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与光合作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PPT课件(初中科学)27张)

光合作用(PPT课件(初中科学)27张)
光能 二氧化碳(CO2)+水(H2O)叶绿体 有机物(C6H10O5)n+氧气(O2)
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1.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有机物的来源。
每年约合成5ˣ1011吨 有机物,可直接或间 接作为人类或动物界 的食物
2.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的能量来源
【实验现象】脱色叶片遇碘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 没有变蓝。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 变蓝 。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氧气 1771,普利斯特利
水 1629,海尔蒙特
植物
光照、绿叶 1779氧细菌做实验证 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 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 萨克斯的实验
实验步骤
1
(1)暗处理
2
(2)选叶遮光
(4)去掉
4 (5)酒精中
5
铝箔纸
隔水加热
3
(3)光下照射 4—5小时
(6)先漂洗, 6 后滴加碘液
对以上实验步骤你有疑问吗?
1、为什么实验前要将绿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利用呼吸作用消耗原有的有 机物,排除本来淀粉的干扰。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局部遮光的天 竺葵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然后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D ) A.破坏它的叶肉细胞 B.破坏它的叶绿体 C.使淀粉溶解在酒精中 D.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4.如图3-82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 经过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 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高中生物 第5章第3节 第1课时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5章第3节 第1课时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3)光反应与碳反应的比较
项目
光反应(准备阶段)
碳反应(完成阶段)
场所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光、色素、酶、水、ADP、Pi、NADP+ 多种酶、NADPH、ATP、CO2、C5
物质 (1)H2O→2H++2e-+12O2; 变化 (2)NADP++2e-+H+→NADPH
(3)ADP+Pi―→ATP
②物质变化
a.水在光下分解:水分子分解成氧和氢离子。氧直接以分子形式从
气孔中逸出;氢离子与NADP+和电子结合形成

b.ADP和Pi形成ATP。
NADPH
③能量变化:光能→电能→ATP、NADPH。
(2)碳反应阶段
①场所:

叶绿体基质
②物质变化
a.CO2的固定:1分子CO2+1分子五碳化合物
→2分三碳子化合物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解在C—O淀析光2的粉:下固是叶分定在绿解过叶体为程绿中[H发体的]和生基色O在质素2的叶中主合绿过要成体程分基发的布质生,在中在D类,类选囊C囊项选体体正项薄确的错膜。薄误上膜。,上光A,选合B项作选错用项误的错。产误H物2。O—
A.碳原子:CO2→C3→糖类 B.氢原子:H2O→ATP→糖类 C.氧原子:H2O→O2 D.氧原子:CO2→C3→糖类 解机物析,:HC2OO2光固解定产后生形[成H]C和3化O2合,物[H],还C原3化C3合化物合还物原后形形成成(糖CH类2O(C)。H2O)等有 答案:B
3.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精讲课件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精讲课件

第八章叶绿体与光合作用8.1叶绿体结构组成8.1.1叶绿体的形态、数量、分布8.1.2叶绿体结构与组成8.1.3叶绿体蛋白定位8.2光合作用8.2.1光反应阶段8.2.2暗反应阶段8.2.3光呼吸与C4、CAM途径8.3叶绿体发生与遗传8.3.1叶绿体形成8.3.2叶绿体的自主性8.3.3叶绿体起源8.1叶绿体结构组成8.1.1叶绿体的形态、数量、分布叶绿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植物、不同组织处细胞内的叶绿体性状变化较大,而且在光能的变化下改变位置与排列。

8.1.2叶绿体结构与组成三膜三空间(1)外膜:通透性大,氧气、二氧化碳、水自由通过,有孔蛋白。

(2)膜间间隙:由于外膜的高通透性,成分与胞质溶胶相似。

(3)内膜:通透性小,蛋白质含量高,有丰富的转运蛋白,如磷酸交换载体、二羧酸交换载体,其物质转运全部依靠浓度梯度驱动。

(4)叶绿体基质:二氧化碳固定所需酶类,叶绿体DNA,RNA,核糖体等,最多的是淀粉颗粒,还有含脂的沉积物质体球,由类囊体膜破类形成。

(5)类囊体膜:光反应阶段电子传递的蛋白复合体,以及CF1颗粒等。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具有较大流动性。

