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脊椎动物学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学总结
一、皮肤 (进化的趋势)
1、表皮 由单层细胞(文昌鱼) 由不角质化 2、真皮 由薄 多层细胞 高度角质化 轻微角质化
厚(鸟类例外)
3、外骨骼
骨质鳞
角质鳞(陆栖羊膜类)
鱼类:骨质鳞; 两栖类:骨鳞退化,角质鳞未形成(裸露)。 羊膜类发展:角质鳞 鸟羽 兽毛 4、皮肤腺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真皮衍生物则趋于退化。
3 植 物 性 神 经
植物性神经与一般的脊神经和脑神经的不同: 1、 中枢位于特定的部位(脑干 胸椎 腰椎 荐椎等) 2 、传出神经不能直接到达效应器,而是在外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更换神 经元,再有更换后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 3 、协调内脏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 、节前神经元的位置,交感神经的中枢位于胸和腰的 脊髓灰质。而副交感神经的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的骶部。
鱼类有成对的外鼻孔和嗅囊
陆生的脊椎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嗅觉器官和口腔相连,出现了内鼻孔。 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与口腔前部。
羊膜动物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
另外内鼻孔扩大对动物的嗅觉是有利的,因为这样鼻黏膜增加,嗅觉更加灵敏。鸟 类和哺乳类有发达的鼻甲,上面布满了鼻黏膜和神经末梢。
发声器官:
两栖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器官是在气管的前段的喉 部,由几块软骨和肌肉和声带组成. 鸟类的发声器官为鸣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 处.大多数的爬行动物无发声器官,故不发声.
五、循环系统
(一)心脏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 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非心脏结构)。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动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2)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鸟类,异凹型;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哺乳类,荐骨。
3、肩带与腰带: 鱼类的肩带直接与头骨相连,不与脊椎相联系。 两栖类肩带:肩胛骨、 乌喙骨和锁骨(上肩胛骨)
管道
前肾管
无 羊 膜 类
中肾管
雄 雌
输尿兼输精 输尿 退化
后肾管(成体)
米氏管 羊 膜 类
雄
雌
中肾管 雄 雌 米氏管 雄 雌
输卵管
输精管 退化 退化 输卵管
动物的渗透压的调节 淡水鱼类:按照渗透的原理,体外的水会渗入体内.肾小球众多.能排出浓度极 低的尿液.在排尿过程中,丧失的盐可以通过鳃上的吸盐细胞吸收. 海洋鱼类:按照渗透原理,体内的水分会向外渗出。所以海洋鱼类 都有吞食 海水的习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样回使体内的渗透压升高.可以通过鳃上的 排盐细胞,调节渗透压的平衡,另外肾小体数目很少,以节省水分. 海洋软骨鱼类:血液内还有一定量的尿素,做为体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因子.
1、呼吸氧的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类:薄壁囊; 爬行类:内腔蜂窝状。
鸟类:海绵体,网状管状系统,气囊协助;兽类:支气管树,肺泡。
2、呼吸的机械装备愈益完善。
两栖类:口咽式呼吸 爬行类:胸式呼吸 鸟类:静止时,胸廓升降;飞翔时,翼扇动。 兽类:胸腹式呼吸,还有膈肌协助。
3、呼吸道与消化道渐趋分开,次生腭。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生器渐趋完善。 两栖类:喉气管室(短),有声带。 爬行类:气管、支气管长。 鸟类:骨环,鸣管在分叉处。 兽类:喉头复杂化,声带在喉部。
2、 节后神经元的位置 ,交感神经的在交感神经链当中, 而副交感神经的在所支配的器官附近 植物性神经作用特点; 1、双重调节 2、拮抗作用
十 感觉器官
1、 皮肤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的末梢;痛觉感受器
被囊的神经末梢:例如: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压觉)
2 视觉器官 (眼睛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调节的方法有所不同) 鱼类:由镰状突调节晶体和视网膜间距离,所以鱼类是近视眼 爬行类由横纹肌构成的睫状肌对晶体进行调节 鸟类也有与爬行类相似的横纹肌构成的睫状肌,又有巩膜角膜肌调节晶体和角膜的屈 度,也就是所谓双重调节
