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县黄梁子金矿普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地质普查报告
新疆有色矿业技术有限公司
二○○六年二月
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
地质普查报告
编写单位:新疆有色矿业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负责:敬占国
编写人:汪安云
审查人:冯荣坤
提交单位:托里县世峰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提交时间:2006-2-27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1.1工作目的任务 (1)
1.2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
1.3矿业权设置 (4)
1.4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4)
1.5项目的完成情况 (5)
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 (7)
2.1区域地质背景 (7)
2.2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9)
2.3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10)
第三章普查区地质 (11)
3.1地层特征 (11)
3.2构造特征 (12)
3.3岩浆岩特征 (13)
3.4蚀变作用 (13)
第四章矿床特征 (15)
4.1矿体特征 (15)
4.2矿石质量和矿石类型 (16)
4.3围岩蚀变特征 (18)
4.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9)
第5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22)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
6.1水文地质条件 (24)
6.2工程地质条件 (24)
6.3环境地质条件 (25)
第七章普查工作方法概述及质量评述 (26)
7.1普查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布置原则及其有效性 (26)
7.2地质测量工作方法及其质量情况 (28)
7.3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28)
7.4各类试样的采取、加工、测试方法及其质量情况 (29)
第八章资源量估算 (31)
第九章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 (36)
第十章结论 (38)
10.1普查区内工作程度、工作成果 (38)
10.2存在的主要问题 (38)
10.3下步工作建议 (39)
附图目录
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11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区域地质图1∶20000
2 2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地质草图1∶2000
3 3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935米中段采样平面图1∶1000
4 4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A-A地质剖面图1∶2000
5 5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B-B地质剖面图1∶2000
6 6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C-C地质剖面图1∶2000
1∶1000 7 7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Ⅰ、Ⅱ、Ⅲ、Ⅳ号矿体垂
直纵投影图
8 8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TC0素描图1∶100
9 9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TC3素描图1∶100 1010托里县黄梁子金矿TC8-1素描图1∶100
11 11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TC8-2素描图1∶100
12 12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TC11素描图1∶100
13 13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YMz素描图1∶200
14 14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YM1素描图1∶200
15 15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YM2素描图1∶200
16 16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CM0素描图1∶200
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地质普查报告附表 1册
第一章绪言
1.1工作目的任务
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是八十年代初由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金矿普查工作中发现的,并对其进行了大致的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大致圈定了构造蚀变体和金矿化范围,局部矿化较好地段利用浅井工程进行了探索,初步查明了含金地质体赋存于一长800米,宽5-10米的构造蚀变带内。

为发展托里县地方经济,托里县个体工商户在2002年在该金矿点上进行了小规模开采。

也积累了深部第一手资料。

为本次普查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

受托里县世峰黄金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新疆有色矿业技术有限公司组织有关地质人员,对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和资源量概查。

按照双方签订的地质勘查协议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主要采用地质、槽探、坑探工程等综合方法手段,对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及其外围矿点进行普查评价,探求金资源量。

本次工作的具体任务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地表探槽的清理采样、原坑道工程的清理采样等工作,大致查明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矿石品位等的变化情况,初步摸清该金矿脉资源总量,并进行333级资源量估算。

具体任务是:
1、认真分析研究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岩浆活动、矿化蚀变特点,矿区对前人的1∶2千地质图进行修测,大致查明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初步总结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2、以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为重点普查对象,优选L1号金矿脉进行槽探揭露和清理,深部采用沿脉坑道和穿脉坑道等手段,对各矿体延长、延深进行控制,采取相应化学样品,初步查明主要金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品位变化情况和矿石质量。

探求可利用的(333)级金资源量。

主要实物工作量:对原有探槽和沿脉坑道及穿脉坑道进行清
理采样,槽探200立方米,1∶2000地质图修测0.8平方千米。

预期成果:提交可供小规模开采矿产地1处。

2006年3月提交《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普查报告》及相应图件。

1.2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2.1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新疆托里县境内的扎依尔山北东段,行政区划隶属于托里县铁厂沟镇管辖。

