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题许道宁画1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2。

众木俱含晚3,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4,吟断不相关。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2.“向来”二句: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往时万里物,今在篱落间。

”此用其句式。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3.晚:晚照或晚气。

4.“此中”句: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

”[1]
白话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3]
创作背景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

诗人所题之画疑为许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4] [5]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

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

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

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

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

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

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6]
名家点评
东南大学教授、美学家孔寿山《中国题画诗大观》:诗人从大处着眼,略去细小景物,写晚秋的高山危石,野水远岚,展示这幅名画的气势和艺术境界。

尾联颇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

[5]
一、了解干谒诗和作者
(一)干谒诗
这首诗是一首干谒诗。

所谓“干”,就是“求”“求取”,“谒”就是“拜谒”“拜见”。

“干谒诗”就是通过拜谒达官贵人,呈献诗文来达到推荐自己的目的。

干谒诗既要在拜谒之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才能,还要体现出谦虚姿态;既要完成拜谒求人的目的,也不能过分恭维,要体现自己的尊严。

可以说,干谒诗是炫耀与谦虚,恭维与尊严的结合与平衡。

越是好的干谒诗,就越要达到这种平衡。

(二)作者
杜荀鹤生活在逐渐走向衰弱的晚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五朝。

杜荀鹤写了大量的干谒诗,也就是说他在科举求仕的路上走了很长的路。

一来,唐朝的科举还未实行糊名制,考生的名字出不出名,考生由谁来荐举都有可能影响未来的科举成绩。

所以,一般考生会通过自己家族的关系找到达官贵人为自己说话,而为了表示自己有能力,就要写干谒诗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产生了大量为科举而存在的干谒诗。

二来,晚唐时期社会矛盾积聚,科举考试也逐渐被统治阶层垄断,没有势力的知识分子很难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按照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通过考进士,走科举之路,是读书人正当的奋斗目标。

杜荀鹤虽然没有权贵提携,但是还要走这条路,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大量的干谒诗。

二、作品解析
首先,我们看标题。

“投”意为“投赠”“投递”,而“裴侍郎”指裴瓒,曾任礼部侍郎,现在长沙任职。

其中,“投”字颇具干谒诗的特点。

其他诗中也有类似的词语,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赠”,李白《上李邕》中的“上”,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中的“献”等。

其次,我们看正文。

首联,“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此身虽贱”道出了诗人杜荀鹤的出身之低微。

“道”可以理解为“孔门之道”或通往“孔门”的原则。

据《唐才子传》所述,杜荀鹤是杜牧出妾之子,所谓“出妾”,就是被杜牧休了的妾,可见其地位之低。

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就认为这是编造的故事。

虽然这事有可能是假的,但杜荀鹤出身低微却是真的。

晚唐时期科举考试行卷已经发展成为公开的贿赂,进士科的考试基本被公卿子弟把持,杜荀鹤因出身低微而无由登第。

第二句中的“朱门”是借贵族府第的红漆大门来代指权贵之家。

“孔门”意为孔子门下,这里指儒家。

两句作为诗歌的开头,大有表明心志之意。

表达了自己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追求,这也正是诗人高标心志的体现。

颔联,“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望”,期望。

“至公”是诗人对裴侍郎的尊称。

“朝士”是一般的世俗权贵。

诗人列举了求仕之道的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正常渠道进入仕途,另一种是通过拉关系来博得考官的欢心,以求仕进。

晚唐的进士科考试大多是第二种,即所谓“行卷”,而实际可能就是贿赂。

在这两种做法中,诗人还是希望走科举的正路的。

实际上,诗人对这样的科举是很深恶痛绝的,但是他又不得不通过进士科考试来实现人生抱负。

儒家认为知识分子要入世,而有了科举之后,贫寒子弟通往心中政治理想的最佳途径就是科举,最关键的就是科举中的进士科考试,正所谓“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

诗人列举的两种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垂纶”,一种理解是“垂钓”“归隐”,另一种理解是“姜太公渭滨垂钓”。

“渔乡思”意思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下一句中“雁”是信使。

按照“垂纶”的两种理解,这两句诗也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

上句更强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或者称之为对更高格调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诗人对黑暗现实不妥协的表现,下句是诗人期待鸿雁传信之迫切的形象化表达。