无尾两栖类:第3对动脉弓为颈总A 爬行类: 鸟类: 兽类: (三)静脉系统 3右体A弓(颈总A) 3颈总A 3颈总A
1、“Y”形大静脉系代替了“H”形主静脉系。 2、肝门V 稳定 退化 消失
3、肾门V
4、静脉主干愈益集中。
静脉系统的总结
软骨鱼和硬骨鱼:“H”形主静脉系统(包括:前主静脉、后主静脉和总主静脉) 门脉系统: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两栖类:”Y”形大静脉系统(包括:两个前大静脉和一个后大静脉) 门脉系统: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肺静脉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加退化 哺乳类:肾门静脉完全退化,另外保留右前大静脉,左侧退化;
哺乳类:出现了外耳用于收集声波,传至鼓膜,内耳有三块听小骨,即 锤骨,砧骨,镫骨。
4 、平衡器官 脊椎动物的平衡器官在内耳前庭和半规管处。 进化:半规管在圆口类的时候只有两个,到鱼类之后都是三个半规管。 内耳的前庭处有椭圆囊和球状囊和瓶状囊,内有听斑,听斑内耳石借助 胶质固定在感觉细胞上,体位改变时改变了对感觉细胞的压力,从而感 应位置的变化。 进化:从鱼类到哺乳类都有椭圆囊和球状囊,瓶状囊。但是瓶状囊,逐 渐的发达,到哺乳类的时候已经形成发达的耳蜗(柯蒂氏器)。
八 、神经系统
1、 中枢神经系统 (1)脑: 脑的发育,由背神经管前端膨大而成的. 一部脑:即背神经管的膨大部分(原脑). 三部脑(前脑 中脑 菱脑). 五部脑(端脑和间脑 中脑 后脑和延脑)
(2)脑的结构 大脑:嗅球(嗅觉功能);大脑皮层(注意其进化的过程);纹状体(鸟类的较为发达,为鸟 类“学习”的中枢)
(4)脊髓
2、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无羊膜动物的脑神经为10对,羊膜动物的为12对. 分别为(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2)脊神经 成对存在,由背根(包含感觉神经纤维)和腹根(包含运动神经纤维)发出联合而成脊神经, 从椎间孔穿出,继而分为三支,背支分布到背面的皮肤和肌肉,腹支分布到体侧和腹面的 皮肤和肌肉;脏支分布到内脏器官; (所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即既有运动神经又有感觉神经)
动物排泄物总结 水生动物:直接排氨 陆地生活的动物: 哺乳类和两栖类:排尿素 爬行类 鸟类 昆虫 :排尿酸
七、生殖系统
1、生殖腺 单一性腺无生殖导管(圆口纲) 两性腺,有导管 2、生殖腺常成对出现。 3、生殖导管与输尿管密切。(硬骨鱼特殊 ) 生殖导管总结 无生殖导管:圆口纲 生殖腺壁延伸形成:硬骨鱼 借用中肾管:其他脊椎动物
动物类型 鱼类
耳 只有内耳(平衡功 能)
听力 鲤科鱼:韦伯氏器
两栖类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3块)、外耳
瓶装囊
爬行类
鸟类化学感受器 味觉:主要集中在口腔和舌的味蕾上 嗅觉: 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
鸟类没有牙齿,有角质的喙 哺乳类有异性齿,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四种.有齿式来表达。哺乳类的牙齿有乳 齿和恒齿的区别,叫再生齿(与低等动物的多出齿不同)
齿式:
2123
---------------=32
2123
四、呼吸系统
(一)鳃 内鳃 外鳃 (二)肺 圆口类、鱼类 两栖类幼体,部分有尾类成体。
动物类型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角膜曲度
晶体曲度
晶体和视网 膜距离 镰状突
调节能力有 限 睫状肌 前巩膜角膜 肌 后巩膜角膜 肌 睫状肌
晶体牵引肌
(即双重调 节)
3 、听觉器官
鱼类:只有内耳,没有耳蜗,所以大多数的鱼类听力很差。鲤科的鱼类 有韦伯氏器,处于球状囊和鳔之间。借助鱼鳔的震动通过韦伯氏器传 到瓶状囊。 两栖类:出现了中耳和鼓膜。中耳有耳柱骨一块。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听 觉器官基本相同。 鸟类虽然只有一块听小骨,但有发达的听觉,另外鸟类的耳蜗发达。
两栖类的腰带:髂骨 、坐骨和耻骨
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两侧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处联合,构成封闭式骨盆
鸟类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能产大型的卵
4、附肢骨骼 鱼类为偶鳍 两栖类为五指型附肢 典型的前肢骨包括: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典型的后肢骨包括: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鸟类胫骨与跗骨的前半段愈合,跖骨和跗骨的后半段愈合,形成单一的骨块关节,能增 加起飞和落地时候的弹性. 爬行类也有跗骨间关节
2 3
4 5
二、骨骼系统
1 骨有软骨和硬骨之分.软骨(圆口类和软骨鱼类) 其他的脊椎动物都是在胚胎阶段出现软骨,成 体时都变成硬骨(硬骨有软骨性硬骨和膜性硬 骨) 2 骨骼系统中轴骨骼:头骨,脊柱 ,肋骨 和胸骨 附肢骨骼:肩带---前肢骨骼 腰带---后肢骨骼
二、骨骼系统(进化的趋势)
1、头骨
间脑:上丘脑(有松果体);下丘脑(内脏机能的控制中心,调节体温,控制情绪);下丘脑 还与垂体相连
中脑:视叶,一般为一对,哺乳动物为四叠体,是视觉和听觉中心.
