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经络腧穴1课件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汇报人: 日期: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系统概述 • 十四经脉及腧穴 •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与治疗 • 经络腧穴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生理系统之一,由经脉、络脉及其附 属组织组成,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等重要生 理功能。
腧穴分类
根据其在人体的位置、作用和主治特点,可将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大类。
腧穴的作用与选取方法
腧穴作用
腧穴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
腧穴选取方法
根据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证型,可以通过经脉循行、脏腑功能联系、穴位主治等规律选取相应的腧穴进行针刺或 艾灸等刺激。
腧穴的定位及取穴原则
腧穴定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骨度折量寸和体表 标志,可以确定腧穴的具体位置。常用 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 标志定位法和手指比量定位法等。
VS
取穴原则
在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针灸处方选取相应 的腧穴,并按照一定的配伍规律进行组合 ,以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常用的取穴原 则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 、前后配穴等。
。
调节阴阳
经络系统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通 过针灸、推拿等刺激经络穴位,可 以调整人体内阴阳平衡,治疗阴阳 失调引起的疾病。
抗病祛邪
经络系统能够抗病祛邪,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动人体免疫功能,增 强抵抗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络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经络系统的分类
经络系统可分为正经、奇经、别经等。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别经有十二条,另有十五条络脉 。
经络系统的特点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PPT课件

10
11
十二经的命名规则
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
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
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
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30
• 2.分经用药 • 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
21
•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 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 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 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 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 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 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
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
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
表现。
20
•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 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 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 润,关节得以通利。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经络腧穴概述•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腧穴的定位与主治•经脉养生保健方法•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录01经络腧穴概述1经络系统的组成23从经脉分出的十五条支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十二条分支,可加强脏腑间的联系和经脉气血的循环。
十二经别分布于四肢和躯干的十二组肌肉和肌腱,是经筋组织和骨骼系统的联络。
十二经筋分布在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腧穴的分类与作用十四经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如四缝、百虫窝等。
奇穴没有固定位置的穴位,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治疗依据。
阿是穴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传导作用,可以诊断脏腑器官的病变。
诊断刺激经络和腧穴可以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治疗通过经络和腧穴的调养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
预防保健经络腧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02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走向从肺系横出腋下,沿着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至大指末端。
起点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向上属于肺脏。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肺系疾病,以及肩背痛、掌心热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走向从锁骨上窝进入胸腔,向下络肺,入大肠。
主治头面五官疾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起点大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向上,经过合谷,进入两筋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至肩峰前腋8~10寸处。
03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疾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足阳明胃经01起点鼻翼旁,向上到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会后,沿着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
02走向从上齿龈向下至喉结旁人迎穴处,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通过横膈膜向下络脾脏,属胃。
足太阴脾经起点01大趾末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太白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
走向02进入腹腔络胃,归属于脾脏。
主治03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中医经络腧穴学培训课件

14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其成息贲者, 胁急、 吐血.
中医经络腧穴学
15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本经共一一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要求掌握de穴位7 个(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余穴了解.
中医经络腧穴学
16
中府 Zhong-Fu LU一 云门 Yun-Men LU二
中医经络腧穴学
5
二、白话: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 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 ──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 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 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 最),⑥进入寸口 ──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 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de末端(少 商).
中医经络腧穴学
17
一、出处:
中府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云门 《素问·水热穴论篇》
二、释名:
中云府门:中云,指中云焦气、,即中山气川;之府气,;聚门也.,意指为手手太太 阴阴肺之脉脉所起出于之中门 焦户,.穴意为中肺气聚犹会 如之云处雾气,又化为,肺出之入募于,此即门藏户气,结故聚名之. 所,肺、 脾合气于心,故名.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 端. 《灵枢·经脉》
注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零 一臑中 络 还 胃 属 肺 腋]:焦:口系下臂 寸音联回隶:内口闹上络来指属“此上:,指腹、;贲系处桡骨上胃网循门统”所动下臂脘络部属是说:脉顺廉部所、系“.搏沿:.在散带腋动臂.意部络下d处内为e”.d上意经据顺e当骨思意脉《着是,思,起指甲指走指.于桡 乙用相. 腋中骨 经连如前焦》.接动廉方应,词d是 :指,e以其,因部义侧经穴为分为边渠为经.网,肺棱为中 脉 络 系 府 角 正气 样 指 部、 ,当血 分 肺云 .腕上布 脏门d边后e该d.产应一e处生系称寸.和带“处运,上.即行廉气有”管赖,.下于边胃应气称. “下廉”.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完整PPT课件

