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水循环、大气环境、人类健康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影响,加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有利于完善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促进城市承载力的建设,改善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城市化;气候变化;城市环境;影响评价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据预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20年将超过50%。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影响评价,提出适应性对策,以改善我国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

一、做好城市化建设中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21世纪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是必须加速城市化率的增长,将城

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从现在的3:7,发展变成7:3。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加强城市发展、建设和规划非常重要。

气候变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水循环、大气环境、人类健康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承载能力,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等的调整,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不能被忽略。城市的水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各类建筑物对植被的占用和破坏,也同样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对气候变化的不可忽略的影响。

因此,加强城市化建设中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防灾减灾,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的观测事实及对城市化发展建设的影响

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的方式不科学和发展能力的限制,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世界各国数千名专家经过10多年的科学评估,在2001年完成的第三

次报告中得出结论:在20世纪10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6℃,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1-2mm;未来100年间,地表温度将平均上升1.4—5.8℃,海平面升高9~98cm。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在短期内难以逆转,由此而引发的气候变化将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在亚洲,高温、洪水和土壤退化使亚洲干旱、热带地区的粮食供应受到威胁。亚洲北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可能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增加。海平面上升和更加猛烈的龙卷风使居住在温带和热带沿海地势较低区域数以千万计的居民被迫离开家园。近百年我国气候同样变暖,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范围的暖冬。降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呈现出暖干化趋势。

以上这些,一方面使位置接近海平面的许多城市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机,据IPCC有关专家和机构预测,按照目前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欧洲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城市将被海水所淹没。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双重作用,使得城市人居环境逐步恶化,出现极冷或极热的概率大大增加,能源消费激增,城市区域气候有可能步入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日益频仍的自然灾害使大量移民盲目地向大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负担。

三、城市化建设中应重视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几个主要方面

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新建城市的选址选择、城市的建设规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建设以及旧城区的维护与发展等方面,还表现在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一)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址选择的影响评价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提出:20世纪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增加了0.6℃左右;20世纪非极地区域的高山积雪、冰川普遍退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半球春夏海冰面积减少了大约10%-15%;北极海冰厚度在夏末秋初期间可能减少了40%左右;测潮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了0.1—0.2m等。气候变暖造成的北半球雪盖和海冰面积,预计进一步减少,冰川和冰盖预计继续退缩。这将使海平面升高继续下去。IP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全球海平面预计1990-2100年间将升高0.13—0.94m,这主要由于热膨胀和冰川消融所致。我国海岸线较长,经济发达的地区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区域也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方也是未来城市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区域。由于海平面的不断升高,势必会影响到在低洼的区域选择城址,也会影响到低洼地区的已建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城市路面、排水设施、住宅和仓储的防潮等等。

(二)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评价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大暴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了2%-4%,降雨每十年增加了0.5%-1%;热带陆区每十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的陆区每十年则减少了0.3%左右。21世纪全球平均水汽浓

度和降雨预计要增加,北半球中高纬和南极地区的冬季降雨增加,至于低纬度的陆区,既有区域范围的增加,亦有区域范围的减少等。

在做城市化发展建设规划时,不能再凭过去的经验:南方城市以防洪为主,北方城市以抗旱为主。要加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研究,特别是区分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筑物防水措施、城市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研究,并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予以体现和落实。

(三)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防灾减灾等应急系统建设的影响评价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增加和扩大的趋势,同时,过去形成的气候区划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也需要改变。比如,我国西北某些城市过去是缺水型城市,以抗旱为主。将来就可能成为暴雨频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也将频繁,需要建设和储备大量的防洪设施和防灾救灾设备;北方城市现在已经变得夏季高温频繁发生,持续高温造成的心脏等疾病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过去建立起来的城市防灾减灾等应急系统就必须随着气候变化而进行调整和补充完善,有的可能是需要重新设计。

科学家们认为,城市化新的威胁来自于繁殖力惊人而又被人轻视的昆虫,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昆虫随着发达的交通旅行到世界各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天气倾向阴雨低湿和室内空调的广泛使用,昆虫的生活环境日益趋同,单一物种得以高速度繁殖、大范围蔓延,城市中爆发大规模虫灾的可能性大为增强。据了解,在中国南方,房屋受害的比率达40~50%,古建筑的受害率高达80-90%。加强城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建筑物和城市古迹防护和保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重要。

(四)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评价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有可

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气候变暖和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本地原来的各种植物的种植界限发生变化,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

城市年降水量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城市绿化、灌溉等用水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开展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在制定城市化发展建设规划时,必须将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加以认真考虑和研究。

气候变化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高温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似乎伴随着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使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温和。湿度增加,加剧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温带地区,高温期间逐日的死亡人数增加。例如,美国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