工作区位于扎依尔山脉东段,达尔布特河北岸,距托里县城东约80千米;克拉玛依市北北西方向40千米,行政区划属托里县管辖。

区内有克拉玛依至铁厂沟公路通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四季通行,交通十分便利。

1.2.2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工作地区主要地貌特征属低山丘陵区。

地势南低北高,拔海900-1000米,相对高度20~50米。

区内基岩出露较好,复盖面积仅占测区的15%。

地形起伏幅度及切割程度较弱。

本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为6.5°~8.4℃,年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40℃以下,年温差达65℃以上。

年降雨量不大,一般为几十毫米至100毫米,最大为200毫米左右

主要集中于六、七月份,以暴雨为主,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

每年10月初开始降雪,随后结冻,翌年3月下旬解冻,封冻期四个月左右。

本区以多风为特点,风季漫长,春、秋尤为剧烈。

风向以西北风为主,风力一般6~8级,最大风力10级以上。

1984年4月24日的一次最大风力为12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风灾损失。

野外工作季节以5~9月份为宜。

区内干沟发育,无常年水系。

工区南部5公里虽有达尔布特河流过,但随季节变化,自6月份后至来年4月,皆河干无水,成为潜流。

生产及饮食用水需至矿区南5千米的达拉布特河和区北铁厂沟潜井拉运。

达拉布特河可供民用及工业用水
工区北42公里有塔城地区铁厂沟煤矿。

矿区东20公里的新疆有色局铬矿,从事铬矿和黄金的采掘、选矿和冶炼事业。

工区西30千米有新疆哈图金矿,是本区附近最大的企业单位。

该区除少数游牧民外,劳动力缺乏。

工区东北部的阿勒吞扎瓦提是本
区最大的牧业点。

总之,工作区周围以牧业经济为主,兼有矿业开采,一切生活用品均依靠铁厂沟镇、和克拉玛依市等地供给。

1.3 矿业权设置
该采矿权
根据托里县国土资源局2006年文件及国土资源厅对托里县永达黄金开发有限公司在托里县的十个金矿采矿权的处置意见,该矿现采矿权人为托里县世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权区拐点坐标为:
①东经:84°35′41″,北纬:46°05′40″;
②东径:84°36′18″,北纬:46°05′41″;
③东径:84°36′19″,北纬:46°05′28″;
④东经:85°35′41″,北纬:46°05′27″。

采矿区拐点直角坐标:
①X=5109500,Y=15314000;
②X=5109500,Y=15314800;
③X=5109100,Y=15314800;
④X=5109100,Y=15314000。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0.32平方千米。

开采限高980米—800米。

其外围探矿权归属新疆新特矿产勘探有限公司,探矿权面积73.23平方千米,地理坐标:84°30′00″—84°41′00″,46°02′00″—46°08′00″。

世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权范围在新疆新特矿产勘探有限公司探矿权范围内,采矿权和探矿权重叠处已扣除,之间已预留隔离带,所以采矿权与探矿权不存在矿权纠纷。

1.4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1889-1908年间,俄国人B.奥布鲁契夫普在扎伊尔山一带进行过1:50万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区包括本区。

2、1959-1960年,新疆地质局区测队进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白杨河幅、克拉玛依幅),较系统的收集了有关地质矿产方面的基础资料,但
未编制正式成果。

3、1981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曾在该区进行1:5万金矿普查找矿工作。

其主要手段有区域填图、矿点检查和化探扫面,对本矿等进行了初步检查。

4、1983年12月,新疆地质局第十一地质大队一分队完成《阿勒吞扎瓦提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黄梁子矿点,并进行了地表检查工作,初步认为该矿属含金石英脉蚀变碎裂岩型。

该报告区域地质矿产资料为本区较为系统的基础性资料,是本报告的编写依据之一。

5、近年来,私营采矿主投入一定资金进行探矿工作,在地表及老硐中采集了一些试金样并通过竖井及探矿石门大致了解了60米处矿脉的含矿情况,是编制本报告的重要材料。

1.5项目的完成情况
1.5.1项目的完成情况
本次地质勘查工作由新疆有色矿业技术有限公司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首先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资料收集,野外踏勘,编写了项目设计,然后于2005年6月初出队,对该区进行较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

主要对地表探槽及坑道进行了清理和编录,系统采集了一批化学样,基本满足地质普查工作的需要。

经野外检查验收于9月下旬收队,转入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工作,于2006年2月完成了地质报告的编写。

