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国内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URNAL OF CHANGJ IANG VEGETABLES
2008.9 专 题 综 述
瓜实蝇国内研究概况
欧剑峰 黄鸿 吴华 刘桂清 郑基焕 韩诗畴 莫伟冬
摘 要 瓜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 在我国属二类检疫害虫, 可危害 100 多种蔬菜和水果。综述了瓜实蝇在我 国的研究现状, 包括瓜实蝇的分 布 、寄 主、危 害 程 度、分 类 鉴 定、生 物 学 、生态 学 、生 理生 化 、经 济重 要 性 评价 、综 合 防 治等, 并对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瓜实蝇 分类鉴定 生物学 生态学 综合防治 Pr ogr ess of Bactr ocer a ( Zeugodacus) Cucur bitae ( Coquillett) in China
成虫: 体形似蜂, 黄褐色至红褐色, 长 7~9 mm, 宽 3~4 mm, 翅长 7 mm, 雌虫比雄虫略小, 初羽化的成虫 体色较淡, 大小不及产卵成虫的一半。复眼茶褐色或 蓝绿色( 有光泽), 复眼间有前后排列的 2 个褐色斑, 触角黑色, 后顶鬃和背侧鬃明显。前胸背面两侧各有 1 黄色斑点, 中胸两侧各有 1 较粗黄色竖条斑, 背面有 并列的 3 条黄色纵纹, 后胸小盾片黄色至土黄色; 翅
生 态 因 子 ( 温 度 、湿 度 、光 照 ) 对 瓜 实 蝇 的 生 长 发
- 34 -
J OURNAL OF CHANGJ IANG VEGETABLES
育和繁殖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周昌清等研究了光、温、 湿因子对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长期光照 对种群增殖稍为有利, 不论是稳定的温度和相对湿 度,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 或在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和相 对湿度, 稳定的光周期条件下, 其生殖期长, 产卵量 大, 世代重叠, 在 20 ̄25℃周期 性 变 动 条 件 下 , 瓜 实 蝇 成 虫 130~140 天 开 始 产 卵 , 在 25 ̄32℃条 件 下 , 为 70 天, 瓜实蝇的产卵前期较长, 产卵期长, 卵几乎均匀分 布于产卵过程, 属于偏 r 生态对策[30]。
卵: 卵成竖状排在一起, 但也有单产, 距果表约 3 mm。未经交配的卵不能孵化。卵孵化后, 幼虫直接钻 入果内为害。据观察, 瓜实蝇卵粒孵化时, 幼虫自卵粒 具乳突的一端破壳而出, 留下白色的卵壳。
幼虫: 体较长, 从钝宽的后端向狭窄的头逐渐变 细, 头部具口钩 1 对。幼虫自孵化至老熟前, 均在果内 为害。当卵孵化后, 幼虫很快就进入瓜瓤部摄食, 有群 集取食的习性。老熟幼虫具有很强的弹跳能力, 弹跳 时首尾相抵触呈弯弓状。
瓜 实 蝇 [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 俗称“针蜂”, 幼虫称“瓜蛆”, 双翅目实蝇 科果实蝇属。瓜实蝇是蔬菜、水果的重要害虫, 能够为 害的寄主有 100 多种, 主要为害葫芦科和茄科植物, 如甜瓜、南瓜、辣椒、苦 瓜 、西 瓜 、无 花 果 、番 石 榴 、桃 、 菜豆和番茄等[1~2]。广泛分布于亚热带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 在我国分布于南方, 主要是江苏、福建、海南、广 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地[3~4]。
2 生物学
2.1 生活史 瓜实蝇 1 年发生 5 ̄8 代, 以第 2, 3 代( 6 ̄9 月) 为
害较重, 主要为害苦瓜和丝瓜。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 4 月羽化出成虫, 开始活动。肖枢等、张全胜、王志文、 蒋 小 龙 等 、陈 群 航 等 分 别 调 查 发 现 瓜 实 蝇 在 云 南 瑞 丽 1 年发生 7~8 代, 在江西抚州 1 年发生 3 ̄4 代, 在贵州 1 年发生 5 ̄6 代, 在云南昆明 1 年可发生 5 代 , 在福 建福州 1 年发生 7~8 代,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3~4, 。 20~23] 2.2 生活历期