小脑:是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中枢
延脑:“生命的中枢”,是呼吸 循环 消化腺分泌等的中枢
(3)大脑皮层的进化
种类 功能 鱼类 嗅觉 两栖类 原脑皮 嗅觉为主 爬行类 新脑皮 多种 鸟类 新脑皮 中枢 哺乳类 新脑皮 中枢 脑皮的类型 古脑皮
1)脑颅:
软颅
骨块由多
硬颅(硬骨成分增多)
少,由分离 2枕髁。 1枕髁。 愈合(变得更加坚固)
两栖类、哺乳类: 爬行类、鸟类:
爬行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兽类单一齿骨、并出现了软腭。 2)咽颅:咽颅有一系列的咽弓组成(七对)支撑咽部,在鱼类第一对咽弓 特化成颌弓,第二对特化成舌弓。其余的五对演变成鳃弓支撑鳃部。水生 的种类咽弓发达,而陆生种类鳃弓退化。 舌弓(舌颌骨) 耳柱骨。
肝门静脉
六、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圆口纲的盲鳗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鱼类与两栖类 羊膜类胚期期 较后 中部 肾小管数多 无肾口 建立血管联系 后肾 羊膜动物 最后 后部 肾小管数量极多 无肾口 仅与血管联系
皮肤衍生物的总结
1 鱼类的鱼鳞 有骨鳞(硬骨鱼最常见的类型)和硬鳞(较为原始的一 种类型,仅少数硬鳞鱼类具有)为真皮的衍生物;另 外盾鳞(软骨鱼类)为表皮和真皮共同的衍生物.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黏液腺,为真皮的衍生物 爬行类 龟鳖类:角质盾(表皮)+骨板(真皮) 其他的种类都有表皮演化迩来的角质鳞 鸟类 有羽毛,鸟喙和爪都为角质物(表皮) 哺乳类 具有毛为角质物(表皮),牛的洞角(表皮),鹿 的是实角(真皮)
五、循环系统
(二)循环类型 鱼类:单循环 两栖类:不完善的双循环 爬行类:不完善的双循环 鸟类、兽类:完善的双循环
(三)动脉系统
由多
少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软骨鱼:5对鳃A; 硬骨鱼;4对鳃A。 4体A弓 4体A弓 4右体A弓 4左体A弓 5(无) / / / 6肺皮A 6肺A 6肺A 6肺A
三、消化系统(进化的趋势)
1、牙齿 同型齿 多、不恒定 2、胃 鱼类:出现胃(适于吃大型食物) 鸟胃:分腺胃、肌胃。 异型齿;多出齿 再出齿;端生齿、侧生齿 仅上、下颌。 槽生齿。
少、而恒定;着生广泛
兽:单胃、复胃。
3、肠 草食类 长 杂食 较短 肉食 短。
牙齿进化的总结
圆口类有角质齿,并以口漏斗吸血食肉. 鱼类有第五对鳃弓上的咽喉齿(也有颌齿); 两栖类有颌齿(无尾类的不发达,无或只有上颌齿),为多出性的同型齿. 爬行类的龟鳖类颌内无齿,只有角质鞘.其他的种类则都有多出性的同型齿. (鳄和沙蜥有初步分化的异性齿);蛇还有由上颌骨的几枚牙齿特化而成的毒牙.