通过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1
1.5.2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次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基本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及特征。

大致查明了金矿体地表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品位等地质特征;大致了解了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特征和矿石类型、矿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

2、大致查明了矿体赋有规律、矿体的围岩特征;矿石类型、矿石和矿物成份、有益有害组分、控矿因素,金的赋有状态。

3、基本控制了矿体在构造带内的赋存状态、规模、产状等地质特征。

共圈出金矿体四个,控制矿体:
(1)Ⅰ号金矿体长80米、平均水平厚0.36米、矿体平均金品位3.61×10-6,控制垂深50米;
(2)Ⅱ号金矿体长90米,平均厚0.40米,矿体平均金品位3.48×10--6,控制垂深45米;
(3)Ⅲ号金矿体长126米、平均水平厚0.42米,平均金品位3.68×10-6。

(4)Ⅳ号金矿体长102米,平均水平厚0.37米,平均金品位3.67×10-6。

Ⅰ、Ⅱ、Ⅲ、Ⅳ号金矿体预可采333矿石量21804吨,金属量77.85千克。

4、通过对托里县黄梁子金矿外围地区矿点检查表明,含金石英脉金矿化点具一定成矿前景。

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准噶尔弧形构造的一翼,西准噶尔界山褶皱带扎依尔复向斜东段,安其大断裂南侧、达拉布特压扭性大断裂的北部,主要由上古生界一套巨厚的地槽型浅海相喷发沉积建造地层组成。

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地质背景复杂,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产丰富。

2.1区域地质背景
2.1.1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分区属天山-兴安区西准噶尔分玛伊力小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在山间沟谷及地势低洼处多分布第四系。

一、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D2k)
大面积出露为中泥盆统分布较广泛。

为一套巨厚的次深海-深海相火山碎屑-陆源碎屑混合建造.区内出露主要有上亚组的中,上岩段(附图1)。

1、中岩段(D2k b-2):
分布于工区北部,西宽东窄。

主要由晶屑.岩屑凝灰岩(底部),蚀变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中,下部)及含砾凝灰质粗砂岩,砂砾岩与凝灰质粉砂岩(中.上部)间互层组成。

与上下各岩段均为整合接触。

2、上岩段(D2k b-3):
广泛出露于工区的北北部和南部。

主要有青灰色,灰绿色含砾粗砂岩夹砾岩构成明显的底部层位,上部由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间互组成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上部与C1x呈断层接触。

该岩段沉积韵律不明显.其底部普遍发育一层厚度较大的含砾粗砂岩,中段凝灰质成分增高。

总的看来该岩段受区域变质和动热力变质作用明显,岩石片理化和千枚岩化较发育。

二、下石炭统希贝库拉斯组(C1x)
分布于喀伎尔巴依东段.北与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呈断层接触,主要为一套浅海相含火山物质的沉积碎屑岩建造。

下岩段(C l x l):为含火山物质的细碎眉沉积岩,与下覆岩层呈断层接触,
与上岩段呈整合接触.该岩段岩相变化不大,韵律性不明显。

基本上属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物。

岩性单一,主要由凝灰质粉砂岩,夹部分凝灰质细砂岩组成。

上岩段(C1x2):为一套含火山物质的粗碎屑岩沉积,下部与下岩段(C1x1)为整合接触,上部为哈图断裂(南支)切割未见顶。

主要岩性由凝灰质不等粒砂岩和凝灰质粉砂岩组成。

三、第四系(Q4)
一般多见于沟谷和洼地中。

由松散的砾石,碎石组成。

物质成份受周围基岩露头岩石性质而变化,由沙土等组成。

2.1.2 区域构造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准噶尔界山华力西褶皱带内达拉布特复向斜北翼(地质力学观点认为属欧亚山宇型构造体系的东翼反射弧之西翼)。

区内褶皱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

构造线总体方向以北东向一组为主的地层产状倾向南,倾角50°~75°。

玛依力-扎依尔褶皱带主要分布有上古生界,尤以中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分布最广泛。