蛹: 老熟幼虫通常喜欢选择隐蔽处化蛹。入土后 需经过预蛹期。不同土壤的疏紧影响瓜实蝇的化蛹深 度。土壤的湿度对蛹影响很大, 土壤含水量超过 25% 不利于化蛹[3, 4, 21, 。 25~26] 2.4 种内竞争
种 内 竞 争 对 瓜 实 蝇 的 蛹 生 物 量 、 成 虫 生 物 量 、幼 虫 存 活 率 、蛹 存 活 率 、蛹 大 小 、成 虫 大 小 均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发现幼虫密度太低对其的个体发育不利, 产生过 低效应, 密度过低效应表现为幼虫存活率下降[27]。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32140) 欧剑峰,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广州, 510260,
电话: 020- 84199386, 13610146711, E- mail: jfou735@21cn.com 黄鸿, 吴华, 刘桂清, 郑基焕, 韩诗畴,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莫伟冬, 广东四会市农业测报站 收稿日期: 2008- 04- 24
卵: 细长, 乳白色, 长 0.8~1.3 mm。 幼虫: 头部口脊 17~18 条, 口脊后缘有较长的齿, 齿端较尖, 附板数 10 条, 其后缘具与口脊相同的齿; 口前叶 6 片, 围绕着口感器; 口钩强大, 具端前齿。前 气门有 18~19 个指突, 在其中段后方的体壁上有一类 似后气门裂间的纽扣状物, 其周围放射状沟少而深。 后气门有 3 对平行排列的气门裂; 气门毛 4 束, 毛端 分枝较浅; 在中间一对气门裂内侧有一对钮扣状物, 其中央多为一纵向裂痕。肛区中央的两片肛叶肾形; 肛叶周缘有 3~5 列刺环绕, 内 列 刺 大 而 稀 , 外 列 小 而 密。 蛹: 初为米黄色, 后黄褐色, 长约 5 mm, 圆筒形。 1.2 分子生物学分类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分子遗传标记已经被国内 外众多学者广泛应用于昆虫学的各个领域, 如昆虫系 统 分 化 、分 类 鉴 定 等 。 朱 振 华 等 对 瓜 实 蝇 等 果 实 蝇 属 的 6 种实蝇的 mtDNA Cytb 基因进行了测序, 研究表 明 , mtDNA Cytb 基 因 可 以 作 为 这 6 种 实 蝇 种 类 鉴 别 的 分 子 标 记[18]。 梁 广 勤 等 利 用 染 色 体 和 同 功 酶 技 术 鉴 定了瓜实蝇等 5 种寡鬃实蝇的幼虫[19]。
OU Jianfeng, HUANG Hong, WU Hua, LIU Guiqing, ZHENG Jihuan, HAN Shichou, MO Weidong Abstr act: 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is a worldwide quarantine pest. In China, it infects more than 100 vegetables and fruits. The progress of B. cucurbitae in China, including distribution, hosts, classification, biology, ecology, physiology, evaluation of economic importa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 ds: Bactrocera cucurbita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iology; Ecology; Integrated control
J OURNAL OF CHANGJ IANG VEGETABLES
膜质, 透明, 有光泽, 亚前缘脉和臀区各有 1 长条斑, 翅尖有 1 圆形斑, 径中横脉和中肘横脉有前窄后宽的 斑块; 腿节淡黄色。腹部近椭圆形, 向内凹陷如汤匙, 腹部背面第 3 节前缘有 1 狭长黑色横纹, 从横纹中央 向后直达尾端有 1 黑色纵纹, 2 纹形成 1 个明显的“T” 形; 产卵器扁平, 坚硬。
- 33 -
