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海拉尔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亚松、黑河赤松,为松科大乔木,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
嗜阳光,喜酸性土壤。
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
解放后,人工林有很大发展。
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引进栽培的樟子松,长势良好,而在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引进栽培的樟子松,已经是绿树成荫,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一、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高15 — 20 米,最高30 米。
最大胸径 1 米左右。
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
轮枝明显,每轮 5 — 12 个,多为7 -9 个,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条淡黄色,2 — 3 年后变为灰褐色,大枝基部与树干上部的皮色相同。
芽圆柱状椭圆形或长圆卵状不等,尖端钝或尖,黄褐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树脂。
叶两针一束。
稀有三针,粗硬,稍扁扭曲,长 5 — 8 厘米,树脂道7 — 11 条,维管间距较大。
冬季叶变为黄绿色,花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属于风媒花,雌花生于新枝尖端,雄花生于新枝下部。
1 年生小球果下垂,绿色,翌年9 月—10 月成熟,球果长卵形,黄绿色或灰黄色;第三年春球果开裂,鳞脐小,疣状凸起,有短刺,易脱落,每鳞片上生两枚种子,种翅为种子的 3 — 5 倍长,种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先端尖。
千粒重随产地植株变化大,红花尔基产7.9 克,大兴安岭 5.4 克,章古台地区10 -12 克。
二、分布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0°以北),西起莫尔道戈、金河、根河,东到新林、呼玛线以北有连续成片分布,以南伊图里河、免渡河、阿尔山等地有呈带状或块状分布的纯林,有与兴安落叶构成以樟子松为主的混交林。
多生长在海拔高300 -900 米的向阳陡坡或阳坡。
在呼伦贝尔盟草原起伏的沙丘还生长着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
由海拉尔往南从锡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经红花尔基,罕达盖至中蒙边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樟子松林带,在海拉尔市的西山沙丘上残留有小片松林。
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砾土上形成纯林。
此外河北,陕西榆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引种栽培,生长尚称良好。
三、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耐寒性强,能忍受-40 — -50 ℃低温,旱生,不苛求土壤水分。
树冠稀疏,针叶稀少,短小,针叶表皮层角质化,有较厚的肉质部分,气孔着生在叶褶皱的凹陷处,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
同时在干燥的沙丘上,主根一般深 1 — 2 米,最深达 4 米以下,侧根多分布到距地表10 — 50 厘米沙层内,根系向四周伸展,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967 年是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比较干旱的年份,六月份固定沙地0 — 125 厘米沙层含水量为 2 — 3% ,12 年生落叶松因干旱大部分死亡,杨树等阔叶树种的叶子黄枯或部分脱落,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长。
樟子松是阳性树种,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时,侧枝及针叶繁茂,幼树在树冠下生长不良。
樟子松适应性强。
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
在章古台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针阔叶树种30 余种,唯樟子松能适应沙地不同部位环境条件,即使在条件最差的丘顶也能生长。
此外,在榆林,伊克昭盟等地区沙地上也生长良好。
过度水湿或积水地方,对其生长不利,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在黑龙江林科院肇东实验林场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pH7.6 —7.8 总含盐量0.08% ,生长发育良好,pH 值超过8 ,含碳酸氢纳超过0.1 即有不良影响。
樟子松抗逆性强。
据调查10 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针锈病的危害,而相邻的樟子松受害较轻;对松梢螟危害与油松相比亦有较强的抵抗力;辽宁南部地区,赤松、油松均遭松干蚧危害,唯独樟子松未发现受害。
樟子松寿命长,一般年龄达150 — 200 年,有的多达250 年,在章古台的条件下, 5 龄
