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1.叶绿体的来源与分布 2.叶绿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4.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5.叶绿体遗传与起源
8.1 叶绿体的来源与分布
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两种类型: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称为自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的称为异养生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 程主要是在植物细胞中的叶绿 体中进行的,叶绿体是植物细 胞所特有的能量转换细胞器。
2.叶绿体被膜的通透性与内膜转运蛋白 叶绿体被膜的通透性:外膜>内膜 只有氧气、水、二氧化碳能自由通过叶绿体 的内膜。但叶绿体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它 们能选择性的转运出入叶绿体的分子,并且所 有的运输作用都是靠浓度梯度驱动的,而不是 主动运输。 叶绿体运输蛋白的一个重要运输机制是通过 交换进行的,如:磷酸交换载体、二羧酸交换 载体。
两个电子后成为 还原型的NADPH。
2.光系统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光系统Ⅰ复合物(PSⅠ complex)和光系统Ⅱ复 合物(PSⅡ complex)均是类囊体膜的一种光合 作用单位,都含有捕光复合物和光反应中心。 • PSⅡ的功能是利用从光中吸收的能量将水裂解, 并将其释放的电子传递给质体醌。 PSⅠ的功能 是将电子从质体蓝素传递给铁氧还蛋白。 •电子从PSⅡ向PSⅠ传递:根据电子的最后去向, 分为非循环式和循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叶绿体的发生和起源
关于叶绿体的起源,目前普遍接受内共生学说, 认为叶绿体的祖先是蓝藻或光合细菌。在生物进 化过程中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共生在一起进化 成为今天的叶绿体。
•叶绿体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结构上:线粒体是双膜结构,有2个区室,而叶绿 体是三膜结构,有3个区室。
细胞器比较
•线粒体 :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呈椭球形或球 形,由DNA、RNA、磷脂、蛋白质组成。双层膜 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在内膜(嵴)和基 质中,分布着许多与有氧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类。 •叶绿体:仅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呈棒状、粒 状,由DNA、RNA、磷脂、蛋白质、色素等组成。 双层膜结构,基质内分布着许多由片层结构组成 的基粒。在基质、基粒的片层结构的薄膜上分布 着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
2.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 由于电子传递有线性传递和循环式传递,而这两 种电子传递都伴随有ATP的合成,因而有两种类 型的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循环式 光合磷酸化。 •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属于线性电子传递,最终 产物有ATP、NADPH、分子氧。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循环流动,促进质子梯 度的建立,并与磷酸化相偶联,产生ATP。
(3)RuBP的再生 利用已生成的甘油醛-3-磷酸经一系列的相互转变最 终再生成5-磷酸核酮糖,发生磷酸化作用生成 RuBP,再消耗一个ATP。 综上,每循环一次只能固定一个CO2,循环6次,才 能把6个CO2分子同化成一个己糖分子。 6CO2+18ATP+12NADPH→C6H12O6+18ADP+18Pi +12NADP+ 通过卡尔文循环,将CO2转变为葡萄糖通常需要消 耗18分子的ATP和12分子的NADPH。
来自百度文库
8.3.3 电子传递
1.电子载体和电子传递复合物 光合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的电子载体构成的。 其电子载体位于类囊体膜上,将来自于水的电子 传递给NADP+,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电子载体由 细胞色素、铁氧还蛋白、黄素蛋白和醌等组成。
•黄素蛋白:主要是NADP+还原酶 •质体醌:是质子和电子的载体 • NADP+:是光合作用的最后一个电子受体,接受
8.3.4 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将一部分光能转移到NADPH中 暂时储存起来,并合成ATP,将光合作用与ADP的磷 酸化偶联起来,即是光合磷酸化。 1.电子传递与H+电化学梯度的建立 叶绿体进行的光反应中,类囊体的膜在进行电子传 递的同时,会在类囊体膜两侧建立H+梯度。这个梯 度的建立主要有三种因素:水的光解、Cytb6/f复合 物具有质子泵的作用、NADP+需从基质中摄取2个 H+将NADP+还原成NADPH。
8.1.1 叶绿体与质体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一类膜结合细胞器的总称, 这类细胞器都是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的。 根据质体是否含有叶绿素和功能的不同,除 了叶绿体之外,质体还包括白色体、有色体、蛋 白质体、油质体、淀粉质体等。 1.白色体: 不含色素,多存在于植物的分生组织和储藏 组织中,具有制造和储藏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 功能,是前质体一直处于黑暗中发育而来的。
8.2.3 叶绿体蛋白的定位
1.叶绿体基质蛋白的转运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叶绿 体基质中进行co2固定的重要酶类,含8个大亚基, 8个小亚基。其大亚基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小亚基 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的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后被 运送到叶绿体基质中。 2.类囊体蛋白的定位 类囊体蛋白包括类囊体膜蛋白和类囊体腔蛋白。定 位需要叶绿体基质导向序列、插入或跨过类囊体膜 的导向序列。
•卡尔文循环分为3个阶段:羧化、还原和RuBP的
再生。
卡尔文循环
(1)CO2的羧化: CO2在被还原之前,在 RuBP羧化酶的催化下,以RuBP作为CO2受体, 首先被固定形成羧基,然后裂解形成两分子的3 -磷酸甘油酸。 (2)还原阶段: 3-磷酸甘油酸被还原成3- 磷酸甘油醛。还原反应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连接 点,一旦CO2被还原形成3-磷酸甘油酸,光合 作用便完成了储能过程。
8.2 叶绿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膜(外被)、类囊体和基 质组成。其结构含有三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 和类囊体膜)以及三种彼此分隔的区室(膜间间 隙、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腔)。
8.2.1 叶绿体被膜的结构及特性