瓜实蝇的为害主要是通过雌虫产卵于幼嫩瓜果 内, 幼虫取食瓜果造成严重腐烂、落果, 对瓜果的品质 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李人柯在 1995 ̄1996 年对广 州 地 区 苦 瓜 、丝 瓜 受 瓜 实 蝇 为 害 进 行 的 调 查 研 究 结 果 表明, 为害高峰时, 苦瓜被害率达 30.6% ̄45.2%, 丝瓜 被害率达 9.6% ̄10.1%[7]。近年来,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 逐年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 该害虫发生面积也逐渐扩大, 为害加重。世界上很多 国家和地区都把瓜实蝇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
3 生态学
3.1 种群动态 在田间, 瓜实蝇的种群数量在 6~8 月出现高峰, 9
月后数量呈下降趋势, 这个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呈相 关关系。江昌木调查表明了福建省三明地区诱捕到瓜 实蝇成虫数量变化与瓜类种植情况相关联, 诱捕到成 虫数量高峰期与田间蔬菜丰富度高峰期相一致, 都在 8 月[28]。邓裕亮监测结果表明, 种群数量发生高峰期集 中在 5 月底至 7 月初, 从 5 月初至 6 月中旬, 田间种 群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并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9 月以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9]。 3.2 生态因子
4 生理生化
在生理生化研究上, 朱振华等对云南 4 个不同地 理区域 的 瓜 实 蝇 种 群 共 23 个 个 体 的 线 粒 体 DNA 细 胞色素 b 基因中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4 个地 理种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不 高, 导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理隔离, 而种群遗 传分化程度低与瓜实蝇所在环境条件相似有关[31]。
1 分类鉴定
1.1 形态特征 世界上具有经济价值的实蝇主要有 5 个属, 分别
为 按 实 蝇 属 Anastrepha、果 实 蝇 属 Bactrocera、寡 鬃 实 蝇 属 Dacus、 小 条 实 蝇 属 Ceratitis 和 绕 实 蝇 属 Rhagoletis。
国 内 汪 兴 鉴 、梁 广 勤 、陈 宏 、鲁 红 学 、黄 可 辉 、张 全 胜、陈俊华等分别对瓜实蝇的分类特征作了描述[3, 。 8~17]
黄月英调查了福建省瓜实蝇寄主有 26 种, 实蝇 对快成熟或具有芳香味的水果瓜类有特殊嗜好, 但在 没有好的食料补充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不嗜好的植物 或未成熟的瓜果, 从而扩大寄主范围, 为害未成熟的 果 实 [5]。 江 昌 木 等 采 用 不 同 寄 主 瓜 果 饲 养 瓜 实 蝇 实 验 种群, 比较其生长发育情况, 可以看出不同寄主对瓜 实蝇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根据种群趋势数、 净 生 殖 率 、内 禀 增 长 率 等 种 群 参 数 , 在 供 试 的 3 种 寄 主瓜果中, 瓜实蝇的偏向程度:黄瓜>苦瓜>丝瓜[6]。
瓜实蝇发育历期为 40 ̄50 天, 在发育的温度范围 下, 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袁 盛勇研究了其最适发育温度在 26~30℃范围内[24]。江 昌木等研究了在 30℃下 采 用 苦 瓜 、黄 瓜 、丝 瓜 饲 养 的 瓜实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44.82, 43.12, 46.08 天[6]。蒋 小龙等研究表明, 其蛹期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 蛹 期短; 温度低, 蛹期长。在 2 天、10.7 天和 7.5 天。卵期在 22℃和 25℃恒温条件下, 历期为 1~2 天。幼虫期 28℃ 时为 4~5 天, 25℃时为 5~8 天[21]。 2.3 生活习性
成虫: 白天活动, 飞翔迅捷, 于 8:00~11:00 和 15:00~ 18:00 时在瓜田活动, 取食最频繁, 傍晚时常静伏于 叶背、杂草丛中或瓜棚下。有用 2 前足梳弄的特性, 田 间成熟苦瓜裂口处常见成虫聚集在红色瓜瓤上。初羽 化的成虫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营养才能产卵, 羽化 7~10 天后交尾, 交尾于晚上 8: 00~10: 00 进行, 产卵器 刺入瓜皮产卵, 1 次可产卵几粒至几十粒。卵粒排列不 规则。瓜实蝇雌雄比例为( 1.15~1.2) ∶1。
