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思想品德: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合集下载

四年级品德《家乡的变化真大啊》说课案

四年级品德《家乡的变化真大啊》说课案

《家乡的变化真大呀》说课案凤山镇李家楼小学杨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杨拥,来自凤山镇李家楼小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课,教材从环境、生活两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

而家乡的变化这一课针对农村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由于年龄的原因,对家乡的过去,学生只是在长辈口中偶有听说,教学时,可让学生多搜集本村这个小的“家乡”的信息,老师则多找一些关于“罗田”这个“大的家乡”的资料,这样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过去,再通过与家乡的现在进行对比来突出家乡的变化之大。

二、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收集整理能力不高,学习水平也有些差距,特别是对社会实践活动,估计在合作交流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收集资料也不会很广泛。

对“家乡”这一词语的定义,农村孩子的理解也比较狭义,所以在课前我将引导学生把课题中的“家乡”定义在整个罗田县的范围之内,而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村庄。

而他们的年龄与闭塞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他们对本课所需的知识储备与社会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使学生初步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各方面的变化,并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合作的活动中,了解家乡人民各方面的变化。

难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法、学法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并依据学情展开活动;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资格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教案

教师资格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教案

教师资格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很多考生对于如何写教案总是很头疼,教学目标究竟如何制定,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确都需要考生认真思考和准备。

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家乡新变化》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家乡的变化,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自豪,激发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行为与习惯目标】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点滴中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如何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如何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难点】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自豪,激发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张本学校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交流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看到了我们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学楼建设的更高更多了,操场上的体育设施也丰富多样了,其实学校的变化只是我们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那么我们的家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来共同探索家乡的新变化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1.我家门前新事多【活动一】课前调查分享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的作业是调查家乡的变化,同学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调查的呢?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大家调查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啊,有询问长辈的,有查询网络的,还有走访邻居的,那么大家都调查到了哪些变化呢?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发现的变化真多啊,有的同学说到了道路的变化、广场的建设、房屋的变化,还有同学说到家乡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有礼貌了,大家真是善于发现。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第一课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小董婷我授课的内容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本课从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衣、食、住、行、用谈起,回顾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状况,展示当今生活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本课要三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学生应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针对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标准,教材选择与家乡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整节课我力求从家庭生活方面切入,引导学生通过旧貌换新颜的对比,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联系实际说教材课程标准指出: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紧扣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为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观察和回顾中感受家乡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与大家交流调查结果的同时,分享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在切身感受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家乡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进步,分析体会产生祖国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原因。

分析教材本课是小学生认识家乡变化,感受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一课。

课文从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衣食住行谈起,回顾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状况,展示当今生活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学习体会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旨在通过调查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分析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固定,视野不够广阔,对生活的变化观察不够深入;具备了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但是掌握的调查了解的方法较少,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体会住房的舒适与宽敞,交通的畅通与便捷,生活的富足与美好等变化的原因的能力还需要老师借助图片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变化》2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变化》2课时教学设计

第 7 课家乡的变化本课教课目的:1.感情与态度:经过察看接见活动发现家乡的变化,感觉家乡的飞快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行为与习惯:经过学生课外检查接见、采集资料,课上沟通和展现资料的活动,培育学生擅长察看生活中的变化和着手动脑的行为习惯。

3.过程与方法:能在认识家乡变化的过程中,用文字或图画正确地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美好感觉;认识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能以家乡主人的姿态追求建设家乡的方法。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认识自家过去及此刻的住宅,有条件的可将过去及此刻的住宅照片采集并带来。

2.向父亲母亲检查:父亲母亲小时候上学用过哪些交通工具?家乡从前有哪些主要道路?路况如何?3.将学生疏成6-8人学习小组,每小组《家乡的变化检查表》1份。

4.多媒体课件。

二、教课过程活动一家乡在变化1.住宅的变化(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住的房是什么样吗?(多媒体出示自家此刻住宅的图片)老师家本来的住宅可不是这样的(出示自家老房屋照片),将两张照片放在一同对照。

你发现了什么?(2)你们家的住宅有变化吗?是如何变的?将课前采集的照片拿到投影仪上展现。

(3)是啊,很多同学家的住宅都变得高大、宽阔、雅观了。

我们的家乡不单是住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余地方也在变化呢!你发现没有?揭题《家乡的变化》2.出行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①老师小时候上学,大部分时间是步行,家离学校又远,每次步行到校都要1 小时左右,所认为了不迟到,我每日得 5 点就早早地起床。

有时在路上碰到骑自行车的街坊带我一程的话,就能够节俭好多时间,早早地到校。

假如遇下雨天,那老师还得更早地起床,由于泥路不好走。

②课前让同学们检查爸妈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状况,谁来报告检查状况?学生叙述父亲母亲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状况。

小结:从前我们能用的交通工具少,自行车算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多半步行。

③此刻我们是怎么到学校上课的?是家长用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接送,或许坐校车来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绚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说一说自身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同学说)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

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身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身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2)、自由选择自身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

