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04--2008年)
【2004】第047号
青海省农牧业项目管理中心
二○○四年三月
编制单位: 青海省农牧业项目管理中心
(原青海省畜牧厅畜牧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心主任: 王海
中心副主任: 石德军
审定: 王海
审核: 杜铁瑛
编制人员: 杜铁瑛高级畜牧(草原)师
王海畜牧(草原)师
石德军高级畜牧(草原)师
段彦敏高级农艺师
常祺副研究员
范青慈高级畜牧(草原)师
汪薇高级农艺师
李洪顺农艺师
洒文君畜牧(草原)师
目录
一、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草原畜牧业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及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布局及分区建设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青南高原纯牧业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柴达木盆地农牧交错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东部农业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建设项目投资概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投资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投资概算与年度投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资金筹措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分区投资及年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政策保障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金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科技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我省拥有天然草原5.47亿亩,占境内国土面积的50.49%,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74亿亩,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
全省草原牧区面积占96%以上,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主体。
由于草原畜牧业经营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饲草成本低,劳动强度小。
但同时也存在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灾害能力差和饲草供应与家畜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的问题。
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要实现草原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饲草供应,满足家畜的生长需要。
加强草原围栏、畜棚和人工饲草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饲草供给,改变“靠天养畜”局面的有效措施。
本规划依据《青海省畜牧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运行目标规划》和《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与《青海省畜牧业规划》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在上述规划对全省退化天然草原实施治理的基础上,考虑到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多、投资标准较高,本着可能实现和试验示范的原则,编制了《青海省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4-2008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原畜牧业现状
我省草原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草地总面积5.47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74亿亩,其中冬春草地2.38亿亩,夏秋草地2.36亿亩。
天然草原
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环湖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95.35%。
但天然草原的牧草产量低,全省草地平均产量为151.56公斤/亩(鲜草),其中青南牧区产草量最高,为208.85公斤/亩;环湖地区产草量次之,为145.77公斤/亩;柴达木盆地荒漠草原产草量最低,为89.36公斤/亩。
2003年底,全省各类草食家畜存栏1710.53万头(只),其中马26.24万匹,牛392.2万头;绵山羊1267.81万只,总计折合2994.05万个羊单位。
当年牛羊肉总产量14.63万吨,其中牛肉7.00万吨,羊肉7.63万吨,毛类总产量1.67万吨;牛羊皮388.49万张,奶类22.83万吨(详见附表2)。
畜牧业发展无论从总量和质量上都还处在一个不高的发展水平上。
为了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逐步向高效优质畜业转变,长期以来,面对我省草原畜牧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总结多年草原建设经验和教训,在逐步完善草原承包制和实行依法管护草原的基础上,在青南高原牧区大规模地实施了以户为单位、以围栏草场、牲畜棚圈、人工饲草地和牧民定居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四配套”建设,在环青海湖地区实施了以发展高效、优质畜牧业为主要内容的“环湖小康工程”,进行了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试验示范。
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九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草地建设资金8.58亿万元,是“八五”期间的2.57倍。
截止2002年底,全省牧区累计建成牧民定居房屋534.36万平方米,牧民定居率达85.5%;建成人工草地
1978.87万亩,其中人工饲草地(含多年生和一年生1880.10万亩),飞播种草98.77万亩;累计建设围栏草原4478.07万亩;建设畜棚603.03万平方米;改良草原5309.56万亩;累计实施草原灭鼠5.19亿亩,草原灭虫4914.17万亩;羊单位均围栏1.5亩、畜棚0.2平方米、人工饲草0.63亩。
青南牧区防灾基地建设规模已达37451户,累计投资7.26亿元,完成围栏1160.10万亩、畜棚围248.42万平方米,种植饲草14.85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20多年来,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依然小而缓慢,草原畜牧业的脆弱性依然存在,“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在建设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率低,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建设效益。
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后,牧民对围栏建设的积极性高,现阶段围栏建设规模已远远高于牲畜暖棚和人工饲草地建设。
特别是用于饲草收获和加工的机具设备普及率低,严重影响着人工饲草料的有效利用。