2008.9 专 题 综 述
瓜实蝇国内研究概况
欧剑峰 黄鸿 吴华 刘桂清 郑基焕 韩诗畴 莫伟冬
摘 要 瓜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 在我国属二类检疫害虫, 可危害 100 多种蔬菜和水果。综述了瓜实蝇在我 国的研究现状, 包括瓜实蝇的分 布 、寄 主、危 害 程 度、分 类 鉴 定、生 物 学 、生态 学 、生 理生 化 、经 济重 要 性 评价 、综 合 防 治等, 并对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瓜实蝇 分类鉴定 生物学 生态学 综合防治 Pr ogr ess of Bactr ocer a ( Zeugodacus) Cucur bitae ( Coquillett) in China
成虫: 体形似蜂, 黄褐色至红褐色, 长 7~9 mm, 宽 3~4 mm, 翅长 7 mm, 雌虫比雄虫略小, 初羽化的成虫 体色较淡, 大小不及产卵成虫的一半。复眼茶褐色或 蓝绿色( 有光泽), 复眼间有前后排列的 2 个褐色斑, 触角黑色, 后顶鬃和背侧鬃明显。前胸背面两侧各有 1 黄色斑点, 中胸两侧各有 1 较粗黄色竖条斑, 背面有 并列的 3 条黄色纵纹, 后胸小盾片黄色至土黄色; 翅
生 态 因 子 ( 温 度 、湿 度 、光 照 ) 对 瓜 实 蝇 的 生 长 发
- 34 -
J OURNAL OF CHANGJ IANG VEGETABLES
育和繁殖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周昌清等研究了光、温、 湿因子对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长期光照 对种群增殖稍为有利, 不论是稳定的温度和相对湿 度,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 或在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和相 对湿度, 稳定的光周期条件下, 其生殖期长, 产卵量 大, 世代重叠, 在 20 ̄25℃周期 性 变 动 条 件 下 , 瓜 实 蝇 成 虫 130~140 天 开 始 产 卵 , 在 25 ̄32℃条 件 下 , 为 70 天, 瓜实蝇的产卵前期较长, 产卵期长, 卵几乎均匀分 布于产卵过程, 属于偏 r 生态对策[30]。
卵: 卵成竖状排在一起, 但也有单产, 距果表约 3 mm。未经交配的卵不能孵化。卵孵化后, 幼虫直接钻 入果内为害。据观察, 瓜实蝇卵粒孵化时, 幼虫自卵粒 具乳突的一端破壳而出, 留下白色的卵壳。
幼虫: 体较长, 从钝宽的后端向狭窄的头逐渐变 细, 头部具口钩 1 对。幼虫自孵化至老熟前, 均在果内 为害。当卵孵化后, 幼虫很快就进入瓜瓤部摄食, 有群 集取食的习性。老熟幼虫具有很强的弹跳能力, 弹跳 时首尾相抵触呈弯弓状。
瓜 实 蝇 [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 俗称“针蜂”, 幼虫称“瓜蛆”, 双翅目实蝇 科果实蝇属。瓜实蝇是蔬菜、水果的重要害虫, 能够为 害的寄主有 100 多种, 主要为害葫芦科和茄科植物, 如甜瓜、南瓜、辣椒、苦 瓜 、西 瓜 、无 花 果 、番 石 榴 、桃 、 菜豆和番茄等[1~2]。广泛分布于亚热带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 在我国分布于南方, 主要是江苏、福建、海南、广 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地[3~4]。
2 生物学
2.1 生活史 瓜实蝇 1 年发生 5 ̄8 代, 以第 2, 3 代( 6 ̄9 月) 为
害较重, 主要为害苦瓜和丝瓜。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 4 月羽化出成虫, 开始活动。肖枢等、张全胜、王志文、 蒋 小 龙 等 、陈 群 航 等 分 别 调 查 发 现 瓜 实 蝇 在 云 南 瑞 丽 1 年发生 7~8 代, 在江西抚州 1 年发生 3 ̄4 代, 在贵州 1 年发生 5 ̄6 代, 在云南昆明 1 年可发生 5 代 , 在福 建福州 1 年发生 7~8 代,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3~4, 。 20~23] 2.2 生活历期
蛹: 老熟幼虫通常喜欢选择隐蔽处化蛹。入土后 需经过预蛹期。不同土壤的疏紧影响瓜实蝇的化蛹深 度。土壤的湿度对蛹影响很大, 土壤含水量超过 25% 不利于化蛹[3, 4, 21, 。 25~26] 2.4 种内竞争
