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京剧《智取威武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谈谈京剧《智取威武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谈谈京剧《智取威武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论京剧《智取威武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一.赏析《智取威武山》

剧本系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1958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现代戏剧座谈会,并向戏曲界发出关于戏曲艺术第二次革新的倡仪。为响应文化部这一倡仪,上海京剧院一团决定创作一部新的剧目。其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剧院演出了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林海雪原》。团里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等几位演员在看了人艺演的《林海雪原》后,对其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这一段很感兴趣,几个人一碰头,决定将这个情节改编成京剧。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团领导的支持,并派艺术室主任陶雄和编剧申阳生参与改编,戏名也定为《智取威虎山》。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森协助。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经过数月的排练,同年9月17日,《智取威虎山》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并获得好评,成为上海京剧一团的经典剧目之一。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1963年,为准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周信芳院长提出:“《智取威虎山》不错,可以加工修改。”随后决定

由陶雄、刘梦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由高一鸣、陈立宗、辛清华对唱腔和乐队配器进行加工调整。又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老导演应云卫任导演,投入排练。上海市委对《智取威虎山》剧极为重视,由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亲自主管剧组工作,后改由副部长张春桥主管。1963年12月,在华东地区话剧会演期间,张春桥特意请正在上海的江青观看并“指导”《智取威虎山》的排演。1964年4月,江青便以“指导”者的身分在上海艺术剧场,再一次观看了《智取威虎山》的演出,并表示此剧可以参加全国观摩演出。在这一稿的修改过程中,江青先后五次观看了演出,每看一次戏,必发“指示”,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修改与加工。如她责令将杨子荣“迎来春色换人间”这句唱词中的“春色”二字改为“春天”,后来毛主席认为这句欠妥,不如“迎来春色换人间”为好,才重新改了过来。她又指令编剧在第二场少剑波的“朔风吹”那段唱词中要“写出五大形势”,“即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解放战争总形势、东北地区的形势和少剑波所领导的这个小分队的剿匪斗争形势”,令人啼笑皆非。

1966年冬,《智取威虎山)被定为“样板戏”,经加工排演再度晋京演出。毛主席观剧后予以肯定。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该剧的教学影片。

众所周知,《智取威虎山》讲述的是一个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敌匪斗智斗勇的故事。

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我军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三十六人的追剿队,在击破奶头山之后,乘胜进军,

准备消灭座山雕匪帮。侦察排长杨子荣得知座山雕逃回威虎山,向少剑波汇报。少剑波下令继续向前方侦察,到黑龙沟会合。

座山雕匪帮在回威虎山途中,一路洗劫,又来到夹皮沟烧杀抢掠,强掳青壮男女上山修筑工事。李勇奇深受大害,儿子被匪徒摔死,妻子被座山雕枪杀。李勇奇极力反抗,但寡不敌众,被匪掳走。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野狼嗥的行踪。杨子荣从一撮毛身上获得了载有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胜利归来,并侦积压此为座山雕垂涎已久。杨子荣又审讯了栾平,核实了“联络图”的情况。由于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进攻,大家都认为只能智取。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标,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杨子荣来到匪窟威虎厅,战胜了座山雕的种种试探,并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取得了初步信任。座山雕“封”杨子荣为威虎山的“老九”和“上校团副”。夹皮沟群众饥寒交迫。李勇奇冒死逃出匪窟,转回家来,母子相逢,悲喜交集。少剑波率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当地人民因久匪患,不明真相,加以敌视。少剑波对李勇奇母子耐心宣传党的政策,解除疑虑,表示全力支援解放大军,消灭座山雕匪帮。

座山雕对杨子荣深存戒心,满腹怀疑,设下毒计,再一次进行试探。杨子荣深入敌人的心脏,又一次战胜了座山雕的试探,将搜集到的情报送下山冈。申德华及时取回杨子荣的情报。这时押运犯人的小米车

