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朝的水利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秦朝的三大水利工程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千百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发展着农业事业。而农业灌溉最离不开的便是水,于是,水利就成了农业的命脉。为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人民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
纵观历史长河历朝历代,尽管大运河的修建繁荣了整个扬州城,“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了一代佳话,然而在听完了老师的讲解以及查了一些资料后,我觉得秦朝的水利更加的引人入胜,享有“世界奇观”之称的灵渠、都江堰、郑国渠这三个秦代伟大水利工程深深地吸引着我,尤其是课上着重讲的都江堰。所以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想说说这三个工程。
首先是都江堰。在2000多年前那样一个技术科技匮乏的年代能修建出这样一个举世瞩目而享有盛誉并且一直造福现在的水利工程,我想用“奇迹”两个字来形容确是实至名归。历时8年之久的修建是什么让它历受了千年的考验呢?
我想是它背后潜在的那一整套完整地科学体系在支撑着。“深
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这样一系列治水经验的总结正是保证了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方面的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充分地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建造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的工程,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又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从而消除了水患。
而都江堰建造过程中对一些具体技术问题的处理更是堪称一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为减少西边的水量而将岷江水畅通的引到东边,在穿凿玉垒山的过程中运用的以火烧石,冷却收缩爆裂的方法。在控制水量的处理中,建造鱼嘴工程利用内外江地势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四六分水”原理。用竹笼装卵石法堆筑飞沙堰,还有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又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的方法等等。
其次说说郑国渠。在郑国的主持下,依照平原地形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地势特点,耗费十余年时间建造了这座全长约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的郑国渠。作为中国水利史的“天然博物馆”,它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的修葺和改善,至今仍然造益当地。
然而郑国渠却还存在这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这样的比降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渠道易被堵塞。所以,郑国渠自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在三个工程中,灵渠是修的最晚的了,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它的凿通,其重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在水利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知道灵渠分为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门五个部分。关于这五部分,比较重要的部分算是它的南北渠了,其中,南渠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它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
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
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它的陡门和铧嘴,灵渠上的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而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颇有都江堰“四六分水”的味道。
作为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的历史地位显然是不容忽视的,有人这样形容它---“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它的魅力或许不在于它有多么雄壮瑰丽,却恰恰是它本身的那份宁静使人们更加向往吧,才能使它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而屹立两千多年而不朽。
比较分析,这三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觉得,之所以能在水利史上留有这么重要的位置,历时千年依然不被岁月长河淹没,在于它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势地形,适宜地制定方案,并且根据一年四季水涨水落的不同变化来适时地修正完善,使其本身的系统能适应水的变化并利用它,变水害为水利。
另外一个,我觉得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排沙的
问题,就都江堰而言,之所以建成这么久依然极富发展潜力,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它的天然的排沙功能,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飞沙堰”溢洪道,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水流产生了游涡,在离心作用下,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而相比之下,郑国渠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这三个水利史上屹立千年而不朽的瑰宝皆出自秦朝,不得不说,是这个朝代成就了这样的水利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