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是毕节地区优势特色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毕节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也与马铃薯的原产地及其相似,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生产等优势。

但是,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多还是传统低层次的生产方式,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经营体系严重不足,加工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因此,针对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探索了马铃薯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对毕节地区今后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策进行探究。

1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的优势1.1历史悠久
马铃薯在清代前期传入境内,清代首任贵州巡抚吴其俊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蔬菜卷之六,有“阳芋,边疆之地,黔滇有之”的记载,至晚清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民国时期,毕节地区已成为贵州省马铃薯的主产区。

因此,薯农都熟悉马铃薯的生产习性。

1.2生态条件优越
毕节地区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属于高海拔低纬度,平均海拔1400m ,最高海拔2900.6m ,最低海拔450m 。

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均日照1231h ,年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1100mm ,年均无霜期266天,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

而且,毕节地区马铃薯产区大多处于冷凉的山区,病虫害发生少,农药施用低,可以说是完全的绿色食品。

1.3区位优势
毕节地区是全国四大马铃薯主产区,而其它3个主产区都分布在北方[1]。

因此在东南沿海等省份的运输成本上,毕节地区占有一定的优势。

1.4种植规模大
毕节地区耕地面积36.44万hm 2,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就达15.3万hm 2,占贵州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3以上,
作者简介:曾佐伟,女,1973年出生,贵州贵阳人,本科,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讲师。

贵州大学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推广研究。

通信地址:551700贵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E-mail :zengzuowei9090@ 。

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考
曾佐伟1,2
(1贵州大学,贵阳550006;2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不仅依赖于毕节地区的资源条件,更是依赖于农业经营的体制和基础,生产技术
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背景和产业发展能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在全面深入调查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现状,探索了马铃薯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对毕节地区今后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Bijie Area Pota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nder
Zeng Zuowei 1,2
(1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6;2
Biji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Bijie Guizhou 551700)
Abstract:The pota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not only relies on the Bijie area resources condition,is relies on the agri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oundation,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level enhancement,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actors.These factors have the vital role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potato industry'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s in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es the Bijie area potato production status thoroughly,has explored the potato production basic requirement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will develop the potato industry countermeasure to the Bijie area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from now on.
Key words: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全年生产鲜薯210万t,是贵州省马铃薯的主产区[2]。

2007年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为21.63万hm2,总产350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26.6%,为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1.5政府重视
近年来,毕节地区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将其作为该区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2007年初,毕节地区行署通过专员办公会议,出台了《关于发展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实施意见》,确定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以上的资金发展马铃薯产业。

又在2008年初,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先后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昆明分院、贵州农科院签署了“院(校)地”合作协议。

2008年12月28日,毕节行署又特聘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农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屈冬玉等6名国内知名的马铃薯专家,作为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的高级顾问。

2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马铃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种植面积逐年提高,2007年种植面积达21.63万hm2,总产350t,有两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近12万t。

但对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来说,其产业化程度太低。

造成马铃薯产业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2.1生产力水平低
首先,自然条件影响。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土地以山地居多,地块破碎,山地坡地多的客观事实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耕作,传统的以畜力、人力为耕作主力的生产力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传统低层次的生产方式。

虽然,毕节地区马铃薯播种面积以每年3%以上的发展速度递增,但马铃薯栽培管理粗放,总体表现经济利益不高。

在种薯的利用上基本保持原始的留种方式,种薯退化严重,是造成毕节地区马铃薯单产水平低于全国的主要因素。

2.2品种单一,搭配和布局不合理
毕节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比较多,有威芋3号、会-2、合作88、费乌瑞它、昭绿23号、宣薯3号、米拉、中薯3号、坝薯10号、鄂薯3号等10余个品种[3]。

但当地农民主要习惯种植威芋3号和米拉,品种单一给病虫害带来潜在的威胁,易造成毕节地区马铃薯主要的晚疫病的大面积发生。

而且毕节地区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高淀粉品种,一般作为菜用和饲用,在产业发展中布局和搭配上就不合理,缺乏加工食品用、淀粉原料用等专用型品种。

2.3市场意识淡薄
作为土地使用者和经营主体的农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较多,加上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弱,缺乏积极竞争的意识和必要的生产技术,使得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大市场。

2.4市场体系不健全
毕节地区到目前为止无专业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多是外地客商和本地营销大户临时搭建的收购点,管理无序,没有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2.5产业化水平低
据初步调查,毕节地区马铃薯的消费结构是:加工占总量的5%,外销量占25%,农民食用、饲用和种用等约占70%。

即用途单一,商品利用率低,是制约毕节地区农民增收的一个基本原因,也是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4]。

