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相变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 1.什么叫黑体?在热辐射理论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 2.温度均匀得空腔壁面上的小孔具有黑体辐射的特性,那么空腔内部壁面的辐射是否也是黑体辐射? 3.试说明,为什么在定义物体的辐射力时要加上"半球空间"及"全部波长"的说明? 4.黑体的辐射能按波长是怎样分布的?光谱吸收力λb E 的单位中分母的"3 m "代表什么意义? 5.黑体的辐射按空间方向是怎样分布的?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是否意味着黑体的辐射能在半球空间各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6.什么叫光谱吸收比?在不同光源的照耀下,物体常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何解释? 7.对于一般物体,吸收比等于发射率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8,说明灰体的定义以及引入灰体的简化对工程辐射传热计算的意义. 9.黑体的辐射具有漫射特性.如何理解从黑体模型(温度均匀的空腔器壁上的小孔)发出的辐射能也具有漫射特性呢?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8-1、一电炉的电功率为1KW ,炉丝温度为847℃,直径为1mm 。电炉的效率为0.96。试确定所需炉丝的最短长度。 解:5.67×34 10 96.010*******?=??? ??+dL π 得L=3.61m 8-2、直径为1m 的铝制球壳内表面维持在均匀的温度500K ,试计算置于该球壳内的一个实验表面所得到的投入辐射。内表面发射率的大小对这一数值有否影响? 解:由 4 0100? ?? ??=T C E b =35438 W/2m 8-3、把太阳表面近似地看成是T=5800K 的黑体,试确定太阳发出的辐射能中可光所占的百 分数。 解:可见光波长范围是0.38~0.76m μ 4 0100? ?? ??=T C E b =64200 W/2m 可见光所占份额 ()()()%87.44001212=---=-λλλλb b b F F F 8-4、一炉膛内火焰的平均温度为1500K ,炉墙上有一着火孔。试计算当着火孔打开时从孔向外辐射的功率。该辐射能中波长为2m μ的光谱辐射力是多少?哪种波长下的能量最多? 解: 4 0100? ?? ??=T C E b =287W/2m ()3 10/5 1/1074.912m W e c E T c b ?=-=-λλλ T =1500K 时,m m 12 1093.1-?=λ 8-5、在一空间飞行物的外壳上有一块向阳的漫射面板。板背面可以认为是绝热的,向阳面 得到的太阳投入辐射G=1300W/2 m 。该表面的光谱发射率为:m μλ20≤≤时();5.0=λε m μλ2>时()2.0=λε。试确定当该板表面温度处于稳态时的温度值。为简化计算,设太阳的辐射能均集中在0~2m μ之内。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复习题 1、什么叫做两个现象相似,它们有什么共性? 答:指那些用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与相应的地点上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于成比例,则称为两个现象相似。 凡相似的现象,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即描述该现象的同名特征数(准则)对应相等。 (1) 初始条件。指非稳态问题中初始时刻的物理量分布。 (2) 边界条件。所研究系统边界上的温度(或热六密度)、速度分布等条件。 (3) 几何条件。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位置、以及表面的粗糙度等。 (4) 物理条件。物体的种类与物性。 2.试举出工程技术中应用相似原理的两个例子. 3.当一个由若干个物理量所组成的试验数据转换成数目较少的无量纲以后,这个试验数据的性质起了什么变化? 4.外掠单管与管内流动这两个流动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5、对于外接管束的换热,整个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只有在流动方向管排数大于一定值后才与排数无关,试分析原因。 答:因后排管受到前排管尾流的影响(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10排管子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6、试简述充分发展的管内流动与换热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由于流体由大空间进入管内时,管内形成的边界层由零开始发展直到管子的中心线位置,这种影响才不发生变法,同样在此时对流换热系数才不受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7、什么叫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什么叫有限自然对流换热?这与强制对流中的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有什么异同? 答:大空间作自然对流时,流体的冷却过程与加热过程互不影响,当其流动时形成的边界层相互干扰时,称为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这与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但流动的动因不同,一个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流动,一个是由流体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 8.简述射流冲击传热时被冲击表面上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 9.简述数数,数, Gr Nu Pr 的物理意义.Bi Nu 数与数有什么区别? 10.对于新遇到的一种对流传热现象,在从参考资料中寻找换热的特征数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传热学第六章

