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铜都文化德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铜都文化德兴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最早记载“文化”一词的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是一种文化或文明的产生,总是跟这个文化或文明的发生地相关的,诚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德兴的矿冶文化也是这样,因为德兴地处扬子陆块东南边缘的“德兴一遂川断裂带”的起点上,这样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德兴有着丰富的地下矿藏。也就决定了德兴的文化首先跟德兴这个地域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德兴铜矿、金山金矿、银山铅锌矿三座大型、特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出露在德兴市约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以独特的矿产地质遗迹、丰富的矿业遗迹及规模宏大的现代矿业景观为特色,遗存有中新元古代以来重大地质事件遗迹,记录了千余年来矿业兴衰历史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地学宝库,也是一个展示千余年矿业历史文化的杰出范例。

德兴采矿历史悠久。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德兴邓公场银“产量占唐朝一半”(《元和郡县志》卷28);唐元和年间(公元805~820),兴利场既今德兴铜矿,唐始设铜场监,专营采铜。“元丰元年(1078年),铜产量达1460.5万斤”(明《续史方舆纪要》)。这些都是载于正史的;如果按照传说就更早了,早在战国末年,长沙王吴芮在率兵进驻鄱阳之前,就曾在德兴铸剑练兵,理旗护境,这些也有德兴吴园旧址的淬剑池和地名理旗坞为证。那时的兵器自然以青铜为主,铁制兵器还属凤毛麟角。只可惜尚未找到当时的文字记载。1985年夏德兴银城吴园“狐狸山遗址”出土商代的青铜鼎,虽不能断言铸鼎的铜就产自德兴本土,但也已经可以听到德兴铜矿采冶的先声了。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兴采铜的初始年代远在唐代之前。历史规律证明,大凡到了朝廷确立要设立采冶工场的时候,矿山的民间开采早已进行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北宋德兴炼铜家张潜,博通方技,首创胆铜术,著《浸铜要略》,命子甲献于朝,朝廷因其胆铜术“用费少而收功博,下其法于诸路,兴置铜场,岁取铜数百万”。(宋《张潜行状碑》),他的湿法炼铜技术,

比西方早了五百余年,他是名符其实的湿法炼铜的鼻祖,也是湿法冶金的鼻祖。因而张潜是德兴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此后,德兴的各种矿产虽然时采时停,但一直绵延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德兴的矿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正印证了南唐开国皇帝李升说的“山川之宝,惟德乃兴”!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必然形成与之紧密相关的人文史和地域文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德兴,就是以采铜、采银、采金为主的矿冶文化。这一文化的内涵包括了矿业的开采、冶炼的一整套技术、管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传说、风俗和生活习惯;包括了由此矿业的繁盛而产生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其实,历史上矿冶文化也是非常兴盛的。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等等诗句都尽显采矿场面之壮观、采矿工人之坚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矿冶文化都是德兴的先民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财富,研究、发掘德兴的矿冶文化,不仅是为了打好德兴“中国铜都”的品牌,更重要的是要发扬其中对现代仍然有积极意义的传统精神和价值理念。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也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德兴的矿冶文化,是具有德兴特色的象征德兴形象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代表德兴人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这一精神,也正是德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德兴矿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德施政,以德育民,构建和谐。张潜在他的《浸铜要略》问世后就要他的儿子将书奉献于朝廷,说:“此利国之术也。”张潜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他的乐善好施跟他的《浸铜要略》一样彪炳史册!而这也正是德兴矿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邓远的开矿采银到张潜的湿法炼铜,从范仲淹的奏罢银场到如今德兴矿业的腾飞,都说明了“惟德乃兴”的真理。

文化,应该是人类痕迹的总和。留在纸上的是文化,留在地上的、山里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文化,因为它们

是原生态文化,是纯粹文化,也容易是真、善、美文化。

德兴的文化,以矿冶文化为主兼和多元文化相辅而行。红色文化如“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德兴是红色的摇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属江西27个“全红县”之一。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位于市绕二镇重溪村。方志敏、刘畴西、刘英、粟裕等革命先辈曾在旧址工作、生活和战斗过。是德兴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梧风洞红军三百烈士就义纪念地位于市花桥镇梧风洞林场跑马坪。1935年清明节前夕,300红军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惨遭敌人杀害,全部壮烈牺牲。1986年8月,原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为纪念红军指战员在梧风洞殉难五十周年而题词:“笔架山高马溪水长,遇难烈士万古流芳”。

德兴重建聚远楼后,借古耀今,唱响“聚远楼文化”,也引来无数喝彩。宋时聚远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德兴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它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由德兴人余仕隆集资兴建,坐落在城北学官后的枕山之巅。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送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诗句。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特赐聚远楼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些名士:黄庭坚、马廷鸾、赵孟頫等来德兴登楼赋诗,由此,聚远楼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江南名楼。2003年德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弘扬德兴历史文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了聚远楼。现在的聚远楼位于凤凰湖西面海拔高160多米的古龙山顶,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气势恢宏。站在楼顶可览全城,是德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德兴还把打造“绿色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以老百姓身边的休憩地、健身地、生活居住地为重点,做好老百姓身边的绿化,让老百姓感受最温暖直接的绿意。饶守坤公园、朱家坪广场、一河两岸滨河走廊、德兴广场、景园广场等街头绿地、文化景观应运而生,使德兴这座美丽山城充满绿色的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