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04_自然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项圣谟:大风呼号图
➢ “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 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 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 征。
➢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 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 云,不为俗屈。”
➢ 张潮《幽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 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 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 柳令人感。”
2.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驳了黑格尔对现实美 的指责,极力为现实美辩护,认为艺术 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近似的摹仿,决不能 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 “艺术作品仅只在二三细微末节上可能 胜过现实,而在主要之点上,它是远远 低于现实的。”
(1828-1889)
黑格尔认为,只要是心灵的产物,哪怕 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
《孔丛子·论书》:“子张曰:‘仁 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 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 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 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 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 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 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 者之所以乐乎山也。”
➢ 比德观念并非儒家所独有,道家亦有。 老子也经常用天地、水、江海、谷等 自然物来比况玄德,如第8章:“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之所恶,故几于道。”
➢ 在我国,自然欣赏经历了致用、比德和 畅神三个阶段。
1. 致用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从动物装潢变 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件重 要进步的象征——就是特征来比附、象 征人的道德情操或人格操守。
《说苑》:“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 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 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 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 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 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 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自然美与艺术美同是意象世界,都离不 开人的创造与发现,都显现真实的存在。 就此而言,它们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 题。
三、自然欣赏小史
➢ 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 领域、审美视野逐渐扩大,自然审美观 也得到发展。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 “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 的对象,到18世纪末才为人们所赞叹。 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
二、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
1.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不能 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将美学正名为“艺 术哲学”)。正是为了弥补自然美的缺陷, 我们才需要创造艺术。艺术美是人的创造, 是精神的产品,它充分显现了理念,表现出 自由和无限,因而是完满的美。
Hegel(1770~1831)
“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
( 清 ) 石 涛
兰
3. 畅神 畅神指自然景物的美使欣赏者心旷神怡, 精神为之一畅。
宗炳:“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刘勰:“神与物游。” 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
浩荡。”
谢灵运:“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 性之所适。”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 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 然美高多少”,“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 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 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 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 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 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 的形态。”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 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 难为怀。”
美学原理
第四讲、自然美
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 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 美。
自然美乃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 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的“怪论”
“一般人常喜欢说‘自然美’,好象以为自然 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 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 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 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 ‘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 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 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 弯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 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 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 致。”“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 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 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尽量缩小想象的作用: “想象不能想出一朵比真正的玫瑰更好 的玫瑰,而描绘又总是不及想象中的理 想。”“在艺术中完成的作品总是比艺 术家想象中的理想不知低多少倍,但是 这个理想又决不能超过艺术家所偶然遇 见的活人的美。”
艺术品只是代用品:“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 的金条……艺术作品象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 值……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 个事实而来的。” “看海本身比看画好得多; 但是,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的东西的时候, 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 以代替物为满足。就是那些有可能欣赏真正的 海的人,也不能随时随刻看到它,他们只好回 想它;但是想象是脆弱的,它需要支持,需要 提示;于是,为了加强他们对海的回忆,在他 们的想象里更清晰地看到它,他们就看海的图 画”,“其作用在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
➢ 在孔子那里,处下之水变成了脚下之土, 但实质没变。《荀子·尧问》:“子贡 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 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 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 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 也。’”
➢ 李义山:“孤根邈无倚, 直立撑鸿蒙。端如君子身, 挺如壮士胸。”
➢ “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 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 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 征。
➢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 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 云,不为俗屈。”
➢ 张潮《幽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 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 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 柳令人感。”
2.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驳了黑格尔对现实美 的指责,极力为现实美辩护,认为艺术 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近似的摹仿,决不能 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 “艺术作品仅只在二三细微末节上可能 胜过现实,而在主要之点上,它是远远 低于现实的。”
(1828-1889)
黑格尔认为,只要是心灵的产物,哪怕 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
《孔丛子·论书》:“子张曰:‘仁 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 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 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 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 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 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 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 者之所以乐乎山也。”
➢ 比德观念并非儒家所独有,道家亦有。 老子也经常用天地、水、江海、谷等 自然物来比况玄德,如第8章:“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之所恶,故几于道。”
➢ 在我国,自然欣赏经历了致用、比德和 畅神三个阶段。
1. 致用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从动物装潢变 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件重 要进步的象征——就是特征来比附、象 征人的道德情操或人格操守。
《说苑》:“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 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 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 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 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 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 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自然美与艺术美同是意象世界,都离不 开人的创造与发现,都显现真实的存在。 就此而言,它们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 题。
三、自然欣赏小史
➢ 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 领域、审美视野逐渐扩大,自然审美观 也得到发展。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 “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 的对象,到18世纪末才为人们所赞叹。 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
二、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
1.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不能 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将美学正名为“艺 术哲学”)。正是为了弥补自然美的缺陷, 我们才需要创造艺术。艺术美是人的创造, 是精神的产品,它充分显现了理念,表现出 自由和无限,因而是完满的美。
Hegel(1770~1831)
“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
( 清 ) 石 涛
兰
3. 畅神 畅神指自然景物的美使欣赏者心旷神怡, 精神为之一畅。
宗炳:“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刘勰:“神与物游。” 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
浩荡。”
谢灵运:“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 性之所适。”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 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 然美高多少”,“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 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 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 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 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 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 的形态。”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 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 难为怀。”
美学原理
第四讲、自然美
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 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 美。
自然美乃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 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的“怪论”
“一般人常喜欢说‘自然美’,好象以为自然 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 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 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 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 ‘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 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 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 弯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 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 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 致。”“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 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 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尽量缩小想象的作用: “想象不能想出一朵比真正的玫瑰更好 的玫瑰,而描绘又总是不及想象中的理 想。”“在艺术中完成的作品总是比艺 术家想象中的理想不知低多少倍,但是 这个理想又决不能超过艺术家所偶然遇 见的活人的美。”
艺术品只是代用品:“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 的金条……艺术作品象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 值……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 个事实而来的。” “看海本身比看画好得多; 但是,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的东西的时候, 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 以代替物为满足。就是那些有可能欣赏真正的 海的人,也不能随时随刻看到它,他们只好回 想它;但是想象是脆弱的,它需要支持,需要 提示;于是,为了加强他们对海的回忆,在他 们的想象里更清晰地看到它,他们就看海的图 画”,“其作用在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
➢ 在孔子那里,处下之水变成了脚下之土, 但实质没变。《荀子·尧问》:“子贡 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 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 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 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 也。’”
➢ 李义山:“孤根邈无倚, 直立撑鸿蒙。端如君子身, 挺如壮士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