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病虫害学-棉铃虫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蛾类-棉铃虫
棉铃虫简介
又名棉铃实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 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 有分布。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 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寄主种类繁多,受害药材有黄芪,牛蒡,枸杞, 丹参,藿香,薏苡,白扁豆,玫瑰,月季,穿 心莲,颠茄,金银花。
棉铃虫形态特征
生活史及习性
3、成虫
成虫飞翔能力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棉铃虫下半夜扑灯数量多于上半夜。黎明前 棉铃虫对半枯萎的杨,柳,杨槐,紫穗槐等 枝把散发的气味表现有趋性。
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对黑光灯、高压汞 灯有较强的趋性,特别是高压汞灯的诱 杀率显著,有效降低落卵量30%-40%。 (2)杨树枝把诱蛾,每日清晨用塑料袋 套蛾诱杀。
生活史及习性
由于地区、药材种类和受害时间不同,受害 时期、代次不同。如牛蒡花果期主要受第一代棉 铃虫危害。而黄芪,丹参,白扁豆等花果期为六 ~十月,受三、四代为害较重。成虫需补充营养 ,卵产于寄主嫩叶花蕾等处。初孵幼虫取食未展 开嫩叶和花蕾,2龄后钻入蕾,花,果内蛀食, 虫粪排在洞外。
生活史及习性
卵近半球形,底部较平,高0.51~0.55mm, 直径0.44~0.48mm,顶部微隆起。初产时乳 白色,逐渐变为黄白色。卵表面可见纵横纹网 格,其中伸达卵孔的纵棱有11~13条,纵棱有 2岔和3岔到达底部,通常26~29条。
形态特征—幼虫
共6龄, 老熟幼虫长约40~50mm,头 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初孵幼虫青灰 色,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体色淡红, 红褐色,体色黄白, 体色淡绿,体色深 绿。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刚毛长而 尖,底座毛片大。
化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
对于消灭越冬幼虫,用50%地亚农或 25%辛硫磷囊剂, 而对于越冬后的幼虫,用50%辛硫磷乳剂 15 kg/hm, 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可选用40% 三唑磷乳油10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25%水杨硫磷乳油1000倍液, 在成虫羽化期内,用50%辛硫磷 800 倍液或 8%敌百虫粉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应急手段,农业防治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出于经济 学角度,再进行化学防治。
2、幼虫
幼虫:一般6龄。初孵幼虫先吃卵壳,后爬行到心 叶或叶片背面栖息,第2天集中在生长点或果枝嫩 尖处取食嫩叶,但为害状不明显。2龄幼虫除食害 嫩叶外,开始取食幼蕾。3龄以上的幼虫具有自相 残杀的习性。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每头幼虫一 生可取食蕾、花、铃10个左右,多者达18个,老 熟后脱果入土筑土室化蛹。
形态特征—蛹
蛹:长17~21mm,宽4.2~6.5mm, 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尾端有 一对臀刺,第5~7腹节前缘密布细密 比体色略深环状刻点。入土5~15cm 化蛹,外被土茧。
形态特征—成虫
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体色多变,有黄 褐色,灰褐色,绿褐色及赤褐色,一般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绿色。
生活史及习性
3、成虫
成虫:昼伏夜出,喜欢晚上和清晨活动、觅 食和交尾、产卵。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虫分 泌的蜜露补充营养。雌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 羽化当晚即可交尾,2~3d后开始产卵,产 卵历期6~8d,每次产卵500-1000粒。产卵 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喜欢产卵于嫩尖、嫩 叶等幼嫩部分及花蕾,果实表面。
农业防治
Friday
(1)种植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抗虫棉。 (2)合理布局作物。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等合理间 作套种或插花种植,可以丰富棉田天敌资源。 (3)耕地灭蛹。冬季深翻冬灌,破坏蛹室,结合冬灌, 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可降低成虫 的羽化率。 (4)喷磷驱蛾。产卵盛期在棉田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 具有驱蛾产卵,减轻为害的作用。 (5)人工除虫。成虫产卵盛期结合对棉花进行整枝、摘 心、抹赘芽、剪空果枝等,将去除的幼嫩部分带出棉田外 销毁,可以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谢谢大家观看!
