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研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
课题组长:赵文豪葛月佳
课题成员:陈洁崔惠博张文峰
张楠楠傅诗媛宋雪晨
指导教师:李社娟
单位: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关于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的调查报告
单位: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指导教师:李社娟
课题组长:赵文豪葛月佳
课题成员:陈洁崔惠博张文峰张楠楠傅诗媛宋雪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称呼能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拉近彼此距离,起到“会说话,好办事”的功效。
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的尴尬事,即所谓的“称谓困境”。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增加。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
为了摆脱“称谓困境”,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中目前使用的称谓词进行对比研究。
为了开展这个研究,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请教了老师和有关专家,设计了研究方案。
我们在河南省宜阳县,美国新新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进行了访问调查,主要访谈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以及娱乐媒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访谈获得称谓词的第一手资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政府。
表一政府称谓词
访谈的结果表明,各国的政府都是严肃的机构,政府工作人员使用的称谓词表现出明显的级别差距。
具体表现为,中国人用“姓+职务”称呼领导或资深同事,凸显了领导的地位和对资深同事的尊重。
美国人和英国人称上级为“Sir/ Madam”,体现了明显的上下级关系。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Sir/ Madam”被下级用来称呼上级,晚辈称呼长辈,售货员称呼顾客,表现了很强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
中国人根据与同事的亲疏关系,用“姓+职务”称呼同级别的同事,如果关系亲密直接叫名字,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等级观念或是亲疏关系。
美英两个国家普遍使用“Mr./ Mrs. / Miss”等通用称谓词称呼同级别同事。
中国人称呼下级叫名字或“小+姓”,表示对晚辈的亲近和喜爱。
英国人对下级直呼其名或叫“Mr./ Mrs. / Miss”,而美国人通常直呼其名,因为美国人喜欢叫对方名字表示亲昵。
在我们采访的宜阳县政府,人们用“姓+秘书”称呼其他单位的陪同领导的职务不详的工作人员,“秘书”这一称谓具有极强的政府机构特征。
2.医院。
我们采访了宜阳县人民医院、辛辛那提大学医疗中心和伦敦皇家医院的医生,发现在中国医院和美国医院里,称呼领导都可以用“姓+职务/job title(头衔)+last name(姓)”,表明了在这两个医院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下级观念;然而,美国医院的员工还可以直呼领导名字,以示关系亲密或地位平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院内部称年龄大、资历深的医生为老师,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同时将双方置于“师生”关系这一轻松、亲密的模式中,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沟通了感情。
英国医院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称呼取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资格(FRCS)的资深外科医生“Mr. +姓”,而称呼普通的医生或资历尚浅的外科医生“Doctor+姓”,这与医学技术发达,业务熟练的外科医生备受推崇有关。
在三个国家的医院里,同等级别都称呼名字,英国医院也用“Doctor+姓”称呼对方。
用医生所从事的职业称呼对方,充分说明医生这个职业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职业,拥有崇
高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医院里,都用对方的名字称呼下级或年龄小的同事,表示双方关系亲密或相当熟悉。
与此同时,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医院里,医生或者护士都用姓名称呼病人,门诊部和住院部的医务人员还会叫病人的挂号序号或床位号,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特征。
中国的医务人员还根据病人的年龄,尊称老人为“老先生/ 老太太”,称小婴儿为“宝贝”;而伦敦皇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则根据病人的婚姻状况,用通用称谓词“Mr.+姓/ Mrs.+姓/ Miss+姓”称呼病人。
3.企业。