种 内 竞 争 对 瓜 实 蝇 的 蛹 生 物 量 、 成 虫 生 物 量 、幼 虫 存 活 率 、蛹 存 活 率 、蛹 大 小 、成 虫 大 小 均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发现幼虫密度太低对其的个体发育不利, 产生过 低效应, 密度过低效应表现为幼虫存活率下降[27]。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32140) 欧剑峰,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广州, 510260,
电话: 020- 84199386, 13610146711, E- mail: jfou735@21cn.com 黄鸿, 吴华, 刘桂清, 郑基焕, 韩诗畴,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莫伟冬, 广东四会市农业测报站 收稿日期: 2008- 04- 24
卵: 细长, 乳白色, 长 0.8~1.3 mm。 幼虫: 头部口脊 17~18 条, 口脊后缘有较长的齿, 齿端较尖, 附板数 10 条, 其后缘具与口脊相同的齿; 口前叶 6 片, 围绕着口感器; 口钩强大, 具端前齿。前 气门有 18~19 个指突, 在其中段后方的体壁上有一类 似后气门裂间的纽扣状物, 其周围放射状沟少而深。 后气门有 3 对平行排列的气门裂; 气门毛 4 束, 毛端 分枝较浅; 在中间一对气门裂内侧有一对钮扣状物, 其中央多为一纵向裂痕。肛区中央的两片肛叶肾形; 肛叶周缘有 3~5 列刺环绕, 内 列 刺 大 而 稀 , 外 列 小 而 密。 蛹: 初为米黄色, 后黄褐色, 长约 5 mm, 圆筒形。 1.2 分子生物学分类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分子遗传标记已经被国内 外众多学者广泛应用于昆虫学的各个领域, 如昆虫系 统 分 化 、分 类 鉴 定 等 。 朱 振 华 等 对 瓜 实 蝇 等 果 实 蝇 属 的 6 种实蝇的 mtDNA Cytb 基因进行了测序, 研究表 明 , mtDNA Cytb 基 因 可 以 作 为 这 6 种 实 蝇 种 类 鉴 别 的 分 子 标 记[18]。 梁 广 勤 等 利 用 染 色 体 和 同 功 酶 技 术 鉴 定了瓜实蝇等 5 种寡鬃实蝇的幼虫[19]。
OU Jianfeng, HUANG Hong, WU Hua, LIU Guiqing, ZHENG Jihuan, HAN Shichou, MO Weidong Abstr act: 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is a worldwide quarantine pest. In China, it infects more than 100 vegetables and fruits. The progress of B. cucurbitae in China, including distribution, hosts, classification, biology, ecology, physiology, evaluation of economic importanc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 ds: Bactrocera cucurbita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iology; Ecology; Integrated control
J OURNAL OF CHANGJ IANG VEGETABLES
膜质, 透明, 有光泽, 亚前缘脉和臀区各有 1 长条斑, 翅尖有 1 圆形斑, 径中横脉和中肘横脉有前窄后宽的 斑块; 腿节淡黄色。腹部近椭圆形, 向内凹陷如汤匙, 腹部背面第 3 节前缘有 1 狭长黑色横纹, 从横纹中央 向后直达尾端有 1 黑色纵纹, 2 纹形成 1 个明显的“T” 形; 产卵器扁平, 坚硬。
- 33 -
瓜实蝇的为害主要是通过雌虫产卵于幼嫩瓜果 内, 幼虫取食瓜果造成严重腐烂、落果, 对瓜果的品质 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李人柯在 1995 ̄1996 年对广 州 地 区 苦 瓜 、丝 瓜 受 瓜 实 蝇 为 害 进 行 的 调 查 研 究 结 果 表明, 为害高峰时, 苦瓜被害率达 30.6% ̄45.2%, 丝瓜 被害率达 9.6% ̄10.1%[7]。近年来,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 逐年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 该害虫发生面积也逐渐扩大, 为害加重。世界上很多 国家和地区都把瓜实蝇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