精选课件
29
合谷
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5. 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
精选课件
30
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 热要穴)
【功能】宣肺祛风、疏 经通络、利咽
精选课件
24
列缺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 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 4.惊痫,牙痛。 5. 小便热,阴茎痛。
精选课件
25
2手阳明大肠
(1)循行:(如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
精选课件
32
肩髃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 下方凹陷中。
【功能】通经活络、利节止痛 【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咯血、风热瘾疹。
精选课件
33
3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 咽喉肿痛;鼻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齿痛;热 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肿痛、麻木、厥冷 等。
可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相关性疾病。
精选课件
55
委中
【定位】俯卧位。在 腘窝横纹中点,当 股二头肌腱与半腱 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 热止痉、祛瘀镇痛
精选课件
56
委中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
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的特定穴位,共有12个。原穴 具有主治三焦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脏腑器官的疾病的作用。
络穴
十五络脉在四肢部特定穴位,共有15个。络穴具有主治该 络脉所属脏腑器官的疾病的作用。
俞募配穴法
俞穴和募穴相配合,称为俞募配穴法。这种配穴法具有协 同作用,常用于治疗同侧或同脏腑器官的疾病。
特点
针灸治疗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通过刺激经络 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节免疫、缓解疼痛等,适用于多种疾病, 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针灸治疗常用方法及操作技巧
常用方法
针灸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毫针法、艾灸法、拔罐法 、刮痧法等。其中毫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刺激经络和腧穴,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艾灸法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穴位进行热刺激,具有温 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拔罐法通过负压吸引作用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刮痧法通过刮 拭皮肤表面,促进新陈代谢和毒素排出。
经络病候
足少阴肾经经络病变主要表现为骨、髓、耳、腰脊、舌、咽等部 位的症状。
腧穴主治
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常用配穴
在针灸治疗中,足少阴肾经的常用配穴包括太溪、照海、复溜 等穴位。
针灸方法
足少阴肾经的常用针灸方法包括补法、泻法、温法、灸法等,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针灸方法。
06
经络腧穴自我保健方法
.1 经络保健按摩操
1 2
对象
适合所有健康人群
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 阳、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3
经络腧中医护理技术腧穴一二课件ppt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概念 1.腧穴所在
部位的疾患
2.邻近组织 器官的疾患
1.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的病症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全身的作用
1.双向良性调 整作用
2.相对特异性 的作用
依据 腧穴所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主治所在
腧穴 一切腧穴 范围
临床 近治作用— 应用 —近部取穴
十四经肘膝关节以下 某些腧穴 的腧穴
概述
腧穴是什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
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 应点和针灸的刺激点。
腧
古代通“俞”、“输”: 输注、转输。
穴 原义为“土室”:引申指 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膝中——外踝尖
16寸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
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 近部位的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举例: 眼病:眼区的睛明、承泣、四 白、瞳子髎 耳疾:耳周的耳门、听宫、听 会、翳风 头面部疾病:头面部穴位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腧穴的分类
经穴,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经外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 阿是穴,按压痛点取穴
(一)经穴
概念: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十 四经)的腧穴,总称“经穴”。
中医护理学基础-腧穴定位课件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 正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 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 交穴
1、体表路线: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2、体内联系:
1、长强 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便血 痔疾 脱肛 泄泻 便秘 ②癫狂痫 ③腰脊痛 刺灸:紧靠尾骨前面,针尖向上斜刺
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腹胀 泄泻 黄疸 ②水肿 小便不利或 失禁 ③膝关节痛 刺灸:直刺1~2寸。 可灸。
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 头肌内侧 头的隆起处。 主 治: ①月经 不 调 、 崩 漏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刺灸: 直刺1~1 · 5寸。可灸 。
6、膻中(心包募穴
八会穴-气会)
定位: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①咳嗽 哮喘 胸痛 ②喉痒咽干 咽喉肿痛 梅核气 瘿气 暴喑 噎膈 刺灸:先直刺0.2寸,然后把针尖转向下方 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不宜 垂直深刺;也不宜左右横刺,以免 伤及大血管及肺尖。可灸
7、天突
督脉
Du Meridian
11、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 陷中。 主治:①胁痛 口苦 呕吐 黄疸 ②下肢痿痹 膝肿痛 筋脉拘挛 下肢瘫痪 ③小儿惊风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足厥阴肝经腧穴
任
脉
Ren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腹胸颈前正中→止于
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
1、体表路线: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 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 陷中
主治:①肩臂痛 ②瘰疬
上肢不遂
《经络腧穴》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的常见病症及治疗
头痛
目赤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经过头面部,当 邪气侵袭时会导致头痛。治疗上可选用合 谷、曲池等穴位进行针刺或按摩。
手阳明大肠经的分支与目系相连接,当出 现目赤肿痛时,可选用商阳、迎香等穴位 进行针刺或按摩。
牙痛
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颌部,当出现牙痛时 ,可选用合谷、曲池等穴位进行针刺或按 摩。
04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 起始于食指桡侧末端,沿食指桡侧缘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间,进入两筋( 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上行至肘弯外侧,再沿上臂外 侧前缘,上至肩端,向前行至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进入大肠 。
• 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分出,向下通过腋下侧胸部,经过下颌部,回过来进入 鼻孔,连接目系(眼球联系于脑的部位),向上行至颅顶,从项后左右交叉, 沿着肩胛骨内侧,脊柱两旁下行,与前脉会合于大椎穴处,再向下沿着脊柱两 旁的肌肉深入到腹腔内,归属于大肠。
06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起于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 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尖上8寸处交叉后,继续上行至大腿内 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继续上行,通过横膈进入胸部,沿食道两旁上行,最终到 达舌根,散布于舌下。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腧穴
足阳明胃经经过腹部,因此腹痛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治疗腹痛可选取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腧穴,如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进行针灸或按摩。
02 03
腹泻
足阳明胃经也经过腹部,因此腹泻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治疗腹泻可选 取足阳明胃经的主要腧穴,如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进行针灸或按摩 。
最新经络腧穴.幻灯片课件