二道河被土匪炸毁,野狼嗥炸死,栾平逃走。少剑波考虑到栾平若逃往威虎山,将破坏整个歼敌大计,便下令急速出兵。追剿队由杨能奇带路,迎着风雪,翻山越岭,滑雪疾进。栾平突然逃到威虎山,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杨子荣在这生死成败关头,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追剿队及时赶到,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在观戏中,我不由的为其中高超的演出技艺所折服。我发现,它的形式简约、凝炼,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从整个戏的结构、情节进展的节奏,到演员道白与演唱与动作之间的衔接,都是极自然的,熨贴的。没有一处让人不舒服。它的遭人指责的所谓程式化,不过是一些戏剧种类所共有的艺术表现手段。

人物脸谱化,不正是京剧固有的特点吗?人物塑造得高大全,西方的歌剧舞剧中能够单纯表现崇高,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高于生活呢?……

在我看来它的形式完全可以经受住挑剔,那么我就可以更加没有顾虑地投入到它的故事和它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了。

事实上,在看第二场戏《夹皮沟遭劫》时,我就被牵引进去了。李勇奇的孩子被土匪活活摔死,妻子死在土匪枪下,李母一声悲泣:“媳妇啊——”,我的心便开始疼痛起来。到第三场《深山问苦》,小常保用满腔的怨愤、辛酸,唱出自己一家人的凄惨遭遇,我的眼泪在眼眶里转啊转啊。戏还没有到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地方,瞧别人似乎都没有进入氛围,而我今天怎么感情如此“脆弱”?我惊讶于自己这么快

地受到剧情的感染。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我的心灵空间,我的感应能力和指向,或许在我幼年的时候就经由这样的戏而被塑造出来、确定下来?不然,为什么今天的我仍与它有着如此自然、充分的精神与情感上的契合?

看戏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和回忆起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戏里的杨子荣曾经是浓眉大眼。以我当年幼稚的眼光,我觉得这样的男子就是最美的,最性感的。当然,可以说我喜欢的其实是童祥苓。很长一段时期,这种浓眉大眼一直是我心目中男子美的标准。后来有电影演员郭凯敏,也生着一副浓眉大眼,于是我也一下喜欢上他。现在,我的眼光已经有所改变。但我不会改变对我心目中英雄的爱。

当年杨子荣身上的穿戴,还告诉了我什么是服饰美,什么叫时髦。他的大衣,用我老家的方言讲是“大氅”。这很形象。杨子荣的大衣更像一件装饰,能让他有时双手将它敞开,有时往腰间一束,或干脆甩在地上,用来表现他在敌人和猛兽面前的果敢,大无畏气概,他的飒爽英姿。从那时我便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件气派的大衣。我始终偏爱大衣,风衣,行动间衣裾飘飘,多么潇洒快意啊。

《智取威虎山》,真是一出伟大的戏!

二、欣赏《牡丹亭》

欣赏《牡丹亭》,享受着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享受着文字语言的饕餮飨宴,让我不得不沉醉在其中。优美的文字,忧伤的情感,哀怨的文字,忧伤的诉说。细腻感情丰富,带着淡淡的哀伤,有着太多无奈

与遗憾的述说,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

1、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

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2、《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这些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短暂的一学期又要过去了,通过戏曲鉴赏选修课的学习我培养了自己对戏曲一定的鉴赏能力。不再是从前的“戏盲”了。另外美都是相通的,戏曲鉴赏课也培养了我对美得鉴赏能力。不光是戏曲还有许许多

多的高雅情操。老师课上对一些戏曲以及戏曲艺术家的点评与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让我感觉到以前自己在生活中忽视情趣培养的不足。谢谢教授。谢谢戏曲鉴赏课。这一学期的课我受益匪浅。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

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昆曲《牡丹亭》与京剧《智取威虎山》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

昆曲《牡丹亭》与京剧《智取威虎 山》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 《牡丹亭》讲述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杜丽娘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要求葬在花园的梅树下,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智取威虎山》讲述的是: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一支追剿队进入深山,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少剑波派侦察排长

