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争论 1. 对保护区以圆形为佳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Blouin等检验
了33个海洋岛屿上物种丰富与岛屿形状的数据:岛屿形状 并不能说明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形状不是海洋岛屿 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因素。 2. 保护区彼此越接近越好与保护区圆形的准则互相矛盾。 3. 保护区间的通道:增加种的迁入率,减少局部绝灭度,但 传播疾病和扩散干扰源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4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有关原则已被IUCN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 1.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2.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 相互距离愈近愈好; 4.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物种迁入率; 5.为避免边缘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缺乏理论基础 对保护区系统规划重视不够,造成保护区内部功能 分区不合理 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从区域生态系统高度出发规划 保护区,形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和空白区。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云南怒江自然 保护区10万hm2森林砍伐。
8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1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 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也是就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 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 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1)便于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 的生物学研究。
2)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 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自 然实验室。
12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续)
MacArthur 和Wilson(1963,1967)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 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 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也称为平衡 理论。
1) 生态评价已应用于不同的层次 :(1) 生物 评价;(2)非生物评价;(3)生态敏感度 评价
2) 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如保护区投资政策、信贷 政策、保护政策和资源利用政策
3) 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
10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2规划与政策(续)
4) 国际上主要在分类标准、监测、战略和政策 等方面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
5) IUCN于1978年提出(1994年修订)了保护 区分类标准:严格自然保护区/荒野地、国家公园、自然纪念地、生境/物种
管理区、保护性陆地、海洋景观区、资源经营管理保护区
6) 保护区监测趋向于网络化和国际化
11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的特点: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 研究的优势:
6
我国自然保护区(1551个)的分类
类别
自然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43.62%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动物类型34.36% 野生植物类型15.44 %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7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2 问题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珍濒植物濒危等级与保护现状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
1 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 2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基础 3 自然保护区的实践 4 自然保护区的新思维
3
1.1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4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1 成就
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建1551个, 面积12989万公顷, 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 中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 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 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
➢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 动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
➢ 到2003年7月,已经在97个国家建立了440个 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有24个保护区位列其中。
9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2规划与政策
面积效应与距离效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 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物种数随岛屿面积的增 加而增加,这是所谓的面积效应;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 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这称为距离效应。
13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启发: 1.保护区面积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生境多样性越大, 物种丰富度亦越大; 2.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小,物种丰富度越低; 3.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平衡物 种丰富度功能; 4.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岛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16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5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1 成就(续)
1993年发布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 14529-93),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自然生态系 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及9个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 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争论 1. 对保护区以圆形为佳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Blouin等检验
了33个海洋岛屿上物种丰富与岛屿形状的数据:岛屿形状 并不能说明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形状不是海洋岛屿 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因素。 2. 保护区彼此越接近越好与保护区圆形的准则互相矛盾。 3. 保护区间的通道:增加种的迁入率,减少局部绝灭度,但 传播疾病和扩散干扰源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4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有关原则已被IUCN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 1.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2.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 相互距离愈近愈好; 4.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物种迁入率; 5.为避免边缘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缺乏理论基础 对保护区系统规划重视不够,造成保护区内部功能 分区不合理 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从区域生态系统高度出发规划 保护区,形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和空白区。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云南怒江自然 保护区10万hm2森林砍伐。
8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1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 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也是就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 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 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1)便于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 的生物学研究。
2)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 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自 然实验室。
12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续)
MacArthur 和Wilson(1963,1967)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 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 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也称为平衡 理论。
1) 生态评价已应用于不同的层次 :(1) 生物 评价;(2)非生物评价;(3)生态敏感度 评价
2) 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如保护区投资政策、信贷 政策、保护政策和资源利用政策
3) 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
10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2规划与政策(续)
4) 国际上主要在分类标准、监测、战略和政策 等方面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
5) IUCN于1978年提出(1994年修订)了保护 区分类标准:严格自然保护区/荒野地、国家公园、自然纪念地、生境/物种
管理区、保护性陆地、海洋景观区、资源经营管理保护区
6) 保护区监测趋向于网络化和国际化
11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的特点: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 研究的优势:
6
我国自然保护区(1551个)的分类
类别
自然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 自然遗迹类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43.62%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动物类型34.36% 野生植物类型15.44 %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7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2 问题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珍濒植物濒危等级与保护现状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
1 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 2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基础 3 自然保护区的实践 4 自然保护区的新思维
3
1.1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4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1 成就
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建1551个, 面积12989万公顷, 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 中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 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 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
➢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 动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
➢ 到2003年7月,已经在97个国家建立了440个 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有24个保护区位列其中。
9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2规划与政策
面积效应与距离效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 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物种数随岛屿面积的增 加而增加,这是所谓的面积效应;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 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这称为距离效应。
13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启发: 1.保护区面积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生境多样性越大, 物种丰富度亦越大; 2.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小,物种丰富度越低; 3.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平衡物 种丰富度功能; 4.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岛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16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5
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2.1 成就(续)
1993年发布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 14529-93),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自然生态系 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及9个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 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