6. 对流换热基础理论 6.1 知识结构 1. 对流换热的特点; 2. 换热系数h 及其影响因素; 3. 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1) 假设:不可压缩牛顿型流体,常物性,无内热源,忽略粘性耗散; (2) 方程组(换热、能量、动量、质量)各项物理涵义; (3) 平板层流强制对流的精确解(边界层理论,数量级分析简化); (4) 平板层流强制对流的近似解(边界层理论,边界层积分)。 4. 实验求解方法: (1) 相似原理 相似性质:彼此相似的现象,其同名准则必定相等。 相似判据:同类现象,单值性条件相似,同名已定准则相等,则现象相似。 相似解:实验关联式(准则方程式)。 (2) 准则确定方法:方程分析法、量纲分析法。 (3) 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作图法求系数,数据回归。 (4) 实验关联式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定性温度,特征尺度,特征流速,修 正系数(入口、弯道、特性)。 5. 对流换热中常用准则(Nu 、Re 、Gr 、Pr )的定义式及其物理涵义。 6.2 重点内容剖析 6.2.1 概述 对流换热——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交换。 t h q t hA ?=??=Φ…………(h 的定义式) (6-1) 一、任务 求取 h=f (流体、物性、流态、换热面形状等)的具体表达式 二、思路(对流换热量=附壁薄层导热量) ()t A h t t A h y t A x w x y ?=-=??-=Φ∞=0 λ (6-2) () x y x y t t h 0=???- =?λ (6-3) 式中:h x ——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λ —— 流体导热系数 Δt —— 流体与壁面传热温差 求取表面传热系数的问题←求取附面层温度变化率←求取流体温度场 三、研究方法 1·理论解——建立微分方程组→求解 2·实验解—— 相似原理,量纲分析→实验准则→实验关联式 四、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传热学第六章答案

传热学第六章答案

第六章 复习题 1、什么叫做两个现象相似,它们有什么共性? 答:指那些用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与相应的地点上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于成比例,则称为两个现象相似。 凡相似的现象,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即描述该现象的同名特征数(准则)对应相等。 (1)初始条件。指非稳态问题中初始时刻的物理量分布。 (2)边界条件。所研究系统边界上的温度(或热六密度)、速度分布等条件。 (3)几何条件。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位置、以及表面的粗糙度等。 (4)物理条件。物体的种类与物性。 2.试举出工程技术中应用相似原理的两个例

子. 3.当一个由若干个物理量所组成的试验数据转换成数目较少的无量纲以后,这个试验数据的性质起了什么变化? 4.外掠单管与管内流动这两个流动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5、对于外接管束的换热,整个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只有在流动方向管排数大于一定值后才与排数无关,试分析原因。 答:因后排管受到前排管尾流的影响(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10排管子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6、试简述充分发展的管内流动与换热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由于流体由大空间进入管内时,管内形成的边界层由零开始发展直到管子的中心线位置,这种影响才不发生变法,同样在此时对流换热系数才不受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7、什么叫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什么叫有限自然对流换热?这与强制对流中的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有什么异同? 答:大空间作自然对流时,流体的冷却过程与加热过程互不影响,当其流动时形成的边界层相互干扰时,称为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这与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但流动的动因不同,一个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流动,一个是由流体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 8.简述射流冲击传热时被冲击表面上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 9.简述数 Nu Pr的物理意义.Bi Nu数与数有 数,Gr 数, 什么区别? 10.对于新遇到的一种对流传热现象,在从参考资料中寻找换热的特征数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传热学问答题答案