而限制毕节地区马铃薯向商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在毕节地区目前只有威力和银泉两家淀粉加工厂,年生产能力只达12万t,而毕节地区2007年马铃薯的产量就有350万t,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3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探究
3.1建立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必须以生产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用基地把分散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把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生产[5]。

农业产业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可以改善包产到户形成的分散的土地经营,有利于集中分散的土地资本进行集约、规模、规范的生产,使农产品的品种统一起来,进行结构的优化,也使劳动力的使用更加集中和规范。

毕节地区耕地面积36.44万hm2,分布在海拔457~ 2600m范围内,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作物组合垂直变化规律显著,因此应针对毕节地区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而且毕节地区马铃薯的脱毒种薯的利用率极低,多数是农户自留种,而脱毒马铃薯比非脱毒马铃薯亩产高28.4%,要想发展毕节地区马铃薯的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的种薯繁育扩繁中心,将毕节地区马铃薯种薯更换为脱毒马铃薯。

3.2发展专用薯生产基地
毕节地区马铃薯大田生产的品种有10余个,但多为淀粉性马铃薯,专用薯生产布局未形成,应根据马铃薯的用途,如高淀粉品种,炸条、炸片品种,菜用品种等建立专业薯生产布局,并根据不同生产布局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

3.3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
毕节地区马铃薯要达到优质,价钱就必须优价,而优价又能促进农户生产优质的马铃薯,因此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是促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市场或农户经营合作社等类型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订单生(下转第19页)
费活动,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2.2启动“文化消费直补”工程,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但不证明没有消费欲望,因此,要正视农民的文化需求,通过启动“文化消费直补”工程,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力。

当前已经实行的对电视机、电脑等家电的“消费直补”,已使山东省一季度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8.8万台,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

农村“文化消费直补”工程可借鉴这一做法,比如对农村电影放映、公共场所演出、图书、报刊、音像出版物等也可以应实行一定比例的“消费直补”,一旦实施“文化消费直补”工程,看电影、订报刊杂志、购买文化消费品的农民一定会越来越多,也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养成订报看报、看电影、影碟的习惯。

这不仅有利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农村风气的改善,而且也会给农民带来一些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还可以通过由政府提供一定财政支持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总之,实行“文化消费直补”工程能够产生连锁倍增效应,激发农民的文化消费热情,改善文化民生,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生产。

2.3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

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绝大多数并不是由农民自身生产、创造和提供,而
是久居于城市之中的小说家、剧团、出版社等文化生产单位或个人制造和提供。

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往往不甚了解和熟悉,使用的语言文字表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往往不为多数农民所适应和喜欢[1]。

因此,某些剧团、出版社、电视台以及作家、演员、记者等各类承担文化产品任务的机构和个人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生产出更多符合农民群众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他们深入农村,同农民近距离接触,熟悉农民生活,了解农民需求,从而实现其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农民群众趋同的目标。

2.4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中国农村文化市场严重滞后,与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要把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作为扩大农民文化消费的战略重点。

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应当注意把发现亮点、放大亮点作为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有效途径,对正在或已经突现的亮点,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同时,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净化和激活农村文化市场,通过积极鼓励民营文艺团体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和活动形式,努力使农村文化向基层的农户和农民个体延伸,使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忠.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8.
产,保证农户增收,又可促进马铃薯生产企业的发展。

3.4创建绿色无污染的马铃薯品牌
毕节地区经济欠发达,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小,而且主产区大多处于冷凉的山区,病虫害发生少,农药施用低,可以说是完全的绿色食品。

因此,应抓好这一点,积极进行绿色、有机马铃薯的认证,创建绿色无污染的马铃薯品牌,加大毕节地区马铃薯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增强毕节地区马铃薯的竞争力。

3.5招商引资,争取建成一、二个大型龙头企业
尽管目前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市场前景看好,但目前仍处于卖原材料的初级发展阶段。

一旦产业发展大了,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就地延长产业链,难免会出现薯贱伤农现象。

因此,招商引资,争取建成一、二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品牌化、市场化进一步壮大;加大马铃薯的精加工、深加工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建华.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农技推广,2007,(5):4-7.
[2]阮培均,王孝华,顾尚敬,等.毕节地区试验区坡耕地制度分析.安徽农
学通报,2007,13(19):104-107.
[3]张丽娟,胡建风.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耕作与栽
培,2007,(1):47-48.
[4]雷尊国.贵州马铃薯科研与产业发展探讨.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
58-60.
[5]张绍荣,龙国.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设想.中国马铃薯,2001,15(1):
54-56.
(上接第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