以前的生长缓慢, 6 — 7 年以后即可进入高生长旺盛期(每年高生长量30 — 40 厘米),如人工固沙区21 年生樟子松平均高达8.6 米,胸径14.8 厘米,最高10.4 米,胸径25 厘米。
四、樟子松人工林幼林生长状况
在科尔沁沙地章古台附近引种栽培已20 多年。
一般成活率达75 — 85% ,最高达90% 以上。
樟子松幼树针叶翠绿,枝干茁壮,顶芽饱满,长势旺盛,并已开花结果,生长状况良好比栽植在沙地上的油松在抗旱耐寒方面显的更为稳定。
(一)物候期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于 3 月下旬当气温平均上升到0.2 ℃时,树液开始流动,4 月中下旬平均气温8.3 —10.6 ℃,叶芽膨胀(即顶芽向上生长), 5 月上旬平均气温13.1 ℃时叶芽展开,叶尖露出。
到五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升至16.5 — 18.6 ℃,针叶从叶鞘中长出,从树叶流动至针叶吐绿需时40 — 50 天。
13 — 15 年生时开花结实。
4 月末到 5 月上旬雄花开放,5 月上下旬雌花相继开放,雄花比雌花的花期早7 — 10 天,开花期可持续15 — 20 天,球果二年成熟,在固定沙地上 1 株15 年生幼树最高可产鲜球果7 公斤。
(二)生长量
樟子松幼树从叶芽膨胀时开始高生长,5 月中旬大部形成顶芽,到 5 月末顶芽已基本形成,直至 6 月中旬高生长基本停止。
1 年中高生长量旺期是 5 月,占全年总生长量75 — 85% ,尤以 5 月中、下旬生长最快。
以后虽有少许的高生长,是由于顶芽逐渐形成的结果。
粗生长和高生长几乎同时开始,但比高生长结束晚,一直延续到9 月末,其中以 5 — 8 月生长较快。
樟子松栽后最初几年的高生长比较缓慢,特别是在栽后的第一年里,由于起苗时根系受到损伤,短时间内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比正常生长晚20 — 30 天。
第二年高生长量平均10.6 厘米,第五年,年平均生长量38.8 厘米,可见此时的高生长量已大大加快。
栽后16 年,年平均生长量55 厘米。
樟子松17 年生时平均树高 6.6 米,最高达7 米在低平固定沙地上,连续测定一株18 龄樟子松幼树,长势比较好,树高8.74 米,胸径13.6 米, 其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 1.03 米, 最粗达 1.48 米, 说明樟子松的直径生长也是很迅速的。
此外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比天然林生长的快。
人工林7 年时,树高达 1.6 米,天然林(海拉尔沙质草原)15 年生时才能达到这样高度。
天然樟子松林生长之所以慢,是由于处于无人管理的自然状态,而人工樟子松林由于经营管理改变了生境条件,因此,其生长较天然林要快。
但同是人工林,由于所处的立地条件不同其生长也出现很大差异
樟子松不大耐庇荫,在受压阳光不足的情况下,表面为芽小、枝干纤细、生长不良。
在立地条件相同的沙地上同时栽植的樟子松、油松可看出:樟子松在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等方面都比油松好,如果和栽植在较起伏的固定沙地上小叶杨和小青杨比较,樟子松生长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以樟子松年平均高生长量为100 ,则小叶杨为63% ,小青杨为67% ,直径生长相应的,小叶杨为56% ,小青杨为52% 。
此外,引种到榆林、红石峡流沙人工固沙区1964 年春引种樟子松, 15 年生树高 4 -5 米,直径7-8 厘米。
樟子松在干燥瘠薄的沙层中,可形成强大的根群,在固定沙地上生长的9 年生樟子松水平根,集中分布在20 -160 厘米深沙层中,强大的骨干根12 条,主要分布在10 -50 厘米的沙层中,水平根向外扩展到 6 米左右。
根幅可达12 米长,并在水平根上生有许多下扎的垂直根,最深达 4.7 米。
五、栽培技术
(一)采种
天然樟子松林15-20 年左右开始结实,丰年间隔期3-4 年,其中有的个别年出现小年。
春秋两季均可采种,秋季在9 月中、下旬至11 月上、中旬,春季 3 月上旬到 4 月中、下旬。
结实中等年份,一般每株母树可采球果8 斤左右,每人每日可采球果50-80 斤,每斤40-50 个球果,一个球果中含种子25-40 粒。
但因树龄不同结果量和球果内种粒多少也有差异。
因球果坚硬,不易开裂,种子调制较困难。
露天凉晒虽简便易行,但脱粒时间过长,最好采用室内烘干法,将选净的球果放入分层木架的种盘上(或帘子上),在室内加温烘干,室内温度要保持在45 -50 ℃(以上层为准),不宜超过50 ℃以上,经过3-4 天,60% 以上的球果开裂,用手摇净种器或敲打振落脱粒。
如球果开裂不完全,可放入40 -50 ℃的温水中浸泡5-10 分钟,浸透捞出再烘干,经2-3 天,球果可大部分开裂脱粒。
干燥过程中要注意勤翻动球果(每天5-6 次)经常检查室温,注意通风换气。
一般球果出种率为1-2% ,经过动翅筛选,种子纯度可达90% 以上。
(二)育苗
1 、育苗地的选择: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
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
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
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
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 、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2-
3 万斤。
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3 、种子处理: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雪埋在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30 -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