第二种理解。

“垂纶”理解为姜尚的垂钓,一方面含有隐居、独守、追求人格独立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等待人赏识提拔之意。

按照这种理解,这两句之间连接就比较紧密了。

上句说诗人追求世俗的仕进,但机会没有到来之前,诗人宁愿保持孤高品格。

下句说自己还是希望等到鸿雁传来好消息,“吹木风传”“雁夜魂”把诗人等待的迫切写到极致。

笔者在这两种理解中偏向第二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在两句诗中需要读者填补想象的空白。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受恩”意思是接受恩惠,“须有地”的“地”在这里指“根据”,“等闲”意思是“随便”“平常”。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接受别人恩惠的态度,自己接受那种有原则的恩惠,不接受随便的恩惠,也就是说诗人接受恩惠也要符合原则立场。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甫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2019年高考被天津选做在古代诗歌阅读材料。

网上没有详细的鉴赏文,多见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注释。

《杜诗详注》为仇兆鳌康熙二十三年任翰林编修时所著,为杜诗研究较为权威的文字。

仇将这首五言古风分作三段:“前二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现依仇兆鳌注释(以下简称仇释)框架,为此诗作较详细的解读。

原诗: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仇释: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

鲁訔曰:《地理志》: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去县十五里有佳山水,俗号沈家坑,公至此眺览山水而作……
今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现四川省射洪县柳树镇通泉坝。

自乾元二年(759年)夏天,杜甫开启了漂泊西南的人生后半程。

年岁渐老,事业不成,忧心国事,家累不小,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不确定的未来。

在蜀中,他遇到了一片叫“沈家坑”的佳山水,怀抱通泉驿,远接通泉县城,杜甫一定是想在这片山水的怀抱中散散心,解解闷的。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仇释:此记山行之迹。

晓行沾雾,至午方收。

蚊蚋集,见地暖。

凫鸭乱,见境幽。

登顿、欹倾,来路崎岖也。

今释: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

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仇释:此记驿前之景。

从驿望郭,通泉已近也。

川自山而注江,故见其绮丽。

远寂寞,遥望悠然。

夕滋漫,晚照增辉。

今释:游目远眺,脚下,通泉驿的驿楼近傍枯柳;不远处,通泉县城郭在目,城中轻烟几缕,透出人间气息。

回望缘来川水,曲折注入江中,是多么绮丽壮观。

一带远山倒映入江,在晚照之下,山光水色同寂寞一起滋生漫漶。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仇释:杜修可曰: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

赵次公曰:汉献帝西迁,王粲之荆州依刘表。

末叙己情,见山水不足以舒忧也。

今释: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

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总评
这首诗写得清晰,冷静。

行动线索是登山远望。

诗人自山脚缘溪登山,登到高处四望。

叙事十分清晰。

内在线索是登山解愁,结果愁不可解。

抒情极为克制——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
在手法上,多借景抒情。

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

壮丽的山川,辉煌的落日,以壮景衬哀情,寂寞滋漫内心。

最后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逼出一声长叹。

老杜的诗,就这样。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赏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这是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中古诗歌阅读中的诗歌。

这是题画诗。

诗中用典较多,但试卷中有注释,所以降低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

结合注释,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结合此画为水墨画来看,“巧画”其实是指色彩斑斓的彩绘。

彩色斑斓的彩绘也无法除掉无盐的丑,但是,水墨画中的梅花之风韵却更加清秀美丽。

此句,其实说出了水墨画的艺术特质:追求神韵的表现,而不是外在。

也就是其四诗句中的“意足”。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实,在宋朝,梅花已经成为了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符号,宋朝的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梅花,也正是因为如此,比如王安石的《梅》,还有林逋的诗歌中的梅,当然还有后来南宋的陆游的咏梅。

此句说纵然水墨画中的梅花变成了黑色,但是画家将梅花的高贵品格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气质神韵上,桃李只能作为梅花的仆人。

诗人从气质神韵的角度欣赏画作,眼光独到,可以说,开启了欣赏画作的一个广阔的天地。

同时,也是对画作精当的理解、最大的褒扬,对画家刻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前半句隐约再现了画作的景象,后半句直接夸赞画家画笔功夫了得。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内涵表现充足,不追求颜色的相似,和九方皋相马一脉相承。

整首诗,夸赞画作不追求外在妖艳,而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这又和梅的精神气质相切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