
栅氧化 层 多晶硅
浅沟槽 隔离
p型掺杂 p阱
浅沟槽隔 离
n型掺杂 n阱
浅沟 槽隔 离
P型衬底
p型衬底 (f)
67
(c)
先进深亚微米CMOS工艺 过程(续)
光刻胶 光刻胶 浅沟 槽隔 离 浅沟 槽隔 离
p型掺杂
浅沟槽 隔离
n型掺杂
p阱 p型衬底 (g)
n阱
浅沟 槽隔 离
45
4、保护环
Vss Vin Vout VDD
p+ n+
n+
p+
n+
p+
p+ n+ n阱
保护环 p 型衬底
46
Vss
Vin
Vout
VDD
5、外延衬底
p+ n+
n+
p+
n+
p+
p+ n+ n阱
保护环 p 型衬底
n+
n+
p+
p+
p-外延层
பைடு நூலகம்
n阱 p 型衬底
47
6.1 CMOS工艺
6.1.1 基本工艺步骤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发生闩锁效应后VDD和GND之间的电流-电压特性 防止闩锁效应的方法:
提高阱区和衬底掺杂浓度; 加n+和p+保护环; 采用p-外延工艺; 采用SOI(Silicon On Insulator)CMOS工艺。
体硅CMOS中的闩锁效应
42
闩锁效应:等效电路
54
3 沟道区的逆向掺杂和环绕掺杂结构
沟道掺杂原子数的随机涨落引起器件阈值 电压参数起伏,因此希望沟道表面低掺杂; 体内需要高掺杂抑制穿通电流 逆向掺杂技术利用纵向非均匀衬底掺杂, 抑制短沟穿通电流 环绕掺杂技术利用横向非均匀掺杂,在源 漏区形成局部高掺杂区
55
逆向掺杂
逆向掺杂杂质分布
(2) 淀积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另一种物质淀积在硅片表面 形成薄膜(低温)。 Deposition,PVD)
物理气相淀积(Physical Vapor
蒸发 溅射
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6.1.1 基本工艺步骤
(3) 光刻和刻蚀 把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硅片。 生长一层SiO2薄膜; 在硅表面均匀涂抹一层光刻胶 (以负胶为例); 盖上掩膜版进行光照,使掩膜 版上亮的(Clear)区域对应的光刻胶 被曝光,而掩膜版上暗的(Dark)区 域对应的光刻胶不能被曝光。
离子注入:将具有很高能量 的带电杂质离子射入硅衬底 中。
需高温退火
6.1 CMOS工艺
6.1.1 基本工艺步骤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6.1.4 先进的CMOS工艺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两种器件需要两种导电类型的衬底。 在n型衬底上形成p阱,把NMOS管做在p阱里; 或在p型衬底上形成n阱,把PMOS管做在n阱里。
10
曝光(exposure)
11
刻蚀(etch)
12
光刻的基本原理
13
正胶和负胶的差 别
14
2、薄膜形成:淀积
15
2、薄膜形成:氧化
16
3、掺杂:扩散和注入
17
从器件到电路:通孔
18
从器件到电路:互连线
19
从器件到电路:多层互连
20
从器件到电路:多层互连
21
从硅片到芯片:加工后端
0.25um工艺100个 NMOS器件阈值电 压统计结果
器件阈值分布的标 准差减小
56
逆向掺杂: Delta沟道技 术
PMOS沟道区As离子注入
NMOS注硼,硼的氧化增强 扩散效应影响杂质分布 Delta沟道技术可以获得较 陡峭的纵向低-高掺杂分布
57
横向沟道工程:HALO掺杂结构
横向高掺杂区可以抑制源漏pn结耗尽区向沟 道内的扩展,减小短沟效应
STI
浅槽 隔离
STI
P型衬底
P型衬底
(c)
52
(d)
STI抑制 窄沟效应
53
2、外延双阱工艺
常规单阱CMOS工艺,阱区浓度较高,使阱内的
器件有较大的衬偏系数和源、漏区pn结电容 采用外延双阱工艺的好处
由于外延层电阻率很高,可以分别根据NMOS和PMOS性 能优化要求选择适当的n阱和p阱浓度 做在阱内的器件可以减少受到α粒子辐射的影响 外延衬底有助于抑制体硅CMOS中的寄生闩锁效应