传热学问答题答案 传热学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 1.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傅立叶定律: 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牛顿冷却公式: -固体表面温度;qdtdtdx,其中,q-热流密度;-导热系数;dx-沿x方,其中,q-热流密度;h-表面传热系数; 4qh(twtf)twtf-流体的温度。③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qT,其中,q-热流密度;-斯忒藩-玻耳 兹曼常数;T-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 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2答:①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③传热 2系数的单位是:W/(m.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 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 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 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 递过程。 5.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 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 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 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 很快,容易被烧坏。 6.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 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 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无相变对流传热相关计算

无相变对流传热 ① 圆形直管内湍流表面传热系数 a. 一般流体 或 n= 0.4 流体被加热 n= 0.3 流体被冷却 定性温度 适用范围 注意:分析湍流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与u,di,粘度,密度的关系。 b. 粘度较大的流体 一般情况下,应考虑粘度变化的影响,使用下式 液体被加热 液体被冷却 适用条件: 定性温度:进出口平均温度 定型尺寸:管内径。 c. 流体流过短管 若则为短管,处于进口段,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采用以上各式计算,并加以校正: ② 圆形直管内过渡流时表面传热系数

过渡流 采用湍流公式,但需加以校正。 ③ 圆形直管内层流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 特点:1)进口段的管长所占比例较大 2)热流方向不同,也会影响。 3)自然对流的影响有时不可忽略。 计算式: 适用条件: 定性温度: 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定型尺寸:管内径di 如果需要考虑自然对流对表面传热系数影响的话,计算出的表面传热系数必须乘以自然对流的影响的修正系数f,即可求表面传热系数 ④ 弯管内强制对流时的表面传热系数 特点:离心力的作用,压力不均匀,产生二次环流,结果使 计算式:

式中:α----直管内的表面传热系数; R-----管子的曲率半径。 ⑤ 非圆形管内强制对流的表面传热系数 采用圆形管内相应的公式计算,但特征尺寸采用当量直径。 当量直径: 4倍流通截面/润湿周边长度 但只是一种近似算法,最好采用经验公式和专用式。 例题4.4.1 例题4.4.2 (2)管外强制对流传热 a. 流体橫向流过单管 如图1所示,当流体垂直流过单根圆管外表面时,由于流体沿圆柱周长(或方位角Φ)各点的流动情况不同,因而各点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αΦ或局部努塞尔特数NuΦ亦随之而异。如果流体的初始状态不同,则流体流经各点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圆管沿圆周方向上局部αΦ或NuΦ分布也相应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的NuΦ分布曲线可见,流体横向流过单管时,其前半周和后半周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管子的前半周,与流体流过平壁时的情况大体相仿,从驻点(Φ=0)处开始,随Φ值的增加,边界层逐渐增厚,引起NuΦ逐渐下降。 1)低雷诺数时,70800~1013000 ,层流边界层厚度增大,使 ,边界层分离,,有一个最低点。 2)高雷诺数时,140000~219000 有两个最低点:

传热学

传热学 摘要: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度差异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科学。生成生活中,传热学应用广泛存在。对传热学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其任然有着活力,虽然目前在一些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任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当今基础工业,装备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犹是如此。 关键词:传热学温度差装备 一传热学的发展 传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不管是冬天取暖,还是夏天吹凉,不管是家里烧水,亦或是工厂炼油换热等,所有的这些现象无不包涵着传热学的相关知识。 早在1822年, 傅里叶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总结出了著名的导热公式即傅里叶导热定理,并在他的划时代名著—《热的解析理论》中通过严密的数学演绎奠定了现有热传导理论基础。从傅里叶导热定理出发,可以导出多维稳态和瞬态热传导方程[1]。由于对流换热的复杂性,人们更多的是采用实验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利用N一S方程和能量方程,导出一些无量纲参数,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出无量纲数之间的准则关系式,并且根据相似理论,对相似理论进行推广使用来求解。Prandil观察到对流过程中在贴近壁面处有一蠕动的薄层,大胆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使得流体力学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对流换热的研究从而进人了理论化阶段。 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 热传导 热传导的定义: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方式。 目前热传导是三种传热方式中研究得最为深刻和最理论化的一种[2]。热传 导是指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个系统的现象。 它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不流动的液体或气体层中层层传递,在流动情况下往往与对流同时发生。热传导实质是由大量物质的分子热运动互相撞击,而使能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或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过程。在固体中,热传导的微观过程是:在温度高的部分,晶体中结点上的微粒振动动能较大。在低温部分,微粒振动动能较小。因微粒的振动互相联系,所以在晶体

