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自1995 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之时也开始进入探索阶段。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任务和保证。高校及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应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开设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得到增强。研究生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也必须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更为科学、完整、规范的教学条件。
1高素质创新人才与文化素质教育教育部明确规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高级专门人才前面的定语我们就可以看到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文化素质教育乍一听去好像有些不务正业,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非专业性”或“非职业性”,与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选择好像并无关系,然而,当我们认真剖析其功能时,则会发现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必要性。其功能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增强研究生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让研究生在
美和道德上有极高的辨别力;三是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四是增强研究生对于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力。由此可见,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而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甄存、适应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沟通渠道。由此,如何构建和完善研究生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成为理论界的重点方向。在1998 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正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二课程逐步进入第一课堂,并不断得到加强和重视。
2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自1995 年原国家教委在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各高校广泛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作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教学,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和重视,但是依然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其普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课程的不均衡发展。由于学校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
观的影响,各高校均发挥自己的优势力量和学科,或是只重视人文素质的养成,或是只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比如在工科类院校中,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数量少,学时少,甚至一些专业则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再另设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在一些文科院校中,则偏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限于对“科学精神”的
理解,忽视了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其专业和方向划分更为细密,学习内容更为深入,使得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偏差现象更为明显,即: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更为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而文科研究生则更为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明显存在缺陷,抑制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限制了他们的生涯规划,而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难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随意,常常因人设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首先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大部分院校都是根据师资情况和学校特色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其次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缺乏规范管理,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不重视,没有像对待专业课程那样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管理,致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很理想。
(3)课程结构及内容混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始终处于探索之中,结构不断调整,内容不断变化,并调整和变化中不断完善着。文化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有几个模块组成?各高校见仁见智。有些高校把政治思想课、军事体育课、计算机以及英语等公共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此,这些国家规定的硬性课程就占据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总量的60〜80%
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标中本应强调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等。
(4)“精”与“广”的矛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很广,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因而,很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把精力放在大量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目上,以为开设的科目和门类越多越全,越能凸显文化气息,缺乏整体规划和深度探索。比如有的高校干脆就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全部搬进文化素质教育讲堂,概论性、常识性、工具性、休闲性、娱乐性的课程占据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大部分,而涉及到经典阅读、跨学科以及科学方法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少,过多过杂的课程体系冲淡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选修科目,学生首先是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最后避重就轻,抱着混学分的态度选择一些容易的科目。而且对于已然开设的课程而言,其教学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其深度和精度均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研究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也各具特色的开展着,其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本科教育的现状一致,只是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应对。比如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时间更短,仅为两年;导师的人为培养性更大一些等等。
3关于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量身制作,更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量身制作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研究生成为具有完全的人格,对国家、社会、个人有高度的责任感,立足前沿,追求卓越,拥有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理性批判,具有动手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