玛依力和达尔布特大断裂,系区域性的主干断裂,它控制着该地区的岩浆活动和金、铬、水晶等矿产的分布。

这些主干构造,在长期活动的地质演化史中,诱导出一系列低序次的褶皱、断裂,各种旋回地质构造及更低的构造形迹,它们共同组成了玛依力-扎依尔复杂的东西向构造带。

哈图、安齐以及黑苏等断裂,系区域性主干构造的派生产物,属二级构造。

沿哈图、安齐两断裂之间及其两侧。

地层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动力破坏,显示了强烈的热液蚀变作用,因而给变质热液型金矿提供了一定的成矿条件。

2.1.3 区域岩浆岩
一、侵入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种类繁多。

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均有分布,
属华力西中晚期产物。

其中以花岗岩为主,超基性岩次之,基性岩仅有零星出露。

区域内脉岩发育,有基性岩脉(辉绿岩、辉绿玢岩)、中性岩脉(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等),酸性岩脉(细粒花岗岩、伟晶岩、石英脉等)。

其中以石英脉分布最广,按其产出部位及特征分为含金石英脉、含水晶石英脉及无矿石英脉等。

此外,尚见有呈岩墙状贯入的石英纳长斑岩及霏细岩脉等。

二、脉岩
区内脉岩发育,具规模大。

延伸长、种类多和成群成带出现之特点。

据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可分中。

酸性岩脉和石英-碳瞍盐岩脉等。

中性岩脉包括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微晶闪长岩.煌斑岩脉等。

酸性岩脉种类较多,计有细粒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

石英钠长斑岩脉等。

石英脉和碳酸盐岩脉,分布较广泛,一般含金较高者多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中。

2.2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岩石物理特征
①玄武岩、闪长岩、蚀变闪长岩、蚀变辉长岩等,属高密度岩石。

具中-弱磁性,一般感磁100~5000×10-6 C·G·S·M,剩磁50~4600×10—6 C·G·S·M。

②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岩、硅质岩等,具中等密度。

除凝灰岩、硅质岩有弱到中等磁性外,其余岩石均无磁性。

③花岗岩、花岗斑岩、超基性岩在区内是密度最低的岩石,超基性岩
是本区磁性最强的岩石,感磁1600~3200×10—6 C·G·S·M,剩磁1300~2800×10-6C,G·S·M。

岩石极化率
区内玄武岩极化率值低且稳定,平均2.5×10-6左右,电阻率也较低,约270OM。

金矿石及蚀变破碎带极化率较高,为5.56×10-2和4.61×10-2,与砂岩、玄武岩有一定差异。

含金石英脉为高电阻、高极化率,极化率达10.21×10-2。

第四系和断裂破碎带电阻率最低,平均为182OM.。

故利用电阻率值可以圈定断裂破碎带。

2.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地层中Au、Sb、As元素含量较高,且含量变化大,分布也不均匀。

太勒古拉组中Cu、Ni、Cr、Co、Au含量较高,含量变化大,Au主要富集于玄武岩及角砾凝灰岩中,高于地壳克拉克值(表2-1)
表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①基性岩:主要为玄武岩和辉绿岩.富含As、Bi、Cu、V及Au、Cr,Ni、Mn等元素。

Au的平均丰度值大于区内各类岩石平均值。

②中性及中酸性—酸性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及花岗岩。

花岗岩富含Au、Ag、As、Sb、Bi。

2.3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从区域范围内,矿产主要以铬和金为主。

萨尔托海铬铁矿为一大型矿床。

该矿床直接产于萨尔托海超基性岩体的蛇纹石化纯橄榄岩中,属岩浆期熔离型矿床。

在西邻沿安齐和哈图断裂一带是西准噶尔金矿的主要成矿远景区,目前已探明的有齐1、齐2等中-大型金矿床。

本区域共有金矿(化)点30余处,属中-小型矿床的有2个,矿点13个,分别集中成群分布于南、北两个狭长的带上。

第三章普查区地质
矿区岩性较简单,除在低凹沟谷中分布有第四系沉碎屑物外,主要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地层,其岩性为灰黑-灰绿色角岩化细粒沉凝灰岩、灰黑色条带状角岩化粉砂质泥岩、暗灰色变质硅质泥岩夹黄褐色角岩化中-粗粒凝灰质砂岩,褐黄色厚层状凝灰质细砂岩筇,岩石普遍较破碎。

