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六盘水市钟山区栖凤双语小学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比较专题
2013年11月27日
资料1:中西教育差异分析
一.感受中西教育理念差异
1.中国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
(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学了许多知识都没用,走上社会后就什么也不会。
(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未找到目录项。
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即使想活动一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
(3)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在家没有发言权,是一种专制教育,而专制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管束教育,压抑创造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4)社交上的“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了负面作用。
(5)生活上的“包办代替”。
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
总之,这样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
(6)经济上的放任。
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
2.美国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
(1)宁苦而不娇。
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2)家富而不奢。
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3)对孩子严教而不袒。
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
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他们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
(4)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
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
(5)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
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
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斯科纳兹 2010:63)。
(6)美国父母同孩子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关系比较密切。
(7)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
因此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3.对待孩子成就方面的理念不同
(1)中国教育理念的目标:龙、凤;“人上人”、“社会精英——“理想教育”注重结果,强调“事在人为”;价值体现:“光宗耀祖”“提升门楣”。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可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2)美国教育理念的目标:能自食其力——“目标教育理念”注重过程,主张“自然发展”;价值追求:自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
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
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4.对待道德标准的理念不同
(1)中国教育理念: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听话、顺从、团结、不冒险、善解人意、“要听话!”“真乖!中国家长尤其是独身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到底,这种
行为严重地影响到孩子。
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或吃亏,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
(2)西方教育理念:独立、有主见、调皮、敢于创新、“我相信你!”“真棒!”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二.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拿西方教育发展来说,它并非始终把受教育者放在中心位置,注重教师权威的作法也是由来已久的。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大肆渲染的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只是这种思想自本世纪初以来,在西方的教育舞台上,似已不占主导地位。
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同样也存在着将道德观念置于教育首位的事例,不少教育家从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出发,要求教育为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服务。
赫尔巴特要求教育使人具有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或报偿。
他把这五种观念说成是永恒不变的美德,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养成这些品德。
同时,就中西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例如惩罚,这几乎是中西方教育都曾采取过的教育措施,都一度被视为实施教育的利器。
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文化传统差异是教育传统差异的根源,而教育传统又使得文化传统间的差异继续存在或强化。
上述对东西方文化传统间差异的认识,虽不见得完全正确,但的确有其一定的道理,联系东西方文化间的这些区别,以上文对中西教育传统差异的分析为基础,似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中西教育传统的分野。
我国的传统文化自春秋以降,几乎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注重调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也一直支配着教育的实施,它所造就的重人伦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仍钳制着我们的教育。
西方教育传统以注重人的发展和人能力的培养为特征,其形成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到中世纪的阉割人性,再到文艺复兴的反神性、倡人性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高扬人的自然本性,最后到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其间也是反反复复,多有周折。
东西方教育传统不同的根源,是其文化传统间的差异,是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三.中西家庭教育差异
1.基本背景:
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国中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奥赛成绩一级棒,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说教也铸造了不少动脑高材生。
两者相较孰优孰劣?想起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陪同他到电台直播节目通过电波与市民交谈时,双方就教育问题建立的共识是: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2.对孩子的态度
(1)对走路摔倒的孩子
中国:来,宝贝,妈妈(爸爸)抱你起来.
西方:孩子,勇敢一点,自己站起来.
(2)对孩子的爱好
中国:孩子,我给你报了钢琴班,美术班,作文班....你可要好好学呀.
西方:孩子,努力做你想做的事吧.只要你觉得有意义, 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3).对孩子的未来
中国:你必须好好学习,考重点中学,上重点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
西方: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途径有很多.
(4).对临考的孩子
中国:我告诉你,你给我好好考,要是再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
西方:孩子,轻松地去考吧,只要努力了,就不用计较结果.