PMOS采用p+硅栅减小其阈值电压的绝对值,从而获得 和NMOS采用n+硅栅对称的性能
60
5、SDE结构
减小源漏区结深有利于抑制 短沟效应。 问题:简单地减小源、漏区结
深将使源、漏区寄生电阻增
大造成MOS晶体管性能退化! 解决办法:使用SDE结构,在 沟道两端形成极浅的源、漏 延伸区 。
61
SDE结深减小趋势
64
常规互连和镶嵌工艺比较
光刻胶 金属 氧化层
65
采用铜互连可以减少连线层 数
66
先进深亚微米CMOS 工艺过程
氧化硅 氮化硅
浅沟 槽隔 离 浅沟槽隔 离 浅沟 槽隔 离
p型衬底
(a)
p型衬 底 (d)
光刻胶 浅沟 槽隔 离 浅沟 槽隔 离
二氧化硅
光刻胶
氮化硅
p阱
浅沟槽隔 离
n阱
p型衬底
p型衬底
63
7、铜互连
铜比铝的电阻率低40%左右。用铜互连代替铝互连可以显 著减小互连线的寄生电阻从而减小互连线的RC延迟 铜易于扩散到硅中,会影响器件性能;铜还会对加工设备 造成污染,因此铜互连不能用常规的淀积和干法刻蚀方法 形成 铜互连技术特点:
显著减小互连线的寄生电阻 与低k介质材料结合减小寄生电容,提高电路性能 需要特殊的工艺技术:“镶嵌”(大马士革)技术和化 学机械抛光技术
Halo结构可以利用大角度注入实现
58
横向沟道工程: POCKET掺杂结构
59
4、n+、p+两种硅栅
在CMOS电路中希望NMOS和PMOS的性能对称,这样有 利于获得最佳电路性能 使NMOS和PMOS性能对称很重要的一点是使它们的阈值 电压绝对值基本相同
在同样条件下,如果NMOS和PMOS都选用n+硅栅,则 PMOS的负阈值电压绝对值要比NMOS的阈值电压大很多
第6章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第6章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6.1 CMOS工艺 6.2 CMOS版图设计 6.3 封装技术
木版年画
画稿 刻版 套色印刷
3
半导体芯片制作过程
4
硅片(wafer)的制作
5
掩模版(mask,reticle)的制作
6
外延衬底的制作
7
集成电路加工的基本操作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① 准备硅片材料
p型<100>晶向硅片
② 形成n阱
热氧化,形成掩蔽层 光刻和刻蚀,开出n阱区窗口 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n阱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③ 场区隔离
局部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工艺 利用有源区掩膜版进行光刻和刻蚀,露出场区 场区注入 去除光刻胶,场区热生长一层厚的氧化层 去除有源区上的保护层 场区和有源区的氧化层台阶降低,平整度提高。
50
1、浅沟槽隔离
常规CMOS工艺中的LOCOS隔离的缺点
表面有较大的不平整度
鸟嘴使实际有源区面积减小 高温氧化热应力也会对硅片造成损伤和变形
浅沟槽隔离的优势
占用的面积小,有利于提高集成密度 不会形成鸟嘴 用CVD淀积绝缘层从而减少了高温过程
51
浅沟槽隔离(STI)
氮化硅
光刻胶
P型衬底
(a)
(b)
22
从硅片到芯片:加工后端
23
从硅片到芯片:加工后端
24
6.1 CMOS工艺
6.1.1 基本工艺步骤
6.1.2 n阱CMOS工艺流程
6.1.3 硅基CMOS中的闩锁效应
6.1.4 先进的CMOS工艺
6.1.1 基本工艺步骤
(1) 氧化 CMOS集成电路中SiO2层的主要作用:
Vout Q4 Rw Q1 Vout Q3 Rs
Q2
43
防止闩锁效应 的措施
1. 2.
减小阱区和衬底的寄生电阻 降低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增益
3.
4. 5. 6.
使衬底加反向偏压
加保护环 用外延衬底 采用SOICMOS技术
44
抑制闩锁效应:
1、减小寄生电阻 2、降低寄生晶体管增益 3、衬底加反向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