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战争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永别了,武器》中反映出海明威的战争观摘要:海明威是作为二十世纪描写战争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反战题材小说《永别了,武器》通篇都弥漫着反战思想,作品描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无情,它剥夺了人类的幸福。
同时这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结合富有诗意的语言,对战争作了有力的抨击。
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海明威以及其作品《永别了,武器》,然后从作品中批判资产阶级、批判战争两个主题反观作者的战争观,最后阐明形成作者形成这种战争观的原因。
关键字: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战争观
一、前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他出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晚年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的成就是无法比拟的,其作品对现代欧美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永恒魅力也是无法被超越的。
海明威是美国描写战争题材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1929年,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之一。
海明威的一战经历是他创作《永别了,武器》的源泉,他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这部享誉世界的反战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海明威用他独具一格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战中和一战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描写了青年战士亨利从参加战争到放弃战争的过程及原因。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并深刻地指出他们的幸福是被战争毁灭的。
二、海明威的反战观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把反战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主题,他的《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巅峰。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迷惘的一代”的失望、迷茫、颓废、折磨和伤痛。
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两次战争,在战场上负过伤,又多次担任战地记者。
这些经历不仅使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且在心灵和肉体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1。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清楚地阐明了他的反战观点:战争是罪恶的、残酷的,除了带来死亡和毁灭,对人类毫无意义。
而且战争摧残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也给人的精神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2。
他认为战争一无是处,世界上再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了,他对战争的谴责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他还谴责战争的发动者,正是在他们的煽动下,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士兵们才踊跃参战,战争使青年士兵们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从此他们的人生没有了目标,生活也如行尸走肉。
海明威借这部小说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一)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
1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2
武光于·从《永别了,武器》到《达罗卫夫人》看战争之残酷本质[J]·时代文学·2008年:页123-124··
正如当代作家索尔·贝娄于1976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所说的:“海明威可以说是那些在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
这些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应当用满铺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
”3战争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作品里,海明威通过他冷峻的叙事方式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
《永别了,武器》的第一章里就描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一面是长途跋涉、艰苦作战的士兵,另一面是坐在小轿车里安然享受的国王。
这种强烈的反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资产阶级的弊病在这场战争中也暴露无遗。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主人公亨利即使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瑞士享受着幸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
面对这一切,亨利感到迷惘空虚、悲伤欲绝,他厌倦了说教,厌倦了战争。
他这种对人生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二)批判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永别了,武器》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谴责战争,成功地描写了一战及其对青年人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不可磨灭、不可愈合的。
4而小说的背景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规模空前宏大,采取的战术策略也是最多的一次战争——壕沟战、化学战等层出不穷,也从这些不人道、反文明的战术中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是一场光荣之战或是正义之战。
战争中的人们在陷入战争的境遇时,根本没有任何浪漫情怀可言,也几乎无法自我肯定,对参战也无法找到精神上的支撑。
在这种战争条件下,个人英勇也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没有任何好感可言,无论是英勇善战的人或是消极反战的人都不能从中获得精神或是物质上的满足。
因此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战争引起的精神现象和创伤、退伍返乡后的心理状态不能适应以及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战后空虚等心理问题。
只要有战场,这些情况就会发生。
美国著名评论家保罗·福赛尔在《大战与现代记忆》中就有提到:“战争就其原本面目而言无疑是可怕的,但战争所带来的讽刺意味与被剥夺的希望感却笼罩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我想说,
3王曼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妙语荟萃(第二辑人生篇)[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280·
4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现代时期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主要还是认为战争本质上具有讽刺意味,这种讽刺意味源于大战之后。
大战就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罗·福赛尔认为人类的经历是由战争组成,其中包括参战人员、平民、以及退伍士兵的经历。