1.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都是连续的单位膜,在 某些植物中,内膜可皱褶形成相互连接的泡状或 管状结构,称为周质网,这种结构的形成可增加 内膜的表面积。 内膜上含有较多的膜整合蛋白,大多是与糖 脂、磷脂合成有关的酶类。叶绿体的被膜不仅是 叶绿体脂合成的场所,也是整个植物细胞的脂合 成的主要场所。
8.4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是进行CO2的固定,叶 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化学能将 CO2还原合成糖,这一过程不需要光,故称为暗 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8.4.1 C3途径:卡尔文循环 •在卡尔文的实验中发现,CO2与一个二碳物质共
价连接形成了三碳的磷酸甘油酸(PGA), CO2 的这种固定途径称为C3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固定 CO2的植物称为C3植物,这一过程称为C3循环, 又称卡尔文循环。
8.4.2 光呼吸和C4植物 •光呼吸
光呼吸是一种依靠光来消耗O2,放出CO2的作用。 在光存在下,光呼吸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C4植物
▪ CO2固定的第二种途径: C4途径,用这种途径
固定CO2的植物称为C4植物。 C3、C4途径均是将 高浓度CO2的传递给卡尔文循环。
▪C3、C4植物的区别: C
2.有色体 含有类胡萝卜素,不含叶绿素,无类囊体结 构,不进行光合作用,功能是富集淀粉和脂类。 3.叶绿体 唯一含有类囊体膜结构 的质体,是前质体在光照条 件下诱导发育而来的。
8.1.2 叶绿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1.形态大小 高等植物中的叶绿体为球形、椭圆形或卵圆 形,为双凹面。叶绿体的大小变化很大,高等植 物叶绿体通常宽为2~5um,长5~10um,对于特 定的细胞类型来说,叶绿体的大小相对稳定。 2.数量和分布 不同植物中叶绿体的数目相对稳定,大多数高 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含有几十到几百个叶绿体,可 占细胞质体积的40%。叶绿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排 列因光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8.3.2 光吸收
光吸收是光化学反应的第一步,主要是固定光子。 1.光合作用色素:含特定化学基团的分子,能够吸收 可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光。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叶绿素,主要吸 收蓝色和红色的光。 3.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 光的吸收和光能的传递是由光系统完成的。光能从 一个色素分子向另一个色素分子传递,而能量只能 向需要较少能量的分子传递。
功能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工厂”。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加工厂”和 “能量转换器。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相同点: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遗传物质DNA和RNA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 三、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 四、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不同点: 一、形态结构不同 二、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线粒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它的存在增加了内膜的代谢效率;叶绿体增大 膜面积是通过基粒片层结构(或类囊体)重叠。 三、酶与色素分布不同 线粒体中酶分布于基质、基粒、内膜上,无色 素分布;叶绿体中酶分布于基质与基粒上,色 素分布于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
8.3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吸收光能、然后 固定CO2,并与H2O同化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 O2的反应过程。
8.3.1 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6CO2+6H2O+光→C6H12O6+6O2+化学能 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1.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和色素分子吸收光能, 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 程。暗反应利用光反应的产物进行co2的固定。 2.光反应包括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3 个主要步骤。
C3植物叶细胞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而 C4植物中CO2的固定是在叶肉细胞中进行的,被 固定的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这种细胞位于叶 组织的内层,卡尔文循环系统位于维管束鞘细胞 中。
8.5 叶绿体遗传和起源
叶绿体同线粒体一样,也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 有自己的DNA,它的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和自 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 •叶绿体的遗传 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由核DNA和叶绿体DNA共 同控制的。 叶绿体的自主性表现在:叶绿体不仅含有DNA, 还有自己的核糖体,同原核生物一样都是70S,实 验证明,缺少叶绿体核糖体的突变体不能合成质 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
8.2.4 叶绿体组分的分离
分离方法:剧烈的匀浆技术、温和的方法 1.用剧烈的方法分离的叶绿体能够在光诱导下产 生o2、ATP、NADPH,但是不能固定co2。用电 镜观察其中基本不含叶绿体基质,将这种叶绿体 称为Ⅱ类叶绿体。 2.用温和的方法分离的叶绿体具有完整的被膜, 能完成整个光合作用,包括co2的固定,将它称为 Ⅰ类叶绿体。
8.2.2 类囊体
1.概念:有内膜发展而来的膜封闭的扁平小囊。 2.功能:是叶绿体内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于上 面分布着许多光合作用色素,所以它是光合作用的 光反应场所。 3.结构:分为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类囊体。 基粒:叶绿体中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堆积在一起 形成的柱状颗粒,看起来似一叠硬币。 将构成基粒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连接两个相 邻基粒类囊体的片层结构称为基质类囊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