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广播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媒体与广播的发展
摘要:在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我们广播人应该如何应对传播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
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有着互相竞争又互为依存的关系和现状,我们需要在新媒体的迅速壮大中寻求广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受众;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
它是一种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目前,还没有一种其它的方式可以像新媒体一样,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广播。
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消除了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相对于第一代互联网,新媒体充分体现出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直接的参与,并且这种参与广泛而深入。
尽管新媒体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已广泛的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演进,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海量信息的获得,新媒体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同一个信息,在传统媒体上,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或者若干个相关的解读,但是在新媒体上,这个解读却可以趋近于无数个。
同样的一个交流,在传统媒体上,我们最多能够做到“一”对“数”的交流,但在新媒体上,却可以是“无数”对“无数”的,它的“即时性”、“海量性”都满足了现在人群对信息获得和交流的急迫性。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熊猫血”事件就是由我们部门最先通知节目部门并且同步在网络上发布了消息,不到一天之内,该消息就被转发4000多次,节目组收到全国各地的电话数百次,其广泛性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广播效应。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其实就是互联网架构在物理网络上数字化、双向化的趋势。
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
但就本质而言,新媒体也是一种传播方式,但是它的载体改变了,不变的只是内容。
无论是哪一种传播载体,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没有了内容,新媒体就变成了空架子,目前整个新媒体产业的繁荣其实都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之上的。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技术手段和传播特点,而内容产业则是其弱项,因此对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依赖性。
与新媒体相比,内容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品牌优势、可信度、权威性、重要性和受众的忠诚度等。
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巨大的。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极
大的可施展的空间。
在我国现有政策条件下,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新闻的采访权、发布权,网络扮演的只不过是“二次传播”的角色。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媒体的影响力,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将广播这一传媒做大做强。
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更快、容量更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必须能够把握媒体变革的总趋势,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使传统媒体得到更快、更强的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起构成一种复合的媒介环境,受众在变化中重组媒介消费己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传统媒体已无法忽视来自新媒体在受众层面日益深化的影响。
重视这些变化,分析这些影响,研究应对的策略,已是广播这类传统媒体必须做出的抉择。
受众重组媒介消费的过程也是受众不断分化的过程。
分化和重组是新旧媒体互动过程在受众层面表现出来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新媒体环境对广播受众的分化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广播收听渠道,传统收音机之外车载收听个人移动终端(如手机、mp3/mp4、随身听)收听、互联网收听等所占有的比例不断增长。
随时随地的个人化、移动化收听正成为广播在新媒介环境下发展出来的媒体优势。
其二,个人化、移动化收听趋势推动广播听众定位调整,更多符合新趋势的广播频率得到发展,可以说,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广播频率的专业化。
其三,新旧媒体交织也使广播听众的结构发生改变,互联网等新媒体更多吸纳了年轻人群,使广播听众中的年轻群
体流失。
数据显示,潜在听众群体(收听和可能收听广播的群体)中,年轻听众(45岁以下)收听时间缩短,听众群体中,年轻听众收听时间缩短,年轻听众疏离广播的情况占了多数。
新媒介环境下广播收听渠道(设备)多元化,广播频率向移动人群倾斜,以及年轻群体从广播流失等现象说明,受众在被新媒介技术及新媒介形态所不断分化的同时,也在以户外和移动收听为定位的广播频率中获得重聚。
广播的挑战在于受众分化,而广播的机遇在于分化之后的市场重聚。
传统广播的发展趋势,不是成为新媒体,而是迈向新媒体化。
所谓新媒体化,即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
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收听或者离线(点播)收听,更能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新市场。
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上同步开放了网上播出,这当然是传统媒体的一大进步,但是离充分结合和利用新媒体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是开了网站、实现了网上音、视频播出就成为了新媒体,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差距。
除了把音、视频节目放到网络上播出外,我们更多的是要在新媒体上同步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并且能够实现在传
统媒体上将这种信息重新播出。
这是一个从官方行为到个体行为再返回官方行为的循环过程。
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而是受众从分化到重聚的过程。
不同的人群在分化中各自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自动屏蔽对自己“无用”的信息,同时发布出自己的“有效”信息,所有的“有效”信息在传统媒体中可以实现重新的发布。
在新媒体化进程中广播将进入更多细分市场,重新聚合听众,并能够以音频广播为主体,实现多平台跨媒体产业化发展。
因此,对于当今形势下的广播媒体及其从业者而言,亟需认清趋势,强化研究,调整战略,融入新的广播发展潮流。
在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我们广播人应该如何应对传播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我认为,融合新媒体,打造个性化广播产品,在创新中实现广播的转型是我们每个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题中要义。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大小事件通过新媒体被无限传播,比如罗彩霞事件、彭宇事件等。
有鉴于此,每年“两会”等重要时期,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在网络上实时与广大群众对话,听取人民群众对国家重大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不得不说,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国家民主的进步,有技术才会有方式。
新媒体成熟的技术体系为与传统媒体的“强强联合”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播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是广播的一次革命,那么,融合新媒体则是广播的又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江湖中,内容依然重要,内容继续为王。
无论我们
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mp4,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
广播在40年前没有离开我们,今天也绝不会被轻易地挤出历史舞台。
只要我们善于和新媒体交朋友,紧紧抓住“内容为王”这个立命之本,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产品,我们的广播必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