相变对流传热课件

1 第7章相变对流传热 7.1凝结传热的模式 7.2膜状凝结的计算关联式 7.3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7.4沸腾传热的模式 7.5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7.6热管简介

蒸气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是伴随有相 变的对流传热,其基本规律与单相对流传热有 重大的区别。凝结与沸腾传热广泛地应用于各 种工程领域中:电站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 锅炉炉膛中的水冷壁、冰箱与空调器中的冷凝 器与蒸发器、化工装置中的再沸器等都是应用 实例。本章应掌握的重点是凝结与沸腾过程的 基本特点、计算关联式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强化 凝结与沸腾传热过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实现 技术。 2

3 蒸气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有两种不同的凝结形式。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film condensation)。膜状凝结时,壁面总是被一层液膜覆盖着,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去。这时,液膜层就成为传热的主要热阻。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时,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的小液珠,称为珠状凝结(dropwise condensation) 。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4 珠状凝结膜状凝结

无论是膜状凝结还是珠状凝结,凝结液体都是构成蒸气与壁面交换热量的热阻载体。显然,将蒸气与冷壁面隔开的液体层的面积越大、越厚,热阻越大。在减小凝结热阻方面,珠状凝结相比于膜状凝结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产生珠状凝结时大量的液珠的直径是很小的(在100μm以下),空出了大量的壁面可与蒸气直接接触;所形成的液珠不断发展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下,并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和相遇的液珠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清了沿途的液珠,使壁面重复液珠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5

传热学思考题答案(第六章)

1、热辐射与导热和对流换热相比有何本质区别? 答:1、辐射换热不依靠物质的接触进行热传递,而导热和对流换热都必须由冷、热物体直接接触或通过中间介质接触才能进行。2、辐射换热过程伴有能量的两次转化,首先是发射物体的内能转化为电磁波向外发射,到达吸收物体时电磁波能又转化为内能。3、一切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T>O K时,都在不断地发射热射线。对有a差的两物体,高温物体辐射给低温物体的能量大于低温物体辐射给高温物体的能量;相同温度的物体间仍在进行辐射换热,只是悔物体辐射出去的能量等于吸收的能量。 2、什么叫黑体?在热辐射理论中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 答:吸收比a=1的物体叫做黑体,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黑体辐射的特征反映了物体辐射在波长、温度和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这位研究实际物体的辐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简化分析基础。 3、一个物体,只要温度T>0K就会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试问它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因热辐射而降至0K? 4、温度均匀的空腔壁面上的小孔具有黑体辐射的特性,那么空腔内部的辐射是否也是黑体辐射? 答:空间内壁壁面不一定是黑体辐射,之所以小孔呈现出黑体特性,是因为辐射在空腔内经历了很多次吸收和反射过程,使离开小孔的能量微乎其微。 5、黑体的辐射能按空间方向是怎样分布?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是否意味着黑体的辐射能在半球空间各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答:黑体辐射能按空间方向分布服从兰贝特定律。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并不意味着黑体辐射能在半球空间各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因为辐射强度是指单位可见面积的辐射能,在不同方向,可见面积是不同的,即定向辐射力是不同的。 6、为什么要引入灰体这样的理想物体?说明引入灰体的简化对工程辐射换热计算的意义。 答: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叫做灰体,灰体的吸收比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把实际物体当做灰体如理,可以不必考虑投入辐射的特性,将大大简化辐射换热的计算。 7、对于一般物体,吸收比等于发射率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答:任何物体在与黑体处于热平衡的条件下,对来自黑体辐射的吸收比等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发射率。 8、气体辐射有何特性? 答:气体辐射对波长有选择性固体能发射和吸收全部波长范围的辐射能,而气体只能发射和吸收某些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气体的辐射和吸收在整个体积内进行固体、液体的辐射和吸收在其表面进行,而气体的发射和吸收在整个体积内进行.当热射线穿过气体层时,其辐射能量因被沿途的气体分子吸收而逐渐减少;在气体界面上所接受到的气体辐射为达到界面上整个体积气体辐射之总和.气体的吸收和辐射与气体层的形状和体积大小有关.