(6)类囊体基质。

8.1.3叶绿体蛋白定位(1)叶绿体基质蛋白的定位类似于线粒体,需要叶绿体基质蛋白的N端导向序列。

(2)类囊体蛋白定位需要叶绿体基质蛋白导向序列及类囊体膜或类囊体基质导向序列。

质体蓝素保持非折叠状态,直至进入类囊体基质。

金属结合蛋白以折叠状态进入类囊体基质。

8.2光合作用8.2.1光反应阶段分为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三个阶段(1)光能吸收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

规则为共振转移学说、能量递减,将光能传递到光反应中心。

其中天线色素之间的距离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由蛋白质构建。

光系统中的捕光复合体。

光系统分为PSII与PSI两个,均由捕光复合体及光反应中心复合体组成。

分别为LHCII与LHCI,负责将光能传递给光反应中心复合体。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ppt课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ppt课件

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
2NH3+3O2 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2HNO2+O2 硝化细菌 2HNO3+能量
化能自养生物 (硝化细菌、铁细菌等)
光能自养生物 (如绿色植物、蓝细菌)
能量
6CO2+6H2O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内部因素1:叶龄
在一定范围内,随幼叶的不断 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绿体 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加
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保证植物及时换新叶,同时 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内部因素2:叶面积指数
总光合 O2的产生/生成量
净光合
有机物的产生/制造量
CO2的吸收量 O2的释放量 有机物的积累/剩余量
呼吸
黑暗下CO2的释放量 O2的消耗/利用量(黑暗下O2的吸收量) 有机物的消耗量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实验原理
叶片含有空气上浮
抽气 叶片下沉 光合作用产生O2
O2充满细胞间隙
叶片上浮
B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发现了光合作用中氧气来自水
D.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并发现该过程总与水的光解相伴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分子,释放大量的能量
B.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都能生成[H]
B
C.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NADPH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完成的

七年级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七年级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xūyào)水的实验?
限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较基础(jīchǔ)和实 验器材,我们只做理论上的推导
结论(jiélùn)
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guòchéng)可表示
二为氧:化碳 +光水 (èr yǎng huà tàn)
能量:光能——化学能,而且贮藏在有机物 中。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阳光(yángguāng) (光能)
有机物(化 学能)

二氧化碳 (èr yǎng huà tàn)
光合作用
(guānghézuòyòng)
氧气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 要
供生物呼吸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谢谢 指导 (xièxie)
有机物(淀粉)+氧

叶绿体
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主要包含(bāohán)了以
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制 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发生了物质 转化;另一方面,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 里的化学能,实现能量的转化。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光合作用 的表达式 (guānghé-zuòyòng)
通过上面的实验已经知道了光合作用在阳 光下能生成淀粉和氧气,那么光合作用还需要 (xūyào)二氧化碳吗?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xūyào)二氧化碳的实验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èr yǎng huà tàn)

A


吸碳


(èr yǎng huà tàn)


释 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1864 Julius Sachs
整理课件
15
观察在照光的叶绿体中淀粉粒会增长 光合作用的另一个产物是有机物
光能
CO2+H2O 绿色植物 (CH2O)+O2 细菌的光合作用
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 C B Van Niel
某些细菌 醋酸 琥珀酸 H2S
CO2+2H2S
(CH2O)+H2O+2S
比较 植物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叶绿醇 是叶绿素分子的亲脂部分,是长链 亲脂“尾巴”,伸入类囊体内
“头部”是金属卟啉环,Mg偏正电荷,N原 子偏带负电荷,呈极性,具亲水性(可和蛋白质结 合),排列在类囊体脂类的表面.
整理课件
22
㈡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⑴不溶于水 而溶于有机溶剂
用水配85%丙酮提取叶绿素
⑵皂化作用
C32H30ON4Mg COOCH3 +2KOH
h 普朗克常数 1.58×10-34卡.秒
c 光速 3×1010㎝/秒
COOC20H39 C32H30ON4Mg COOK
+CH3OH
+C20H39OH
COOK
皂化叶绿素 叶醇 整理课件
甲醇
23
⑶形成去镁叶绿素
phMg+2H+ 褐色
H
Ph
+Mg++
H
H
ph H + Cu++(Zn++)
绿色
phCu(Zn)+2H+
整理课件
24
三,叶绿素的光学性质 ⑴吸收光谱
波长在600-660nm的红光 波长在430-450nm蓝紫光 绿光吸收最少

08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08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第八章叶绿体与光合作用叶绿体(chloroplast)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能量转换细胞器(图8-1), 其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即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 生成糖, 同时产生分子氧。

图8-1叶绿体的结构域功能俯瞰8.1 叶绿体的来源、形态与分布8.1.1 叶绿体与质体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 由光诱导前质体而来。