一、皮肤 (进化的趋势)
1、表皮 由单层细胞(文昌鱼) 由不角质化 2、真皮 由薄 多层细胞 高度角质化 轻微角质化
厚(鸟类例外)
3、外骨骼
骨质鳞
角质鳞(陆栖羊膜类)
鱼类:骨质鳞; 两栖类:骨鳞退化,角质鳞未形成(裸露)。 羊膜类发展:角质鳞 鸟羽 兽毛 4、皮肤腺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真皮衍生物则趋于退化。
3 植 物 性 神 经
植物性神经与一般的脊神经和脑神经的不同: 1、 中枢位于特定的部位(脑干 胸椎 腰椎 荐椎等) 2 、传出神经不能直接到达效应器,而是在外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更换神 经元,再有更换后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 3 、协调内脏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 、节前神经元的位置,交感神经的中枢位于胸和腰的 脊髓灰质。而副交感神经的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的骶部。
鱼类有成对的外鼻孔和嗅囊
陆生的脊椎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嗅觉器官和口腔相连,出现了内鼻孔。 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与口腔前部。
羊膜动物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
另外内鼻孔扩大对动物的嗅觉是有利的,因为这样鼻黏膜增加,嗅觉更加灵敏。鸟 类和哺乳类有发达的鼻甲,上面布满了鼻黏膜和神经末梢。
发声器官:
两栖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器官是在气管的前段的喉 部,由几块软骨和肌肉和声带组成. 鸟类的发声器官为鸣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 处.大多数的爬行动物无发声器官,故不发声.
五、循环系统
(一)心脏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 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非心脏结构)。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动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2)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鸟类,异凹型;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哺乳类,荐骨。
3、肩带与腰带: 鱼类的肩带直接与头骨相连,不与脊椎相联系。 两栖类肩带:肩胛骨、 乌喙骨和锁骨(上肩胛骨)
管道
前肾管
无 羊 膜 类
中肾管
雄 雌
输尿兼输精 输尿 退化
后肾管(成体)
米氏管 羊 膜 类
雄
雌
中肾管 雄 雌 米氏管 雄 雌
输卵管
输精管 退化 退化 输卵管
动物的渗透压的调节 淡水鱼类:按照渗透的原理,体外的水会渗入体内.肾小球众多.能排出浓度极 低的尿液.在排尿过程中,丧失的盐可以通过鳃上的吸盐细胞吸收. 海洋鱼类:按照渗透原理,体内的水分会向外渗出。所以海洋鱼类 都有吞食 海水的习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样回使体内的渗透压升高.可以通过鳃上的 排盐细胞,调节渗透压的平衡,另外肾小体数目很少,以节省水分. 海洋软骨鱼类:血液内还有一定量的尿素,做为体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因子.
1、呼吸氧的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类:薄壁囊; 爬行类:内腔蜂窝状。
鸟类:海绵体,网状管状系统,气囊协助;兽类:支气管树,肺泡。
2、呼吸的机械装备愈益完善。
两栖类:口咽式呼吸 爬行类:胸式呼吸 鸟类:静止时,胸廓升降;飞翔时,翼扇动。 兽类:胸腹式呼吸,还有膈肌协助。
3、呼吸道与消化道渐趋分开,次生腭。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生器渐趋完善。 两栖类:喉气管室(短),有声带。 爬行类:气管、支气管长。 鸟类:骨环,鸣管在分叉处。 兽类:喉头复杂化,声带在喉部。
2、 节后神经元的位置 ,交感神经的在交感神经链当中, 而副交感神经的在所支配的器官附近 植物性神经作用特点; 1、双重调节 2、拮抗作用
十 感觉器官
1、 皮肤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的末梢;痛觉感受器
被囊的神经末梢:例如: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压觉)
2 视觉器官 (眼睛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调节的方法有所不同) 鱼类:由镰状突调节晶体和视网膜间距离,所以鱼类是近视眼 爬行类由横纹肌构成的睫状肌对晶体进行调节 鸟类也有与爬行类相似的横纹肌构成的睫状肌,又有巩膜角膜肌调节晶体和角膜的屈 度,也就是所谓双重调节
无尾两栖类:第3对动脉弓为颈总A 爬行类: 鸟类: 兽类: (三)静脉系统 3右体A弓(颈总A) 3颈总A 3颈总A