(房屋、道路、小桥、家庭)(3)、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口头、照片、录象、图片)5、补充资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身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身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家乡的变化》教案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家乡的变化》教案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家乡的变化》教案教案一:《家乡的变化》课题名称家乡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家乡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学生能够使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家乡的变化。

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图表或地图来展示家乡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使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家乡的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家乡的变化。

如何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变化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解决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复杂性。

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家乡历史照片和现代照片的对比图集。

关于家乡变化的书籍和文章。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

教具和设备:白板和马克笔。

地图和图表工具。

绘画材料(纸张、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学生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家乡的几个代表性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变化。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分享给全班。

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和时间管理。

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巡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展示家乡变化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

实地考察(30分钟):组织学生到指定地点进行考察。

展示与分享(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全班分享。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关键内容:家乡的变化:过去 vs 现在变化的原因: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变化变化的影响:环境、生活质量、文化逻辑结构:过去:描述家乡的历史面貌现在:描述家乡的现状变化:对比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课后反思评估标准:学生能否准确描述家乡的变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家乡新变化》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紧紧围绕着家乡的变化展开,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国情怀。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学生能够发现家乡的变化,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爱家乡、爱国情怀,树立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发现家乡的变化,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家乡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变化,对比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变化。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实例分析:通过观看视频或展示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加深学生的认识。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激发爱家乡、爱国情怀。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变化2. 家乡的人文景观变化3. 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4. 家乡人民的生活变化5. 家乡的未来规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家乡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2.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

4.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过去,激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的具体案例,如撤销农业税、乡村旅游发展等,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并汇报讨论成果。

5. 学生展示:学生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展示家乡的变化,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变化,强调关注家乡发展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变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

3. 网络资源,如家乡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及新课导入。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二篇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二篇

16《家乡新变化》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的6个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分析: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0条明确提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是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乡新变化》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三课的基础之上,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历时性视角下,感受家乡的变化,同时对家乡的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们家乡——近些年来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明创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无尽宝藏。

教师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放眼于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巨大变迁,选取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组织教学,通过参观、调查等亲身经历的活动,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二、说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并不了解家乡以前的情况,对家乡的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变化缺乏了解,会想当然地认为家乡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老师必须善于开发学校及家乡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家乡的新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一、课题背景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亲眼见证了它的发展变化。

通过本课,我们将探索家乡的发展历程、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不仅有助于对家乡的爱与热爱,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探索家乡发展的未来方向。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学生建立家乡发展的基本认识。

2. 家乡发展的历程:通过家乡近年来的发展项目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家乡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展示家乡的优势和特色。

3. 家乡的社会变革:以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为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家乡的带来的影响。

4. 家乡的环境改善:通过家乡近年来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展示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5. 家乡的未来展望:通过对家乡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未来规划能力,让学生对家乡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从中分析家乡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2. 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和分享家乡的发展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家乡发展的成功案例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4.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结合家乡的特色和资源,提出自己对家乡发展的创新想法,并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家乡近年来的一些发展项目和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家乡的历史背景: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学习家乡的发展历程: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整理家乡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并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

2.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变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2. 调查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调查家乡变化的资料,分享家乡的变化。

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自己对家乡发展的看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围绕家乡的变化,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表达交流: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和看法。

7.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变化,也可以开展家乡特色文化调查等活动。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9.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看自己在关注家乡变化、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10. 家长沟通: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关注家乡变化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变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3. 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色文化调查,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2. 邀请家乡杰出人物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发展。

3.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经济发展项目,感受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乡的变化》。

我准备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冀教版教材,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我爱我的家乡”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

《家乡的变化》就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中的一课。

本单元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着重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和美丽可爱的家乡朝夕相伴,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中。

家乡在变化和发展时刻伴随着他们,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回忆、对比、分析、讨论,让学生油然升腾起热爱家乡热爱党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能力,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

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篇重要的课文。

本文以家乡的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社会发展,感受国家法治建设的成果。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家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1. 内容方面: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认识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 教育价值: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课程地位:本文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与前后课文相互联系,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主要内容:1. 家乡的社会变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改善、医疗卫生进步等方面。

2. 家乡的经济变化:包括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

3. 家乡的文化变化: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

4. 法治建设在家乡的变化: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法治建设在推动家乡发展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

(2)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等思维方式,认识家乡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家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2)法治建设在推动家乡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

(2)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等思维方式,认识家乡的变化。

(3)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人文景观3. 家乡的风土人情4. 家乡的发展变化5. 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景观和风情。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家乡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父母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3. 课堂分享: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案例分析:介绍家乡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和思考。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6.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

六、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变化、气温等。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父母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自然环境信息。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和内容是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以下方案。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1教材解读首先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

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

《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

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 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 3 %。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小学思品《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小学思品《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下午好!我是来自江都市实验小学的梁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乡的变化》。

教材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家乡的变化》就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中的一课。

这个单元与前面低年级“我爱我家”单元、三年级“家乡哺育了我”单元,以及后面高年级“我的国家我的民族”单元,行成一个完整的序列。

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本课分三部分:一、“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部分主要展现城市新容旧貌的对比照片,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这部分内容我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这里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