●前质体(proplastid)前质体的直径约为1μm,或更小一些,它是由双层膜包被着未分化的基质(stroma)所组成。

植物中的前质体随着在发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接受光的多少程度,分化成功能各异的质体(plastid)。

●质体(plastid)是植物细胞中一类膜结合细胞器的总称,这类细胞器都是由共同的前体: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图8-2)。

图8-2前质体分化途径■白色体(etioplast)质体的一种,不含色素, 具有制造和储藏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功能。

这类质体是由于前质体在发育分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黑暗中,发育的顺序发生了改变,使内部的膜结构形成了片层体。

■有色体(chromoplast)有色体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不含叶绿素, 无类囊体结构。

分布于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 如花瓣、果实和根细胞中, 使其呈现黄色或桔黄色。

不进行光合作用, 功能是富集淀粉和脂类。

■光诱导前质体分化成叶绿体叶绿体是惟一含有类囊体膜结构的质体, 是前质体在光照条件下诱导发育而来。

(图8-3)。

图8-3光诱导前质体分化成叶绿体的过程8.1.2 叶绿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形态大小●形态:高等植物中的叶绿体为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为双凹面。

有些叶绿体呈棒状,中央区较细小而两端膨大(图8-4)。

图8-4植物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大小叶绿体的大小变化很大, 高等植物叶绿体通常宽为2~5μm,长5~10μm。

对于特定的细胞类型来说,叶绿体的大小相对稳定, 但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多倍体细胞内的叶绿体就比单倍体细胞的要大些。

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共1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共14张PPT)

光合作用总过程:
可见光
O O2
光解

吸收
4[H]
色素分子
ATP 酶
还 原

ADP+Pi
2C3 多种酶
固定 CO2 C5
(CH2O)
光反应 CO2+H2O
暗反应
糖类 光能
叶绿体 (CH2O)+O2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光合作用的过程
阅读课本P:103—104,填写下表
项目 场所 条件
光反应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光、色素、酶
暗反应
叶绿体的基质上 酶
物质变化
H2O 酶 [H]+O2 ↑ ADP+Pi+能量 酶 ATP
练一练 测一测
1、如用14CO2示踪,在光合作用过程中,14C在下列分子中的转
移途径是 ( C )
A、14CO2→叶绿素→ADP C、14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B、14CO2→ADP→糖类 D、14CO2→叶绿素→ATP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转变为有机物, 把 光能 转变成 化学能 ,贮藏在有机物中。
CO2+C5 酶 2C3 2C3 ATP、[H]、酶(CH2O)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变化 光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6-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