加之草原生态建设步伐缓慢,自然灾害和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依然存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产力逐年下降,畜草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是繁荣民族经济,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省牧区面积大,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天然草原是牧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
牧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面大,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过牧、滥垦、乱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天然草原大面积退化和沙化,草原生产力下降,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仅制约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而且已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因此,实施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草原畜牧业由脆弱型向稳定型、现代型模式逐步转变,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对繁荣牧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牧区生产条件,转变草地畜牧业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我省草原畜牧业一直沿袭传统的放牧方式,经营粗放,水平低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放牧家畜数量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加剧了草原退化,而且还直接影响草原畜牧业效益的提高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大大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牧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草原围栏、牲畜棚圈、人工饲草料地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由完全放牧到舍饲和半舍饲的转变,将大大减轻草原的放牧压力,使草原能够休养生息,对于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和草
原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草原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实施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实施后,我省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关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牧区各州、县均建立了草原执法队伍,加强了草原的监督和管理,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法制环境。
在青南牧区已实施多年的草原“四配套”建设和在环湖牧区实施的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项目,都有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为进行草原畜牧业设施建设提供成功模式和技术支持。
截止目前,全省冬春草原已100%承包到户,夏秋草原也80%承包到组或联户,基本解决了牲畜吃草原“大锅饭”的问题,明确了草原建设与保护的责、权、利,使草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调动了农牧民参与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我省各地还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工程管理办法,总结出了项目组织、管理和监督的成功经验。
实施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环境、建设模式、经营管理主体和科技支撑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面落实和进一步巩固完善
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以“温饱”工程、“上台阶”工程和发展农区畜牧业为核心,以增加农牧区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草原法律法规和技术、管理体系为保障,突出抓好实施区域内的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大力开展人工饲草料生产基地、防灾基地“四配套”建设、划区轮牧及舍饲圈养等项目建设,转变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恢复和提高草原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促使草原生态效益,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落实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
2、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连片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项目到户的原则。
5、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
6、坚持政策引导与农牧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7、坚持多元化的投资原则。
以国家投资为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形式的筹措资金。
(三)规划依据
本规划与《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青海省畜牧“十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青海省退还草规划》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等相衔接。
草原生态建设的有关内容本《规划》不再涉及,《规
划》中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仅为项目实施区应进行的先期治理内容。
(四)规划目标及任务
本规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2008年,利用5年时间,重点实施退化草原综合治理、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防灾基地建设、划区轮牧试验示范及舍饲圈养试验示范五大项目,每年按总体建设任务的20%实施。
1、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五年内规划灭治草原虫害1000万亩,灭治草原鼠害5000万亩,其中5%的鼠害草原灭鼠后采用围栏、补播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围栏、补播各250万亩。
2、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五年内规划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100万亩;当年生人工草地250万亩,并按每500亩配备1台/套饲草加工机械,每1000亩配备1台/套饲草播收机械的标准,配备饲草加工机械25000台/套,饲草播收机械5000台/套。
