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09(402)班佳

摘要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传统的关税壁垒日益削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目录

引言: (3)

正文: (3)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3)

1、名义上的合理性 (3)

2、形式的合法性 (3)

3、保护容的广泛性 (3)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

5、较强的技术性 (4)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4)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 (4)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4)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

4、资源利用率低下 (5)

5、环境标准不科学 (5)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 (6)

(一) 改善环境,人类健康状况,提高各国环境管理监督水平 (6)

(二) 迫使各出口企业,切实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6)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负面作用明显 (6)

(四)绿色标志认证受阻 (7)

四、对策建议 (7)

(一)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 (7)

(二)建立绿色壁垒保护体系 (7)

(三)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 (8)

(四)完善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 (8)

(五)建立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机构 (8)

五、结论 (9)

参考文献 (9)

致(词): (10)

引言:

基于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就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取得协调的发展,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并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则采取实现绿色管理、组建绿色联盟、绕开绿色壁垒等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正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

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下降

3、保护容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保护的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

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例如,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

5、较强的技术性

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

许多企业和有关部门很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对贸易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被动、防御性的基本认识与处理方法,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和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而效应,但在其实施中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这种状况势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公众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成因的认识。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是造成当地污染的原因,55%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67%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近1/3的人“不知道”政府的治理污染措施;1/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

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付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企业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休在环保事业中作用的认识上,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负最大责任的比例最高。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自律和自觉行为。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有明确的取向,43%的人表示“不知道”。45%的人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只有36%的人表示同意。4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31%的人不同意这一说法。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粗放和高消耗基础之上,对环境和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引进和利用外国投资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对外资引进的环境影响缺乏充分考虑,少数外国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逃避本国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把在本国受到限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也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环境状况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4、资源利用率低下

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只看到短期利益,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加剧了资源短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局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5、环境标准不科学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未达到科学、完善的程度。并且,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大量存在,恶性环境事故、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实施环境法律的措施之一。但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环境标准过于粗浅,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更是严重缺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产业和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