二、“也有不尽人意处”这部分就家乡在变化中的美中不足之处进行辩论,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让他们知道事物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并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明白“好事物”也有不尽人意处。

三、“雏鹰小队在行动”主要介绍了南京中学生徐丹关心家乡的事,并要求学生向徐丹学习,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美中不足之处,最后启发学生各尽所能以自己的方式爱家乡、为家乡出力。

这是这一课的重点,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是为引导他们的行为打基础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实践中来,必须用学生的行为作为检验的标准。

这两部分内容我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家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二、方法与过程方面。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家乡的变化》。

我准备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目标制定;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学法的设计;五、教学流程;六、教学预测。

一、教材分析首先谈谈对教材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家乡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四年纪下册的第7课,也是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第3课。

前两课为《绿色小卫士》、《我们的民风民俗》。

加上三年级学习过"家乡哺育了我"这一单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家乡,对家乡有了初步的概念和感情,知道自己是家乡的一员。

在此基础上进行家乡变化的学习活动,应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教材安排也是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

《家乡的变化》一课共三部分:"谁不说俺家乡好","也有不尽人意处","雏鹰小队在行动"。

二、目标制定把握整个单元的命脉和学生的认知起点,我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访问、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重、难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生活的感受,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以1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需要两课时教学。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组合成探究小组,依提纲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调查、访问。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变化2. 家乡的人文景观变化3. 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4. 家乡的人民生活变化5. 家乡的未来规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家乡的变化。

2. 难点: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变化。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察家乡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过去,引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兴趣。

2. 家乡的自然环境变化: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3. 家乡的人文景观变化: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4. 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农业、工业、旅游业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实力。

5. 家乡的人民生活变化:通过实例,展示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交通、住宿、教育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发展。

6. 家乡的未来规划: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未来规划,如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

8. 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家乡的变化,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家乡变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环节,评价学生在合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进步。

3. 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分享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程度。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一、说课目的和意义家乡是每个人内心中最特殊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与家乡联系在一起。

本次说课将通过描述和分析家乡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的历程,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期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我们每个人对家乡的责任和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家乡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和描述家乡的历史和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责任和作用的认识。

(2)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家乡的概况介绍。

(2)家乡的发展变化。

(3)家乡的特色和优势。

(4)我们的责任和作用。

2. 教学方法(1)讲述和描述: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的过程。

(2)启发和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3)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家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发放家乡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景色,引发他们对家乡的思考和热爱。

2. 介绍家乡的概况(10分钟)通过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情况等,让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描述家乡的发展变化(15分钟)通过描述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比如交通、建筑、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4. 讨论家乡的特色和优势(20分钟)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特色和优势,如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5. 探讨我们的责任和作用(15分钟)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责任和作用,如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未来对家乡的贡献和作用。

五、教学评估通过讨论和问题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家乡发展变化的理解和对家乡责任和作用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以《体验建构生成》为题,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

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点击),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

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

《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

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对学生来说,家乡这个概念可大可小,通过三年级《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的学习,我们已把家乡定位在江都,在第二课时课外延续时可将家乡的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 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 3 %。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参观、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两课时完成。

课前我重组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访问和参观,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音乐渲染导入新课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交流互动激发共鸣
辩论交锋升华认识
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课外延续引领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家乡的变化应建立在对家乡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下子无话可说,或说得很少,我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知道可以采用拍照或摄像、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社区、点击互联网等方式,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分配任务,从哪些地方去调查。

这一部分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在主体的参与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达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获取真情实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
接下来,我想比较详细地说说第二课时我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堂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导入新课
歌曲《龙川情》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好歌龙川飞出来,好水流进我的心。

整个课在《龙川情》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地名已流传了三千多年,有一个地方具有水的灵动,龙的神韵,在江淮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江都。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激发共鸣
小组用图片、照片、录音、录象等多种形式汇报调查了解家乡变化情况,对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多数是从身边事感受到的,当学生交流时,我不置身事外,及时补充。

我认为课堂绝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将这些交流、探索不断引向深入,不停留于表面的对比,而是要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

在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可喜的变化呢?
正是由于每个家乡人的努力,促使家乡的经济发展与腾飞;正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促使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在经过充分的交流互动之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这就是我们人杰地灵的家乡!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的家乡!《龙川情》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设计一句广告语来赞美家乡。

这一部分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努力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互动,构建高效、立体的信息传输渠道,放大教学流程和效益。

第三板块:辩论交锋升华认识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
来了烦恼?
感受《高楼与花园》这首诗。

让学生进行辩论。

引导他们明白这些只是家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美中不足”,说不足是为了增强小主人翁责任感。

在这里,我与学生达成共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科学、和谐的发展。

第四板块: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我们在看到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番唇枪舌战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对待那些“美中不足”呢?完成表格。

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表格内容。

(出示)
我校曾有一些同学发现农民焚烧秸秆以后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他们办手抄报、发放宣传单、采访农民、上报市政府领导,为家乡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生活化已成为21世纪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回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以达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五板块:课外延续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

班队课上,将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等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我的说课完毕,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