3、防灾基地建设项目:五年内规划建防灾基地户15000户,建设暖棚240万平方面米、围栏750万亩、定居房屋90万平方米、人工饲草料地7.5万亩。
4、划区轮牧试验示范项目:五年内规划建设示范户2500户,建设划区围栏250万亩、暖棚40万平方米、人工饲草料地12.5万亩、配置饲草加工机械1250台/套。
5、舍饲圈养试验示范项目:五年内规划建设示范户5000户,建设暖棚80万平方米、人工饲草料地25万亩、青贮设施5000座、饲喂设施25000条、饮水设施5000个、配置饲草加工机械5000台/套。
通过项目建设,基本改善项目区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在以草定畜和合理利用的条件下,饲草供给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解决牲畜“温饱”问题,使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由脆弱型向稳定型和现代型转变。
四、规划布局及分区建设任务
依据不同的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及草原牲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本规划将青海省39个农牧业县(市)(详见附表1)划分为青南高原纯牧业区、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区、柴达木盆地农牧交错区和东部农业区四大建设区域。
每个分区均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确定建设重点、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规模,以确保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一)青南高原纯牧业区
1、区域范围及概况:该区域包括4个自治州的15个县(市)及1个乡。
即果洛州的玛沁、玛多、甘德、达日、久治、班玛6个县;玉树州的玉树、昂欠、称多、治多、杂多、曲麻莱6个县;黄南州的泽库、河南2个县;海西州的天峻县和格尔市的唐古拉乡。
该区地处青南高原,地势高亢,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气候寒冷、热量水平低,自然条件严酷。
年平均气温0—-0.6℃,年降水262.2—772.8mm,主要灾害性天气有雪灾、雷雹和大风,尤以雪灾为甚。
区内土地总面积37.2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09%。
其中可利用草原28535.1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14%,是我省的纯牧业区。
全区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6855.3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9.07%,其中重度退化草原“黑土滩”已达8151.92万亩,占退化草原面积的48.36%。
境内是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有牧户6.79万户,牧业总人口28.61万人,2002年底各类草食畜存栏580.81万只头,母畜比例为51.50%、仔畜繁活率62.42%,成畜死亡率1.79%,出栏率31.37%,商品率26.08%,当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805.47元,详见附表2。
该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近十几年来总计建设防灾基地建设户3.75万户,占牧户总数的55.23%。
累计建设围栏1785.86万亩,建设畜棚270.44万平方米,建设人工饲草料地172.60万亩。
畜均占有围栏3.07亩、占有畜棚0.47平方米,占有人工饲草地0.3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极低,详见附表3。
2、建设重点及任务:该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性天气多,草地退化严重,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草矛盾突出。
据此,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以草原围栏、畜棚、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基地为核心的防灾基地四配套建设和以草地围栏、灭治草原鼠虫害和天然草原补播为主要措施的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
利用5年时间,每年按总任务的20%实施。
防灾基地建设项目:五年规划建设防灾基地户15000户,建设畜棚240万平方米,围栏750万亩,定居房屋90万平方米、人工饲草料基地7.5万亩。
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五年规划灭治草原虫害300万亩、灭治草原鼠害3000万亩,其中5%的鼠害草原灭鼠后采用围栏、补播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围栏、补播各150万亩。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项目:五年规划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30万亩;当年生人工草地30万亩,并按每500亩配备1台/套饲草加工机械,每1000亩配备1台/套饲草播收机械的标准,配备饲草加工机械3000台/套,饲草播收机械600台/套。
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区域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饲草供应量,基本解决家畜“温饱”问题,使畜牧业生产逐步由脆弱型向稳定型转变,其布局与规模详见附表4。
3、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建设,使区域内防灾基地户达到80%以上;
20%以上的中度退化草地得到控制;规划任务完成后,区域内总计年新增饲草12.9亿公斤,其中灭鼠治虫减少损失6.6亿公斤,围栏增草1.8亿公斤,人工种草4.5亿公斤。
(二)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区
1、区域范围及概况:该区域包括2州的8个县。
即海北州的门源、祁连、刚察、海晏4县,海南州的共和、贵南、同德、兴海4县。
本区地处省境北部,南北高山对峙,青海湖位于其中。
地形复杂,山川相间,构成了盆地、谷地、台地等复杂的地貌类型。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优于青南高原。
年平均气温-0.6—3.3℃,年降水量272.2—427.2毫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旱、大风、和雪灾。
区内土地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19%。
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8306.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5.45%,是我省重点牧业区。
全区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原3352.05万亩,占全区草原可利用面积的40.35%。
境内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有牧业户3.49万户,农牧业总人口12.53万人。
2002年底各类草食畜存栏89.53万头(只),母畜比例为45.38%,仔畜繁活率50.75%、成畜死亡率1.0%、出栏率26.0%,商品率21.0%,当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870.80元,详见附表2。
该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是我省草原建设步伐较快的地区。
截止2002年底累计建设畜棚424.45万平方米,有畜棚户占牧户总数的36.80%;建设草原围栏2009.6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6.64%;建设人工饲草地128.16万亩,配置各类机械设备1343台套。