3.现状:
中方: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
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中国,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
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须听我的。
”很少有父母真的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帮忙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西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隔阂,而中国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杀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对此类事情表现的冷漠,而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个性的形成。
当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去玩。
当大人们在谈话时,孩子不允许插嘴,中国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孩子说:“大人谈事,你一个小孩子插什么嘴。
”可是在西方,你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的为他们做解答。
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
中国父母的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将来发展吗?中国父母常常教训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西方: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
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
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
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
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
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西方的父母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
在美国,父母经常在餐桌前对小孩说:“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确,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可是中国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试”的权利,他们太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这合适吗?
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抛弃那些传统观念,向西方的父母学习。
四.中西学校教育的差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取舍)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
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
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
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
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汤溪中学在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的确是得到了发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们的高考成绩是汤中近5年来最差的一次。
于是乎,学校领导重新改革,变素质教育为传统的教育,结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也由原来的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上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家长不欢迎素质教育
在家长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不管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试考的好,你照样是个好学生。
若推行素质教育,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他们一定会很着急,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埋头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质教育只会使孩子的心变野。
这里我同样有一个例子:在2001年汤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长找到学校,说自从素质教育以来,他们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业了,这样一来,成绩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们还是不要改革了。
3、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
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
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4、应试教育的弊端
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
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分数第一、排名、死记硬背、考试制度、试卷的设置等种种做法都在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求会做题目,考试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去教你“为什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唯一的评价标准是考试,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训斥,所有这些,只会让学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经懂得了问题的原因。
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
”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
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
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
我记得初中时,老师经常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记牢了就保准不会错。
”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不是天生没有想象力,而是我们的这种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因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还是以标准答案为准,这样我们就尽量往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题,或是把答案记住,下次就一定不会错。
其实,衡量素质高低的并不只有学习,能力也不仅仅来源于课本。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一切以书本上说的为准,限制了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慢慢体现了出来。
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基础知识差一点还可以补,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培养。
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
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
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
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
5、对学生的态度
(1).对犯错误的学生
中国:你这个学生到底怎么回事,明天叫你家长来,听见没有.
西方:孩子,和老师说说怎么回事呀......下次可要注意.
(2).对课堂上学生的异议
中国:安静,全都听我说.
西方:同学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你说说.
(3).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中国:你们几个怎么又不及格?你们几个影响了全班的成绩, 知道吗?下次又不及你们就不用来上学了.
西方: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是老师讲课你们听不懂呀,还是试题太难?
五.美国教育界探讨中美基础教育差异(总结)从教育观念上来看, 中国的基础教育更扎实, 而美国教育重启发多元。
中国大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向来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标准较高.
在中小学教育校舍及教学资源上远比美国新颖及健全。
美国尽管也逐渐重视基础教育,但不是扎根太深,相反的美国重视的是启发教育。
基础教育与启发教育如同技巧与独立性,两者之间都必须相互学习,抓取平衡点。
从教育水准来看,中国学生平均到高中为止,在世界上的水平地位都相当高;相对来说,美国在数理方面则稍显疏松一点。
由于中国教育著重考试成绩,所以通常会以学校升学率做为该校教育人员或是校长考绩的重要指标;相对来说,美国的教育行政人员就没有如此大的压力。
从美中两国的教育体制上来看,相同之处是美中两国的学校都是校长负责制。
不同的是, 在教育经费方面, 中国是由政府部门控制使用,而美国则是由学区自己说了算, 可说是以地方自治来形容,美国教育体系是由下负责到上,中国则是上行下效的模式。
美国教育学区对家长负责,重视全面发展教育,但中国则是在政策上有所到达,但实质面却无法全面落实。
美国的学区制设有从小学到高中及成人学校等各类学校,面向社区,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美国的学区教育人员享有很大的空间,如教材的选用及教师聘用等. 而中国是全国统一教材的模式教育,在多元创意及启发方面,有所缺憾。
美国的学风较为开放,学生与老师之间比较像是朋友关系。
中国学生过度听从老师的教学,不如美国学生可全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
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
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
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
”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