一、五腧穴
(一)、定义: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 关节以下的井,,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五腧穴
部位
比喻
经气流注
井,“所出为井” 分布于指,趾末 喻水之源头 端
为经气所出部位
荥,“所溜为荥” 分布于掌指或跖 喻水微流 趾关节之前
为经气流过之处
输,“所注为输” 分布于掌指或跖 喻水流由浅入深 趾关节之后
肺(金) 肾(水) 肝(木) 心(火) 脾(土) 心包(相火)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隐白 中冲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大都 劳宫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太白 大陵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商丘 间使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阴陵泉 曲泽
2、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四)临床应用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按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 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前 胸膺部 胁腹部 少腹部
后 上背部 下背部 腰尻部
主治 肺、心(上焦病) 肝、胆、脾、胃(中焦病)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头面颈项部
第三节 特定穴
• 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腧 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交会 穴。)
中医经络与腧穴—腧穴(中医基础课件)

⑵远道作用:
•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 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 十四经穴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⑶特殊作用
•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 1、分经主治规律 • 2、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同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 应脏腑的病证。每一经脉均有多个经穴,这些经穴虽各 有主治特点,但均有共同的主治病证,反映出分经主治 的规律。
• 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 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古代医籍在论述针灸治疗时, 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定经不定 穴”。
• 有一定名称和位置,尚未归经 • 主要对某些病有特效、局部作用
3)阿是穴
• 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 针灸施术部位,“以痛为腧”,并有“天 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 无固定名称和位置 • 局部作用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有归经 分布在十四 经中
五、特定穴
• 1、含义 •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
含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 称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来源
分类 分布
是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根据穴位的位置、
穴性、主治作用等方面的相类特点而对十
四经中部分穴位再归类、再命名总结出来
的。 四肢部: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
《中医经络及腧穴》课件