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自己则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 当追剿队得到情报整装待发时,被我方逮捕的土匪栾平在被押送途中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杨子荣临危不惧,机智沉着,抓住栾平的弱点主动进攻,最后亲手处死栾平。借为座山雕祝寿之机,杨子荣将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下面对这两部曲剧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进行分析: 《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最后人世两和谐,可以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剧本还展示了未来是“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世界,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激情。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评昆曲《牡丹亭》

至情至深——昆曲《牡丹亭》 “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间,当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花香的,午后......”正如这首《缘起》,席慕容的诗作,诸如《尘缘》《前缘》《际遇》等,似乎“缘”之一字已深深嵌入了她的灵魂。然而“偶然”这个词有些时候显得太过随性,简简单单描摹着生命中的种种际遇,而“缘”却能在心灵与灵魂的深处闪现着生命间的某种意韵悠长的联系,强烈地但又悄无声息地传送着爱的充满灵动的音符。若果缘分真是前世的注定,那么,六百多年前昆曲与《牡丹亭》的缠绵悱恻,便定是那“红尘最深处的重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牡丹亭》中清远道人的题词。或许,正如汤显祖所说,当已情深似海时,再回首竟不知早已是身百年,再寻不见初相见时的容貌。因为一切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以至昆曲在如此自然的结合中,生生不息。 这是一段生命的邀约!六个世纪以后,同样是优雅婉转的昆曲,同样有耐人寻味的情缘际遇,面对的却已然是一个讯息高速发达、时空局限完全被打破、审美日趋复杂的视像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昆曲用崭新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风姿。 在荧幕呈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出色的艺术形式,也需要出色的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而这些重要的因素都被囊括进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通过这部《牡丹亭》诠释着他对昆曲的理解与热爱。青春版《牡丹亭》里的场景布置与演员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舞台上风韵犹存的昆曲艺术,进一步了解并理解了《牡丹亭》的深蕴。戏曲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戏曲演员的唱腔可以大致听出人物的个性。比如在昆曲中,杜丽娘的唱腔听起来总是显得婉转、软细、清灵,这样的唱腔特点正是纯美高贵、性格柔美的杜丽娘的反映。再如,春香的唱腔给人一种灵动、调皮的感觉,便可想象到春香淘气、活泼的形象。如此等等。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有)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的,而且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也都获得了诗情画意的陶冶,成为一种优美的有机组合。”拿《牡丹亭》来说,剧中的所有台词都是汤显祖精心构思、推敲而成。如在第二幕“闺塾”中,杜丽娘在“责打”春香时唱到“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看上去像是杜丽娘在警告春香“遵守规矩”,实则这却是杜丽娘对自己呆板、拘束、充满教条的生活环境、活动状态的无奈与潜藏的抱怨、抵触、反抗之情的反映。【皂罗袍】应该来说是全剧反映杜丽娘心境的重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许”这句唱词的最后,“许”之一字的悠长的尾音充满了悲凄与无奈,刻画出了杜丽娘尖锐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受封建礼制的束缚,16年的岁月不曾踏出闺阁一步,面对初次见到的春色盎然的后花园,心中自然惊喜万分;但这种欣喜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转念一想到自己仍旧得回到牢房似的毫无生机的闺房,但自己却半分解脱的办法也没有,只能默默地在心底怅惋哀愁。大好河山尽在眼前,自己却只能与之失之交臂,内

中国戏曲之昆曲和京剧

中国文化之我见 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若干年来,戏曲理论界对戏曲本体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创获。然而,毫无疑问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只浅谈谈我对中国戏曲文化之京剧和昆曲的一些浅微的见识。 昆曲 前世,我走在江南水乡,带着淡淡的忧愁,浅唱低吟一场风花雪月的梦。倚窗而望,眼波流转,场景变幻,蓦然瞥见那淡雅如莲花的容颜,嫣然一笑,悄然退场,隐觅于繁华之外。 这是我最初开始接触昆曲时,内心中最大的感受,在我的心中,我总是认为昆曲是一种唯美的象征,是一种诗意的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我深深地为之心醉、为之震撼。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昆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老剧为主。古老艺术要推陈出新,除了复排传统剧目外,创作昆剧新戏已成为重点。作为中国昆曲艺术保护工程重点扶持的首个新创剧目,浙江昆剧团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昆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昆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子都》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 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

