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界迅速被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侵袭和蚕食,在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界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无论主流媒体还是相关从业机构都普遍认为:互联网必将改变金融,要么是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实现自我变革(如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要么是互联网企业深入金融业务撼动传统格局(如阿里、腾讯和京东)。相关研究多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展开,认为其是科技和数据金融。而其中又以关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开拓为多。同时也关注新兴的P2P借贷、众筹、移动支付等新鲜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思想金融监管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交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交换成本,因此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的领域。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之上,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造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革新,它已经颠覆传统传媒,而正在颠覆传统零售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而且它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改变了商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它激发、推进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展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理论综述

最早的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是国外的移动金融。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互联网金融逐步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有很多,像Wu和Hisa (2008),Anckar和D`Incau(2002)以及Dholakia(2004)从理论上给出了移动金融和移动市场的概念,并得出了电子金融与移动金融的差异,以及移动市场的关键特性。从而又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移动业务模式和移动价值链构建。Scharl、Dickinger和Murphy(2005)研究了使用SMS的关键成功要素。Wang(2007)亚牛了整合了SMS消息和网站渠道的跨媒介成效,证明了使用移动媒介和网络共同运营的有效性。

在对移动金融各种营销策略的研究基础上,其深入到具体移动市场应用的设计问题和特点问题。从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理论角度出发,DeVos、Haaker Teerling(2008)给出了利用位置信息定位并提供本地服务的手机银行服务。Laran和Lin(2005)研究了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时的行为意图。Rtten(2008)则侧重从业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WAP银行的概念模型。Barati和

Mohammadi(2009)提出了一个用于改进客户对手机银行接受度的模型,将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加以考虑,形成一个改进模型。而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作为基础的移动技术角度的系统分析,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用户接受情况两个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Kalliola(2005)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要求;Nambiar、Lu和Liang(2004)讨论了移动金融中支付交易的安全技术;McKitterick和Dow ling(2003)较为完整地讨论了移动支付技术实现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在另一方面,从用户接受度的角度出发,Viehland(2007)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来检测用户对移动支付服务在各方面的接受情况,表明尽管客户对其认知度高,但是在新西兰的实际使用用户却不多,潜力较大;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05)通过对四种移动支付模式的用户购票体验的研究,得出七成多受访者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来完成这一项交易;Mallat(2007)通过定性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在对于紧急和地域限制情况下支付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其还面临着支付价格较高、支付过程过于复杂、商业接受度较低和风险性等问题;Zmijewska、Lawrence和Steele(2004)总结并提出了影

响移动支付系统的因素,从而为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另一方面,从银行业实践的角度出发,Goddard、Molyneux、Wilson和

Tavakoli(2007)提出了欧洲银行的发展和整合的重要性。Bouwman、Carlsson、Castillo和Walden(2007)给出了在芬兰应用移动服务的问题和驱动力,进一步肯定了金融移动化的重要性,也表明了金融移动化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Riivari(2005)指出了手机银行是一个有力的提供公司金融服务的新型CRM工具。Pousttchi和Schurig(2004)则提出了如何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评估当今手机银行应用,从而为手机银行的推进提供了评估方法。Karnouskos和Vilmos(2004)给出了欧洲开展移动支付的尝试,通过这些指出一些在欧洲范围内成功实施移动支付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以及取得了一些进展,罗春燕(2008)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叶春明和黄满盈(2006)对中国金融服务开放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中国金融服务开放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网络安全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防范。郑展鹏(2009)运用贸易竞争指数、Michaely指数等指标对中国与世界金融服务大国的金融服务国际竞

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按照其分析结果来看,中国银行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相容,这也是我国经济预取得金融服务国际竞争力的同比标准方法之一。

王铁山和冯宗宪(2008)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对中国与东亚和世界13个经济体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和银行的开放化与国际银行的发展尚存在极大的差距。王静(2008)在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时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了比较研究,李伍荣和禹响平(2008)对中日韩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研究的结构无疑都表明中国银行的发展必然需要与国际同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势必会将银行的开放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是否能符合银行业本身的发展要求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考虑。

李青川、徐毛毛(2010)国外网上银行发展经验及借鉴中调查显示,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目前,网上的电子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