REPORTING
《中医经络及腧穴》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中医经络概述 • 经络的种类与功能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 经络与腧穴的实际应用 •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究
2023
PART 01
中医经络概述
REPORTING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 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每条经脉连接着特定
的脏腑器官。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等八条独立的经脉 ,它们在经络系统中起着调节作用 。
络脉
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是十二经 脉和奇经八脉的分支,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作用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 位,使体内外环境得以沟通。
运行气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 气血的滋养,维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
经穴
位于十四经脉上,有固定的位置和归经。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无固定位置和归经,多用于治疗某些特殊疾病。
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无固定位置,是根据疼痛部位或反应点来确定的。
腧穴的特点
定位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混淆 。
主治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其主治的病症,需根据 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
配伍特点
多个腧穴可以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
2023
PART 06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 究
REPORTING
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
总结词
目前对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
尽管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科学原理的解释仍不充分。现代科学研究试图从生物学 、物理学和化学等角度揭示经络现象的本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未解之谜。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 经络与腧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络是腧穴的分类依据,而腧穴则是经络的具体表现。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相应经络 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相关疾病。同时,经络和腧穴在治疗上也常常配合使用,共同发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
01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在人体特定部位交会的八 个穴位,具有调节奇经八脉的作用。
02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
缺、照海,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八脉交会穴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奇经八脉相关的疾病,如头痛、
03
失眠、癫痫等。
05
经络与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诊察方法
特定穴
五输穴
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 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具有特定 治疗作用。
01
02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03
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的支脉的穴位,具 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募穴
位于胸腹部任脉上的穴位,是脏腑之 气汇聚于胸腹部的部位,主要用于治 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阿是穴
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治疗的穴位,无固定名称 和位置。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自然标志法
以骨节为主要参照点,将身体各部位 分成若干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定的长 度或宽度,用于确定穴位的位置。
利用身体表面的自然标志,如乳头、 肚脐、骨骼突起等,作为确定穴位位 置的参照点。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说护理课件

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全面照顾, 整体护理,预防为主,科学护理。
护理人员的职责与素质要求
职责
提供患者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参与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 力;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维护患者安全和舒适,预防并发 症。
素质要求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团队 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罐内的负压吸附皮肤和穴位,使局部充血或 瘀血,从而起到舒筋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推拿护理技术
按摩法
通过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施加压力,以达到舒缓肌肉 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拍打法
用拍打的方式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缓解疼痛和疲劳。
捏脊法
通过捏拿脊柱两侧的皮肤和肌肉,以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将中药煎煮后,灌入肠道以治疗 某些疾病的方法。
中药敷贴
将中药研磨成粉,制成膏剂或散 剂,外敷于患处,以缓解疼痛和
肿胀等症状。
针灸护理技术
针刺法
使用不同规格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
艾灸法
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穴位进行温 热刺激,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拔罐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学通过辨析疾病的症 状、体征,以确定病因、 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 础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本 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人体 的生理病理变化。
气一元论
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气化生万物,人体也是由 气构成的。
脏腑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常用的穴位
小海: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操作】 直刺0.3~0.5寸。
常用的穴位
天宗
【定位】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 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 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②气喘。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头痛,鼻衄; ❖ 2)热 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 ❖ 4)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常用的穴位
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1、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
2、热病:热病无汗、昏迷; 3、局部疾病: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常用的穴位
太冲:输、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中风、癫狂、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
目赤肿痛、口歪等肝经病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黄 疸、胁痛等肝胃病症。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常用的穴位
曲泉:合穴
【定位】: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侧面横纹内侧端, 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 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 调,痛经,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③热病、头痛、目赤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穴。
常用的穴位
支沟:八脉交会穴
【定位】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桡骨与尺骨之间。 腕背 横纹上3寸 【主治】①耳聋、耳鸣 ②胁肋痛、上肢痿痹、瘫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识记 1、以下概念:经络、奇经八脉。 2、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顺序、分布规律、交接规律。 3、经络的生理功能。 理解: 1、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循行走向特点
足
循行走向特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 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 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于腑主表,一脏配一腑, 一阴配一阳 前 中 后
(手足) (手足)
阳明 太阴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腑主表 脏主里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头
( 手三阳)
手
(手三 阴)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足三阳) 的循环经路 胸 腹 (足三阴)
1、什么是经络? 2、经络系统由哪些组成?
3、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顺序、分布规律、交接规律是什么?
4、什么是奇经八脉? 5、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6、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 7、经络学说在临床中有哪些应用?
一、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
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阳
• 分布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