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北西,倾角58~68°。

3.1 地层特征
依据1983年1:5万区调报告,将该区地层归属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D2k)。

区内出露地层由一套次深海相粉砂级火山碎屑——陆源碎屑沉积岩组成。

沉积环境不稳定,缺少标志层。

区内岩性组合单一,以厚层状凝灰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中央薄层硅质凝灰质粉砂岩互层。

各岩性间均呈渐变过渡,韵律性不明显,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组,分别叙述如下:
(1)、凝灰质粉砂岩、变凝灰质泥质粉砂岩夹千枚岩组:广泛出露于矿区中部和东部。

该岩组自西向东厚度增大,主要由凝灰质粉砂岩组成,而下部以变凝灰质泥质粉砂岩为主,并逐渐相交为千枚岩。

北部地层产状310°~345°∠55°~82°;南部产状150°~170°∠64°~90°。

东部最大出露宽度大于1500米。

岩石经受动热力变质作用,表现有千枚岩化、片理化和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组成岩石为深灰色、灰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层状构造、千枚状及片状构造。

镜下观察,凝灰质碎屑含量15~25%,由斜长石,石英微细晶屑组成,粒经均在0.05毫米以下,部份以玻屑为主。

因结晶微细,碎屑轮廊模糊,单晶鳞片间界线难分。

胶结物重结晶产生的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具定向排列,与微层理—致。

(2)、凝灰质硅质粉砂岩组:呈薄层状分布于矿区西北部。

岩相变化
不大,岩石类型单一,与下伏岩层为整合接触。

产状170°∠70°~80°。

出露宽度15~130米不等。

岩石呈浅灰色,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薄层状构造,局部具微细层理,凝灰碎屑含量重6~25%,粒径多在0.05~0.1毫米间。

成份以石英晶屑为主,多呈次棱角状,其轮廊较清楚。

胶结物产生的重结晶矿物以隐晶状石英占绝对优势,还有绢云母、绿泥石、磁铁矿等。

(3)、凝灰质粉砂岩、变凝灰质泥质粉砂岩组,分布于矿区西北边部。

以厚层状变凝灰质泥质粉砂岩为主岩相变化不大,由东往西出露宽度增大,最大宽度>500米,与下伏岩层为整合接触。

产状320°~345°∠70°~80°。

岩石呈深灰色,变余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千枚状和层状构造。

碎屑物有微具压扁而定向排列特点,主要成份为斜长石和石英的微细晶屑,含量15~20%,粒径在0.05毫米以下,胶结物重结晶产物中黑云母和绿泥石居多。

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显示不同程度的千枚岩化和绿泥石化飞绢云母化等蚀变现象。

上述三个岩性组在横向上的变化是:下部动热力变质作用显著,蚀变幅度10~50米不等;碎屑物质的含量自下而上有减少的趋势。

区内第四系以现代洪冲积(Q4p aL)堆积为主,厚度0.5~3米不等。

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的沟谷和山间低凹地带,由松散未胶结亚沙土,沙、砂砾及碎石等组成,无分选性。

根据采集的微金样第一岩组含金丰度值0.00737ppm;第二岩组0.00365ppm;第三岩组0.00665ppm。

地层中平均含金丰度值为0.00589ppm,略高于地壳内0.005ppm含金丰度值。

3.2 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位置处于达尔布特深大断裂北西盘,扎依尔复向斜北翼,区内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较发育。

萨尔托海断裂在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南部通过,是最大的一条主要断裂构造,全长35千米,,西南自石棉矿向北东延伸,经萨尔托海二号、一号金矿点(矿床)至铁厂沟附近消失,断裂走向40~55°,倾向北西,倾角
75°以上。

为左旋扭性断裂,在它的旁侧发育有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次级断层构造。

矿区内还发育有走向北东(20~25°),北西330°左右和近东西的三组断裂,这三组断裂中可见破碎和局部强片理化,赭石化。

多属压扭性质,上述断裂多属成矿前和成矿期断裂。

矿区内还见有两组成矿后断裂,不甚发育,一般规模较小,延伸不大。

矿区内的主要构造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其走向近于东西,倾向350°~360°,倾角70°~76°,为左旋压扭性断层。

