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读书报告《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的作者是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文化研究教授,批判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人文学院主席,2008年9月被任命为总理科学、工程和创新理事会成员,澳大利亚文化与媒介领军人物之一。格雷姆•特纳的研究兴趣包括澳大利亚电影和媒体,在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问题,流行文化,名人,和对讲电台。关于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在互联网上能找到的大概就只有这么多了。他目前的项目调查电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格式占主导地位的广播后的时代,书本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说这个的。

先用各章节的提到的主要内容来概括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是《普通人:名流、小报文化与媒介的功能》。第一章里概括了书本的主要观点,详细介绍了“小报化”这个概念,并且以详细生动的例子引出这个概念。“小报化”指的是传媒的节目内容因为大众的偏爱而偏向大众口味的一个结果,书本里是这样说的“远离政治而趋向犯罪,远离每日新闻议程而趋向几天前编辑而成的推广项目,远离以信息为基础的对社会话题的讨论,而趋向有关生活方式或名人的娱乐故事,(最终趋向)对视觉权利,对新闻作为娱乐大观的压倒性投入”,这就是民众化转向的简述了。

第二章是《真人电视与构建文化身份》。前部分详细地介绍了真人电视(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达人秀,偶像,超女,全美超模,开心辞典这一类的节目)的参与者和电视台之间的一些矛盾,真人电视对参与者的影响,真人电视的参与者对观众的影响。我自己觉得后部分提到的文化身份比较不好读,难读懂,所以就对此不作概括了。

第三章《重新定义新闻:公民、博客与意见的兴起》。介绍了由于网络平台上信息量大、言论更自由、互动性更强、更有效方便地表达自己意见博客的兴起,公众对博客显得更热衷,对传统的电视新闻与信息节目变得反映冷淡了,对传统报业的影响则更大了,造成了不少观众和读者的流失。然后还有一部分关于公民新闻的解说和关于时事新闻节目的转变的讨论。

第四章是《谈话广播:民粹主义与民众的声音》。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民粹主义。先说一说什么是民粹主义,引用一段关于民粹主义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民粹主义节目主持人有一种支配性风格。如果他们认为来电者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他们不会克制自己不对市民来电者进行批评。他们强烈地支持民主化,并通过他们对政府和其他权力所有者的激烈批评而受到广泛欢迎。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普通市民的代言人。”这样看来,民粹主义是直接反映和表达民众的观点的一种主义。

第五章是《宅族的报复:数字乐观主义与在线用户制造内容》。这一章是对第三章的深入讨论。方面已不是限制在博客了,而是扩大到网络上。并谈到了互动性的政治的争议,民众化并不代表可以达到民主化,网络的自由度大并不一定是好的等等。

第六章是《娱乐时代:今天的媒介与消费》。谈到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向着“娱乐时代”发展了。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获得大量信息的电脑已成为大部分年轻人的核心的娱乐装置了。章节的最后便是整本书的总结了:“事实可能已经证明,转向娱乐导致媒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日益贫乏;替代基本信息(如时事广播)的基本娱乐(如何谈话广播),则在产生民主赤字而非民主红利”。

“本书旨在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民众化转向”这一思想,我们既可用它來建构名人,更重要的是,还可用它來理解媒体与文化之间出现的一個新的关系领域。媒体,特別是电视,已经被开发出建构身份的新能力,这些能力正在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只是生产“老大哥”。实际上,我想论证,由于媒体越來越直接参与建构文化认同並以此为其主要活动领域之一,媒介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正如我在別处所言,一旦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中间人,或者也可能是一個广播员,它当下的功能就更接近于一种身份的译者甚至作者。”这段话是摘抄自《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的导言,也就是作者写的,看得出作者特别看重现在媒体的新功能。下面将是我读完这本书并联系实际情况的一些想法。

对于现在媒体可以构建名人的功能我觉得很有趣。电视台可以去请普通名流(依照书上所说普通名流就是指不通过媒介构建这一途径就已经成名了的人)来做一档节目来获得收视,扩大知名度从而获得收入。不过那成本将是巨大的,但是如果电视台利用构建名人的功能,增设各种吸引眼球的选秀,竞赛节目,更深入地去向大众展示参与者的行动、心理活动,那将会取得像邀请名人那样的结果的且花费肯定比邀请名流的要少。然而后果呢?我觉得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各个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相似度高,质量参差不齐且导向性差,有的甚至挑战道德的底线,这样的节目并不能使电视台够从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对于参与者,书中有提到他们参与这类节目需要和电视台签订合约来放弃他们的“生活故事权”(“表明选手们要放弃对其生活故事和公共形象的控制,几乎到永远”),然而参与者们作为名人的时间一般并不长,在美国被称为“白色垃圾名人”,在书里被罗杰克称为“小报名人”——小报名人是围绕着大众传播和舞台表演的真实性而组织起来的文化饰品。典型如彩票得主,昙花一现的奇才潜行者,举报者,运动场上的裸奔者,又去无回的英雄,公众人物的情妇,以及其他社会各色人等,博得媒体一日关注,随即就被遗忘。不过这种结果也是无可奈何的。

由上面提到的名流,小报名人,观众还有书里说的网络对传统新闻时事节目和报业的影响,我想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微博。每个人都有希望过成为名流,然而现实并不是每人都能成为名流,于是都报名去成为小报名人了(当然,有的是因为家庭有困难而去的);现实是如此,网络上也是一样,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的平台上,出现了名流:我们玩微博时常常看到的那个V字,时刻提醒我们,他(她)是名流,即使我们从未见过也未听过这个人。于是不少人由于各种因素,都去申请V了,那应该是鱼龙混杂了。V证明了他们的影响力大,这样的有好也有坏,比如寻人求助他们很容易帮得到忙,可是谣言(比如维C+虾=砒霜之类的)随他们微博的发布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接着是微博上的言论。在微博这个平台很容易感受到媒介的民众化转向,什么地方一有什么突发事件,现在可以第一时间获知消息的往往是微博,因为这样可以快速地将消息传播出去以便令事件获得关注;不过如同书上说,民众化并不代表民主化,群众通过微博表达出来的意向和建议实际上是很难反馈到政府这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