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夫之方以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道气一元
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

故为天下母。

”也就是说,道是天,是自然,也是元气。

元气生成冲和之气、阴阳之气,然后又生化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即所谓的“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所以说,元气就是万物之本源。

2、道有体有用
王安石说:“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

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这说明,道之体是元气,道之用是冲气的运行。

冲气是元气的一种表现。

3、五行有耦,耦中有耦
王安石认为,天道、五行、万物所以变化的原因在于两和耦,耦即两即对,即对立面的同时存在。

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其为十也,耦之而已。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就是说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譬如阴阳刚柔晦明正邪美恶等,它们的结合【阳奇阴耦,奇耦相和而为三】即“道”,由于它们的变化而形成五行,五行又相生相继,相克相治,在对立中又有对立,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4、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
王安石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新故相除即新陈代谢,新旧交替,变化日新而不守其故,这是宇宙人生应共同遵循的普遍法则。

王安石将新故相除作为他辩证法的内容这样就使他的辩证法具有了新的精神,给他的变法行动寻找理论依据。

5、荆公新学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颁之学官,号曰新义,对儒家传统经典都做了重新的清理和疏通,为变法制造理论根据,因其死后被封荆国公,史称荆公新学
6、论述1王安石的道气一元的宇宙论
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

故为天下母。

”也就是说,道是天,是自然,也是元气。

元气生成冲和之气、阴阳之气,然后又生化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即所谓的“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所以说,元气就是万物之本源。

同时他还认为,“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

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这说明,道之体是元气,道之用是冲气的运行。

冲气是元气的一种表现。

在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中,他特别强调的就是事物变化以及事物变化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主要是以气为中心来解释道,却使道丧失了道的倾向。

7、王安石的基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宇宙生成论【同6】
二、五行有耦,耦中有耦
三、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
四、为变法而做理论依据的荆公新学
1、.质测宰理通几
方以智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三大类:质测、宰理、通几。

所谓质测,就是实地观测考察,揭示万物存在具体特性的物理自然,相当于实证自然科学;所谓宰理,就是传统的“外王之术”,是就社会政治和伦理而言的;通几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他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问宰理,曰:仁义。

”“问物理,曰:阴阳刚柔。

问至理,曰:所有为宰,所有为物者也。

”“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

”】2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

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
从质测的角度看,通几只有质测才能真正发挥通几的作用;从通几的角度看,通几又能“护质测之穷”,质测只有以通几位方向和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其经世宰物的作用。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可偏废。

3、物物生机皆火
方以智认为,“凡运动,皆火之为也,神之属也。

”“火为燥气”,“火即真阳之火气”。

在方看来,“气”“真阳之元气”作为万物统一的基础,火是气的产物,火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源,所以方说,物物之生机即火,火即指物质的运动以及运动之发散变化状态。

4、公性在独性之中
方以智认为,公性是存在于独性之中的,公性好比是一般,独性好比是个别,一般即存在于个别之中。

5、合二而一
方以智说:“有一必有二,二皆本于一。

”“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

相反相因,因二以济。

”就说,对立双方无不构成矛盾,矛盾双方又无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各自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矛盾的统一体正是因着双方的对立才得以存在,同时也因着双方的对立才使矛盾整体得以发展。

他说:“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胜而相成也。


6.大成贵集,述妙于删
7、.试论方以智的学术划分及其学术思想
方以智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三大类:质测、宰理、通几。

所谓质测,就是实地观测考察,揭示万物存在具体特性的物理自然,相当于实证自然科学;所谓宰理,就是传统的“外王之术”,是就社会政治和伦理而言的;通几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然后他又说:“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

”“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

”从质测的角度看,通几只有质测才能真正发挥通几的作用;从通几的角度看,通几又能“护质测之穷”,质测只有以通几位方向和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其经世宰物的作用。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可偏废。

只有二者从各自的特殊性出发,双向并重,才能真正使二者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方以智对质测于通几互补关系的这一论述是对中国历史上学术形态深入反思的结果,在当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汉朝人解经的方式基本近于质测,宋朝人的学术基本上是属于通几。

方以智对汉和宋学术各自弊端的批评正是对孤守质测或者通几缺陷的充分揭示,而他对二者互补关系的表述也正表现了一种汉宋学术融为一炉,质测和通几互救其失,从而相得益彰的指向。

这在当时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8、论火气一元说
方以智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整个宇宙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那盈天地的物,其统一的基础又是气。

他说:“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

”所谓的空也是由气所充满的,这就对整个世界都做了气本的说明。

天地万物都是一气运动变化的产物,万物统一于气。

然后他认为,“物物生机皆火”,“凡运动,皆火之为也,神之属也。

”“火为燥气”,“火
即真阳之火气”。

在方看来,“气”“真阳之元气”作为万物统一的基础,火是气的产物,火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源,所以方说,物物之生机即火,火即指物质的运动以及运动之发散变化状态。