是最主要的控矿构造,它们的形成无疑对矿体的形成起主导和控制作用。

区内断裂构造依据断裂产状可初步归纳为下列两组:
近东西向组:F1见于矿区北西部,倾向北,倾角70 °,形成较早,与成矿关系不大。

北东-北东东向组:为矿区最主要的一组断裂构造。

该组断裂长度一般100~300米,走向45°~75°,倾向北西,倾角60°~80°间,力学分析具左行扭动之压扭性结构面特征。

它们严格控制着含金石英脉的展布,热液蚀变和矿化作用显著。

成矿后的构造不甚发育,对矿体的破坏性不明显,其错移一般0.2~0.5米。

3.3 岩浆岩特征
在新疆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在工区南东。

3公里出露,面积约0.1平方千米,为钾质花岗岩小岩株。

与其同源产出的还有很多花岗斑岩脉及闪长玢岩脉。

岩体含金达0.4×10-6,一般认为它是含金石英脉的成矿母岩。

该岩体产状向下可能平缓的扩大,因而地表上形成较大范围的角岩化带。

金矿化与北东向发育的蚀变闪长玢岩关系较为密切。

3.4 蚀变作用
矿点内的蚀变作用以动力变质作用为主,迭加有热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发育在断裂构造带及其旁侧。

热液变质作用在构造开放部位,由于这两种变质作用的叠加及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

而与金矿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蚀变则主要为: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硅化、赭石化、绿泥石化、
毒砂化等。

在西准地区,一个重要的找矿标志就是赭石化。

清代掏金者称之为“红线”,找到“红线”即可向下开采金矿,而金往往是以大粒或巨粒出现。

上述蚀变是矿点内的主要蚀变作用,这些蚀变与金的矿化富集均有紧密的相关联系,由这些蚀变构成了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的碳酸盐蚀变带,这些蚀变带经地表表生氧化作用后形成特异颜色的岩石——“褐铁矿化蚀变带”,成为宏观的找矿标志。

第四章矿床特征
4.1矿体特征
托里县黄梁子金矿点位于萨尔托海金矿区西端,赋存于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带之中,断裂带围岩为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破碎带内为褐铁矿化、赭石化的石英碎块、绿泥石碎块、断层角砾及一些碳酸盐细脉组成。

黄梁子金矿点由一条含金破碎带组成,该带严格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控制,含金构造带与地层倾向相同,在走向上呈锐角相交,矿体与围岩界限清楚。

整个含金蚀变体长近1300米,宽5~15米,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2~80°,在地表沿走向,基本呈脉状,局部膨大,狭缩特征,走向上呈尖灭再现,并具分支复合现象。

目前在该含金破碎带中现已圈出了四条金矿体,即编号为Ⅰ、Ⅱ、Ⅲ、Ⅳ。

Ⅰ号矿体:位于含金破碎带南西段,出露长80m,厚0.28~0.51m,平均水平厚度0.36m;矿体呈脉状,走向约52°,倾向322°,倾角75°。

地表3个工程连续见矿,工程间距30~40m,单工程金品位在3.22~3.93×10-6之间,平均金品位3.61×10-6。

在垂深50米的沿脉平硐中见到了厚0。

28-0.38米、金含量为3.10-4.11×10-6的矿体。

前人曾进行过地表开采,采坑长130米,采深10~30米。

Ⅱ号矿体:位于含金破碎的中部,矿体呈脉状产出,倾向322°倾角73-75°。

出露长度约90米,厚度0. 30~0. 48米,平均水平厚度0.36米,地表连续3个工程见矿,工程间距40米左右,单工程金品位3.13~4.02×10-6,矿体平均品位3.48×10-6。

深部垂深45米的沿脉、穿脉坑道见矿体厚度0.32-0.52米厚,金品位2.8~4.08×10-6。

该矿体前人在地表进行过采掘,采坑长130米,采深在20米。

Ⅲ号矿体:位于含金破碎带北东部,地表出露长126米,倾向322°,倾角76°。

矿体厚度0.31~0.52米,平均水平厚度0.33米。

地表连续4个工程见矿,金品位3.37~4.06×10-6,矿体平均品位3.68×10-6。

地表古采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