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 -50 厘米的杂草。
播种前3-5 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0.5% 的高锰酸钾消毒 2 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
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50% 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70.1% 。
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 2 )混沙埋藏播种前10-20 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宽各50 厘米,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
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消毒的种子混两倍的湿沙放入坑内,夜间用草帘盖上,以保持温度,白天将草帘掀起,上下翻动,并适量浇水,经15-20 天大部分种子即裂嘴,就可将种子由沙子中筛出进行播种,发芽率达62.5% . 如不能及时播种时,则应停止翻动,并加覆盖物或移于阴凉处,降低温度,控制发芽。
( 3 )温水浸种播种5-7 天,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40 -60 ℃水浸种一昼夜,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清水淘洗一次,到种子有50% 裂口时播种,发芽率达34.5% 。
( 4 )作床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10 -15 厘米,小步道宽50 厘米,床面 1 米,长10 米。
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 5 )播期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
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8 -9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大兴安岭林区适期为五月中旬。
( 1 )播种前苗床表土要保持适度温润,如干燥应少量浇水,待床面稍阴干时,用耙将床上面搂起0.5 -1 厘米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种机或手推播种滚,横床条播,播幅宽 3 -4 厘米,行距8 -10 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以防芽干,覆土约0.5 厘米,不宜过厚,否则幼苗出土困难。
( 2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
通常每亩播8-10 斤。
( 6 )播种地的管理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 1 )风沙严重
的地区,如育苗地无防护林或防护林稀疏,则必须在播种区四周及中间设置防沙障,防沙打幼苗。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季风已停,苗径已木质化,即可分期分段分段撤除风障。
(2 )为防止覆土被风吹失,调节地面温湿度,播种后宜在床面覆一层稻草(或麦草),厚度以不见土为限(每平方米约需草 1.5-2 斤)。
当幼苗出土50% 时,把草撤除一部分,全部苗齐后,将覆草全部撤除,撤草时不要损伤苗木。
为防止浇水或降雨时冲刷表土,调节床面温湿度以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可保留行间稻草,直到秋后。
(3)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7 )苗期管理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1 )据1971 年对樟子松1-
2 年生苗在生长期的水分测定结果可知,一年生苗茎部含水率70-80% ,2 年生苗茎部含水率60-70% 。
因此,在幼苗生长期中必须供给足够水分,苗木才能健壮的生长。
但浇水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期适量。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6% 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
浇水量不易过大。
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
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
出苗后到 6 月末易罹立枯病,由于苗茎细嫩,土表温差较大,又易遭受日灼。
因此,浇水宜少量多次,以调节床面温度、湿度,减少立枯病的发生及日灼危害,每次浇水每平方米5-7 市斤。
一般在上午10-12 时进行。
1 年生松苗,7-8 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2-3 日浇一次透水。
到8 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