中西方称谓词的差异在企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美国的沃尔玛集团,对上级、同级和下级一律直呼其名,表明了在美国企业内部并没有明显的尊卑观念、等级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社会公民平等的思想。
在英国企业内部,用敬称“Sir”称呼上级,充分体现了对上级的尊重。
在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社会地位在称谓词中又得到充分体现。
无论称呼上级、同级或下级,都可以用“姓+职务”,例如,“刘总经理/王经理/张科长”等。
称呼资历深的同事或同级别的同事还可以用“姓+职称”,如,“李工(工程师的简称)/马技师”等;还可称呼资历深的同事为“李姐/郝师傅”等。
对年龄小的同事还可以用“小+姓”或直呼其名,表示关系亲密。
我们还发现大阳公司内部流行两个带有企业特征的称谓词“某工/ 某师傅”,充分说明在以技术革新为企业生命的现代企业里,技术过硬的师傅和技术骨干是倍受人尊重的。
4.市场。
表四市场称谓词
通过分析和比较三个国家市场内的称谓词,我们发现买家称呼顾客都非常客气、有礼貌。
因为售货员和顾客关系疏远,为了销售商品,他们必须通过称谓词与顾客建立融洽的关系。
而且,在三个国家的市场内,都有根据年龄称呼顾客的习惯。
在美国市场,售货员用“Sir/ Madam”称呼陌生顾客,用通用称谓词“Mr./Mrs. +姓”或顾客的名字称呼熟悉的顾客。
在英国的市场,售货员根据顾客的婚姻状况称呼顾客。
称呼年龄大的已婚女顾客为“Mrs.+姓/Ms+姓/Madam”,称呼年龄大的已婚男顾客为“Mr.+姓/Sir”. 对年轻女顾客的称呼非常亲昵,有“Miss/my love/darling”; 同时,无论男女顾客婚否,都可以用“Mr.+姓/Ms/Miss”。
中国的商家根据自己以及顾客的年龄称呼对方。
中年店主称年老顾客“老先生、老太太”,称年龄稍大的顾客“老哥、姐”,称年轻顾客“小伙、小姑娘”,称年幼顾客“小朋友”。
青年店家称老年顾客“爷爷、奶奶”,称中年顾客“叔叔、阿姨”,称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
对同龄顾客,有时会叫“帅哥、美女”。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的商家非常擅长使用称谓词,用到昵称“老先生、小朋友”以及拟亲属称谓,如“爷爷、小弟弟”等,或称赞对方的称谓词“帅哥、美女”,使本来生疏的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拉近了许多,为交易成功做好了铺垫。
5.教师。
表五学校内部称谓词(老师)
英国和中国学校的老师都用“姓+职务/job title(头衔)”来称呼领导。
宜阳一高的老师用“姓+职务”称呼领导,如“王校长、李主任”等。
英国的老师也可以叫领导名字或用“Mrs.+姓/Ms+姓/Mrs.+姓”称呼领导。
辛辛那提大学的老师直接喊领导名字,或用“Professor(教授)+姓”称呼领导。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美国家的等级观念比中国淡薄,也说明了在美国大学教授是倍受人尊重的职业。
中国人称呼同龄老师时直呼其名,称呼年龄较大的老师用“姓+老师”。
称呼同龄老师时,美国和英国的老师直接叫名字,以示关系亲密平等。
一般情况下,中国老师叫学生全名,关系亲近的学生也会只叫名,不加姓。
英美国家的老师通常叫学生的first name(名字),表示友好亲密。
6.学生。
表六学校内部称谓词(学生)
在我们访谈的三个国家的学校里,学生称呼老师的方式很相似。
中国学生用“老师、姓+老师、学科+老师”称呼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称班主任为“老班”。
“老师”作为一个职业,转化为一个职业称谓,这表明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师行业是一个高尚的职
业。
美国大学生称老师“Professor(教授)/job title(头衔)”,如,“Dean white/ President Huston”等。
在这三所学校,同学之间都直接叫名字。
中国学生有时叫熟悉同学的外号、昵称或小名,不熟悉的叫名字或“同学、朋友、哥们儿”。
美国的男同学也会用爱称“man/guys”称呼其他的男同学。
中国学生有很多绰号,如“小胖、大脸猫、妖、领导、状元”,表现了某些同学的体态特征或是智力特征,也表达了同学们对他们的喜爱和希望。
美国同学也有昵称,如“Jonathan—John; Amanda—Mandy”,叫起来简短明快,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英国的学生往往会嘲笑偶尔反应迟钝的同学,戏称他们为“Pig”。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三个学校的同学都发展了一定形式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同学们的可爱、机智、幽默也融入了称谓词中。
7.家庭。
比较了三个国家家庭内部的称谓词,我们发现中国式的家庭是一个长幼有序、称呼明细的父系家族体系。
称谓词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伯伯、伯母、叔叔、婶母、姑姑、姑父、阿姨、姨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而英美国家则不同,他们并不区分父系与母系,比如,爷爷/外公(grandpa),奶奶/外婆(grandma),叔叔/姑父/姨夫(uncle), 姑姑/阿姨/婶母(aunt), 更不会区分堂兄/堂姐/堂弟/堂妹(cousin),侄子/外甥(nephew),侄女/外甥女(niece)等。
三个国家家庭内部的称呼方式类似,都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称呼。
英国和美国都有“Grandpa/Grandma; Mamma(妈)/Papa(爸); Uncle/Uncle John/John; Aunt/Aunt Mary/Mary”等,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和美国的晚辈可以喊长辈的名字,而在中国却是万万不能。