6-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

-
44
-
45
2)类囊体膜的化学组成
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质(比例约60:40)。 • 1.脂质
主要是磷脂和糖脂及色素、醌化合物等 不饱和的亚麻酸约87%,流动性大 • 2.蛋白质 (1)外在蛋白:CF1 、与光反应有关的酶 (2)内在蛋白:20余种多肽
-
46
3.叶绿体基质(stroma)
• 1)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ase • 2)环状DNA • 3)RNA:rRNA、tRNA、mRNA • 4)核糖体(蛋白质合成体系) • 5)脂滴(Lipiddroplet)或称嗜锇滴 • 6)植物铁蛋白、淀粉粒等
形成“转子”; 2)嵌入膜中的F0(基
部),组成“定子”;
-
25
F1:3:3:1:1:1
具3个ATP合成的催 化位点
F0: 1a:2b:12c
环形结构,具质 子通道
-
26
❖ F1因子具有ATP酶活性
-
27
b)ATP合成酶性质:是一种具有双向作用的装置
-
28
c)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Step 1: Proton gradient is built up as a result of NADH (produced from oxidation reactions) feeding electrons into 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 3由)1Fa、0偶1联b、因1子0-1:2c是亚内基膜组上成的,疏多水个蛋c亚白基复形合成体多,(形1成2)跨聚膜体质,子成通一道。 环 合状于结c亚构基,环和状转结子构结的合外。侧a,、并b亚通基过及δ亚F1的基δ和亚头基部形相成结“合定。子”,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优秀课件(58张)(共58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优秀课件(58张)(共58张PPT)
二是 待干燥后再重复2-3次 (4)分离色素时,注意不要让层析液没及 滤液细线
二、捕获光能的色素
色素
类胡萝卜素
(含量占1/4)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含量占3/4)
叶绿素b(黄绿色)
因色素中叶绿素含量较多,故植物叶片一般 呈绿色。
二、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验 500多次
结论: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 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4.1864 萨克斯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
一半遮光
一半曝光
结论: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糖类)。
思考ing...
1.为什么要让叶片先置于暗处几小时? 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
2.为什么让同一叶片的进行一半曝光,另一半遮 光? 为了进行对照,而在同一叶片进行可以避免植 物不同叶片的差异,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普利斯特莱通过 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 气体交换的实验,第 一次成功地应用化学 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 长,得知植物生长需 要吸收二氧化碳,同 时放出氧气。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1771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莱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有时实验成功 有时实验失败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1779 荷兰英格豪斯 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6.1938 鲁宾和卡门 氧气来自哪里
同位素 示踪法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于水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7.1948 卡尔文 探究碳的途径
探明了CO2中碳在光合作用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电子向基质方向转移,传给pheo
• pheo再把电子传给一种特殊的质 体醌QA
• QA进一步被还原为另一种质体醌QB。 • QB与来自基质质子结合,形成还原
质体醌(PQH2)。当PQH2转变为PQ 时,会释放H+到腔内,有利于ATP 合成。
27
连接PSⅡ与PSⅠ的电子传递体
1)质体醌(PQ) 2)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3)质体蓝素(PC) 4)铁氧还蛋白(Fd)
15
(二)光吸收(light absorption)
概念 ★光吸收又称原初反应, 指叶绿素分子
从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 应为止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 传递和转换。即光能被聚光色素分 子吸收, 并传递至作用中心, 在作用 中心发生最初的光化学反应, 使电荷 分离从而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16
膜、内膜、类囊体
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
腔:膜间隙、基质
和类囊体腔
4
外被
•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 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 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 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 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 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 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 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
到进入类囊体腔。而 金属结合蛋白(metalbinding protein)进入
叶绿体基质后要进行 折叠, 然后以折叠的方 式进入类囊体腔。 12
类囊体蛋白的定位
类囊体蛋白的转运需要两个引导肽,进 入叶绿体基质后切除一个,另一个引导 肽进入类囊体。已知有四种转运方式, 其中质蓝体一直保持非折叠状态,直到 进入类囊体腔。而金属结合蛋白进入叶 绿体基质后要进行折叠,然后以折叠方 式进入类囊体。
◆叶绿体在叶片的分布一般 是向光面比背光面多,细胞 内胞质是可以流动的,通过 胞质流动来达到使叶绿体能 充分吸收光能。
3
8.2.1叶绿体的结构及特征
叶绿体膜的特征: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
(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
体(thylakoid)和
基质(stroma)3部
分组成,叶绿体含
有3种不同的膜:外
24
■ 光系统Ⅱ复合物的结构及功能
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 complex, PSⅡcomplex)是类囊体膜中的一种光合作用 单位,它含有两个捕光复合物和一个光反应中 心。构成PSⅡ的捕光复合物称为LHCⅡ, 而 将PSⅡ的光反应中心色素称为P680, 这是由 于PSⅡ反应中心色素(pigment,P)吸收波长为 680nm的光。
13
8.2.4叶绿体组分分离
◆剧烈方法(剧烈的匀浆技术): 得到Ⅱ类叶绿体,能够在光诱导下产
生氧、ATP、NADPH,但不能固定CO2。 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叶绿体基质。 ◆温和方法(纤维素酶或果胶酶水解细胞壁 获得原生质体)