传热学课后标记题目答案

1-8 热水瓶胆剖面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瓶胆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内胆外壁及外胆内壁涂了反射率很低的银。试分析热水瓶具有保温作用的原因。如果不小心破坏了瓶胆上抽气口处的密闭性,这会影响保温效果吗? 解:保温作用的原因:内胆外壁外胆内壁涂了反射率很低的银,则通过内外胆向外辐射的热量很少,抽真空是为了减少内外胆之间的气体介质,以减少其对流换热的作用。如果密闭性破坏,空气进入两层夹缝中形成了内外胆之间的对流传热,从而保温瓶的保温效果降低。 1-10 一炉子的炉墙厚13cm,总面积为20,平均导热系数为,内外壁温分别是520℃及50℃。试计算通过炉墙的热损失。如果所燃用的煤的发热量是×104kJ/kg,问每天因热损失要用掉多少千克煤? 解:根据傅利叶公式 每天用煤 1-16为了说明冬天空气的温度以及风速对人体冷暖感觉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天气预报中普遍采用风冷温度的概念(wind-chill temperature)。风冷温度是一个当量的环境温度,当人处于静止空气的风冷温度下时其散热量与人处于实际气温、实际风速下的散热量相同。从散热计算的角度可以将人体简化为直径为25cm、高175cm、表面温度为30℃的圆柱体,试计算当表面传热系数为时人体在温度为20℃的静止空气中的散热量。如果在一个有风的日子,表面传热系数增加到,人体的散热量又是多少?此时风冷温度是多少? 1-19 在1-14题目中,如果把芯片及底板置于一个封闭的机壳内,机壳的平均温度为20℃,芯片的表面黑度为,其余条件不变,试确定芯片的最大允许功率。 解: P= 1-21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95W/,壁面厚=,水侧表面传热系数W/。设传热壁可以看成平壁,试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你能否指出,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首先从哪一环节着手? 解: 则=,应强化气体侧表面传热。 第二章 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度依次为.,152mm及,导热系数分别为45,0. 07及。冷藏室的有效换热面积为,室内外气温分别为-2℃及30℃,室内外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可分别按及计算。为维持冷藏室温度恒定,试确定冷藏室内的冷却排管每小时需带走的热量。 解:由题意得 = = ×3600= 2-7如附图所示的不锈钢平底锅置于电器灶具上被加热,灶具的功率为1000W,其中85%用于加热平底锅。锅底厚δ=3㎜,平底部分直径d=200㎜,不锈刚的导热系数λ=18W/(m·K),锅内汤料与锅底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为2500W/(㎡·K),流体平均温度t f=95℃。试列出锅底导热的数学描写,并计算锅底两表面的温度。 解: 2-15 外径为50mm的蒸气管道外,包覆有厚为40mm平均导热系数为的煤灰泡沫砖。绝热层外表面温度为50℃,试检查矿棉渣与煤灰泡沫砖交界面处的温度是否超过允许值?又。增加煤灰泡

