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秀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 《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 手法。b5E2RGbCAP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 ,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 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 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 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 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p1EanqFDPw 或以“完璧归赵” 、 “负荆请罪”导入。 二、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 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 家。DXDiTa9E3d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 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 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 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 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RTCrpUDGiT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 14—16 节:渑池相会。 17—21 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 1—13 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 ,左右侍从的 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5PCzVD7HxA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 “臣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jLBHrnAILg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 , “赵立奉璧来” 。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4—16 节:渑池相会。 17—21 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 《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 手法。xHAQX74J0X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 14—16 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 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LDAYtRyKfE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 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Zzz6ZB2Ltk 蔺相如:首先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dvzfvkwMI1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 五城之上。rqyn14ZNXI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二、集中学习 17—21 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 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 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EmxvxOtOco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 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 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 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SixE2yXPq5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 ,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 ,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 ,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 . .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 . .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 . .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 . .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 . .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 . .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 . .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 . .为先;后,以. . .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