由此方以智将标志万物存在依据的“气”和标志万物运动变化属性的“火”统一起来,建立了气—火一元论哲学。

9、试论方以智的认识方法论
首先方以智主张学天地,他说:“人在此天地间,则学天地而已矣”,认为要通天地万物之理。

然后他论述了“多识”和“一贯”的矛盾。

他说,“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

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也。

”显然,这样的论述坚持了多与一的依存与统一。

相反,“离一贯之多识,多,固是病;离多识之一贯,一,亦是病。

”这就说,离开了多,也就无所谓一;离开了一,也就无所谓多,只有坚持多与一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一贯,也才是真正的多识。

再比如“偏”与“全”,“专精”与“渊博”的关系。

他说,“凡学非专门不精,而专必偏。

然不偏即不专,惟全乃能偏。

偏而精者小亦自全。

然不可惟小之足全,而害大之周于全也。

(东西均·偏全)”这就说,知识是从一偏开始的,要使这一偏达到专而精的地步,也必须先从“偏”开始,因为如果不有所偏重,就难以达到专精的目的。

但是,要做到对一偏的真正专精,恰恰要以“全”为前提,因为如果没有全面的知识基础,一味地偏,是很难做到真正的专精的。

所以,随从一偏开始,却不局限于一偏,而是始终着眼于全,并以全为前提不断深化偏,拓展偏,这就成为“偏”“全”统一并不断地由专而精由偏而全的动态认识了。

他还认为,公性是存在于独性之中的,公性好比是一般,独性好比是个别,一般即存在于个别之中。

还要善疑,“不疑人之所异,而疑人之所不疑。

”即要不疑人之所疑,疑人之所不疑。

此外提出了知识是靠积累而来的,现在的知识一定比前人的知识丰富和完善,“以智相积,后精于前”。

王夫之
1、气外更无虚脱孤立之理
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气盛则理达。

”“气外更无虚脱孤立之理”。

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充满整个宇宙。

“太虚即气,氤氲之本体。

”显然是继承了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学说。

而所谓的理依于气,理不是虚空之物,也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依赖于气,是气的变化日新过程中的秩序和条理,它在“势之必然处可见”。

2、天下惟器
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

”客观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是事物就是器。

“道者器之道”,说就是说有某种事物存在,才能有某种事物的规律。

只能道是器的道,而不能说器是道的器,世界上除了按其自身规律运动的事物而外,再没有别的东西。

所以说,“天下唯器而已矣”。

3、气化日新推致而别故其新
王夫之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天地万物不是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把“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当做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事物一直在发生着新陈代谢的变化。

然后他把这种气化日新概括为两种,即量的积累和质的更新。

事物量的变化称为“内成”,其特点是“通而自成”,如肌肉的新陈代谢;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化为别的事物,称之为“外生”,其特点是“变而生彼”,这种变化就是“推致而别故其新”。

正是这种“推故致新”才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气。

没有推故,便无从致新。

4、能必副所
“能”“所”是佛教用语,“能”指“能”的主体,或者是认识的能力,“所”指“能”
之主体所变现出的幻象,即认识要认知的对象。

王夫之认为,“所”是第一位的,“能”是第二位的,先有认识对象,才能有认知的主体去认识,正确的认识必须与客观实在相符合,这就是“能必副所”。

5、以心循理
王夫之认为,“具此理于中而知之不昧,行之不疑者,则所谓心也。

以心循理,而天地人物固然之用,当然之则,各得焉,则所谓道。

”“理”包含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事物固有的必然性,主张用心来遵循事事物物之理。

6、行必统知
王夫之认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

”他在确立知先行后的基础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中年个包含知的内涵,知必须通过行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而行则不需知来发现它的效用,此外,他还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主张,即知指导行,知行是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

7、今胜于古
王夫之认为,古不如今,今胜于古。

他说,“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轩辕以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所谓饥则呴呴,饱则弃余者,亦植立之兽而已。

”通过这样的思想驳斥了宋明理学尊崇的三代史观。

8、理势合一
王夫之认为,历史的发展规律只能从历史内部去找,“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所谓“势”即指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要从势中体现,一方面,“得理自然成势”,另一方面,“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

理势合一则可称之为“天”,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

9.即民见天
王夫之说:“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

”即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地方就是天,换句话讲就是天意存在于民意之中。

他说:“故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而吉凶应之。

”其包含着重民思想以及民主启蒙思想,难能可贵。

10、性日生日成,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王夫之反对先天的人性论,他认为,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说:“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强调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习”处在不断的生成状态中,性是一种生生之理,“习与性成者,习成则性与成也。

”同时他认为,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没有完善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完成,而已经生成的人性是可以通过“习”来改变的。

11、试论其动静观和气化日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