传热学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 1.什么叫黑体在热辐射理论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 2.温度均匀得空腔壁面上的小孔具有黑体辐射的特性,那么空腔内部壁面的辐射是否也是黑体辐射 3.试说明,为什么在定义物体的辐射力时要加上"半球空间"及"全部波长"的说明 4.黑体的辐射能按波长是怎样分布的光谱吸收力λb E 的单位中分母的"3 m "代表什么意义 5.黑体的辐射按空间方向是怎样分布的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是否意味着黑体的辐射能在半球空间各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6.什么叫光谱吸收比在不同光源的照耀下,物体常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何解释 7.对于一般物体,吸收比等于发射率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8,说明灰体的定义以及引入灰体的简化对工程辐射传热计算的意义. 9.黑体的辐射具有漫射特性.如何理解从黑体模型(温度均匀的空腔器壁上的小孔)发出的辐射能也具有漫射特性呢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8-1、一电炉的电功率为1KW ,炉丝温度为847℃,直径为1mm 。电炉的效率为。试确定所需炉丝的最短长度。 解:×34 10 96.010*******?=??? ??+dL π 得L= 8-2、直径为1m 的铝制球壳内表面维持在均匀的温度500K ,试计算置于该球壳内的一个实验表面所得到的投入辐射。内表面发射率的大小对这一数值有否影响 解:由 4 0100? ?? ??=T C E b =35438 W/2m 8-3、把太阳表面近似地看成是T=5800K 的黑体,试确定太阳发出的辐射能中可光所占的百 分数。 解:可见光波长范围是~m μ 4 0100? ?? ??=T C E b =64200 W/2m 可见光所占份额 ()()()%87.44001212=---=-λλλλb b b F F F 8-4、一炉膛内火焰的平均温度为1500K ,炉墙上有一着火孔。试计算当着火孔打开时从孔向外辐射的功率。该辐射能中波长为2m μ的光谱辐射力是多少哪种波长下的能量最多 解: 4 0100? ?? ??=T C E b =287W/2m ()3 10/5 1/1074.912m W e c E T c b ?=-=-λλλ T =1500K 时,m m 12 1093.1-?=λ 8-5、在一空间飞行物的外壳上有一块向阳的漫射面板。板背面可以认为是绝热的,向阳面 得到的太阳投入辐射G=1300W/2 m 。该表面的光谱发射率为:m μλ20≤≤时();5.0=λε m μλ2>时()2.0=λε。试确定当该板表面温度处于稳态时的温度值。为简化计算,设太阳的辐射能均集中在0~2m μ之内。

传热学问答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 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 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 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 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 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 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 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 水壶很快就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 到热。试分析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 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传热学第八章答案讲课教案

传热学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 1 ?什么叫黑体?在热辐射理论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 2?温度均匀得空腔壁面上的小孔具有黑体辐射的特性,那么空腔内部壁面的辐射是否也是黑体辐射? 3?试说明,为什么在定义物体的辐射力时要加上"半球空间"及"全部波长" 的说明? 4?黑体的辐射能按波长是怎样分布的?光谱吸收力E b的单位中分母的" 3 m "代表什么意义? 5 ?黑体的辐射按空间方向是怎样分布的?定向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无关是否意味着黑体的辐射能在半球空间各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6. 什么叫光谱吸收比?在不同光源的照耀下,物体常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何解释? 7. 对于一般物体,吸收比等于发射率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8. 说明灰体的定义以及引入灰体的简化对工程辐射传热计算的意义. 9. 黑体的辐射具有漫射特性.如何理解从黑体模型(温度均匀的空腔器壁上的小孔)发出的辐射能也具有漫射特性呢?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8-1、一电炉的电功率为1KW,炉丝温度为847E,直径为1mm。电炉的效率为0.96。试确定所需炉丝的最短长度。 4 273 847 “ dL 解: 5.67X 100 得L=3.61m 8-2、直径为1m的铝制球壳内表面维持在均匀的温度500K,试计算置于该球壳内的一个实验表面所得到的投入辐射。内表面发射率的大小对这一数值有否影 响? E b 解:由 4 C0 T 2 100 = 35438 W/ m 8-3、把太阳表面近似地看成是T=5800K的黑体,试确定太阳发出的辐射能中可光所占的百分数。解:可见光波长范围是0.38?0.76 m 4 T E b C o 2 100 = 64200 W/ m 可见光所占份额 F b 2 1 F b 0 2 F b 0 1 44.87% 8-4、一炉膛内火焰的平均温度为1500K,炉墙上有一着火孔。试计算当着火孔打开时从孔向外辐射的功率。该辐射能中波长为 2 m的光谱辐射力是多少?哪 种波长下的能量最多? 4 E C工 E b C0 “c2 解:100 = 287W/ m 0.96 103