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

最新对京剧和昆曲《断桥》的比较与赏析

对京剧和昆曲《断桥》的比较与赏析

对京昆《断桥》的比较赏析 欣赏戏曲一向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对于刚刚接触戏曲的标准门外汉我来说,对京昆《断桥》进行专业新颖的点评比较是不大可能的,只能说说我看的“热闹处”和一些浅显的见解。 对比看完京剧、昆曲的《断桥》后,觉得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唱腔了。昆曲的唱腔缠绵温柔,如同江南的温婉女子在你的耳边侬侬细语,感情抒发的比较含蓄,听起来非常优美;京剧则是爽利刚强的女儿,唱腔铿锵有力,干脆利落,起伏的感情抒发的酣畅淋漓,让人爽快极了。 昆调行腔优美,其“水墨腔”很有特色。昆曲《断桥》中运用细曲,拍子放慢,节奏延缓,旋律进行中较多的运用装饰性花腔,听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此外,昆曲《断桥》在演唱技巧上很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然而昆调按律填词,又受谱限制,曲律对作词者和演员束缚的很紧,不能发挥演唱者之个性,且“有时剧情到了激越之处,而曲调却是悠扬平和,无铿锵过门相配合,唱腔又不高昂,显得特别瘟”。不能动人,亦不能传情,比如青、白二人与许仙相遇后,白娘娘一旁哭诉时,虽然此时她的感情应是十分激动的,但唱出来却仍是四平八稳没有大的起伏,不免让人觉得无味寡淡。就配乐来说,昆曲《断桥》丝竹、笛声相伴,以人声为主。青白二位娘娘的唱腔均十分柔美,就连惊呼也是连绵婉转,很符合江南含蓄婉约的水乡情怀。 相比之下,京剧《断桥》的皮黄板腔,有琴、鼓衬托,鼓板响处,其声清越激昂,琴亦能适应各种声调唱腔,两者结合完美。同时,皮黄板腔板式众多,过门多样,《断桥》一出戏中就运用了西皮散板、快板和摇板,并辅以西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诞生的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关键词】京剧昆曲地方戏时代花雅之争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 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 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 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 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 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①。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 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 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 文化格局。秦汉以来迄至明清,中央集权的

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专业名称:音乐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姓名:刘萍 学号:20080007054 答辩日期:2011年6月 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单选题 ---------------------------------------------------------------------------------------------------- 1.魏良辅出生于()年。 正确答案:A.1489 2.戈阳腔诞生于()。 正确答案:B.江西 3.角抵出现在()时期。 正确答案:B.汉代 4.梁辰鱼是()文学家。 正确答案:D.明代 5.魏长生是清朝()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正确答案:C.乾隆 6.纪君祥是()戏曲作家。 正确答案:C.元代 多选题 ---------------------------------------------------------------------------------------------------- 3.关汉卿的作品包括()。 正确答案:A.感天动地窦娥冤B.关大王单刀赴会C.望江亭D.智斩鲁斋郎 4.戏曲三元素不包括()。 正确答案:A.戏文B.舞台表演C.声腔艺术 6.昆曲三大经典包括()。 正确答案:A.牡丹亭B.长生殿C.桃花扇 判断题 ---------------------------------------------------------------------------------------------------- 1.乾隆初叶之后直至民国初年是昆曲的衰落阶段。 正确答案:错 2.新文化运动对京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正确答案:错

3.康熙中叶以后,昆曲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正确答案:错 6.昆曲的舞台表演相对于京剧更加程式化。正确答案:错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中国戏曲.昆曲

