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语文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乏具有语文素养的教学课堂,让人尽享语文的魅力,但也存在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教学课堂渐离语文教学目标,迷失语文教学的本义。

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经历过几十年的痛苦挣扎。从上学时过分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性;到从教时,又片面强调突出语文知识、能力体系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则倡导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兼顾;迈入新世纪,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教学苦苦追寻的本义。这个统一是灵与肉的相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统一。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体现去实现它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根本宗旨揭示出语文教学本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直接载体。理解和运用既关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关涉理解和运用的人,也就是开展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落足于言为心声的对话,讲究心神交往、用心沟通。为此,语文教学的实践,不是日常所指的平面语言文字,而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彩妥帖,心理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合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显然是对语言文字理

解和运用的深刻诠释。

新课程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求教师构建活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教材处于鲜活的状态,发出智慧与生命的光芒。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得从钻研教材出发,开展与教材的对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钻研教材:

一、相识

走进教材,初读文本,领会教材内涵,整体了解文本内容与呈现方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先用事例后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句式与实词的运用。

二、相处

再读文本,研读文本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在何处?《生》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核心,第二自然段又是主体与核心之经典。面对困境与挫折的看法,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历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再从个人经受磨难讲到国家的处境,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必先”的体验是难点,是解读的关键,是桥梁,是纽带,是心力暴发的按钮。

三、相知

再读文本,内容是如何组织与整合的,其顺序与结构含义?《生》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方法,使文章读起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第一段用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6位名人的事例,

把他们放在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第二段使用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人从内心从品性从肉体从行为从精神,字字句句精当有力,因果明了。第三段以点带面,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的写法,堪称经典,具有深刻的启迪。第四段水道渠成,自然生成观点。四、相思

再读文本,文本对师生意味着什么?向师生提出了什么要求?从文本中来到现实生活去,应该树立正确的困苦观,面对困难与厄境,我们不能惧怕,正面对待,积极迎接,战胜困境往往以进步作回报;面对舒适与顺境,我们不能迷惑,而应该居安思危,才能保持进步。“生”与“死”的含义无不在生活体验中得到不断的诠释与丰厚。另一方面,说理思想缜密,表述严谨鲜活。因此,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以学生为主,以体验为主,以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

五、相悦

再读文本,文本折射出什么教育理念?什么教育目标?该文本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无不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再次印证教材是从生活来,理应赋于生活的体验;教学就应到生活中去,发动与生活的共鸣。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教学的本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核心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紧扣语文的本义。听说读写,应自始至终关注文本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课文无非就是一个范例”叶圣陶讲道,既是范例,我想就是要用好这个范例,对范例的语言运用进行理解、感受直至感悟,进而自觉地

自然运用与积累,我认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积累这三者是相连相关相融的。当然,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关注的重点却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侧重。语文教学以品味形式完成收获内容的把握理解,形式品味愈到位内容把握就愈深刻,内容的深刻把握又促成形式的内涵玩味。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是灵与肉的不可分割,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特定的内容又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换言之,语言形式是为内容表达服务,内容表现需要语言形式的承载。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语文学科关注的根本是“怎么说”、“如何说”,而其他课程则是关注“说什么”。因此,语文课即使学的哲学论文,也不会上成哲学课,《看云识天气》不会上成气象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会上成植物课,《田忌赛马》不会上成数学课。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如何说”,却目的片面指向(灌输)“说什么”,也不是及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合格的真正的语文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