在掘苗前5-7 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 5 -10 克,以后每隔10 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 1 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25 克,到8 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100 -150 克。
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3 )施用除草醚消灭杂草是最经济有效的除草方法。
即在播种时把除草醚混拌在覆土中,每平方米土中拌除草醚 2 克。
出齐苗后把除草醚拌上沙土撒到苗床上,然后浇水,一般情况下年施药 2 次,基本上可以控制杂草。
为促进苗木根系发育,于7-8 月间,每隔10-15 天松土 1 次,深2-3 厘米。
4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7 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以每平米留苗600-700 株较为合适。
(8 )2 年生苗木的培育培育 2 年生苗木的方法有:移植、截根留植、苗床等方法。
从根系发育来看,以移植苗为最好,截根留植次之,留床苗最差。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
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 2 米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
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
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 4 月上旬土壤解冻30 -40 厘米时即可开始。
床作的顺行栽8 行(指床面宽 1 米),株距 4 厘米,行距12 厘米。
垄作的,在垄面上栽 2 行苗。
株距 4 厘米,行距16 -20 厘米。
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
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
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为促使移植苗的上层根系发育,圃地应保持适度湿润,植苗后每隔10-15 天浇水一次,夏季勤松土,保持表层土壤湿度,并于5-6 月间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量追肥1-2 次。
(9 )苗木的越冬保护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
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
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3% ,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 。
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
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 1 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 3 月间,因 3 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20 ℃左右以上,而夜间又可降到-20 ℃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
埋土时间和方法:在11 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5 -20 厘米,到翌春 4 月上旬化土层达20 -30 厘米时,分2-3 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
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 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50-100 株)。
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
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三)造林
1 、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植松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地上栽植樟子松、油松等针叶树种,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小松树不受沙埋、沙割、沙打及风蚀危害。
因此,在流动沙丘栽松,必须事先栽植固沙植物固定流沙,当流沙基本稳定时,再进行樟子松造林。
( 1 )流动沙丘植松:应空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丘顶,以便削顶缓坡,在迎风坡下部带状栽胡枝子(或锦鸡儿)用平铺草或平铺柳条保护。
背风侧应栽植耐沙压的黄柳,丘顶部分应根据削平情况,向上逐步栽植固沙植物,一般经过3-4 年后,沙面基本稳定时,再行间栽植
2 年生樟子松。
( 2 )平缓沙地:地势较平缓流沙易于控制,在迎主风方向带状植差巴戈蒿或平铺草压沙栽植黄柳(胡枝子),固沙2-
3 年后地面基本稳定即可栽植 2 年生樟子松或油松。
( 3 )风蚀坑:地下水位 2 米以上,较深的干涸风蚀坑,迎主风方向带状栽植胡枝子或锦鸡儿;如地下水位0.5 -2 米的低湿风蚀坑,应带状栽植紫穗槐,经2-3 年苗木丛生后,即可于行间栽植 2 年生樟子松苗。
(