1、“Y”形大静脉系代替了“H”形主静脉系。 2、肝门V 稳定 退化 消失
3、肾门V
4、静脉主干愈益集中。
静脉系统的总结
软骨鱼和硬骨鱼:“H”形主静脉系统(包括:前主静脉、后主静脉和总主静脉) 门脉系统: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两栖类:”Y”形大静脉系统(包括:两个前大静脉和一个后大静脉) 门脉系统: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肺静脉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加退化 哺乳类:肾门静脉完全退化,另外保留右前大静脉,左侧退化;
哺乳类:出现了外耳用于收集声波,传至鼓膜,内耳有三块听小骨,即 锤骨,砧骨,镫骨。
4 、平衡器官 脊椎动物的平衡器官在内耳前庭和半规管处。 进化:半规管在圆口类的时候只有两个,到鱼类之后都是三个半规管。 内耳的前庭处有椭圆囊和球状囊和瓶状囊,内有听斑,听斑内耳石借助 胶质固定在感觉细胞上,体位改变时改变了对感觉细胞的压力,从而感 应位置的变化。 进化:从鱼类到哺乳类都有椭圆囊和球状囊,瓶状囊。但是瓶状囊,逐 渐的发达,到哺乳类的时候已经形成发达的耳蜗(柯蒂氏器)。
八 、神经系统
1、 中枢神经系统 (1)脑: 脑的发育,由背神经管前端膨大而成的. 一部脑:即背神经管的膨大部分(原脑). 三部脑(前脑 中脑 菱脑). 五部脑(端脑和间脑 中脑 后脑和延脑)
(2)脑的结构 大脑:嗅球(嗅觉功能);大脑皮层(注意其进化的过程);纹状体(鸟类的较为发达,为鸟 类“学习”的中枢)
(4)脊髓
2、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无羊膜动物的脑神经为10对,羊膜动物的为12对. 分别为(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2)脊神经 成对存在,由背根(包含感觉神经纤维)和腹根(包含运动神经纤维)发出联合而成脊神经, 从椎间孔穿出,继而分为三支,背支分布到背面的皮肤和肌肉,腹支分布到体侧和腹面的 皮肤和肌肉;脏支分布到内脏器官; (所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即既有运动神经又有感觉神经)
动物排泄物总结 水生动物:直接排氨 陆地生活的动物: 哺乳类和两栖类:排尿素 爬行类 鸟类 昆虫 :排尿酸
七、生殖系统
1、生殖腺 单一性腺无生殖导管(圆口纲) 两性腺,有导管 2、生殖腺常成对出现。 3、生殖导管与输尿管密切。(硬骨鱼特殊 ) 生殖导管总结 无生殖导管:圆口纲 生殖腺壁延伸形成:硬骨鱼 借用中肾管:其他脊椎动物
动物类型 鱼类
耳 只有内耳(平衡功 能)
听力 鲤科鱼:韦伯氏器
两栖类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1块)、外耳 内耳、中耳(耳柱 骨3块)、外耳
瓶装囊
爬行类
鸟类化学感受器 味觉:主要集中在口腔和舌的味蕾上 嗅觉: 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
鸟类没有牙齿,有角质的喙 哺乳类有异性齿,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四种.有齿式来表达。哺乳类的牙齿有乳 齿和恒齿的区别,叫再生齿(与低等动物的多出齿不同)
齿式:
2123
---------------=32
2123
四、呼吸系统
(一)鳃 内鳃 外鳃 (二)肺 圆口类、鱼类 两栖类幼体,部分有尾类成体。
动物类型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角膜曲度
晶体曲度
晶体和视网 膜距离 镰状突
调节能力有 限 睫状肌 前巩膜角膜 肌 后巩膜角膜 肌 睫状肌
晶体牵引肌
(即双重调 节)
3 、听觉器官
鱼类:只有内耳,没有耳蜗,所以大多数的鱼类听力很差。鲤科的鱼类 有韦伯氏器,处于球状囊和鳔之间。借助鱼鳔的震动通过韦伯氏器传 到瓶状囊。 两栖类:出现了中耳和鼓膜。中耳有耳柱骨一块。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听 觉器官基本相同。 鸟类虽然只有一块听小骨,但有发达的听觉,另外鸟类的耳蜗发达。
两栖类的腰带:髂骨 、坐骨和耻骨
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两侧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处联合,构成封闭式骨盆
鸟类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能产大型的卵
4、附肢骨骼 鱼类为偶鳍 两栖类为五指型附肢 典型的前肢骨包括: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典型的后肢骨包括: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鸟类胫骨与跗骨的前半段愈合,跖骨和跗骨的后半段愈合,形成单一的骨块关节,能增 加起飞和落地时候的弹性. 爬行类也有跗骨间关节
2 3
4 5
二、骨骼系统
1 骨有软骨和硬骨之分.软骨(圆口类和软骨鱼类) 其他的脊椎动物都是在胚胎阶段出现软骨,成 体时都变成硬骨(硬骨有软骨性硬骨和膜性硬 骨) 2 骨骼系统中轴骨骼:头骨,脊柱 ,肋骨 和胸骨 附肢骨骼:肩带---前肢骨骼 腰带---后肢骨骼
二、骨骼系统(进化的趋势)
1、头骨
间脑:上丘脑(有松果体);下丘脑(内脏机能的控制中心,调节体温,控制情绪);下丘脑 还与垂体相连
中脑:视叶,一般为一对,哺乳动物为四叠体,是视觉和听觉中心.