通过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战争,我们可以体验当时的社会,从而在作品中体现。
1、通过士兵们的厌战情绪来批判战争,突出反战主题正如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大多数士兵都是有厌战情绪的。
在其笔下,有些士兵为了可以逃避战争,竟然自残。
他们极其憎恨战争,渴望能够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
亨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他逃避战争的过程中,酒店老板、侍童、他的音乐家朋友等都给了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对战争的厌恶及对战争受害者的怜悯处处存在。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处处表现出浓烈的反战思想,他借士兵亨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反战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二十七章的独白中。
6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士兵们对和平的渴望及对战争的厌恶。
他们的反战情绪进一步体现了小说的反战主题。
2、用亨利和凯瑟琳的不幸爱情来批判战争,体现反战主题小说中最感人的是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
不幸的战争给他们带来了美丽的相遇,士兵亨利在战争中受伤,在住院治疗期间他结识了可爱的护士凯瑟琳,慢慢地他们爱上了对方。
后来亨利逃出军营,与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可最终凯瑟琳因难产而死,留下亨利一个人孤影形只,痛苦不已。
他的短暂快乐随着凯瑟琳的死而告终,他因此悲伤欲绝,痛不欲生。
可恶的战争毁灭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毁灭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毁灭了一切。
在这里海明威借亨利的悲惨遭遇告诉人们:只要有战争存在,人类便无幸福可言。
3、以全篇的景物描写来批判战争,表现反战主题作品。
一开始,海明威就用大量的文笔来描写景物,充满了忧伤低沉的格调。
绵绵细雨,秋末冬初,给我们展示了一副萧瑟凄惨的景象。
整篇景物的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却力道十足。
例如:“只死了七千人”这冷漠平静的语气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绵绵细雨下个不停,随着冬天的来临,霍乱也跟着雨来了……”,战争就像霍乱一样一发不
5
保罗·福赛尔·大战与现代记忆[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
6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页132·
可收拾,给人类带来了死亡和威胁。
这些描写都突出了战争的可怕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从而揭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及憎恨。
小说中的气候变幻莫测,其中描写最多的就是雨了,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雨的每次降临都伴随着噩运与灾难。
从篇首到篇尾雨没有停过,这连绵不断的阴雨给读者强烈的暗示:雨象征着灾难与不幸,它就是噩运的前兆。
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Carlos Baker所说:“海明威以几乎像写诗一般的谨慎态度,缓慢地在读者心中建立起雨和灾祸之间的联想。
这种联想对海明威而言,是甚为自然的……作者把雨戏用为象征迫在眉睫的劫数。
”7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都显得毫无生机,整个世界灰暗地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海明威对雨的描写蕴含了其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之情。
三、海明威反战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海明威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动乱和战争的时代,那是一个精神文明处于“荒原”状态的年代。
一战、二战的爆发让整个民族陷入了“迷茫”的境地。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抢夺世界市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美国统治阶级大力宣传战争的荣誉性,号称这是神圣的爱国之战,很多青年人相信了帝国主义的欺骗,怀揣着“爱国主义”信念纷纷投入战场。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发现现实与梦想是截然不同的。
在战争里,人们相互残杀的残酷景象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违背了他们的信念。
他们感到生活毫无希望,失去了方向,看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陷入迷茫的境地。
(二)个人经历
《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是根据海明威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那个时候,像他那一代很多爱国青年一样,他受到统治阶级的煽动,怀揣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梦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里,他伤痕累累。
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
战争摧毁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生活失去了目标,一切都毫无意义。
作为“迷茫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把反战思想推向了巅峰,《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就是最好
7
Carlos Baker·E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es[A]·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6年·
的体现,在这部作品里,海明威从最真实的角度描写战争,最贴切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表达了他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和反感。
四、结语
战争对海明威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战争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
通过他的这部经典之作《永别了,武器》,海明威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与残酷,无情的谴责了战争对人类幸福的摧毁,整篇小说都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
在这部作品里,海明威并没有美化战争,而是真实地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表达了他渴望和平的思想。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意识到战争的毁灭性,呼吁和平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06年·
[2]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
院学报·2007年·
[3]武光于·从《永别了,武器》到《达罗卫夫人》看战争之残酷本质[J]·时
代文学·2008年:页123-124·
[4]王曼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妙语荟萃(第二辑人生篇)[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保罗·福赛尔·大战与现代记忆[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
[6]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页132·
[7]Carlos Baker·E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es[A]·美国驻
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6年·。