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五个必考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历史意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目的:加强与西域联系
历史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背景: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自东向西)
传出: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良种马、香料、核桃、葡萄、石榴、乐器、歌舞(交流特点:西汉传出的以商品、技术为主,西域传入的以物种特产为主)
历史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我国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谈你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3)统治者的支持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
(4)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②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施用粪肥技术、水稻的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种桑养蚕、种植果树药材等)
③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感想):(1)重视人才,实行科教兴国;
(2)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引进。
(3)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的前提;
(4)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巩固政权,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缓解社会矛盾、改善鲜卑族的落后状况、移风易俗)
内容:迁都洛阳;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
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实质)
二.经济篇
生产工具的演变: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西汉时,耧车出现,用途是:播种
曹魏时,翻车出现,用途是:灌溉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进步、稳定的社会环境
统治者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作
古代经济发展我们的启示(感想):
政府要注重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前提;
发展经济要注重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重视人才,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三.统治措施篇
汉高祖: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减轻刑罚;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略
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三十税一);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曹操: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曹操的势力壮大起来)
北魏孝文帝:略
以上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有何相同之处?
都重视发展经济;都能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比较
出现原因相同:都是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统治者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相同:统治者都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结果相同:都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治世的局面
治世局面出现的因素:统治者励精图治、行之有效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作
治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认识):
政府要重视农业、关注民生;政策调整推动生产力发展
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的比较
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
政权建立之初社会都处于经济萧条的景象;
都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社会生产
都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民族关系篇
1、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西汉时汉高祖时被匈奴打败,被迫“和亲”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胜利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
3、东汉魏晋汉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
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蜀诸葛亮七擒孟获,改善了民族关系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迁入山西的匈奴和羯)4、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越来
越小。
5、前秦苻坚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7、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综上史实,概括我国从秦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由对立、战争到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政府设置机构、和亲、民族迁移、贸易、改革、战争、友好往来
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对匈奴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从被迫和亲到战争,因为西汉初年国力疲弱而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且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1)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交流,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的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4)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