得到Ⅰ类叶绿体,具有完整的被膜, 能完成整个光合作用。
14
8.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Rubisco) 是叶绿 体基质中进行CO2固定的重要酶类,总共有16个 亚基,其中8个大亚基含有催化位点,8个小亚基 是全酶活性所必需的。Rubisco的小亚基由核基 因编码,在细胞质的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后被运送 到叶绿体基质中。
28
细胞色素: 植物细胞有几个特殊的细胞色素参与光
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其中主要的两种: 细胞色素 b6和细胞色素f。
铁氧还蛋白: 铁氧还蛋白含有一个氧化-还原的位
点,该位点有两个同硫结合的铁原子。如同其它 的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也是通过Fe3+ → Fe2+ 的循环传递电子。
NADP+还原酶(NADP+ reductase):NADP+
★光子(photon) 光吸收就是固定光子, 光子是光线中携带能 量的粒子。一个光子能量的多少与波长相 关, 波长越短, 能量越高
★基态(ground state)与激发态(exited state) 当一个光子被分子吸收时,就有一个电子获 得足够的能量并从内轨道跃迁到外轨道, 具有电子跃迁的分子就从基态变成了激发
22
● 捕光复合物 典型的捕光复合物是由几百个叶绿素分子、数量不 等但都与蛋白质连接在一起的类胡萝卜素分子所组 成。当一个光子被捕光复合物中的一个叶绿素或类 胡萝卜素分子吸收时, 就有一个电子被激活,激发 状态从一个色素向另一个色素传递, 直到传递给反应中心 :一对特别的叶绿素 a 。捕光复合物中色 素激发状态的传递,实 际是光能的传递,这种 能称为共振能。
25
PSⅡ的功能是利用 从光中吸收的能量将 水裂解,并将其释放 的电子传递给质体醌, 同时通过对水的氧化 和PQB2-的还原在类 囊体膜两侧建立H+ 质子梯度
26
PSⅡ电子传递
• PSⅡ的核心复合体由6种多肽组成。 D1蛋白和D2蛋白是PSⅡ的基本组成, P6680为P680*,
还原酶是参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主要黄素蛋白, 这是一种含有FAD的酶,催化电子从铁氧还蛋白 传递给NADP+。
29
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 :一种含铜的蛋 白质, 氧化型呈蓝色, 吸收光谱为600nm。 在还原状态时蓝色消失;传递电子时靠 Cu2+ → Cu+ 的状态循环。
质体醌(plastoquinone, PQ): 质子和电子载体, 同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的泛醌一样,也是 通过醌和醌醇循环来传递电子和氢质子,不 过质体醌与泛醌的结构是不同的(图8-16)。
21
● 光系统(photosystem) 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称为光系统, 是由叶绿素、类胡萝 卜素、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每一个光系统含有两个 主要成分∶捕光复合物(light -harvesting complex)和光反 应中心复合物(reaction-center complex)。光系统中的光 吸收色素的功能像是一种天线,将捕获的光能传递给中心 的一对叶绿素a,由叶绿素a激发一个电子,并进入光合作 用的电子传递链。
23
(三)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是光反应的第二步。通过电子传递,将光 吸收产生的高能电子的自由能贮备起来, 同时使 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分子获得低能电子以补充失 去的电子, 回复静息状态。 ■ 电子载体和电子传递复合物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通过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fer chain)传 递的。该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的电子载体构成的, 同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载体的作用基本相似。
17
态。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推测只能维 持10-9秒。实际上,叶绿素分子由激发态变 为基态时,它的高能电子并 没有回落到低能轨道,而是在叶绿素分子回 落到基态之前被传递给了受体,时间约为 10-12秒。这实际上将吸收的光子的光能 转变成了电能。
18
光合作用色素
光合色素 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图7-21)和类胡 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 3:1,chla与chlb也约为3:l,全部叶绿素和几乎 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 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 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 于能量传递。
8
8.2.3 叶绿体蛋白定位
构成叶绿体的蛋白质有90%是由 和基因编码的,10%是叶绿体DNA编 码的。所有叶绿体DNA编码的蛋白质 都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后再运送到 目的地。而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则是 在细胞质中合成后,通过与线粒体蛋 白类似的转运方式运入叶绿体。
9
叶绿体基质蛋白的转运
● Rubisc的分子组成
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
醌(PQ)、质体蓝素 (PC)、铁氧化还原蛋白、 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
统Ⅱ复合物等。 7
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 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 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 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 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 Rubisc小亚基蛋白转运的能量
与线粒体基质蛋白转运不同的是, 叶绿体基 质蛋白转运的能量仅仅是ATP, 不需要电化 学梯度的驱动。
11
类囊体蛋白的定位
类囊体蛋白的转运需
要两个导肽, 进入叶绿 体基质后切除一个, 另
一个引导肽进入类囊
体。已知有四种转运 方式, 其中质体蓝素 (plastocyanin,PC)一 直保持非折叠状态, 直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 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 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6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质和脂类(60:40),脂 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 脂肪酸(约87%),具有较 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
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
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
31
PSⅠ复合体的电子传递
32
PSⅠ复合体的电子传递:
核心复合体周围有LHCⅠ,它吸收光能,通过 诱导共振传递到P700 按顺序将电子传给原初电子受体A0(chla)、 次级电子受体A1(可能是叶醌,即vitK1) 再通过铁硫中心(Fe-S)最后交给铁氧还蛋白 (ferredoxi,Fd) Fd经过还原,把电子交给NADP+,完成非循环 电子传递。 Fd也可把电子交给Cytb6而传回至PQ,形成围 绕PSⅠ的循环电子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