1.1昆曲的历史 1 【单选题】下列剧作家中,属于明代的是(C)。 A、孔尚任 B、洪昇 C、汤显祖 D、李渔 2 【单选题】目前演唱的昆曲剧本中除明清传奇外,还有元杂剧,如(A)。 A、《单刀会》 B、《牡丹亭》 C、《长生殿》 D、《桃花扇》 3 【单选题】下列关于昆曲、昆腔和昆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昆腔是指戏曲音乐而言 B、昆曲既包括音乐又包括文学 C、昆剧与昆曲没太大差别 D、1949年以后昆曲改名叫昆剧 4 【判断题】昆曲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判断题】魏良辅的《浣纱记》是根据新创的昆山腔而创作的昆曲剧本。(×) 昆曲的特色 1 【单选题】南曲五音的工尺谱中,“凡”是对应的简谱中(D)。 A、do B、re C、mi D、fa 2 【单选题】昆曲程式中的“唱、念、做、打”,“做”是指(C)。 A、舞蹈 B、武打 C、表演 D、杂耍 3 【单选题】昆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眼、身、法、步”,其中“法”是指(B)。 A、甩发技术 B、表演技术的法则 C、身法 D、把式

【多选题】下列关于昆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BC)。 A、音乐伴奏以曲笛为主 B、文本主要来自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C、曲谱为工尺谱 D、4/4节拍对应的昆曲板眼是一板一眼 5 【判断题】《长生殿·小宴》的曲牌是一套典型的南曲。(×) 6 【判断题】昆曲的舞台程式是“一桌两椅”,但实际上并非一定是两把椅子。(√) 《浣纱记·泛湖》赏析 1 【单选题】昆曲中的演员服装是以(C)服装为基础进行的艺术美化加工。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 【单选题】《浣纱记》中的“纱”是剧中主人公西施和(D)的定情信物。 A、勾践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_心得体会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

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

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昆曲《牡丹亭》中,“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 《红灯记》是革命历史题材,注重现实世界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说家史》一段,打破了传统,采用了唱、念相结合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念白上,而后面的一段唱,又做了情绪的延伸和事件的补叙,用抑扬顿挫的念白生动地产生了戏剧效果,又用唱进一步渲染了感情,使叙事、抒情、戏剧性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更强烈、更感人的艺术效果;《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选择“西皮流水”的声腔板式,就是取其流利活泼;“我爹爹象松柏意志坚强”是旦角反二黄快板唱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铁梅此时此刻的决心,通过这几段唱腔的巧妙、完美的设计,使铁梅的形象深入人心里,深化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主题。京剧音乐在音乐结构上属于板式变化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小的时候,最烦京剧一类的戏剧。戏剧咿呀缓慢的唱腔,听到便觉腻烦。直到如今才明白,戏剧原是属于年长者的音乐。那拖声长调里,婉转着无尽的世事沧桑。不知何时起,昆曲依依呀呀的阔韵长调开始像舞台背景的音乐般时隐时现的进入我的脑海。不期然的,无思考的,偶一合眼,便来到耳后脑旁。而今幸运地观看了昆曲《牡丹亭》,终于感觉到东方戏剧的美,昆曲果然是唱进灵魂的艺术。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将昆曲的旖旎悠扬和牡丹亭的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确有其他剧不可比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以前也听讲过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大概知道,但那时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过觉得是一出戏,而且是极为荒诞的戏,一个女子为了一个梦便陨了性命,后来梦中人来到墓前,又让她起死回生。直到听了汤显祖的一段话,方才明白这荒诞的剧情表达是对情的理解。汤显祖说: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能让人死而生,生而死。非若此,都非至情。原来戏剧中荒诞的起死回生,是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借喻象征!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人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再者戏剧反映生活,这不免让人觉得古人比今人情深。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古人拘于礼教,不可妄动情。因不可妄动,越发珍贵,所以越发至深至坚。因而,这种至情,是为古代闺阁女子为最。牡丹亭死去了杜丽娘,而非柳梦梅。钗头凤里殁去了唐婉,亦非陆游。泛泛此等,譬如苏轼之朝云,王献之之桃叶。怎么这至情的人都为女子!于是,敏感多情的汤显祖与曹雪芹一样为这些至情的女子作了传。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曹翁之红楼也许也受牡丹亭的影响。《红楼梦》中大段的牡丹亭唱词的引用,可见曹雪芹一定读过牡丹亭,而且很喜爱。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