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

3

赵 峰 姜德波

内容提要: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非均衡发展,资源短缺、产业同构、产业

过度集聚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的向外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需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最早是

从国际角度开始的。刘易斯(1984)较早就注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但没有提出比较完整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普雷什维(1990)的“中心—外围论”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对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国内学者卢根鑫(1994)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陈建军(2002)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富有实证研究的启发性;王振(2009)认为,从长三角地区目前产业转移轨迹来看,除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的沿海、苏中、苏北外,安徽、江西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深入研究产业转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理论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着手,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产业转移,较少能将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会为制订“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计划提供理论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加速的趋势,科学预测和把握

这个趋势,在产业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进而推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将是理论界的重要任务。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1.要素禀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要素禀赋

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要素价格的上升和资源的短缺。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得该地区的商务成本急速上升,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了某些产业的获利能力,尤其是一些对于要素价格较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大大压缩了这些产业的获利空间,削弱了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从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考虑,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一些原先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必将本着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逐步向国内其他地区转移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长三角地区普遍面临着人才供给的数量及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而长三角地区目前的人口密度已经不允许大量的人口

62—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影响、趋势研究”

(10BJL050)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09EY D024)的阶段性成果。

流入,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资随人走,将

长三角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明智之举。

2.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三角地区本身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二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似、工业产品结构趋同的现象相当严重。长三角地区各区域因产业重合而导致的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某些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这些产业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避免区域产业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把区域之间重合度较高的产业向外转移,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3.产业集聚。长江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产业的集聚程度已经非常高,已显现出向外拓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趋势,此时充分利用国家赋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将某些不适合在本地继续发展的产业转移到西部或东北,将有助于防止过度集聚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要素成本上升和过度竞争,使本区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长三角地区应该把一些已经出现聚集负效应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进行转移,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政策驱动。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比如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明确提出了包括财政、税收、社保等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多项优惠政策。同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加大了改善西部投资环境的力度,将投入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将极大地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素质,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降低企业在西部地区的投资成本,提高要素的获利水平。因此,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形成的政策优势构成了吸引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

区位选择和路径设计

1.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方法。(1)产业梯度的测算方法。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CPS=

Y ik/Y i

Y k/Y

(1)

运用此指标来判断第i地区第k行业的产业规模,反映地区行业的集中程度。

(2)产业发展阶段的测算方法。在测算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和全国该产业产值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值将这些产业部门划分为成长产业、发展产业、成熟产业以及衰退产业。前期和后期的年均增长率均小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的是衰退产业,前期增长率大于全国增长率而后期增长率小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的是成熟产业,前期增长率小于全国年均增长率而后期增长率大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的是成长产业。年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r=(n-1)a n/a1-1(2)

其中,a n为第n年的产值,a1为第一年的产值。

2.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1)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自然资源导向型的产业转移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和自然环境的分析,长三角地区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结果如下:食品制造业应该向农业和畜牧业发达的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安徽、四川、河南和河北等省份转移。长三角地区食品制造业中的乳制品业可向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和山东四省转移。因为这四个省份是全国奶源最丰富的地区,为乳制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可向山东、河南和河北三省转移,这些地区水果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且种类繁多,而水果恰是糖果、蜜饯的原材料。饼干等食品的制造企业可向黑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转移,因为这些地区粮食和豆类产量很高,而罐头制造企业则可向肉类产量较高的山东、四川、河南和河北四省转移,既可获取优质低价的新鲜原料,又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水泥、石灰石和石膏的制造、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应该向水泥灰岩储量丰富的陕西、安徽、广西、四川和山东等省转移;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企业应该向玻璃硅质原料储量丰富

7

2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