畜均占有畜棚4.74平方米,占有围栏草原22.45亩,占有人工饲草地1.43亩。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青南牧区,三项建设分别是青南牧区的10倍、7倍和5倍。
2、建设重点及任务:该区是全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青海省的重点牧业区和高效畜牧业的示范基地。
全省牧业人口(纯牧业人口)的33.37%、草食畜的11.98%集中在这一地区。
为巩固和加强该区畜牧业发展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走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路子,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有选择地实施退化草地综合治理、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划区轮牧试验示范及舍饲圈养试验示范等项目。
利用5年时间,每年按总任务的20%实施。
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5年内规划灭虫500万亩,灭鼠1000万亩,对灭鼠区中5%面积进行补播和围栏,共计补播50万亩,围栏5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5年内规划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50万亩,当年生人工草地80万亩,每1000亩人工草地配备饲草加工机械一套,共计配备8000套,每500亩人工草地配备牧草播收机械一套,共计配备1600套;划区轮牧试验示范项目:5年内建示范户2500户,进行分割围栏250万亩,建设暖棚40万平方米,建植人工饲草料地12.5万亩,配置饲草加工机械1250台套;舍饲圈养试验示范项目:5年内建示范户1500户,每户建160平方米畜棚一座,共计1500座,24万平方米,每户建人工饲草地50亩,共计7.5万亩,每户建青贮设施一座,共计1500座,每个畜棚配置饲喂设施5个,共计7500个,每户配置饮水设施一个,共计1500个,每户配备饲草加工机械一套,共计1500套,详见附表4。
3、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有29.83%的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降低退化程度,产草量平均提高30%—50%。
项目完成后预计总增饲草15.35亿公斤。
(三)柴达木盆地农牧交错区
1、区域范围及概况:本区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除格尔木市的
唐古拉乡、天峻县外的农牧区。
即格尔木市(除唐古拉乡)、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4个县(市)。
本区域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
寒冷、干旱、日照时间长、多风是本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年均气温1-5℃,≥0℃年积温1540-2317℃,年平均降水量17.6-170毫米。
水资源缺乏是制约本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2002年全区有牧业户4922户,牧业人口21182万人,牧民人均收入2612.78元。
2002年年末存栏各类草食畜8.06万头(只),母畜比例48.5%,繁活率60.75%,成畜死亡率3.5%,出栏率30%,商品率24.25%,总增率33.8%,详见附表2。
本区域土地总面积为20.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8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8068.28万亩,占本区土地面积的25.82%,耕地面积63.14万亩,占本区土地面积的 2.02%,是我省以牧为主的农牧交错区。
全区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3689.61万亩,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5.7%。
目前每亩草地平均产草量仅91.45公斤,是全省八个州(地、市)中最低的。
本区草原基础建设滞后。
截止2002年,累计建设畜棚2394座24.99万平方米,畜棚拥有率48.41%,建设围栏384.28万亩,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46%,建人工饲草地7.82万亩。
畜均占有畜棚3.10平方米,占有围栏47.68亩,占有人工饲草地0.97亩,其建设水平低于环湖牧区,而高于青南牧区,详见附表3。
2、建设重点及任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加大对中度退化、沙化草原的综合治理;加强草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结合退耕还草做好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
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绿洲畜牧业,通过开展舍饲和半舍饲经营,有效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利用5年时间,每年按总任务的20%实施。
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5年内规划灭虫200万亩,灭鼠1000万亩,对灭鼠面积中5%进行补播和围栏,共补播50
万亩,围栏5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5年内规划建植60万亩,其中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20万亩,当年生人工草地40万亩,每1000亩人工草地配备饲草加工机械一套,共计配备4000套,每500亩人工草地配备牧草播收机械一套,共计配备800套,详见附表4;舍饲圈养试验示范项目:5年内规划建设示范项目户500户,每户建160平方米畜棚一座,共计500座,8万平方米,每户建人工饲草地50亩,共计2.5万亩,每户建青贮设施一座,共计500座,每个畜棚配建饲喂设施5个,共计2500个,每户配置饮水设施1个,共计500个,每户配备饲草加工机械一套,共计500套,详见附表4。
3、建设目标:项目实施后,有32%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降低退化程度,产草量平均提高30%—50%,天然草原新增饲草量约为2.6亿公斤,通过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可增加优质饲草8.0亿公斤,两项合计新增饲草10.6亿公斤,有10%的牧户由完全依赖天然放牧转入舍饲半舍饲。
(四)东部农业区
1、区域范围及概况:该区域包括1市3(地)州12个县,即西宁市的大通、湟中、湟源3县;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化隆、循化6县;黄南州的尖扎、同仁2县;海南州的贵德县。
本区地处省境东部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带。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由大致相互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盆地组成,平均海拔2200米。
年平均气温0.6-8.6℃,年降水量319.2-531.9mm,是我省唯一的水、热资源配置较好的地区。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风沙和泥石流,尤为旱灾和雹灾为甚。
全区土地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8%。
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80.36万亩,耕地572.40万亩,林地411.84万亩,农、林、牧用地之比为1:2.4:0.7。
全区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42.68万亩,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