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躯干部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自内向外依次为 前缘:太阴 阴经行于内侧面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前缘:阳明 阳经行于外侧面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四肢部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
• • • • • • • • • • • •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少阴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
胸中三脏
腹中三脏
与胸中三脏相表里之三腑
与腹中三脏相表里之三腑
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 经交会。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
走 向 与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交 在四肢末端交接 接 规 律 交接规律
同名手足阳经 在头面部交接 异名足手阴经 在胸部交接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交接; 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方式:十二经脉循经脉依次传注气血,如环无端。 (表里传) (同名传) 上肢部 头面部
食指端 鼻翼旁
(表里传) 下肢部
足大趾端
前缘:—→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流 ———— ↑ ↓ 注 ——————— 心 中 ←——————————————— ↓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次 次 后缘: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序 ↓ 序 ←————————胸 中←—————————————— ↓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中线: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肺 中←—————————————— 功能:十二经脉循环是气血循环流注的主要途径。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含义: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阳明经与太阴经 手 少阳经与厥阴经 太阳经与少阴经 表 构成 阳明经与太阴经 里 足 少阳经与厥阴经 关 太阳经与少阴经 系 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生理功能上促进了表里脏腑的协调和配合; 意义 病理上表里两经及相关脏腑可互相影响; 治疗时交叉使用相为表里的两经腧穴。
第三节 经络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
(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4)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5)督脉、任脉、冲脉和带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对“脉” 、 “血气”及血气流行有了认识。 提出“阳脉、阴脉、经、维、络”的概念。 来源: 《内经》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如 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名称、 经 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 络 《内经》总结了以前有关“脉”的知识,构筑了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成了经络理论。 学 标志: ①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 说 ②对循经病理现象的感悟与总结。 的 形 形成基础: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 ③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成 ④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识。 ⑤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发展: 《内经》以后,代有发挥,日趋成熟。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 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 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 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 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 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 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 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 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 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 (睛明百度文库B1:旁0.1寸),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
•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的名称 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
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足 命 名 原 则 脏腑 阴阳 上为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 下为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 太阴经(前缘) 内为阴: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厥阴经(中线) 少阴经(后缘) 阳明经(前缘) 外为阳: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少阳经(中线) 太阳经(后缘) 脏为阴: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 腑为阳: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 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 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 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 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 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 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别
别络 络 脉 浮络 孙络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用。 概念: 是络脉中较大者,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 加上脾之大络, 合称 “十 五别络” 。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 、 “通荣卫”的作用。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 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 (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 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 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 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 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 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 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阴经(属脏) 太阴脾经* 具 足 厥阴肝经* 体 少阴肾经 阳明大肠经 名 手 少阳三焦经 称 太阳小肠经 阳经(属腑) 阳明胃经 足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行于上肢内侧
行于下肢内侧
行于上肢外侧
行于下肢外侧
前缘 中线 后缘 前缘 中线 后缘 前缘 中线 后缘 前缘 中线 后缘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沿内侧赤 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 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 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 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 前缘,进入腹中,属脾, 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 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 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 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 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 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 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 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 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 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 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 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 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 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 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 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 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 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 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 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
是经络系统的核心,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
经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概念: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功能: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特点: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十二经别
经络系统
络脉
连属 部分
浮络 孙络
内属 外连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组成 十二经脉 (正经) 足三阳经 经 脉 特点 足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内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相属,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络。 连 属 部 分 外连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 分布: 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 肢(外侧)前缘,上肩,至 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 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 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 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 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 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 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 于足阳明胃经。
2.领会理解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3.一般了解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3)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
河流支流
服务器
Internet
可以实时地使用远程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也可以查询 数据库、检索资料或利用远程计算机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
一、经络和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 本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多深而不见,以纵行为主。 概 经与络的区别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行于较浅表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念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 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体内——以纵行为主,兼有迂回曲折,交错出入。 阳明经:面部、额部 手足六阳经 少阳经:侧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 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 头面部 手少阴心经上达目系 足厥阴肝经上达目系并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手足阴经 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分 布 规 律 体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阳明经行于前 太阳经行于后 少阳经行于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