前翅正面肾状纹,环状纹及各横线模糊不清,中横线由肾状 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 状纹下方,后翅灰白色,脉纹褐色明显。
生活史及习性
1、危害
棉铃虫在我国各棉区的年发生代数和主要 为害世代各不相同。在辽河流域棉区和新疆大 部分棉区年发生3代,以第2代为害为主;在 黄河流域棉区和部分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代, 以第2代最严重,3代次之;在长江流域大部 分棉区每年发生5代,以第3、4代最重。各地 一般均以蛹在土中越冬。
生物防治
(1)保护自然天敌。应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改进施药 方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发挥自然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 作用。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 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2)喷洒生物农药,如Bt乳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5%的棉烟灵、雷公藤精乳油等。 (3)可在棉铃虫产卵始发期至盛期,末期释放赤眼蜂
棉铃虫简介
又名棉铃实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 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 有分布。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 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寄主种类繁多,受害药材有黄芪,牛蒡,枸杞, 丹参,藿香,薏苡,白扁豆,玫瑰,月季,穿 心莲,颠茄,金银花。
棉铃虫形态特征
生活史及习性
3、成虫
成虫飞翔能力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棉铃虫下半夜扑灯数量多于上半夜。黎明前 棉铃虫对半枯萎的杨,柳,杨槐,紫穗槐等 枝把散发的气味表现有趋性。
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对黑光灯、高压汞 灯有较强的趋性,特别是高压汞灯的诱 杀率显著,有效降低落卵量30%-40%。 (2)杨树枝把诱蛾,每日清晨用塑料袋 套蛾诱杀。
生活史及习性
由于地区、药材种类和受害时间不同,受害 时期、代次不同。如牛蒡花果期主要受第一代棉 铃虫危害。而黄芪,丹参,白扁豆等花果期为六 ~十月,受三、四代为害较重。成虫需补充营养 ,卵产于寄主嫩叶花蕾等处。初孵幼虫取食未展 开嫩叶和花蕾,2龄后钻入蕾,花,果内蛀食, 虫粪排在洞外。
生活史及习性
卵近半球形,底部较平,高0.51~0.55mm, 直径0.44~0.48mm,顶部微隆起。初产时乳 白色,逐渐变为黄白色。卵表面可见纵横纹网 格,其中伸达卵孔的纵棱有11~13条,纵棱有 2岔和3岔到达底部,通常26~29条。
形态特征—幼虫
共6龄, 老熟幼虫长约40~50mm,头 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初孵幼虫青灰 色,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体色淡红, 红褐色,体色黄白, 体色淡绿,体色深 绿。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刚毛长而 尖,底座毛片大。
化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
对于消灭越冬幼虫,用50%地亚农或 25%辛硫磷囊剂, 而对于越冬后的幼虫,用50%辛硫磷乳剂 15 kg/hm, 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可选用40% 三唑磷乳油10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25%水杨硫磷乳油1000倍液, 在成虫羽化期内,用50%辛硫磷 800 倍液或 8%敌百虫粉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应急手段,农业防治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出于经济 学角度,再进行化学防治。
2、幼虫
幼虫:一般6龄。初孵幼虫先吃卵壳,后爬行到心 叶或叶片背面栖息,第2天集中在生长点或果枝嫩 尖处取食嫩叶,但为害状不明显。2龄幼虫除食害 嫩叶外,开始取食幼蕾。3龄以上的幼虫具有自相 残杀的习性。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每头幼虫一 生可取食蕾、花、铃10个左右,多者达18个,老 熟后脱果入土筑土室化蛹。
形态特征—蛹
蛹:长17~21mm,宽4.2~6.5mm, 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尾端有 一对臀刺,第5~7腹节前缘密布细密 比体色略深环状刻点。入土5~15cm 化蛹,外被土茧。
形态特征—成虫
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体色多变,有黄 褐色,灰褐色,绿褐色及赤褐色,一般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绿色。
生活史及习性
3、成虫
成虫:昼伏夜出,喜欢晚上和清晨活动、觅 食和交尾、产卵。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虫分 泌的蜜露补充营养。雌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 羽化当晚即可交尾,2~3d后开始产卵,产 卵历期6~8d,每次产卵500-1000粒。产卵 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喜欢产卵于嫩尖、嫩 叶等幼嫩部分及花蕾,果实表面。
农业防治
Friday
(1)种植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抗虫棉。 (2)合理布局作物。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等合理间 作套种或插花种植,可以丰富棉田天敌资源。 (3)耕地灭蛹。冬季深翻冬灌,破坏蛹室,结合冬灌, 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可降低成虫 的羽化率。 (4)喷磷驱蛾。产卵盛期在棉田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 具有驱蛾产卵,减轻为害的作用。 (5)人工除虫。成虫产卵盛期结合对棉花进行整枝、摘 心、抹赘芽、剪空果枝等,将去除的幼嫩部分带出棉田外 销毁,可以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谢谢大家观看!
前翅正面肾状纹,环状纹及各横线模糊不清,中横线由肾状 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 状纹下方,后翅灰白色,脉纹褐色明显。
生活史及习性
1、危害
棉铃虫在我国各棉区的年发生代数和主要 为害世代各不相同。在辽河流域棉区和新疆大 部分棉区年发生3代,以第2代为害为主;在 黄河流域棉区和部分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代, 以第2代最严重,3代次之;在长江流域大部 分棉区每年发生5代,以第3、4代最重。各地 一般均以蛹在土中越冬。
生物防治
(1)保护自然天敌。应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改进施药 方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发挥自然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 作用。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 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2)喷洒生物农药,如Bt乳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5%的棉烟灵、雷公藤精乳油等。 (3)可在棉铃虫产卵始发期至盛期,末期释放赤眼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