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发表时间:2012-05-15T08:53:44.36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单长凤[导读] 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 山东单县一中单长凤

【摘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高中生物课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讨。下面就在教师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性学习课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物课研究性学习初探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笔者在复习“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亲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有兴趣。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科学家的经典探索实验设计成为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温特实验前,笔者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笔者接着提问:“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样,很自然就引入到了温特实验,然后提问学生:“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即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通过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研究性实验,使学生很好地领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领路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已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1.转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均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生产生活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与人们心目中的固有思维是不同的,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等同于课外活动,所以,转变师生固有的教和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教学为研究。

2.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你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研究”;比较加酶洗衣粉不同使用方法的效果。(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结合学校的拒吸第一支烟,调查周围人群中吸烟者所占比例及肺癌患者中吸烟者的比例,总结当前禁烟的有效方法并推广;校园植物调查;中学生的近视调查。(3)从生活实践中找课题,如室内设计之颜色搭配。

三、课堂教学是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