4 )半固定沙丘:一般多分布大片流沙的周围和内部,面积不大而零散,流沙移动微弱,只要封禁起来,恢复植被或适当栽植胡枝子和铺草保护,即可栽植 2 年生樟子松苗。
人工固沙地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主要保证幼树不被风蚀、沙埋和沙打。
造林后风蚀沙埋地段,应及时采用平铺草固沙方法保护,对沙埋幼树严重的地方,应及时扒除浮沙,以免因沙埋过久而死亡。
2 、固定沙地植松固定沙地杂草丛生,幼树和杂草争夺水分,因此,植松前要整地。
由于土壤固结,杂草丛生,整地工作非常重要,为防风沙抽打的危害,以带状局部整地为好。
春季在固定沙地上栽松,要在前一年的雨季( 6 、7 月)或秋季进行整地,秋季栽植要在雨季前整地,翻耕后最好种植一季作物,抑制杂草繁生,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在平缓或起伏不大固定沙地上,窄带状整地,带宽60-100 厘米,并空留同等或稍宽的不翻耕草带,做为保护带,带状整地应横对主风方向,或实行块状整地,块的大小为50 ×50 厘米。
成活率75-85% ,最高达90% 以上。
3 、栽植方法多年来在沙地植松实践中,可推荐的方法有:
( 1 )小坑靠壁(垂直壁)法是沙地栽松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工效高,且可保证栽植质量。
方法是小坑垂直之一壁,与挖坑人相对,坑深35 -40 厘米,坑的上口宽30 -35 厘米。
坑底宽15 厘米左右,将松苗扶正于垂直壁的侧边,挖坑人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内填满踏实,第二的填入第三坑,进行倒坑栽植,依此类推,每工组每日可栽苗木1000-1200 株。
(2 )隙植树法用植树锹做成深50-60 厘米,上口宽10 厘米或更宽一些缝隙,将苗根全部放入缝隙中,轻轻抖动一下苗木,使苗根舒展,将苗木靠在缝隙之一壁,再在距第一缝隙8-10
厘米处,插进植树锹,深度同第一缝隙,用力先往里搬,再用力往外推把苗根挤深,使下部苗根与土壤密接,最后把第二孔隙填实,再用脚将苗木周围踏实。
此法简单易掌握,每工组每日可栽松苗1300-1500 株。
比一般栽植法提高工效20-40% 。
(3) 明穴栽植法用锹挖成深35-40 厘米,长宽30 厘米之方形坑,将苗木扶立于坑中央,覆土踏实。
(4) 机械造林国营辽宁省昌图县付家屯林场及国营彰武县四堡子机械林场,在一般平缓或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上,利用植树机械植松成活率可达70-90% 。
机械栽植松树苗,栽的深,压的实,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株行距较标准,效率高,每台机车(二台植树机)每日可栽松苗100-120 亩。
(5) 簇植法簇植法是在50 × 50 厘米小块地上,用植树锹呈梅花三角形栽植3-5 株苗木,株间25-30 厘米,每工组每日可栽苗1600-1800 株。
在贫瘠干旱的沙地上栽植樟子松苗木,适当实行深植比一般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 ,而且促进了幼树的生长,深植措施已在生产当中广泛应用,并获得很好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二年生换床苗,应深植原地径上5-8 厘米为宜。
在沙地植松,春、雨、秋三个季节虽均可实施,但以春季造林成活率最高。
4 、栽植密度造林密度直接影响着幼林林冠达到郁闭时间,林木的生产量以及木材的质量。
为使栽植在贫瘠沙地上的幼林早日郁闭,因地制宜适当密植是合适的。
行距宜大,株距宜小。
行间大容易抚育管理,行间留一定宽度草带,可减免幼树风蚀的沙打之害,株距小可提高早郁闭,有利于幼树生长。
因此,造林密度每公顷为3300-5000 株,规格 1 × 3 米、 1 × 2 米。
簇植造林常采用 3 × 3 米、 4 × 4 米,每簇 3 株者每公顷为3333 株和1750 株,
5 株者相应为5555 株和3125 株。
上列大密度,栽后8 年郁闭,10-12 年生林木逐渐分化,此时应实行一次间伐,间伐强度25-30% ,间隔期5-
6 年。
5 、造林后的管护造林当年秋季,凡是成活率在85% 以下的或幼株死亡不均匀地段,第二年须选择壮苗或比原来幼树稍大的苗木,按原来栽植的株行距补植。
沙荒地区植松,栽后最初1-2 年,除每年中耕除草2-3 次外,冬季还应采取埋土越冬措施,以防幼树被风沙抽打及动物(牲畜、野兔、野鼠)危害。
六、经济利用
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与此同时,逐渐提供林木产品。
生长在平缓固定沙地上的10-12 年生樟子松林修枝间伐,每公顷可获得烧材18000-20000 斤,椽材450-640 根(径粗 4 -5 厘米,长1 -1.5 米)。
20-23 年时每公顷保存2000-2300 株的情况下,可间伐出产小杆材650-840 根(径粗8 -10 厘米,长4 -5 米),间伐后立木平均胸径11.6 厘米,树高8.2 米,每公顷蓄积量76.6 立方米。
七、病虫害防治
(一)松苗立枯病
此种病害发生在1-2 年生幼苗上,也有发生在 3 年生大苗上的,但以一年生的发病率最高。
病害症状随着苗木生长时日增加而变化,一般表现出以下四种类型:烂芽型立枯病、猝倒型立枯病、茎叶腐烂型立枯病和根腐型立枯病。
引起幼苗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
一般说来,土湿低温时,丝核菌多、土壤干燥,气温高时,镰刀菌多。
幼苗被害后,经几小时就发病,因而传染很快。
出苗后发病时用药防治:30% 苏化911 粉,每亩用药量0.75 公斤作药土,撒在苗床面上,或每亩用30% 苏化911 乳油720 毫升加水250 -500 公斤,或新吉尔灭 1 :5000 倍也行。
每次施药10-30 分钟后,喷清水一次,洗掉叶上药液,免去药害。
(二)油松球果螟
在章古台地区, 1 年 1 代,每年 5 月,越冬幼虫开始破网而出,多数首先进入雄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