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现状反映的问题看,突出的表现出机制体制落后、科学性不高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体制机制老化,机构运作迟钝和麻木,职能转变和职责内容更新迟缓,社会管理方法手段陈旧,负有执行法律和政令责任的机关单位治理能力退化。
不仅对于社会矛盾和冲突不能有效疏导,甚至连正常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协调职能都难以发挥。一些部门对社会违法现象不闻不问或出于地方或部门利益的动机,对违法现象保驾护航或助纣为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甚至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从近年来披露的黑煤窑非法经营、黑砖窑奴工事件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危机及其严重程度。
山西洪洞县公安局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获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神智不清。资料图
山西黑砖窑里上演了现代包身工的真实一幕:上千名不满14岁的孩子被人用数百元的价格卖给黑砖窑。这些孩子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拿起砖头砸得头破血流。此案已惊动中央领导,王兆国亲笔对此做出批示。洪洞县要向31名受害的农民工正式道歉,山西方面表示涉案工头衡庭汉已被警方定为“公安部B级逃犯”。
山西黑砖窑不仅存在严重非法用工问题,而且存在黑恶势力拐骗、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雇佣童工、故意伤害甚至致人死命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管理体系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急剧弱化。公共管理的权威被削弱后,社会管理领域出现权威空白,给一些社会势力乘势获利提供了机会,形成非正式的管理力量。
这些势力违法乱纪,甚至以种种手段攫取一些社会群体维权的主导权,向法律公开挑战。而政府机构公信力弱化,更是对社会管理有效性的瓦解。公信力不足意味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不仅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号召力,更导致政府机构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绩效的降低和解决社会问题困难的增大。
比如“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
21日,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通报了事故调查进展情况:由于仍有许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验证,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而此前,在国务院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调查组负责人表示,事故原因调查结果争取在9月中旬公布。
在该次会议上,明确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时至今日,事故调查报告何时能与公众见面仍不可知。这对于一直在等待调查结果的公众来说,21日的调查进展通报也未能满足他们的期待。
“事后的被动解释,往往是越描越黑,不能让老百姓满意,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倒逼政府信息公开。
毋庸置疑,事故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彻底比公布时间的早晚更重要。例如,2005年,西日本旅客铁道公司福知山线一辆列车行至兵库县发生脱轨事故,导致107人罹难。福知线事故的调查前后持续了3年之久,对事故的调查和后续的处理延续至今。1998年,德国高速列车行驶至艾雪德村时冲出轨道并撞上陆桥,101人死亡。受损的列车车体一直妥善保存,在之后5年的调查和审判期间,供相关机构研究、取证。
三是体制转型中新旧体制过渡的磨合以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律推进的不完全同步,对社会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承担着推进自身变革与发挥保障社会秩序作用的双重任务,新旧体制机制的过渡交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社会管理上的空挡和摩擦,从而降低社会管理能力。在体制变革和法律变革的关系上,经常出现的是,一方面新的法律不断制定和通过,法律文件越来越多,表面上给人以法制不断健全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通常滞后于法律文件的更新,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更多地受到既定体制、利益结构以及公务员素质的影响和支配,很难与法律变革保持完全同步,因而必然出现社会管理现实与新的法律理念的落差。进而更提出了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四是某些社会管理单位利用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漏洞成为利益实体,而利益实体必然追求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部门利益往往最终演变为私人利益,将公权变私利,出现权力性质的蜕变。
这种现象势必影响社会管理过程中社会公正的实现,成为影响社会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现实中,一些部门利益本身就是社会问题产生和蔓延的病灶和源头。因而就更加突出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