传热学6第六章

第六章单相流体对流传热 第一节管内受迫对流传热 一、一般分析 图6-1 管内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及平均h的变化 图6-2 管断面平均流速及平均温度的计算 图6-3管内传热热平衡 图6-4 管内传热时流体温度变化 (a)常热流(b)常壁温

图6-5 黏度变化对速度场的影响 1-等温流;2-冷却液体或加热气体;3-加热液体或冷却气体 1.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Re <2300 层流 2300

f p m d 2d t q x c u R ρ= (6) 或 x w f x f p m 2()d d h t t t x c u R ρ-= (7) 常热流边界条件(q =const): f t =(f t ' +f t '')/2 (6-3a ) d d w t x = d d f t x (8) 2/)(t t t ''?+'?=? (6-3b ) 式中,进口端流体与管壁温差f w t t t '-'='?;出口端 f w t t t ''-''=''?; 常壁温边界条件(w t =const): d()()w f x w f x t t t t -- - = 2d x p m h x c u R ρ (9) p m 2exp -t h x t c u R ρ??''?= ? ?'??? (10) m t ?= w f w f w f w f ()()(t )ln ln () t t t t t t t t t t t ????'''''' ----='' -''''- (6-3c ) m t ?称对数平均温差. t f =t w ±m t ? (6-3d ) 3. 物性场不均匀 4.管子的几何特征 二、管内受迫对流传热 1.紊流传热 Nu = C m n Pr Re 迪图斯-贝尔特(Dittus -Boelter)公式: 加热流体 4.08.0Pr Re 023.0f f f Nu = (w t >f t ) (6- 4a ) 冷却流体 3.08.0Pr Re 023.0f f f Nu = (w t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陶文铨第四版)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用铝制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被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2、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 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 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第二章: 1、扩展表面中的导热问题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只要扩展表面细长,就可按一维问题处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条件:(1)材料的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沿肋高方向的横截面积均各自为常数(2)肋片温度在垂直纸面方向(即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因此可取一个截面(即单位长度)来分析(3)表面上的换热热阻远远大于肋片中的导热热阻,因而在任一截面上肋片温度可认为是均匀的(4)肋片顶端可视为绝热。并不是扩展表面细长就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必须满足上述四个假设才可视为一维问题。 2、肋片高度增加引起两种效果: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因而有人认为随着肋片高度的增加会出现一个临界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后,肋片导热热流量会下降,试分析该观点的正确性。 答:的确肋片高度增加会导致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但是总的导热量是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部分的效率有所减低,所以我们要选择经济的肋片高度。 第三章: 1、由导热微分方程可知,非稳态导热只与热扩散率有关,而与导热系数无关。你认为对吗答:错,方程的边界条件有可能与λ有关,只有当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和边界条件为第一边界条件时才与λ无关。 2、对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能否将表面的对流换热量转换成控制方程中的内热源产生的热量 答:不能,二维问题存在边界微元和内边界微元,内边界微元不一定与边界换热,所以不存在源项。 第四章: 1、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稳态无内热源导热物体的温度分布与物体的导热系数是否有关为什么 答:无关,因为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边界为第一边界条件均与λ无关。 2、非稳态导热采用显式格式计算时会出现不稳定性,试述不稳定性的物理含义。如何防止这种不稳定性 答:物理意义:显示格式计算温度时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出现不合

