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考古(三)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特生( J.G.Andersson )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874—196 0)
1924年桑志华又与法国的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de.Chardin)在红山前 采集到细石器、石犁耜等遗物。
1930年代,梁思永在当时的热河省(即赤峰、通辽等广大地区)进行调 查,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物。
1933年“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的成员八幡一郎调查了红山前地 点,并在红山后地点发掘青铜时代石棺墓。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
桑志华(EMilelicent)
法国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神甫 (1876—1952)
法国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神甫。最 早在中国从事地质和古生物学以及史前 考古活动的外国学者之一。1912年获动 物学博士学位。桑志华先后深入山西、 陕西、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采集 了大量动植物、矿物标本,在河套地区 发现了如萨拉乌苏、水洞沟等旧石器遗 址,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在中国近代考古 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桑志华聘请法国和俄罗斯专家来北疆博 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原名黄 河白河博物院 )对藏品进行整理、研 究,使其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瞩目的成 果,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 桑志华获得了法国政府“铁十字骑士勋 章”。抗战爆发后桑志华的采掘工作中 断,1938年回国,1952年逝世。
发掘,这是红山后遗址首次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的发掘工作,这次发掘进一步 明确了红山文化的性质。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徐光冀发掘了富河沟门遗址,发现 了一种不同于红山文化的文化类型,被命名为富河文化。以此为基础,学术界 提出在北方地区广义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不同的文化类型,即红山文化和 富河文化。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刘观民、徐光冀对赤峰北郊蜘 蛛山遗址进行发掘,在第一探方发现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 层文化→战国燕、秦汉文化(由早至晚)的层位关系,这是第一次明确发现的 红山文化原生层位与其他考古学文化在层位上叠压打破关系。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刘晋祥在蜘蛛山以北的西水泉遗 址发掘到红山文化的三座房址,房址内出土的遗物提供了红山文化器物的共存 关系。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874— 1960)。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获博士学 位。早年数次参加极地探险,曾任万国地 质学会秘书长。1914年受聘任中国北洋政 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 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 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 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后到甘肃、青海 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受材料 局限,提出过中国文化西来说;将甘肃史 前文化分为六期,依次是齐家、仰韶、马 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后自己有所纠 正。他对周口店化石地点的调查,促成了 后来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归国后任远东古 物博物馆馆长。 代表作品:《甘肃考古记》、《中华远古 之文化》等。
1919年以后桑志华(E.Licent)多次到该地区调查。 ,法国神甫 1921年6月,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农矿部地质调查所的瑞典地质学家
(J.G.Andersson)安特生在辽宁西部地区进行煤矿调查,发现并发掘 了辽宁省沙锅屯洞穴遗址,获得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物,这些遗物成 为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之前认识红山文化这类文化遗存的主要资料, 可以说,这次发掘也是红山文化遗存第一次与世人见面。
20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在凌源等地也发现过红山文化的彩陶和石器。
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有以下特点: ①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以外国学者为主,极少数的
中国学者在该地区也有零星的考古活动。其中日本学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刀的 保护下,对我国进行了有组织、具有一定学术目的考古活动,大肆盗掘我国的考 古遗址,掠夺大量的珍贵文物,日本对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以及文物保护造成了重 大的损失。因此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也可以被称为“军刀下的考古”。 ②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的特点:考古调查为主,发掘为辅;不见大规模的考古发 掘,有一定数量的小规模清理;合法调查的少,违法调查的多。 ③提出了“赤峰一期文化”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为红山文化的命名和认识红山 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可靠的基点,但是缺少对遗址全貌、原生地层及包括房址在内 的遗迹的全面了解。 ④我国学者梁思永、裴文中、尹达等先生对于在长城地带发现的具有中原与北方 双重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同时梁思永先生注意到把长城地带 作为南北文化接触地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在红山文化的早期发现研究中,中国 学者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节 上宅文化
北捻头遗址房址分布图
北捻头F2
孟各庄F1
上宅文化分期图
第五节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F9
赵宝沟F6
赵宝沟F2
赵宝沟F7
第六节富河文化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七节 红山文化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1.发现 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1906-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曾在这一片区域采集文物,并 注意到红山周围地区在先史时代的重要性。(鸟居龙藏名义上是喀拉 沁王府聘请的教师,但是,他的心思和兴趣,都放在了考古调查上。)
2.命名 1955年,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专
门的讨论,认为该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似应为长城南北两种新石 器时代文化相互影响之后的新型的文化遗存,可以名之为中国新石器时 代的红山文化。
尹达(1906—1983)
3.研究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956年,吕遵谔率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实习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对红山一带进行了 发掘,并于1938年发表了正式的考古报告《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 红山后先史遗迹一》,将在红山山后(北侧东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 存称之为“赤峰一期文化”,其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红山文化。
此后,日本人赤崛英三、八幡一郎等还在赤峰大庙、朝阳二旗营子调查 并采集到彩陶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