小脑:是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中枢
延脑:“生命的中枢”,是呼吸 循环 消化腺分泌等的中枢
(3)大脑皮层的进化
种类 功能 鱼类 嗅觉 两栖类 原脑皮 嗅觉为主 爬行类 新脑皮 多种 鸟类 新脑皮 中枢 哺乳类 新脑皮 中枢 脑皮的类型 古脑皮
1)脑颅:
软颅
骨块由多
硬颅(硬骨成分增多)
少,由分离 2枕髁。 1枕髁。 愈合(变得更加坚固)
两栖类、哺乳类: 爬行类、鸟类:
爬行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兽类单一齿骨、并出现了软腭。 2)咽颅:咽颅有一系列的咽弓组成(七对)支撑咽部,在鱼类第一对咽弓 特化成颌弓,第二对特化成舌弓。其余的五对演变成鳃弓支撑鳃部。水生 的种类咽弓发达,而陆生种类鳃弓退化。 舌弓(舌颌骨) 耳柱骨。
肝门静脉
六、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圆口纲的盲鳗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鱼类与两栖类 羊膜类胚期期 较后 中部 肾小管数多 无肾口 建立血管联系 后肾 羊膜动物 最后 后部 肾小管数量极多 无肾口 仅与血管联系
皮肤衍生物的总结
1 鱼类的鱼鳞 有骨鳞(硬骨鱼最常见的类型)和硬鳞(较为原始的一 种类型,仅少数硬鳞鱼类具有)为真皮的衍生物;另 外盾鳞(软骨鱼类)为表皮和真皮共同的衍生物.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黏液腺,为真皮的衍生物 爬行类 龟鳖类:角质盾(表皮)+骨板(真皮) 其他的种类都有表皮演化迩来的角质鳞 鸟类 有羽毛,鸟喙和爪都为角质物(表皮) 哺乳类 具有毛为角质物(表皮),牛的洞角(表皮),鹿 的是实角(真皮)
五、循环系统
(二)循环类型 鱼类:单循环 两栖类:不完善的双循环 爬行类:不完善的双循环 鸟类、兽类:完善的双循环
(三)动脉系统
由多
少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软骨鱼:5对鳃A; 硬骨鱼;4对鳃A。 4体A弓 4体A弓 4右体A弓 4左体A弓 5(无) / / / 6肺皮A 6肺A 6肺A 6肺A
三、消化系统(进化的趋势)
1、牙齿 同型齿 多、不恒定 2、胃 鱼类:出现胃(适于吃大型食物) 鸟胃:分腺胃、肌胃。 异型齿;多出齿 再出齿;端生齿、侧生齿 仅上、下颌。 槽生齿。
少、而恒定;着生广泛
兽:单胃、复胃。
3、肠 草食类 长 杂食 较短 肉食 短。
牙齿进化的总结
圆口类有角质齿,并以口漏斗吸血食肉. 鱼类有第五对鳃弓上的咽喉齿(也有颌齿); 两栖类有颌齿(无尾类的不发达,无或只有上颌齿),为多出性的同型齿. 爬行类的龟鳖类颌内无齿,只有角质鞘.其他的种类则都有多出性的同型齿. (鳄和沙蜥有初步分化的异性齿);蛇还有由上颌骨的几枚牙齿特化而成的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