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加速崛起
——浅析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区域经济学专业曹敏琦 2011416502
内容摘要: 自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至今,世界已形成了公认的六大城市群。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上海为核心辅以周边长江三角地区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再次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本文旨在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浅析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

一、“大都市圈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
早在1976年,创立“大都市圈”理论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认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人类城市发展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的“世界级都市群”开始浮出水面,其影响往往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以“世界级都市群”为标志的当代城市化新模式,对当今处于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一)“大都市圈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

它们分别是:
1.纽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共40个。

该都市圈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6500万。

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该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东京大都市圈: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

人口将近7000万。

4.巴黎大都市圈: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
尔、科隆等。

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5.伦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6.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这个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
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这些世界级群市圈中城市群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极,是各自国家的物质支柱甚至成为发展的精神支撑。

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

它们在各自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何谓“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
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5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

这15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5%,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

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这一都市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核心层,包括上海及其周边的昆山、太仓、嘉兴;第二层次,向西延伸到江苏的苏、锡、常三市,向南包括浙江的杭州、湖州等地;而其他地区可归入第三层次。

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又可以分为一个中心——上海、两个副中心——南京、杭州。

当然,随着各大工程的实施,一中心两副中心的格局将可能变成一中心四副中心,宁波、南通在区域内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跃居南京、杭州之上。

就中国都市圈概念而言,对比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在一体化上理念提出得最早,推进的时间也最长。

早在1982年,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

尽管发展的道路十分曲折,但经过20多年的磨合,目前已有良好的基础。

同时长三角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领先国内,尤以交通设施最为明显,这对于密切长三角的区域联系与合作,对于以上海为中心、带动江、浙两翼的平衡与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的发展现状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就目前发展的现状而言,我们发现: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中的定位
从国际经验看,都市圈的的兴起都会引发核心城市及周边城市和地区功能定位的调整。

在日本东京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

如何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加速区域内城市间的分工和合作,无疑是打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最重要命题。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增长极”,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毫无疑问扮演了这个角色。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上海的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上海四大中心及世界级城市的目标定位是一个大系统。

如果没有大量的经济流从苏、浙向上海集聚,上海就难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更谈不上“世界城市”。

因此,上海的发展必须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为支撑。

同时,长三角内的城市无不在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都市圈的视野,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事实上,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无不同样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机遇。

(二)长三角内城市重新定
1.嘉兴:位于浙北的嘉兴,把接轨上海作为发展的首选战略,争当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成“半小时交通圈”,使五县(市)两区组成一个大嘉兴,提高承载能力。

2.湖州:湖州正加快推动从“苕溪时代”迈向“太湖时代”,欲成为浙江省承接
上海辐射的“门户城市”、吸引外资的“前沿阵地”和环太湖区域城市群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3.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杭州扮演着“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后花园”的角色,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与技术创新功能、商品和要素集聚功能、信息及旅游功能,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游、住、学、创”的城市特色。

4.绍兴:作为中国的轻纺名城,绍兴正努力抓住融入长三角的大好时机。

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曾说:“接轨上海,就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就是接轨世界,就为自身的发展抢抓了机遇,打造了较高定位的借力平台。


5.宁波:位于“长三角”南端的宁波,正积极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机遇,融入沪杭甬之间2小时交通的“金三角”,倾力打造一个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城市。

6.舟山:其目标是要发展成港口旅游的中等城市,做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
海岛城市,把它建成长三角的一座“前花园”。

7.苏州:近10年,苏州与上海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这座城市把自己与上海的关
系形象地表述为“头脑型”与“身体型”的关系。

苏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到过苏州的人都会对云集于此的世界各大IT企业留下深刻印象。

8.常州:常州确立了以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和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
9.南通:南通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是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和舒适宜人的生态城市。

而去年底出台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更是提出要将南通建设成综合性特大城市,全力实现“亚上海”的目标。

10.南京:随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龙头地位的凸显,越来越多的苏南长三角城市提出和上海接轨,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的南京处境很尴尬。

现在南京定位为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使长三角未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腹地空间。

11.扬州:扬州雄心勃勃提出要成为“北上海”。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的发展建议
成熟城市群的内涵是:1.城市群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2.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由几个超大和特大的中心城市及大量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串联而形成。

3.拥有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

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4.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

5.城乡趋于融合。

6.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能起到枢纽作用。

是连接国内、国际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节点及其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传输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

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条无形的行政区划,泾渭分明。

由于“区划经济”的分割,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招商存在引资大战、重复建设、壁垒重重等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三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不利于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加速发展。

(一)行政区划调整:构筑大上海经济区
其实近年来,有关调整长三角行政区划的议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就提出,在长三角建立“特别经济区”来加速一体化。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朱荣林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案: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别行政区(或称上海经济特别行政区);二、仿美国密西西比河管理局例,成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管理局”,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三角洲经济的互动。

在这些专家眼中,调整上海行政区划,建设大上海经济区的有以下几项优点:能够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减少区际协调成本;有利于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的合理布局,能够根据产业链的要求,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经济效率。

(二)制度保障:建设统一大市场
再好的基础设施,所能消除的只是存在于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有形壁垒,而无形壁垒却往往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更大。

要想真正早日建立成熟的实现长三角都市圈,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从市场准入、交易规则等方面着手,建设长三角统一大市场。

在市场“无形之手”推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组织一个协调机构来整体协调“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成立统一的、跨区域的职能机构,取代目前分头管理的体制设置框架。

使原来隶属于各省市的相应职能机构成为对应的分支机构。

包括成立长三角警务交通管理署、工商管理署、环境署、水务署等跨省市的职能管理部门。

原来的各项市场功能,由这些机构统一监督、统一管理、统一执法。

这就类似于英国伦敦大区警察署。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比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和城市群市场辐射力、产业力、内生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都还明显不足,这些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服务业产品偏低;二是区域内统筹协调机制不强,政策制度产业方面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理念,早已形成共识。

在长三角战略定位上,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定位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正式获批的区域规划新增了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内容,既体现了长三角的与时俱进,也表明了中央对长三角在转型升级棋局中的期许。

然而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国乃至在全球迅速形成一个整体的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之间产业特点、区位条件和资源基础各有不同,在强调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同时,应该齐头并进,推动现代服务业政策聚焦、资源聚集、产业融合,而不是单纯谈“提高服务业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