在家里,中国父母往往会叫孩子小名。
在非正式场合,英国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可以用爱称“Darling/Love/Sweetie/Sweet heart”表示亲昵;在正式场合,用不带姓的名字称呼对方。
在非正式场合,美国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叫对方名字或“Honey”;在正式场合,非常正规地叫对方名字。
8.媒体。
英国和美国娱乐媒体使用的称谓词几乎不存在差别。
在介绍评委或选手入场时,往往称呼其全名以表示隆重。
在节目期间,往往只叫对方名字。
在节目中,主持人会用到一些爱称来称呼选手,如英国偶像的主持人用“Charming/My friend/Boys(男生组合)/Girls(女生组合)”称呼参赛选手;美国偶像主持人用“Sweet heart/Sweetie/Man”等称呼参赛选手。
中国娱乐节目中使用的称谓词表现出特定的中国文化。
主持人尊称年长评委“老师”,年龄相仿的评委直接叫名字,用“姓+称谓”称呼现场的陌生观众,如“王女士、赵大哥、刘小姐”等。
比较了三国知名综艺节目主持人使用的称谓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持人通过使用适当的称谓词,或是表达了对评委老师和明星的尊重,或是活跃了现场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通过整理和分析第一手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中国是一个比较传统、强调等级有序的国家,在政府、企业、医院和学校均有体现。
具体表现为用对方担任的职务称呼对方,表现了对权利的崇尚和尊重。
在访谈到的三
个国家中,美国人使用称谓词最自由,如在医院、企业、学校、家庭里,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
英国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
这一现象和三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荀子所谓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的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推崇权力的等级观念在政府、医院、企业、学校都有充分的体现。
如医院内部称资深医生为Mr.(师傅),在企业内部称上级为“Sir”等。
美国因为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又是一个移民国家,讲求人人民主平等,因此,在美国人看来权力和年龄没有多大优势,资历和经验没有太多优越性。
美国人没有很明显的等级意识,也喜欢打破辈分界限,以名字和昵称招呼,体现了美国人民主、自由、开放的性格特点。
2. 三个国家当地政府是当地最高的政治机构,政府内部称谓词体现了等级有序的意识。
中国人首选职务。
英美人用“Sir/madam”,充分体现了对上级的尊重,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与上司的社交距离,这也表明在政府机关内部,普遍存在着上下级关系。
3. 三个国家综艺节目主持人使用的称谓词可谓异曲同工。
中国主持人用“老师”尊称年长或知名评委;英美主持人称对方全名表示对评委或巨星的尊重。
中国主持人用“先生、女士、小姐”这样的通用称谓词称呼现场观众;英美国家主持人使用一些昵称,如“Sweetie/Charming/My friend”来称呼选手。
他们的语言或是幽默诙谐,或是庄重得体,说话讲究分寸,或表敬意,或表亲热,拉近了与评委和观众的距离,活跃了现场气氛。
4. 三个国家都存在固定的职务称谓词。
英国和美国有“president(总统/校长)、premier(总理)、mayor(市长)、dean(院长)、chairman(主席)、captain(船长/上尉)”,这表明在西方国家部分单位存在尊卑意识和等级观念。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职务都可以用作称谓词。
中国人用“职务称谓词/姓+职务”称呼领导,凸显了领导的权势和社会地位。
同时,中国人用“张校长、赵局长”等正职称谓来称呼副职领导;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直接用副职称谓词称呼副职领导,例如:“Vice president(副总统)/Associate Dean(副院长)”。
这一现象反映了汉民族崇尚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念。
职务称谓文化根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职务称谓现象体现了双方的权势和社会地位差异。
5. 三个国家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职业称谓词。
例如,英美国家的“Doctor/Professor”,中国的“老师、医生”,职业称谓词用作称谓,说明了在这三个国家,(大学)教师和医生都是拥有社会地位的职业。
在中国,“老师、师傅”这两个称谓词逐渐演变为通用称谓词。
人们原来用“师傅”尊称企业内部业务精湛的工人,现在人们称呼“师傅”来问路、请人帮忙或是招呼顾客,“师傅”这一称呼表现了说话人的诚意以及对听话人的尊敬。
“老师”原来指年老辈尊、传授学业的人,最初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教育界,目前也在医学界、文艺界、新闻界被广泛使用。
可能的原因是,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老师代表了一定的权力,同时,老师又是文化的象征、知识分子的基层代表。
“老师”这一职业称谓的泛化,一方
面表现了人们对权力和文化的崇尚,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证明了教师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