传热学第六章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六章 复习题 1、什么叫做两个现象相似,它们有什么共性? 答:指那些用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与相应的地点上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于成比例,则称为两个现象相似。 凡相似的现象,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即描述该现象的同名特征数(准则)对应相等。(1)初始条件。指非稳态问题中初始时刻的物理量分布。 (2)边界条件。所研究系统边界上的温度(或热六密度)、速度分布等条件。 (3)几何条件。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位置、以及表面的粗糙度等。 (4)物理条件。物体的种类与物性。 2.试举出工程技术中应用相似原理的两个例子. 3.当一个由若干个物理量所组成的试验数据转换成数目较少的无量纲以后,这个试验数据的性质起了什么变化? 4.外掠单管与管内流动这两个流动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5、对于外接管束的换热,整个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只有在流动方向管排数大于一定值后才与排数无关,试分析原因。 答:因后排管受到前排管尾流的影响(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10排管子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6、试简述充分发展的管内流动与换热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由于流体由大空间进入管内时,管内形成的边界层由零开始发展直到管子的中心线位置,这种影响才不发生变法,同样在此时对流换热系数才不受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7、什么叫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什么叫有限自然对流换热?这与强制对流中的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有什么异同? 答:大空间作自然对流时,流体的冷却过程与加热过程互不影响,当其流动时形成的边界层相互干扰时,称为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这与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但流动的动因不同,一个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流动,一个是由流体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 8.简述射流冲击传热时被冲击表面上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 Pr数,Gr数Nu数与BiNu数,.简述数有什么区别?的物理意义.910.对于新遇到的一种对流传热现象,在从参考资料中寻找换热的特征数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6-13、已知:一直管内径为16cm,流体流速为1.5m/s,平均温度为10℃,换热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管壁平均温度与液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小于10℃,流体被加热。 求:试比较当流体分别为氟利昂134a及水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 解:由附录10及13,10℃下水及R134a的物性参数各为: ??2?6???0.2018?10m/?K,s,Pr?3.9150?.0888W/m;R134a: ???62??574?0./s,Pr?W/9m?K.,52?1.306?10m水:;对R134a: 1.5?0.01665,Re?.1893??1010?1

第八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第八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英文习题 1. Heating of a copper ball A 10-cm-diameter copper is to be heated from 100℃ to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50℃ in 30 minutes. Taking the average density and specific heat of copper in this temperature range to be ρ=8950 kg/m 3 and C p =0.395 kJ/kg.℃, respectively. Determine (a) the total amount of heat transfer to the copper ball; (b) the average rate of heat transfer to the ball; (c) the average heat flux. 2. Heating of water in an electric teapot teapot 1.2 kg of liquid water initially at 15℃ to be heated to 95℃ in a equipped with a 1200 W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inside(Figure.8-2).The teapot is 0.5 kg and has an average specific heat of 0.7 kJ/kg.℃. Taking the specific heat of water to be 4.18 kJ/kg.℃ and disregarding any heat loss from the teapot, determine how long it will take for the water to be heated. 3. Heat loss from heating ducts in a basement A 5-m-long section of an air heating system of a house passes through an unheated space in the basement (Fig.8-2).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rectangular duct of the heating system is 20 cm×25 cm. Hot air enters the duct at 100 kPa and 60℃ at an average velocity of 5m/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ir in the duct drops to 54℃ as a result of heat loss to the cool space in the basement. Determine the rate of heat loss from the air in the duct to the basement under steady conditions. Also, determine the cost of this heat loss per hour if the house is heated by a natural gas furnace that has an efficiency of 80 percent, and the cost of the natural gas in that area is $0.60/therm (1therm=105.500 kJ). 4. The cost of heat loss through the roof The roof of an electrically heated home is 6 m long, 8 m wide, and 0.25 m thick, and is made of a flat (Fig. 8-3). layer of concrete whos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λ=0.8 W/m.℃ On a certain winter nigh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surfaces of the roof are measured to be about 15℃ and 4℃, respectively, for a period of 10 hours. Determine (a) the rate of heat loss through the roof that night and (b) the cost of that heat loss to the home owner if the cost of electricity is $0.08./kWh. 5.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material A common way of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material is to sandwich an electric thermofoil heater between two identical samples of the material, as shown in Fig. 8-4. The thickness of the resistance heater, including its cover, which is made of thin silicon rubber, is usually less than 0.5mm. A circulating fluid such as tap water keeps the exposed ends of the samples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The lateral surfaces of the samples are well insulated to ensure that heat transfer through the samples is one-dimensional. Two thermocouples are embedded into each sample some distance L apart, and a differential ther mometer reads the temperature drop ΔT across this distance along each sample. When FIGURE 8-1 FIGURE 8-2 FIGURE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