3 生态学
3.1 种群动态 在田间, 瓜实蝇的种群数量在 6~8 月出现高峰, 9
月后数量呈下降趋势, 这个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呈相 关关系。江昌木调查表明了福建省三明地区诱捕到瓜 实蝇成虫数量变化与瓜类种植情况相关联, 诱捕到成 虫数量高峰期与田间蔬菜丰富度高峰期相一致, 都在 8 月[28]。邓裕亮监测结果表明, 种群数量发生高峰期集 中在 5 月底至 7 月初, 从 5 月初至 6 月中旬, 田间种 群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并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9 月以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9]。 3.2 生态因子
4 生理生化
在生理生化研究上, 朱振华等对云南 4 个不同地 理区域 的 瓜 实 蝇 种 群 共 23 个 个 体 的 线 粒 体 DNA 细 胞色素 b 基因中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4 个地 理种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不 高, 导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理隔离, 而种群遗 传分化程度低与瓜实蝇所在环境条件相似有关[31]。
1 分类鉴定
1.1 形态特征 世界上具有经济价值的实蝇主要有 5 个属, 分别
为 按 实 蝇 属 Anastrepha、果 实 蝇 属 Bactrocera、寡 鬃 实 蝇 属 Dacus、 小 条 实 蝇 属 Ceratitis 和 绕 实 蝇 属 Rhagoletis。
国 内 汪 兴 鉴 、梁 广 勤 、陈 宏 、鲁 红 学 、黄 可 辉 、张 全 胜、陈俊华等分别对瓜实蝇的分类特征作了描述[3, 。 8~17]
黄月英调查了福建省瓜实蝇寄主有 26 种, 实蝇 对快成熟或具有芳香味的水果瓜类有特殊嗜好, 但在 没有好的食料补充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不嗜好的植物 或未成熟的瓜果, 从而扩大寄主范围, 为害未成熟的 果 实 [5]。 江 昌 木 等 采 用 不 同 寄 主 瓜 果 饲 养 瓜 实 蝇 实 验 种群, 比较其生长发育情况, 可以看出不同寄主对瓜 实蝇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根据种群趋势数、 净 生 殖 率 、内 禀 增 长 率 等 种 群 参 数 , 在 供 试 的 3 种 寄 主瓜果中, 瓜实蝇的偏向程度:黄瓜>苦瓜>丝瓜[6]。
瓜实蝇发育历期为 40 ̄50 天, 在发育的温度范围 下, 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袁 盛勇研究了其最适发育温度在 26~30℃范围内[24]。江 昌木等研究了在 30℃下 采 用 苦 瓜 、黄 瓜 、丝 瓜 饲 养 的 瓜实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44.82, 43.12, 46.08 天[6]。蒋 小龙等研究表明, 其蛹期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 蛹 期短; 温度低, 蛹期长。在 2 天、10.7 天和 7.5 天。卵期在 22℃和 25℃恒温条件下, 历期为 1~2 天。幼虫期 28℃ 时为 4~5 天, 25℃时为 5~8 天[21]。 2.3 生活习性
成虫: 白天活动, 飞翔迅捷, 于 8:00~11:00 和 15:00~ 18:00 时在瓜田活动, 取食最频繁, 傍晚时常静伏于 叶背、杂草丛中或瓜棚下。有用 2 前足梳弄的特性, 田 间成熟苦瓜裂口处常见成虫聚集在红色瓜瓤上。初羽 化的成虫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营养才能产卵, 羽化 7~10 天后交尾, 交尾于晚上 8: 00~10: 00 进行, 产卵器 刺入瓜皮产卵, 1 次可产卵几粒至几十粒。卵粒排列不 规则。瓜实蝇雌雄比例为( 1.15~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